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融外交及其不平衡性
在金融全球化急速推进的今天,无论是解决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问题,还是协调双边金融经济关系、维护本国金融利益,金融外交的作用无疑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厘清金融外交的概念和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旨在对金融外交的基础理论,特别是金融外交的主要性质——不平衡性进行集中讨论,以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一节 金融外交的概念、内涵和形式
(一)金融外交的概念和内涵
1.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外交概念的讨论
虽然金融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运用,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也逐渐受到重视,但从理论上对金融外交的概念进行明晰的总结和概括还在探索阶段。从目前获得的国外文献中对金融外交概念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外国学者并没有给出金融外交的明确定义,而是将其看做是涉及国际金融领域内国际主体进行的一切外交活动,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实践层面。一是旨在处理双边金融事务和争端的外交活动,典型的斯蒂芬.D.波德拉(Stephen.D.Bodayla)的著作《金融外交:美国和墨西哥 1919—1933》,就分析了美国为强化墨西哥的后花园作用而展开的双边的金融外交;二是建立、改革国际或地区金融体系而开展的多边外交,如《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探讨的就是美国在二战后接替英国,组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货币帝国主义金融外交的历史;三是以金融援助为工具,谋求非金融目的的外交活动。
国内学者的主要从金融作为手段和目的的外交这个角度来讨论。《金融外交: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政治分析》一书中作者将金融外交的概念总结为“与军事力量一样,成为当代大国外交的一种新式的、更加有效的武器,以此来作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个手段”;“强国政府不再单纯将金融事务交给下属职能部门处理,而是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通过各种外交手段不断处理各国之间的金融事务及其争端。”周叶菁在其博士论文《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中采用了同样的视角,并进一步探讨了金融外交的主客体、内容和目标。文章认为金融外交的主客体不只包含主权国家,还包括国际组织;进一步将金融外交的内容概括为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最后认为金融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为了总体外交目标的实现服务。
2.本文对金融外交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不否认金融外交是将金融作为手段或目的的外交。但这还不够精确,事实上,将金融作为目的既不是金融外交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将金融作为手段才是金融外交的必要条件。这里将从金融外交的产生的现实动力进行总结和概括。国际金融是把现代世界结合起来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主要职能是把积累的资本转移到它的边际收益率最高、因而能够非常有效得到利用的地方。国际资本流动是世界经济中的强大动力,资本从效益率低的地区转移到具有较大生产潜力的地区去,是世界体系扩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不论是采用多边还是双边形式的金融外交,不论是将金融作为手段或目的,其首要条件是掌握足够的金融资源,这些金融资源主要包括金融资本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缺失了金融资源,就谈不上对金融资源的利用,也就不需要金融外交这种利用形式了。
正是金融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三种利用形式产生了对金融外交的需要。他们包括:资本输出的需要、吸引资本的需要以及对流动资本进行管理的需要。当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某些工业国家的资本积累超过了本国的生产能力,就产生了资本输出的动力。但推进资本输出得以成行的并不是拥有资本的企业和个人,而是拥有足够谈判能力的国家。由于面临着输出对象国的各种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阻碍,以及各资本输出国之间的资本竞争,个人和企业力量有限,只能要求各资本输出国政府进行外交协调,以保证本国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并获得足够丰硕的回报。金融外交最初便是掌握在资本输出国手中以满足其扩张需求的工具。
第二章金融外交不平衡性的影响因素
金融外交的不平衡性作为其内在的天然的属性,是伴随着金融外交的产生而产生的。既然金融外交的不平衡是一种成本和收益的不平衡,那么,分析金融外交不平衡性的影响因素,就要探讨造成金融外交中成本和收益的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金融资源的实力对比、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影响一国金融外交的成本和收益的主要因素,因此也就是金融外交不平衡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金融资源分配的时序逻辑
在探讨国际金融体系的构造之前,需要再一次观察金融外交产生的背景,也就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样的角色实施它。本文已多次强调过,金融外交的前提是掌握金融资源,从横向来看,这是国家间对金融资源占有的配比问题。但如果从纵向观察这种配比,就会发现那是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各国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按照金德尔伯格的国家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重点和路径大致将经历贸易、工业、金融迅速增长,逐步达到顶点,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然后缓慢衰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贸易的增长,将不断为本国积累资本,而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本国的工业和贸易已经接近饱和,并且技术的革新变得艰难,资本持有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利益生成缓慢的工业发展及其革新,而是转向利润获取更简易的金融市场。对外投资是获得利润的最简单方便的方式,它不需要牺牲本国的自然资源,甚至不依靠劳动力,最关键的是不用投入人力物力革新本国生产技术,因此付出的成本最小,但是却可以通过金融领域内部决定分配方式,从而获得更优的收益。这些资本被投放到生产率相对较高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业国家,从而使资本投放国享受着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润收入。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随着这个国家对金融和资本回报的依赖加深,被忽视的工业开始走向衰退,这必然导致其贸易竞争力的下降,从而最终影响该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实力。
