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及其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50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1. 1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育要让学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是当前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状况,我国中学生当前科学精神素养严重缺失,中学历史教育对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教育不够,导致学生的科学精神缺乏。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是一个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1.1.2研究的意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中,要求中学历史教育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是当前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能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我国的历史久远其灿烂的历史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奠定了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历史上也曾有过先进技术的出现,在古代的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中,都曾经广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历史发展、文化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最美好的东西。对每个人、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坚持不懈,不断追求真理地过程中所获得的,它对人们追求真理进行着科学有效地指导。求真务实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审美精神、合作精神、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涵。当前我国中学生科学素养尚存不足,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意识,中学历史教育中,与其他学科一样,由十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科学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大力提倡和弘扬发展科学精神,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
本论文从分析科学精神的涵义,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育与培养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关系入手,概括了传统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教育的缺失和不足,阐明了新课改下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培养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的途径,提出了教师要积极参与,努力挖掘课程教材资源,改进落后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最后得出结论:历史教育中应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科学精神的培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研究属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范围,需要历史教育学相关的理论做指导。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有:著作类:钟启泉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十友西著《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军著《历史教育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土滨著《科学精神启示录》〔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施和金、朱昌颐著《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土善博著《追求科学精神》〔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余伟民著《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角度阐释了科学精神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巴特菲尔德〔英〕著《近代科学的起源》张丽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T. D.贝尔纳〔英〕著《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迈尔.莱布尼茨〔德〕著《人.科学.技术》胡功泽译[上海二联书店出版〕杰伊·A·拉宾格尔、哈里·柯林斯主编.《一种文化?一一关十科学的对话》[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这些著作阐释了科学精神的起源、本质、社会功能、作用。

1.3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论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对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与历史教育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归纳,在全面理解文献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解,使观点和内容有所创新。
二是比较分析法。通过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新课改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对比,来看如何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通过例证,比较分析在历史教育领域中对科学精神缺失的现状对比分析举例陈述,最终获得历史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的一些基本认识。
存在的问题: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无论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有不利十科学精神的生成与培养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历史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考试指挥棒指引着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向。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的束缚,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意味着不需要教,不需要学。基十这种形势,中学历史教育中就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好,为了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束缚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些是教材目标内容错误或者脱离现实,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兴趣,“满堂灌”,不能扩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流十形式。
 拟采取措施:为了进一步适应新课改教育理念,学习历史不能死记硬背,满堂灌,抛开应试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工具化,历史教师要积极挖掘历史课程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建立现代教育模式、在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历史知识积累更关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育理念,更好地为历史教育服务。

2. 科学精神概......................................13-16
2.1 科学精神的...........................13
2.2 科学精神..................................13-15
2.3 科学精神..................................15-16
3. 历史教育与科学..........................16-19
3.1 教育与科学.............................16-17
3.2 历史教育与科..............................17-19
4. 传统历史教育中对............................19-25
4.1 表现....................19
4.2 原因...................19-25
4.2.1 观念上........................20
4.2.2 目标上...............20-21
4.2.3 过程中.................................21-25
5.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与.................25-43
.....................................................  

.结论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需要科学精神,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制订和教材改革中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同时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历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传授一些历史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掌握基本知识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实现升华个人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历史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改革与创新过程。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从目前历史教育的现状分析中,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及其培养的一些个人看法。首先,科学精神的涵义和内容宽泛,易被人分歧,所以把科学精神及其培养界定在历史教育中。在新课标的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审美精神、合作精神都是科学精神的最基本内涵,也是当下在新课标中积极倡行的其次,就是在传统的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及其培养不被重视的表现及其原因,在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仍处十一种形式。在历史教学的观念上,目标上,过程中,科学精神的体现还不充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科学素养也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在历史教育中要加强科学精神培养,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即更新观念,强化目标,优化过程进一步深化。这也正是当前正在展开的历史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目的是推进历史学科的改革与创新,面对艰巨的改革使命,让我们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实践中不断创造、不断前进。
在撰写此论文的过程中,由十我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对本论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中科学精神及其培养还停留在表层,表现在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认识上、新课程下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途径上,实施有效教学方法上等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衷心地希一望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做出更进一步的研究,推进我国历史教育的更大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