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慈善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能够促进收入公平分配。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取得了新发展新成就,特别是在国家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更凸显着慈善捐赠的作用。不仅起到了平复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更可贵的是捐赠的善举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不完善,都使得我国慈善捐赠的规模较小和水平较低,削弱了税收政策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应有作用。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国目前慈善发展较快,但作为一个转型期国家,仍缺乏一个有利的支持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环境。本节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所在,包括我国企业慈善捐赠事业和税收政策的协调推进。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较快,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参与度逐年提升。与欧美慈善市场主要以个人捐赠为主不同,企业捐赠一直是我国慈善捐赠最稳定的主体。2009年,我国共接收社会捐赠总额为332.78亿元,国内各类企业捐赠总额为131.27亿元,占境内捐赠总额的58.45%,占慈善捐赠总额的39.45%,。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3的“非典,,、2008年汉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早灾、洪涝灾害接连发生等等,这些突发性自然灾害得到了企业慈善捐赠的持续关注,虽然遭受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热情仍然高涨。
税收政策对企业慈善捐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2008年来实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不仅将企业捐赠税前扣除限额从3%提高到12%,而且通过采取审核制使得更多的慈善组织能够申请税收减免资格。以中国慈善排行榜入榜慈善企业为例,2007年捐赠54.9亿元(不含物品捐赠),2008年117.95亿元(含物品捐赠),2009年116.07亿元(不含物品捐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捐赠额的提高得益于税收政策的调整与激励。在其他历史时期也是一样,2003年“非典”时期,企业慈善捐赠就随着税收优惠力度的提高而大幅提高。据统计2003年4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收到捐赠款总额只有1000多万,但随着5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防治非典型肺炎事业捐赠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106号)允许企业捐赠的现金和实物进行税前全额扣除,到5月4日下午5时,捐款总额达到1.675亿2。2008年,对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力度更大,在财税104号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还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收,直接导致了2008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070亿元3的历史高度。
但随后的税收制度变革中,全额扣除方法废止,加之一些其他原因,甚至造成企业捐赠越多纳税越多的困境。政府如何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困境,通过税收政策对企业慈善捐赠进行激励和引导,实现税收通过第三次分配调节的社会公平?2010年9月29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又一次掀起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如何创造一个有效促进慈善捐赠的制度环境的思考。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年一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基本政策,其中就包括完善慈善捐赠税收减免政策“。本文以企业这个慈善捐赠主体为切入点,在对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具体措施。
1.1.2研究意义
(1)保护企业慈善捐赠的积极性
企业慈善捐赠是企业自愿地无偿地将企业所得转移给社会或者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人的一种道德行为。作为第三次分配,能够填补市场分配与政府分配所留下的空白,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惠的话,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如果对企业慈善捐赠给予税收优
(2)能够保护企业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使企业慈善更具持续性
完善慈善捐赠方面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税负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企业慈善捐赠的内在和外在动因。我国对企业慈善捐赠的支持政策虽然已经逐步建立,但尚存缺陷。本文对慈善捐赠方面税收制度的研究及完善建议,对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企业慈善捐赠的鼓励和引导,以及形成一个有效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慈善捐赠己经不再限于传统文化研究,而应该借助经济学理论,从经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政策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变化方向。
2.1第三次分配理论
我国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强调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人们慈善捐赠。他对收入分配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把在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调节的收入分配称作“第一次分配”,政府调节的收入分配,比如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等,称作“第二次分配,,,而人们基于道德信念自愿的转移收入的行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称作“第三次分配”。厉以宁认为,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之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会存在一些不足,可以由第三次分配来进行弥补。第三次分配影响广泛,是人们自愿无偿的一种收入转移,对于市场和政府调节不足的领域,其所发挥的作用巨大,效果显著。针对第三次分配理论,有必要对其补充以下两点:
