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为金融的主动性和先导性作用。一旦经济发展中缺少金融的持续支持和推动,经济很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同理可知,农村经济若想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必不可少。然而,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一个规律性难题——无论在何种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条件下,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制约了市场化的商业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市场化的商业金融机构为小农提供零售服务,普遍会遇到交易费用过大、信息严重不对称、抵押品缺乏和难以担保等问题,因而不可能提供基本业务(包括信贷、保险、理财等),而必须注重利润率、风险规避的金融部门更是需要降低交易费用,因而退出“三农”领域是金融商业化改制的必然选择。当正规金融选择退出农村金融领域,适合分散的小农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农村经济仍然面临信贷约束,农户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另一个是高利贷盛行(温铁军,2010)。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不容乐观。金融机构大幅减少,金融服务在农村平台上的的产品乏善可陈,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以及合作社的小额贷款业务开展困难等等现象比比皆是。金融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让农村金融蓬勃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其收益率,以期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提高农村金融的收益率究其本质就是要提高三农产业的收益率,即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三农”的发展。短时间内虽不能让农业收益率显著提高,但是财政可以助力缩小农业经济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巨大收益差异。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激励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经营环境,培养其内生机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1.2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国外学者普遍持有财政应当适当干预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是财政应该干预农村金融。斯蒂格利茨和 Weiss(1982)、Burkett 和 Dutt(1991)认为不能只强调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必须认识到政府在金融市场中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斯蒂格利茨、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1997)的观点是金融约束政策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可以运用利率工具、市场准入工具和直接竞争等方式参与金融,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方可获取其提供服务的租金。但是学者普遍对金融约束论有疑,因为金融约束论过分强调银行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但是实际中约束“度”很难把握,而低利率和信贷配给的政策又很难实现。二是财政应该适当干预农村金融。Mckinnon(1973)和 Shaw(1973)等金融抑制主义者选取广泛存在的负真实利率为金融抑制指标,认为金融抑制经济中不缺少投资机会。当然,他们认为政府必须谨慎干预资源、资本市场,如果干预过度极易使经济发展得不到发展,金融自由化成为金融抑制主义者的选择。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影响,金融自由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Lee,2000),第一阶段为政府不干预的自由化,第二阶段为稳定的经济环境下的金融自由化,第三阶段为政府适度干预的自由化。他们不赞成毫无约束的自由化,主张适度的金融抑制。McKinnon(1993)等吸收借鉴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提出有限金融自由化,即有利率上限的自由化主张。Jacob Yaron, McDonald Benjamin 和 StepanieCharitonenko(1998)认为政策往往从旁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但是政府若改善经营环境,将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减少直接干预农村金融的经营,便于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由于市场失灵,政府应发挥一种更为有限的、具有市场亲和力的作用,但不能绝对地说对金融市场的某项干预是正确的(Stiglitz,Besely,Yaron,1990)。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鉴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国情,政府需要介入进行适当的干预,而干预的手段主要是补贴工具。Thorsten Beck,Leora F.Klaper,Juan Carlos Mendoza(2010)对 46 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政府虽然在财政扶持、制度监管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上明显不足。该研究认为政府应该加大立法工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及相关保险工具的发展完善,并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以便有效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以最终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
2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理,农村金融的健全与发展无法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持。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工具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改善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实现其健康发展。然而,财政支持地方金融发展须经过若干环节的传导,借助载体发挥作用。经济学意义的传导是指某一经济行为影响另一经济行为,是影响途径以及影响结果发生的过程和环节。财政支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传导机制,就是公共财政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通道以及发生效应的过程。
2.1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所谓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农村金融所具有的特点与一般城市金融有很大不同。其天然的弱质性使得“市场失灵”难以避免,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必须给予农村金融发展以支持。
3 湖南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 19-36
3.1 费用补贴 .....................19-23
3.2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 .....................23-25
3.3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25-28
3.4 金融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28-30
3.5 湖南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30-36
4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36-42
4.1 国外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36-40
4.2 国外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特征..................... 40-41
4.3 政策启示 .....................41-42
5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42-48
5.1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42-43
5.2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43-48
结论
财政支持设立商业化担保公司。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建立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财政投资设立服务机构。由最了解借款人资金需求量和征信状况的村级自治组织负责初步甄别和筛选借款人。再由担保服务机构评估融资主体投资项目的盈利性和风险性,从而选出几个有较高盈利能力和风险可控的投资项目,担保公司运用其经验和技术从选出的这几个投资项目中确定最终放贷对象和方式。同时奖励按期还款的借款人,给予他们利息补贴或提高额度。
财政助力民间联保组织的运行。农村中小企业为筹募更多资金,自发成立了民间联保组织,方便其融资担保。他们与金融机构先签订借款联保协议,参与的企业交一定数量的担保金给银行,参与的企业可以在获准的最高授信额度内向金融机构办理自由授信额度贷款,或者成员自行商定额度。由于有了企业担保,金融机构贷款的信心提高,能力增强,资金供求双方实现了双赢。这种民间联保运行机制扫清了因现有担保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不利于企业融资的障碍,为融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从民间联保运行效果方面来看,其优势表现在其能有效利用信贷资源,促进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实现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然而,民间联保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联保成员企业分散且力量不强、担保组织缺乏长期性、联保成员企业准入门槛高等。
参考文献
1.王修华,贺小金,徐晶.《中国金融排斥:总体评价、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西部金融》,2012 年第 1 期,75-83.
2.周延礼.《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中国金融》,2011 年第 23 期,49-50.
3.张宇青.《我国税收进步的理论诠释与经济作用探讨》.《财会研究》,2011 年第 16 期,14-17.
4.张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全力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年第 8 期,5-6.
5.曾光,孙开.《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发展方向与政府财政改革重点》.《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 9 期,66-69.
6.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 2 期,44-58.
7.左少君.《财政补贴基本类型及其效应的模型分析》.《财政监督》,2010 年第 12 期,62-63.
8.陈治.《财政激励、金融支农与法制化——基于财政与农村金融互动的视角》.《当代财经》,2010 年第 10 期,25-33.
9.曹雪平等.《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对财政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调研与思考》.《中国商界》,2010 年第 8 期,14-15.
10.曾光.《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财政政策探析》.《地方财政研究》,2010 年第 7 期,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