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省际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只要存在自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出现非均衡发展和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问题。省际财政收入差异是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倘若这个差异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则有利于提高省际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差异过大就会影响到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般来讲,省际财政收入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均衡是相对的,而不均衡是绝对的。倘若一个经济社会系统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则有利于保持系统竞争的压力和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然而,不均衡问题的长久持续,亦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进而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从经济角度来看,省际财政收入差异的拉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进而降低省际财政收入的整体效率;容易促成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东部发达省份流动,不利于欠发达省份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进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缩小省际财政收入差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靠的是省际则政收入的无差异或较小差异。探究省际财政收入差异,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对省际财政收入差异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在规模和结构上均存在很多问题。通过问题的研究可以使地方财政收入理论系统化,进而为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对省际财政收入差异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探究省际财政收入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地方财政收入形成的一般规律,进而可以充分优化这些因素,以求最大限度地挖掘收入潜力,达到提高和平衡省际财政收入的目的。此外,对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利于财政收入结构和地方公共财政制度的构建。
1.2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958年,赫希曼(Hirscbj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经济进步不会同时在每个地方出现,而是在一个或几个区域首先发展。经济进步一旦出现,其巨大的经济推力,会使经济快速增长围绕在最初的成长集中。因此,他建议对增长过程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应有一定程度的容忍,并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的补助,以确保区域均衡发展的实现。1965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其发表的《区域不平等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区域经济差异倒“U”型理论。他利用英格兰东部长达1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根据世界上24个国家的资料进行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析,其结论是: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其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亦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差异会逐渐扩大,然后区域经济差异保持稳定,但是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经济差异将随着整体经济增长而逐渐下降。因此,如果威廉姆森的假说成立,那么,省际间财政收入能力的差异也会先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大,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缩小。然而,小阿莫斯(AmoSJr.)于1988年发现,美国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从1929-1978年不断缩小,从1978-1985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又趋于扩大,据此,他提出了所谓的“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地区收入趋异”的假说。综合分析,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可分解为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强调要素的自由流动是促成各省份经济平衡增长的原因,省际财政收入水平的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非均衡发展理论重点强调了中央政府在平衡省际间经济或财政收入差异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努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我国经济和财政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省际财政收入差异的现状分析
2.1省际财政收入的数量比较分析
财政总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财力大小的指标,它反映了地方可以支配的财力。这里所指的财政总收入即为地方财政总收入,主要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部分。下面具体考察省际间政府的财政总收入情况。本文选取了近五年的四川、安徽和浙江的财政总收入的数据。正如表2-1所示,从绝对量来看,2005年,四川省的财政总收入为1206.63亿元,安徽省的则政总收入为656.55亿元,浙江省的则政总收入达到2115.36亿元;从相对量来看,2005年,安徽省的财政总收入不到浙江省的三分之一,也仅相当于四川省财政收入的一半,匹川省的财政总收入大约相当于浙江省的57%;从时间范围来看,2005至2009年,四川省的财政总收入共增加了2926.68亿元,浙江省财政总收入的增量达到2006.68亿元,安徽省仅增加了894.70亿元。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2009年,四川省财政总收入的增加量超过浙江省,但是由于受到汉川地震的影响,四川财政获得了国家、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大量支持与援助。因此,就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浙江省的财政收入增量要明显高于安徽省和四川省。
3. 影响省际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 ........................30-48
3.1 影响省际财政收入的经济因素........................ 30-35
3.1.1 经济发展水平........................ 31-34
3.1.2 资源禀赋........................ 34-35
3.2 影响省际财政收入的政策因素 ........................35-37
3.3 影响省际财政收入的体制因素........................ 37-47
3.3.1 财政体制变革与省际财政收入........................ 37-43
3.3.2 税种结构与省际财政收入差异........................ 43-44
3.3.3 转移支付制度与省际财政收入差异........................ 44-47
3.4 影响省际财政收入的其他因素........................ 47-48
4. 平衡省际财政收入差异的政策建议........................ 48-54
4.1 加快经济增长........................ 48-49
4.2 提升发展决策能力........................ 49-50
4.3 强化财政体制改革........................ 50-52
4.4 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 ........................52-54
结论
在当前我国各省财政收入水平相差悬殊且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情形下,单纯依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来均衡各省财政收入差异,中央政府显得力不从心,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可能旷日持久。因此,与其考虑加大中央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倒不如让地方政府自己行动起来,在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之间实施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由东、中、西部几个省份之间“结对子”性质的财政扶助开始,为财政能力较强的发达省份选择适宜的转移支付对象,让地方政府逐渐成为转移支付的主角,将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由理论层面逐步推向实践。
加强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一要编制专门的转移支付预决算制度,通过预算法案的形式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最有效的监督;构建人大、审计、财政、社会公共组织等联合监督体系,强化转移支付资金的全过程监督和多部门共同监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惩罚制度,对截留、挪用、挤占转移支付资金的现象必须依法处理。二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价。从均衡省际间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考虑,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将“因素法”作为确定转移支付的基本方法。实行“因素法”的关键是测算省际间的标准财力,用公式表示为:某省财力性转移支付额=(该省份标准财政支出一该省份标准财政收入)x该省份转移支付系数。其中,转移支付系数参照当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总额、各省份标准支出大于标准收入的收支差总额以及各省份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确定。
参考文献
白志平、胡德仁.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适度性模型及应用[J],财政研究,2009(8)
陈国际、刘亮.税收政策、财政体制和税收收入的地区性差异研究[J],财政研究,2009(4)
高培勇.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郭庆旺、吕冰洋.十年来税制运行的基本特征分析[M],税务研究,2004(11)
郝书辰、曲顺兰.新一轮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影响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郝、李上炸:地方财政的税源结构与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税制改革,2008(6)
黄佩华.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贾康、白景明.中国政府收入来源及完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1998(6)
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剑寇铁军.完善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