转换经济发展模式之财政视角:机制与政策演化及创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74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前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财税制度创新等制度建设,建立适应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则一税制度,如何通过完善财税政策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章在介绍重要概念和对现有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从财政视角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与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提法、新战略,其相关的发展理论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既然要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经济发展的内涵、外延,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等。只有对比,才能对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全面、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才能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中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1.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包括很多学者在内,很多人都把发展与增长等同起来,即发展意味着“人均产出增长”。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很长时期内,人们把GDP/GNP及人均GDP/GNP的增长,视为发展的重要标准。从而也就把发展单一归结为物质财富增加,却忽视资源环境的价值,以及人口增长界限,继而导致了“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观的导向下,我国出现了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产能落后、投资、消费、外贸格局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济面临转型的现实。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概念。经济发展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这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和经济增长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即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从结构来看,经济发展的要素无非是资本、土地、劳动、技术和制度等。但对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而言,上述要素的重点和组合方式有所不同。古典经济学家把劳动和资本对生产过程的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认为资木积累的不断形成和增加,乃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被称之为“西方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萨伊则把资本积累看做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源泉,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萨伊将他的市场定律进一步推广到经济增长理论中,认为资本积累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断积累的财富对于一国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嘉图也认为资本积累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不同的是,他将研究的重心由生产转向收入分配问题。随后的李斯特等历史学派批评古典主义片面看待财富源泉的观点,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三种生产要素都是财富增长的必要因素。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过程在于创新,创新或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创新过程伴随着大规模的投资,强调创新、模仿和适应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战后初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证明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外生变量内生化、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强调制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在过去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常都被作为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来加以对待。在大多数的场合里,两者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例如贫富差距与社会矛盾冲突、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以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滞后等等。因而,人们不得不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即经济增长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不但包括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也包括了一些以GDP等单一指标无法度量的社会发展指标的改善,比如资源与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等。由此,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内涵更为丰富的概念,它源于经济增长但绝对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本章从历史视角入手,回顾和总结不同时期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看法,探讨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木规律,进而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2.1早期经济增长理论
欧美国家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走上了市场化和工业化道路并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己然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在对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早期经济发展理论。古典经济学有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例如,亚当•斯密探究了国民则‘富增长的原因,李嘉图转而论证经济的停滞问题,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可贵之处。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则体现了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要求和呼声。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后的经济学家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解释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原因。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逐渐离开了增长和发展,转而探讨短期的静态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均衡问题。


2.1.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从斯密到穆勒,古典经济学从生产和分配的角度研究一国的则一富增长,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劳动和资木的重要性。古典增长理论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其基本思想至今仍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8世纪后30年和19世纪初发生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工业革命中己显示出其固有的社会经济特征。1700-1770年,英国海外市场的增长远比国内市场快得多。1700-1750年,国内工业产量增长7%,而出口工业产量增长了76%;1750-1770年期间,国内工业产量和出口工业产量的增长分别为7%和80%。英国海外出口的迅速增长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英国并最终改变了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工业革命将英国变成了由巨大的城市制造中心组成的、并且工业体系己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结果是生产力迅速增长,英国一举成为19世纪最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英国当时的工业组织,特别是手工工场的劳动分工程度及其导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给斯密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种背景下,斯密对产业资本、工资、地租利润和商业资本的利润加以了明显的区分。


3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财政体制演变.................. 53-79
3.1 财政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53-59
3.2 改革前经济发展方式与财政体制关系.................. 59-66
3.3 改革后经济发展方式与财政体制关系.................. 66-71
3.4 建立市场经济后的经济发展方式.................. 71-77
3.5 本章小结.................. 77-79
4 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79-103
4.1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 79-89
4.1.1 政策背景.................. 79-80
4.1.2 政策内容 .................. 80-85
4.1.3 政策效果 .................. 85-89
4.2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 89-96
4.3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 96-101
4.4 本章小结.................. 101-103
5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选择.................. 103-125
5.1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判断 .................. 103-121
5.2 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 121-125


结论


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切实减少代编预算规模,、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强化基本支出管理,推动项目滚动预算编制。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上级财政提前通知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数,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6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合理确定绩效评价试点项目,将民生项目和具有较大经济社会影响的重大项目作为绩效评价的重点。
加强财政监督完善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建立健全各级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自觉依法接受人大、审计监督,增强财政管理透明度,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
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坚持依法理财和科学民主决策,切实保障重大则政政策、支出事项、改革决策的科学、民主、透明。扩大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部门范围,细化预算草案,完善预算报告内容,主动公开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财政预算、决算。增加部门预算公开表格数量,细化公开内容。


参考文献
1曾培炎主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德华、王裕国、程民选编:《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陈如龙:《当代中国财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王全火、桑百川:《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中译本。
6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7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8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第二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贾康、赵全厚:《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金人庆:《中国:科学发展与财政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