(1)虽然慈善捐赠是一种自愿的、非强制性的收入转移,但并不是同市场与政府完全没有关系的。企业一方面出于市场的考虑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出于道德方面的考虑进行捐赠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获得“口红效应,,,不仅可以节省广告开支,还能为企业赢得声誉扩大企业市场份额。政府也是一方面如果制定了遗产税并且规定慈善捐赠可以从遗产税中扣除,将会鼓励人们生前捐赠;另一方面如果对纳税人捐赠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也能激励其增加捐赠。
(2)本文所称的第三次分配并非将其排在第二次分配之后。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肯定慈善捐赠仍属于第二次分配,并具有与税收和社会福利支出相同的性质和作用,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区分。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总是会给予企业相对优先的选择: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将部分利润通过缴纳税收交由政府,形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再为人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于慈善事业。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选择把自己的部分利润进行慈善捐赠直接捐赠给慈善事业。这两种选择不存在孰好孰坏,也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在有限政府的制度层面上,无论是企业直接还是通过纳税间接进行慈善,都只是企业的偏好和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税负过重的情况下,给企业减负增加企业的利润,以及在企业进行慈善捐赠时进行减免税最充分的理由。
3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税收政策存在.......................... 23-33
3.1 企业税收负担较重.......................... 23-26
3.2 企业慈善捐赠的涉税规制不.......................... 26-31
3.4 税收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31-33
4 国外经验借鉴.......................... 33-38
4.1 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企业慈善捐赠.......................... 33-36
4.2 国外经验启示 .......................... 36-38
5 企业慈善捐赠与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38-48
5.1 税收影响企业慈善捐赠的模型.......................... 38-41
5.2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涉税行为.......................... 41-45
5.3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扣除额度.......................... 45-48
结论
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捐赠主体—企业为切入点,分析表明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税收政策主要存在的以下三个问题:
(l)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政策导致实施捐赠的企业间税负不公平;
(2)慈善组织间税负亦不公平;
(3)慈善捐赠的税收法制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主要应该考虑从税收上和制度上对企业慈善捐赠进行扶持,营造一个良好的慈善捐赠外部环境。本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l)对企业慈善捐赠的涉税从模型和实证方面进行了论证,得出企业慈善捐赠支出与企业的利润总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比其他因素其变动程度更大
(2)对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扣除额度进行数学模型论证,得出税收对捐赠支出的扣除额度不是越高越好,应根据企业慈善捐赠的效率即投向领域制定有差别的税收扣除政策。
提出改善目前企业捐赠税收政策环境的措施包括:①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慈善捐赠内在动力;②扩大税收优惠受众面,强化税收政策的公平导向;③允许递延扣除,推动企业实施较大数额的慈善捐赠;④降低登记门槛,促使公益性的慈善组织能够申请免税资格。⑤配套协调相关制度,让企业熟知减免税政策并获得便利的退税手续。完善企业慈善捐赠的税收政策,目的是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增强慈善捐赠,并形成促进企业慈善捐赠良性发展的税收环境,从而推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Pyhrr,Austins Prrsistent Real Estate Cycle:Fromhttp://sblunwen.com/sszclw/ Boom to Bust to Robust[J],Greater Austin’s Commercial Property Journal,1994
[2]Tirole,On thePossibility of Speculaion under Rationgnal Expectation[J],Economica 50 (Sept), 1163-1181,1982
[3]Weil.p,Confid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2,1-22,1987
[4]Carey,Feeding the Fad:the Federal Land Banks,Land Market Efficiency,and theFarm Credit crisis,Ph.D.dissertation[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90
[5]Bertrand Renaud,The 1985-1994 Global Real Estate Cycle:Its Causes andConsequences[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of The World Bank,1995
[6]Mckinnon.R and Phill,H,International Overborrowing :A Decomposion of Credit andCurrency Risks[J], Working Paper,Stanford University,palo Alto,California,1998
[7]Milton Friedman,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Essays in PositiveEconomics[J],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8]Hirshleifer,Speculation and Equilibrium:Information Risks and Markets[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9,519-542,1975
[9]Feiger.G,What is Speculation?[J],Quaterly Jouranl of Economics 90,667-687,1976
[10]Harrison,J M,&Kreps,D M,Speculative Invester Behaviour in a Stock Market with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J],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2,323-336,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