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自 2004 年起“民工荒”在我国沿海地区愈演愈烈,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这一现象并未真正地解决,反而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劳动力短缺不仅表现为技术工,普通工人也开始短缺。中国劳动力在市场上逐渐供不应求,2007 年由基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民工荒”,已由 2004 年的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北方内陆地区,由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并逐渐影响着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供求。一系列的劳资纠纷事件(丰田罢工门、富士康事件等)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调高现象,使得一个经济学名词“刘易斯拐点”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拐点”是否真的来临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着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由于所处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必然会经历刘易斯拐点这个阶段,在这个时期,过去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税收政策也不再适合这个阶段的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关乎我国政府的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即平衡收入分配、均衡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构建和谐社会必需的条件。因此,本文从改革税收政策的视角,结合刘易斯拐点这个特殊阶段的特点、通过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及发展状况,并参考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刘易斯拐点时采取的税收改革,提出一些在刘易斯拐点下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从而综合权衡各方利弊,将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真正以税收政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税收政策发挥其应有的调控作用。
1.2 文献综述
关于对我国是否已经经历刘易斯拐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 2007 年,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劳动力将由供大于求转为供不应求,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 2009 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波及出口加工业,从而导致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当时预测我国就业市场上将出现千万个岗位缺口,“刘易斯拐点”看似不攻自破。但专家强调,逐渐进入“刘易斯拐点”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几年东部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与“涨薪潮”则恰好反映了这一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通过分析 2009 年全国农民工收入结构指出,2009 年农民工收入的 40%以上来自于工资收入,而国家的财政补贴仅为 3%左右,所以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虽然“十二五”期间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趋势有所下降,但也将会扩大到两千万人以上。所以他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并未真正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域,中国还未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认为,中国剩余劳动力消失暂时不会出现,现在不光是在农村,在城市地区还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他这一想法,忽略了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没有在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整体经济增长以及工资增长的把环境中来看待最近的加薪事件。其它专业机构通过相关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指出,我国现在出现的“民工荒”并不能代表这“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其原因具体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与非农业边际产出差距较大,二者产值与就业人数不协调;第二,农民工不断向城市转移,并未导致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反而逐年增加,说明农村人口过多,其边际产量为零;第三,韩国、日本出现“刘易斯拐点”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 30%,而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为 47%,即农村人口占 53%,而这差距较大;第四,中国劳动力报酬并未随着 2004 年的“民工荒”大幅度提高,因此,我国目前最多是处于或者接近“刘易斯拐点”的第一个拐点,即由无限转变为有限。而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尽管说我国已经在经历刘易斯拐点,但是他却主张“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笔者认为,我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刘易斯拐点。
第 2 章 刘易斯拐点下的经济发展理论
2.1 刘易斯模型及深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基于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以古典经济学为视角,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变化做出了解释,这也就是经典的 “刘易斯拐点”模型。假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组成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随着人口数的持续增长,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逐渐下降,甚至为零。现代工业部门的持续扩张也造成了农业部门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工业部门必须采取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这一措施来持续的吸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否则农业劳动力将不会继续进入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因此传统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不会无限制的向现代工业部门中转移,出现劳动力枯竭的现象最开始的刘易斯模型表示,基于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将由劳动力无限剩余阶段转变为劳动力短缺阶段,这种跳跃性的变化即为刘易斯拐点。这也是刘易斯模型在初始阶段只有一个拐点的原因。
