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离不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国家关注,特别是基础义务教育这一块。国家每年都在逐步加大对义务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教育财政的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再到了“以县为主”,直到现在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的变化使教育事业从“人民办”转变成为了“政府办”。跨越十几年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完成了两大历史性的成就:一是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成功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大大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
近些年来更是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2009 年中央财政支出 1981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 23.6%,中央向农村下达了 666 亿元的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中小学生提前实现了人均公用经费 500 元和 300 元的目标。并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提出了减免学费政策,不断完善我国国家助学制度,保障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但各种成就的背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资金投入不均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资源依然存在着明显不均衡现象,学生受教育的水平相差甚远,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要解决,方法要到位。2010 年 7 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展开,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今后教育发展重点。只有保证教育公平了,义务教育才能得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合理。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直接关系的是我国适龄儿童是否能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乃至于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1.2.1 研究目的
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承担者,只有从政府政策和制度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义务教育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也大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政策性投入,应该投入多大总量、应当如何运用财政教育经费,并改进自身政府对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有待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财政投入的角度来分析讨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1.2.2 研究意义
第一,从宏观上来看,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能否制定正确可行的决策和指导方针,关系到整个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好坏。通过对我国各个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现状的探讨和研究,可以为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有利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第二,从微观上来看,这有助于中央合理控制教育财政的投入数量及分配管理方式,各省级政府积极配合,合理有效的对有限的义务教育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实现教育从单纯依靠增加投入数量的“外延型”发展道路转向靠提高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型”教育发展模式转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体系中最基本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是构建义务教育财政体系的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经济和政府介入应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内”,而“提供公共产品正是政府最主要的活动范围之一”。以弥补市场失效力存在理由的政府财政,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其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根据该理论,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分别表现为不同属性的产品,教育财政的支出范围和支出重点也应当是有所限制和有所选择的。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财政投入首先应当用于提供教育中的公共产品。也即是说,对于教育中的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财政无偿向受教育者提供,对于教育中的准公共产品则应当采取由政府财政补贴加上向受教育者收费的混合提供方式。另外,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存在层次性,因而政府财政职责也存在着层次的区分。这为教育财政制度中不同级别政府教育财政职责的区分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2.1.2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是公共产品效率和资源配置问题,其特点是将“经济人”假设“政治交易”分析和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政府行为的分析。公共选择的理论为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政府财政的活动的规范与约束以及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的分离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该理论认为,无论哪一种公共决策的方式都存在着制度的缺陷;同时由于政府是“经济人”而并非“公益人”,其对自我的政治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导致财政支出的扩张、寻租行为和财政支出的短期性及随意性。在存在上述特征条件下,如果不对政府财政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政府财政活动将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还可能有损于社会整体的利益。由于义务教育生产的长期性和义务教育的效益存在间接性和潜在性,政府“经济人”的特点在义务教育的财政活动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第三章 我国财政投入对义务教育均衡...................... 22-43
3.1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规模分析..................... 22-27
3.1.1 绝对量指标分析 .....................22-23
3.1.2 相对量指标分析 .....................23-25
3.1.3 平均指标量分析..................... 25-27
3.2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27-35
3.2.1 政府间分担比例分析..................... 27-28
3.2.2 各省级地方政府投入差异..................... 28-30
3.2.3 区域之间不均衡 .....................30-35
3.3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影响因素实证..................... 35-41
3.3.1 研究假设 .....................35-36
3.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6
3.3.3 指标选取原则及内容..................... 36-37
3.3.4 模型建立 .....................37-39
3.3.5 模型分析结果..................... 39-41
3.4 本章小结 .....................41-43
第四章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财..................... 43-50
4.1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财政原因 .....................43-46
4.1.1 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义务..................... 43
4.1.2 义务教育筹资责任划分不合理..................... 43-44
4.1.3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44-46
4.2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46-50
4.2.1 构建公平化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46-47
4.2.2 构建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 .....................47
4.2.3 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47-48
4.2.4 建立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 48
4.2.5 明确“公平优先..................... 48-49
4.2.6 建立均衡教育发展预警制度..................... 49-50
结论
本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财政视角切入,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概念的梳理,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在各省级、各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文章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对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财政投入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实证研究结果中,对于生均小学教育经费影响明显的有:从地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上来看,人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对生均小学教育经费的影响显著。从人口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来看,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变量对生均小学教育经费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从教育发展水平各指标对生均小学教育经费的影响来看,校均规模对其有正向的影响,在校生数、生师比对因变量有负影响。从地区财政努力程度指标来看,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对生均小学教育经费有显著的正相关。
(2)实证研究结果中对于生均初中教育经费的影响因素有:人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学升初中的毛升学率变量对生均初中教育经费有正向的影响,这些变量的值越大,生均初中教育经费越高,农业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校均规模、生师比对生均初中教育经费有负向的影响,这些变量的值越大,生均初中教育经费越低。而人均 GDP、在校生数、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等变量对生均初中教育经费的影响不是很明确。
(3)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共同结论:目前我国省级层面基础教育状况是: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的省份,其基础教育入学和参与机会更多,生均教育资源水平也高;而基础教育需求高(学龄人口基数大)的省份,其基础教育入学和参与机会、生均教育资源水平均不高;反映出目前我国省级层面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较大不均衡。而对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影响程度最为明显依然还是中央投入规模、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区财政努力程度,中央财政以及地方政府仍然需将加大投入力度、平衡投入差异作为首要任务。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来已久,是一个牵涉范围广泛又极为复杂需要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本人学术能力有限,论文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例如写作过程中对数理模型建立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对于全国大范围的数据整理研究是否精确彻底,以及对策的可行性程度等都是今后学习生活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亚楠: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系实施绩效预算的可行性分析——基于恩施州“三县一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调查,继续教育研究 2010 年第9 期
[2]徐红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刍议,教育财会研究 2010 年第 4 期
[3]梅焕钧,菏泽:农村税费改革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研究,学院学报2010 年第 6 期
[4]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中国财政 2010/23
[5]顾微微: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及保障对策中国发展 2010年第 6 期
[6]周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策略思考,安徽教育,2010 年第 10期
[7]牛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效用的政策评价,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10 期
[8]高二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策研究,财政监督 2010 年第 18 期
[9]范丽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 5 期
[10]栗玉香.义务教育财政均衡效果与政策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