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13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中的问题及问题类型
(一)教学中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指出,“问题是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②问题是教学的基本单元,它泛指不能利用现成反应予以回答的刺激情境。国外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问题解决研究专家乔纳森(David Jonassen)认为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问题是某种情境下的一个未知实体,在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要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是指所寻找的或解决的那些未知的东西要有一定的探寻价值。”
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里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依据文本、学情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多个能够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搜集处理课堂反馈的教学信息,及时进入到下一个未知的问题教学情境。
(二)教学中问题的类型
1、心理学家将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争论性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又被称为良构问题,笔者将其理解为语文教学中的客观知识。比如词性的判定,修辞的运用,即大多的呈现型知识相对应的问题。与良构问题对立的即劣构问题,指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对应的是程序性知识的传授,阅读教学中难的就是对劣构问题的分析解读,因为阅读教学中常常设置的是劣构问题。至于最后的争论性问题,是指目前没有评价标准的一类问题,并且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一类问题。笔者以表 1-1 以阐释界定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特征
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在广度、深度及难度上都远超过初中,其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的水平急剧地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同时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进行问题驱动式教学,需要弄清并把握好它的特征才能顺利展开,否则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教学效率低。与其他阅读教学方法相比,本研究认为高中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有三个特征:启发性和控制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生成性和延展性。
一、问题的启发性与课堂教学的控制性

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问题是关键。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问题本身的启发性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提问对课堂的调控性,让教师不仅明确要问什么,更要把握提问的方式和时机。启发性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地学习。并在这过程中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人的认识不是从零开始的,高中生在初中,小学,甚至是从出生后,就开始慢慢积累认知经验。这些已有的认知经验,以不同的图式储藏在头脑中,作为认知的“前结构”。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出的问题是和“前结构”有联系的,即,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一种联系作为某种图式出现,与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产生反应,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呼之欲出,以此达到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的效果。
与此同时,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法的控制性主要体现在协助学生思考,统筹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当学生在老师抛出问题思而不解,处于“困顿”状态时,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点拨,四两拨千斤。学生顿悟,新的知识与旧的认知同化、顺应,新的认知经验就顺利生成。其次,控制性还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因为课堂教学都是千变万化的,是动态生成的,没有绝对的按照老师设想的教学过程发展。所以,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或是思考方向出现大的偏差时,教师的点拨或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控制整个教学进程,维持教学主线,确保课堂的教学效率。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教师进行教学,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预定的效果,可以从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引导的反应和教学效果上看出。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笔者通过实际课堂观察,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从而总结出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做深入的探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只在四川省绵阳市的不同高中,不同学段,以及不同的生源班级进行课堂观察,做好课堂实录,在此期间也多次与老师交流沟通,了解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具体情况。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情况,所以有证据不足的嫌疑,也希望在以后研究中能搜集更丰富的资料。根据笔者在实习期间的课堂实录以及对部分教学案例的分析来看,高中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共性问题:

(一)教学的预设性
预设的非生成性的设计是指教师严格按照课前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机械化,流程化的进行教学,没有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对课堂反馈的信息回应少,有的甚至直接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照本宣科,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

现在的教学中,学校会要求教师提前备课,如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案设计,校内外教研会等教研交流活动,这些计划和活动本质目的是驱动老师做好上课准备,研究文本和学生。但在现实教学中,这些仅仅是教师眼里的任务。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是从参考书,名师课例搬下来的,甚至有的可以直接下载,教师只需要复制粘贴,直接带进课堂。教学设计里没有教师真正参与的东西,被多媒体课件“绑架”的课堂,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影者”,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想象力空间被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所挤压,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见解,教师成了传递知识的媒介。因为教学设计、课件的照搬,教师虽然省心省力,但教师在教学中被课件牵着走,离开课件,教师根本无法顺利实施教学。
............................