2.1.2 深化的刘易斯模型和刘易斯拐点
联系到在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渐变的过程,1961 年的拉尼斯和费景汉深化和升级了刘易斯模型,刘易斯-拉尼斯-费将经济发展阶段分为无限供给阶段、有限剩余阶段和一元经济阶段。
第一阶段,如图 1 所示,OQ 代表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处于无限量供给状态,此时的劳动力发生转移不会对传统农业的产出产生影响,因此边际生产率为零,农业产出与农业生产力消费的差额可以满足转入现代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粮食需求,在这个阶段,传统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都基本不变,如图 1 所示,当到达 Q 点吴先生与劳动力的转移结束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从零变为正数,这个点就是刘易斯第一拐点,此时,便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有限剩余阶段,即为图 1 的 QR 段,这时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边际产出率为低于制度工资的正值,随着劳动力的持续转出,会引起农业产出下降,从而农业部门不能及时提供给工业部门充足的农产品,这样就导致工业部门的人均劳动剩余生产力降低。在这一系列因果关系的影响下,致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会上升,之后经济的发展便进入第三阶段,即为一元经济阶段。在一元经济阶段,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力边际生产率高于制度工资,因此,劳动力的配置情况会由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如图 1 中的 R 点所示,为“刘易斯模型”的第二个拐点,即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等于制度工资。
第3章 税收政策理论.................... 31-45
3.1 税收的产生和发展.................... 31-41
3.1.1 税收的产生.................... 31-35
3.1.2 税收的发展.................... 35-41
3.2 税收政策定义、类别和作用.................... 41-45
3.2.1 税收政策定义 ....................41-42
3.2.2 税收政策类别 ....................42-43
3.2.3 税收政策作用 ....................43-45
第4章 我国经济发展和税收政策.................... 45-53
4.1 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45-46
4.2 我国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46-53
第5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刘易斯拐点....................53-61
5.1 日本在刘易斯拐点下的税收政策.................... 53-56
5.1.1 日本应对刘易斯拐点.................... 53-56
5.1.2 日本在刘易斯拐点下的税收.................... 56
5.2 韩国应对刘易斯拐点时税收政策.................... 56-57
5.3 台湾地区在经历刘易斯拐点下的税收政策.................... 57-59
5.4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刘易斯拐点.................... 59-61
结论
首先,我们的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形势是正在或者即将面临刘易斯拐点,正在一天比一天逼近劳动力供求平衡、真实工资水平快速上涨的这样一个新的格局,这种形势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各个方面的挑战。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都会产生日渐显著的变化。这就告诉我们,为了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劳动力供求的新格局,中国应该积极地采取适应未来劳动力供求格局的税收政策。从而也能够为中国经济成功实现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型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其次,中国经济所要面对的刘易斯拐点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长期性。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人口总数很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别大。除此之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但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她也是一个转轨的经济体,中国正在经历着非常深刻的制度变迁。由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在经历刘易斯拐点时不同于其他国家,存在复杂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再次,在现实中,或许真的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刘易斯拐点,我国可以通过这个刘易斯拐点来分析判断中国是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年份(比如,就像某些学者认为的 2006 年)越过了该拐点。因为,除去外部的冲击因素以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情况是比较缓慢的,不可能会在某一个特定的年份出现剧烈的变动。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来说,劳动力是有思想的人,与其他的生产要素不同,可以通过对转移成本和预期收人变化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进人到现代的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他们也是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有着很大的弹性,所以在具体的某一年越过刘易斯拐点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有可能不存在一个清晰具体的刘易斯拐点,很可能是存在一段时间—刘易斯转折期。
参考文献
[1] 胡正梁.如何看待“刘易斯拐点”[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7):33-35.
[2]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6-10.
[3] 韩俊.中国没有出现刘易斯拐点[J].农村工作通讯,2010(14).
[4] 沈建光.经济转型的动力—“刘易斯拐点的出现”[J].金融发展评论,2010(1).
[5] 巴曙松.“刘易斯拐点”是经济转型契机[J].南风窗,2011(17):44-45.
[6] 高善文.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J].安信证券宏观研究,2010(9):12-17.
[7] 李月.台湾经济发展中刘易斯转折点的形成及其应对策略[J].台湾研究集刊,2009(1).
[8] 赵晓.中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J].中外管理,2011(3).
[9] 臧高峰.我国是否面临“刘易斯拐点”[J].经济论坛,2010(14):58.
[10] 吴要武.“刘易斯转折点”来临:我国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机遇[N].开放导报,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