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政府财政公共支出,自古有之。它是政府施政的重要工具,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或者服务于发展战略布局,以国家行为的方式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在当代社会,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一个区域的需求和一个区域供给的达到均衡,发挥“区域供需稳定器”的作用。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 30 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我国的体制再建工作也进入攻坚期,期间,将面临很多从未遇到过但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选择财政预算和监督评价政策,如何更好的发挥财政支出效应等,正在面临新的挑战。1949 年以来,我国财政监督和管理机制经历了建立、发展又终止的曲折过程,在我国针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实施。其主要工作是评价财政支出的事后效果。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渐繁荣,国家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政府税收得到不断扩大,财政支出能力也越来越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伴随我国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党的十七大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服务,强化预算管理和财政支出的监督。所以,我国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应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各种效应,维护我国社会秩序,服务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近几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地区财政支出工作有了快速而科学的发展,财政支出形式趋于多样化。为了配合政府的战略方针和发展重点,逐渐开展了财政大额专项支出,以支持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发展。例如在促进商品流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题项目支出。一般而言,此类支出项目涉及金额高,受众面广,并逐渐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实施对此类项目的评价监督时,此类项目与其他财政支出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此类项目常常由政府多个部门、部门里的多个层次的单位同时负责,同时面向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以往的财政公共支出评价主要是针对某个领域或者项目,所以传统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较单一,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此类复杂型项目的过程控制质量和执行效果。那么,开展针对此类项目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工作,构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价体系,就成为财政支出监督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1.2 选题意义
财政支出是一个分配问题。它是政府为了实现管理和服务社会职能,直接参与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一种行为。那么,有对公共资源的再分配分配,客观上讲就必然需要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和保证资源分配过程中效率性和公平性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财政支出新方式出现的同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监督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对此类财政公共支出的监督,是规范政府支出行为、保障政府支出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没有及时准确有力的财政监督,就无法保证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这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第二,加快政府财政改革,推动相关制度和体制的建设,也要求开展对此类财政的监督和评价。为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政府财政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同时为满足公共化取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需要加强财政监督。第三,为了提升政府对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政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是开展和加强财政监督的现实要求。第四,为了预防贪污腐败的发生,在政府体制内有效地构建预防贪污腐败的体系体制,让财政支出更公平、公开、公正的实施,也是加强政府财政监督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进一步建立健全腐败预防体系,从而更好是树立政府在人们心目中廉洁公正的形象。
第二章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2.1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什么是公共管理?胡德认为:“公共管理是‘国家的艺术’,能够松散地被定义为何如设计公共服务的问题,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的细微工作”。波齐曼强调,“当代公共管理是某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东西。与公共行政相比,公共管理更广泛,更综合和更少受功能专门化的限制”。公共机构作为主体,凭借公共机构与环境的关系,去管理公共问题和事务,该活动包括管理实践中组织、协调、管理等 6 大基本环节。
因此,如何将现有的各种科学方法、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运用于公共机构的对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中,使其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更有效,是公共管理学所探索的内容。细化到具体领域,公共管理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政府的地位和作用。(2)政府与公民的关系。(3)政府机构如何高效低耗地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4)政府如何将其控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各种资源有效管理,从而使这些资源为其服务;(5)如何使政府与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协调,并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公共利益。这样的社会力量包括其他政府部门、NGO 等。
相对于西方国家上世纪初流行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但包括传统的行政机关,同时还包含其他如立法、司法等政府机关,以及 NGO 组织和其他组织中体现公共方面的部门。(2)更具有综合性,是公共管理的另一个特点。一般情况下,从事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学者来自于不同的学科背景,所以通过他们可以将不同门类中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公共管理学中。特别是经济学、运筹学等领域,在公共管理中体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3)传统公共行政学关于与机构、过程和程序开发,但是公共管理学则看重项目、结果和绩效研究。这样,使公共管理学能够更容易的将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方法纳入到其研究体系中。(4)案例研究是公共管理学中非常核心的一种研究方法。(6)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事件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它更具有现实性。
第三章 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绩效....................... 29-37
3.1 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战略愿景....................... 29
3.2 财政大额专项支出....................... 29-30
3.3 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的特点....................... 30-31
3.4 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1-34
3.4.1 理论研究的指标体系....................... 31-32
3.4.2 实际应用中的指标体系....................... 32-34
3.5 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绩效评....................... 34-37
第四章 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绩效....................... 37-45
4.1 绩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研究....................... 37-41
4.1.1 绩效评价指标赋权方法比较....................... 37-38
4.1.2 本文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38-39
4.1.3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39-41
4.2 项目实施单位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41-45
4.2.1 项目实施单位绩效评价方法....................... 41-42
4.2.2 本文项目实施单位绩效评价....................... 42
4.2.3 数据包络法介绍....................... 42-45
第五章 财政大额专项支出绩效评价....................... 45-59
5.1 某地区财政大额专项支出....................... 45
5.2 实证分析....................... 45-59
结论
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赋权,多数是通过德尔菲法、AHP 等主观赋权方法获得。在实际工作中,指标权重的多少代表着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因此,准确可靠的指标赋权过程,对财政支出和其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财政支出形式的多样化,跨领域、跨部门评价的指标赋权将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那么在指标赋权过程中一方面要更多的权衡各方利益,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的差异性。所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新的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重视赋权过程的准确性和赋权结果的导向性,从而为提高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专家打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所以专家对指标体系的理解,对打分材料的解读,直接影响着最终评价结果。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多指标是属于定性指标,专家对于这些指标的评判,是建立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后形成的个人判断的基础上。伴随着财政支出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专家将会常常开展跨领域的评价,那么他们将会阅读更多领域、更多内容的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少专家评价过程的工作量,如何提升专家跨领域评价的准确性,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认为,加强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为专家提供更加简洁准确的评价资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Hood, Chrstopher. The Art of the State: Culture, Rhetoric, and Publichttp://sblunwen.com/czlw/ Management[M]. Oxford: Claremont Press, 1998.
[2] Bozeman, B. and Straussman, D.J.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Management Effectiveness[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1990.
[3] Lane, Jan-Erik. New Public Management[M]. London: Rouledge, 2003.
[4] Rhodes, R. A. W.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M].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Kooiman.J.& Bavinck M., “Governance Perspective”, om Koomiman et al (eds. ), Fishfor life: Interactive Governance for Fisheries[M].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Press. 2005: 18.
[7] 邱菀华等.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翟松涛.项目—如何进行成功的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 理查德 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蓝天星翻译公司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 Evert Vedung. Public Policy and Program Education[M].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