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将研究热点放在特殊群体的范畴之内,有关特殊群体学生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贫困大学生群体,该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发生心理疾病和恶性事件的高发群体。开展对此群体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上级主管部门全面掌握我省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可信数据和结论,为政府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提供依据。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人格发展,保持校园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 2002 年,全国各类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已达 240 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随着各大高校的普遍扩招、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逐步扩大,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近年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剧增。2005 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 1600 万左右,其中贫困生占总人数的15%-20%,约为 300 万。贫困大学生问题成为了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也严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贫困大学生问题应引起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和重视。贫困大学生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救助、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彻底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从心理层面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积极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树立自信,促进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调整和全面的发展,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心理取向。
1.2 研究意义
(1)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的研究,将补充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不。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只是针对贫困生某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心理问卷量表同时进行测试的方式,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主观幸福感理论、社会转型期心理矛盾冲突理论,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五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以及专业、性别、年龄、专业排名等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最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进行了成因分析,分析的角度更加全面,成因的分析更加彻底,从而丰富了理论研究的成果。.................
2 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贫困生的界定
国际上将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用的大学生统称为“低收入大学生”,在中国则称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大学生经济基本独立,而且国外的高等教育允许学生半工半读,所以国外大学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差异,在对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上,全国没有准确的、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和各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上也不统一。国内学者们大多以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对贫困生的界定采用了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了表述。而学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各个论点也不尽相同。在此,本研究将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其基本生活费用低于就读地区的人均生活费的最低标准,缴纳学费比较困难,甚至无力缴纳学费的大学生群体。各高校现在采取的界定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依据:
(1)学生的生活费在学校所在地人均生活费最低标准水平线以下;
(2)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无力缴纳学费,无力购置学习用品;
(3)父母双亡,无其它亲属能给予经常性的经济支持;
(4)单亲家庭,且家长失去生产或生活能力;
(5)农村贫困家庭,兄弟姐妹中同时有两人以上在高校学习;
(6)学生或学生家庭成员突发变故,短期内大量举债;
2.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G.W.Allport)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不被无意识的冲动所驱使,他们的行为是在理性和有意识的水平上活动的。他提出了心理健康的 6条标准:(1)力争自我成长;(2)能客观的看待自己;(3)人生观的统一;(4)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5)具备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适应社会能力;6)具有同情心,对世界充满爱。.................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3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3.1.1 研究对象 ................................................................................................ 13
3.1.2 研究方法 ................................................................................................ 13
3.2 调查结果与讨论 ............................................................................................... 14
3.2.1 贫困群体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的比较分析 ......................................... 14
3.2.2 贫困群体大学生不同人口学维度的比较分析 ..................................... 17
3.2.3 贫困群体大学生各心理特征的相关分析 ............................................. 25
3.2.4 贫困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28
3.3 研究结论 .......................................................................................................... 31
3.4 成因分析 .......................................................................................................... 31
4 对策和建议 ................................................................................................................. 37
4.1 树立“全人教育”意识,满足贫困群体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37
4.2 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38
4.3 完善贫困生的人格素质,弥补贫困生的人格缺陷.......................................39
4.4 强化主动求助意识,帮助贫困生提高应对压力的方式................................40
4.5 营造关爱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幸福,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41
4.6 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贫困生对支持的利用水平................................42
4.7 促进贫困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意识和能力,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3
结束语
本研究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对比性研究,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五个方面的差异性,以及专业、性别、年龄、专业排名(学习成绩)等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采用 SCL-90 问卷、自尊量表(S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国际大学调查量表 5 种问卷同时测试。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存在着年级和专业差异、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专业差异、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存在专业差异、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和自尊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课题是陕西省社科基金课题,研究经费充足,调查历时半年,调查数据充分,所得的研究结论更加系统、全面。
本研究意义深远,研究结论精确,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比,具有新意。不仅可以为上级主管部门全面掌握我省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可信数据和结论,为政府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提供依据。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人格发展,保持校园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还可以做有关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不足的拓展性研究。
论“从心理层面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及心理引导”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