第三章 美日不平衡金融外交前提................... 24-29
第一节 美日政治军事的不平衡.................. 24-25
第二节 美日经济金融的不平衡.................. 25-27
第三节 基于不平衡的美日金融外交战略.................. 27-28
小结 ..................28-29
第四章 日元美元委员会的谈判中.................. 29-36
第一节 日美货币谈判代表.................. 29-32
第二节 不平衡背景下双方的战略.................. 32-34
第三节 谈判结果.................. 34-35
小结.................. 35-36
第五章 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中.................. 36-42
第一节 美国的政策转换及谈判战术.................. 36-37
第二节 日本大藏省的积极配合 ..................37-38
第三节 广场协议的签订.................. 38-39
第四节 日本的金融外交.................. 39-41
结论
金融外交是掌握足够金融资源的国际关系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通过运用金融手段影响国际社会其他成员(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跨国公司)以实现其金融和其他非金融目的而进行的外交行为。金融外交的开展建立在一国拥有一定的金融资源的基础上。金融资源包括金融资本和金融规则制定权。金融外交是拥有金融资源国家的特殊权利,各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力的不同,因此各国实施金融外交的成本和收益也不同。总体来说,金融外交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平衡的,掌握金融规则制定权的国家在金融外交中付出更少的成本,却取得更大的收益;而只掌握金融资本的国家如果想要提升本国的金融地位,将不得不接受大国制定的金融规则,往往必须付出部分本国金融自主权的代价,但结果却不得而知。这就是金融外交的不平衡性。金融外交的不平衡性是随着金融外交的出现而自然产生的,它是金融外交的内在属性。这种不平衡性又在金融规则制定国建立最大限度利于本国的金融体系时得到进一步强化。
正如文中所讲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国际金融的重大问题,汇率的稳定和震荡严重影响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开展,各国越来越需要在汇率问题上相互协调。美国利用了自己作为金融规则制定者的优势和美元的独特优势,轻而易举就通过扩大本国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的方法向其他国家融资。并且随时根据本国的经济需要制定金融外交政策,迫使别国进行汇率调整以配合本国的经济目标。日美之间的货币谈判是金融货币谈判的典型代表,他们在 80 年代的交锋深刻体现了金融外交中的不平衡性。作为美国的盟国,日本自二战后的外交政策即是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集中发展本国经济,并寄望通过经济地位的提升谋求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日本将自己的外交政策限制在了美国绘制的地图内,甘心以金融上的贡献换取美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但美国只能容许日本作为其东亚战略圈中的一枚棋子。日本在 80 年代的经济成就被美国视作理所应当配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需要,其金融政策自然也是要为美国提供资本以维持其畸形经济模式的运营。日本在金融外交上尽力配合美国的要求,希望以此提高本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和政治地位。然而,美国只对本国经济的需求感兴趣,一旦日本作出了日元汇率升值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承诺,并在美国的监督下生效后,即对日本的金融要求敷衍了事。最后,在双方的金融外交博弈中,美国凭借自己的金融规则制定者的特殊地位,几乎没有付出任何实质性的成本,而日本即使已经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却仍然不得不顺应美国的要求,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如此大的牺牲只是方便了美国的融资,并没有提升日本的金融和政治地位,甚至还进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期。
参考文献
[1] [美]本.斯泰尔、罗伯特.E.利坦著:《金融国策: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金融武器》(黄金老、刘伟、曾超译),辽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2] [法] 弗朗索瓦.沙奈著:《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
[3] [法]弗朗索瓦.沙奈等著:《突破金融危机》(齐建华、胡振民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版。
[4] [日]宫崎义一著:《日元的崛起》,(安邦富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5] [日]吉川元忠著:《金融战败》,(孙晓燕、袁英华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年版。
[6] 金熙德著:《日美基轴与日本经济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陆钢、倪稼民等著:《金融外交: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政治分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8]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9] [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10] [日]泷田洋一著:《日美货币谈判》(陈昊、杨旭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