第二节 问题驱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问题的形成是有原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出现的上述问题除了语文课程本身特殊性质,更有教师和学生的原因。追根溯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节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为课题后部分策略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学生问题意识缺乏,提问困难
所谓阅读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与已知的生活经验产生冲突的问题,从而产生困惑、不解、然后去探究文本、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这样的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明确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阅读的这种问题性思维,就叫阅读问题意识。本课题认为,阅读问题意识缺失主要原因有学生主体的失位以及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而大多有问题意识的同学却面临着提问困难的窘境。

(一)阅读问题意识不强

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主体失位。笔者在观课时发现,大部分阅读课仍然是以“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模式在进行教学,即教师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教师问哪里,学生探究哪里。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不见学生“学”的活动,更别说“学”的过程。学生在长期接受教师提问,习惯于接受知识,其教学关系实质是学生仍然作为教师的附庸,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学生主体失位情况严重。教师在教学中思考一切,替代学生找寻问题的存在,并习惯的把预设答案灌输给学生,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功能,对学生自己探究文本的要求几乎没有,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堂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就不再去想问题。

2、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

学生对阅读没有问题。首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存在偏差,从学生心理来讲,相对于其他科目,学生普遍对语文学科不是很重视。笔者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很大部分同学把语文课当做来放松的课,在他们的认知里,语文课只需要上课静静的听老师娓娓道来即可。提问,思考问题的任务,是留给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我只需要把问题的答案工整的誊写在笔记本上就行,也算完成了语文的学习。这种学生心理认知对语文的不重视,也是阻碍问题意识的主观原因。其次,老师给同学布置预习的任务,学生都是在课前的几分钟匆匆的把课文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知道文章的体式。而在这样的不认真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产生疑问,没有问题可言。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时候会经常提“还有没有问题?”“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意义的。要么学生说没有不懂的,要么就是没有回答,一片沉默,教师只得不了了之。学生不愿意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说出来,宁愿在课后与同学的互相讨论。教师也不知道学生还有那些地方不懂,对自己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了解,也很难启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

第三章 高中语文问题驱动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39
第一节 关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案例.................................... 39
一、文章结构......................... 41
二、文章主旨..................................... 41
第四章 高中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策略 .......................... 61
第一节 明确阅读教学内容,凝练问题.................................. 61
一、整合文章知识内容,设计问题................................. 61
二、把握阅读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设计问题.......................... 62

第四章 高中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明确阅读教学内容,凝练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 5 指出,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例如做好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一定是立足于文本,拓展于学情。脱离文本和学情的问题都是“假大空”,没有实际教育意义。如何凝练问题,设计问题,笔者认为,设计好的问题首先需要立足文本,整合阅读教学内容。其次是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课堂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潜在的学习状态都影响着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随堂多变,及时处理课堂反馈信息。除此之外,将阅读学习生活化。应该将生活资源有效的融入问题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也能更好的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掌握这些知识信息,才能凝练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一、整合文章知识内容,设计问题
探究性问题就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谈到,“整合的目的是要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成一个集成块,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内容。”①所以在整合基础上设计的问题更有探索的价值,更具有综合性,笔者认为,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的问题可以按照整合篇章各方面知识内容来设计。
正如特级教师洪镇涛所说,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语文学习就是要读出语文该有的味道,感受文字的魅力,领会作者思想,把握文章内涵。文章知识内容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是为了培养听说读写,识记,以及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的能力。基于这些基本能力学习要求,围绕知识诞生的初衷来设计问题,而这些书本知识性问题的积累,将来就属于老师个人的问题库。笔者拟从篇章结构,文章主旨,篇章语言来设计问题。
...............................


结语
问题驱动教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将其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需要实践的探索。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就是在课堂对话当中,教师与学生还有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信息的交换,再共同的消除这些差异。所以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细节,解决问题的步骤都显得极为重要,这一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关注阅读教学的过程性,才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不过,教师在将问题驱动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并非一帆风顺,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瑕。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具体的学情,这些都是灵活多变的。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花的时间相对于其他阅读教学法要长很多,所以,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课程实施能力,在充分掌握教学节奏的情况下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是问题驱动教学研究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此外,笔者通过对教学实录的分析,发现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存在过度强调文体特点与文本语言的问题设置,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审美等人文性问题的设置,在教学中有脱离文本审美的嫌疑。因此,我们在强调理性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语文阅读本身自己的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