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德育活动课目前的状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23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大事,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前,面对国内外新形势的变化,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的产生,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显现的新情况,使得教育者对改进德育工作进行了新的审视和思考。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而面对现实的许多不良思潮冲击,学校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风气的蔓延,加之“分数至上”的教育现状,使得德育的理念逐渐被瓦解。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当今社会也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课程具有育德的性质和功能,是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小学德育课程的形态主要有三类:学科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课程、隐性德育课程。育德性是三类课程的共性,但三者本身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科德育课程主要着眼点在于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把握、内化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隐性德育课程是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氛围,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感染,对受教育者有引导、激发和鼓励的作用;相较于前两种课程,德育活动课程更强调和重视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取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德育活动课程尤其明显的特性和优势为:实践性或称活动性,在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概念界定

(一)活动(activity)

本研究定位在“活动”上,首先从国内外学者的论述中将活动内涵加以说明。

1.国外学者对于“活动”内涵的界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活动”这一概念,他认为活动分为理论、制作与实践活动,他在《范畴篇》中论述了这一问题。西方有许多哲学家也在各自的理解上对活动进行了论述,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只承认抽象、思辨的活动或是机械地理解“活动”,认为活动只是个人行为、日常交往等人类行为活动。

“活动”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具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阐释:人的活动是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活动”。

苏联心理学家从20年代起就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A, H。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成为现代苏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把活动定义为:被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社会职能的各种动作的总和。‘

“活动”在哲学领域中的研究是从社会角度,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追求自己目的活动总和。在心理学领域更注重研究人的一切内部活动都来源于外部活动,人的心理是反映客观现实的。

2.国内学者对于“活动”内涵的界定

在中国,“活动”一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确切定义,但“行”字可以说是与“活动”意义最接近的词。中国哲学史上,“行”与“知”是分不开的,从朱熹的“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到王延相的“知行兼举”等都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中“行”与“知”的关系。中国思想家也更认同与“知行合一”。毛泽东同志也在《实践论》中把知与行的关系概括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并指出“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学习者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即是对认识需要的获得与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所以在活动理论中对于教学范畴而言,“活动”即教与学过程中行为总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

(二)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

活动课程的思想发源很早,现代意义上的活动课程之首倡者当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说过:“细心考察一下学校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算数、阅读、地理或外国语的教学,将会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思维的情境。它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是他们学到了东西。”

《教育大辞典》将活动课程定义为:“亦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以活动作为全新的组织要素,打破各个割裂的知识壁垒。

檀传宝在《德育原理》中将活动课程定义为:“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我国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就已经将课程明确划分为“学科”和“活动”两个方面,并指出:“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中概括活动课程: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德育活动课程

朱小蔓的趣和需要出发,《中小学德育专题》一书中这样定义活动式德育课程:“是指从学生的兴以学校或学生自我组织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道德体验,锻炼意志,建履道德,惯养而设计的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促进道德行为习檀传宝将德育活动课程定义为:“就是指作为与学科课程相并列、互补、相互渗透的一种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形式。”‘

还有一些研究不是在课程领域,而是以“德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将德育活动这样定义:

 羌莉的《德育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应对原则》一文中将德育活动定义为:“德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活动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中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活动实现的。

第二章 研究................................ 19-24

一、研究的理............................. 19-21

(一) 哲学基....................................19

(二) 心理学基................................ 19-20

(三) 教育学.............................. 20-21

二、研究对象与研....................... 21-24

(一) 研究对象......................... 22

(二) 研究方法.................... 22-24

第三章 研究结果 24-33

一、德育活动课............................................. 24-25

(一) 活动课程主........................... 24

(二) 活动课程参与................ 24-25

二、德育活动课程的............................. 25-27

(一) 开展活动课程.............................. 25-26

(二) 活动课程内............................... 26-27

(三) 活动课程内容.................................. 27

三、德育活动课程的................................27-28

四、德育活动课程的...................................28-29

五、对德育活动课程............................ 29-33

(一) 学生对德育活动.............................. 29-30

(二) 学生对德育活动课............................ 30-31

(三) 德育活动课程是........................................ 31-33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33-37

................................................................

  

研究反思

本课题通过实证研究,对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主体性、内容、形式、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调查,并且从调查结果分析出当前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从活动课程入手寻找相应的教育对策,指导今后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在此进行反思,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吸取教训,取得更好的成果。

首先,本研究中调查的对象只是河西区小学3-6年级的学生,应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对象的数量;此外中高年级学生在回答问卷时,可能存在对自身行为的美化心理,会做出一些不大符合实情的选择,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分析;其次,整个观察过程选取的样本仅限于天津市河西区三所小学,使研究的代表性有所欠缺;另外,虽然问卷达到了一定的信度、效度,但是问卷的题目可能不是很全面,有待进一步进行完善;此外,由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和理论知识层面的相对薄弱,在对现象的了解和对问题的剖析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局限性,缺乏深刻性。因此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在于检验、修订、完善教育建议,切实运用到工作中去,提升学校的德育实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