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股份公司资产重组绩效探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65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在对国内外资产重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 DK 股份公司为例,根据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情况,研究 DK 股份公司重组相关因素,并深入了解了重组的各项流程。在公司原有业务已经很难恢复盈利能力的情况下,DK 股份公司基于上市三年利润承诺压力,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保护上市公司的壳资源,2015 年通过短短 4 个月的时间,成功将 7 家非矿企业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大胆开启多元化经营,成功实现了年度盈利目标,完成保壳目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通过资产重组来实现。资产重组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之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与收缩。资产重组推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自身运营模式的优化与调整。企业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深化改革,资产质量与产业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完善。众多的上市公司会参考国外公司的成功案例,采取重组的形式,推动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但重组活动需要依靠强大的资金。近年来,资产重组数量持续攀升。重组的形式也越发多元化,相关概念成为炒作的主题。一些公司甚至将资产重组视为“挽救生命的稻草”,希望改善上市公司的运营和管理绩效,调整其产业布局,并改善其业务能力以提高盈利能力。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重组能否带来实际效益,一直备受争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大了对重组活动的重视,2002 年颁布相应的管理条例,为我国上市公司重组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使资本市场活动有规律可循的、有法可依。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平台越发广阔。
针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为主旨获得最终发展的上市公司,在重组活动层面,经验相对较短。针对此经济现象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较少有人从系统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上市公司进行重组活动,绩效所发生的变化与哪些因素相关,重组带来的风险与成功与哪些因素存在必然联系,这些问题都备受关注。所以,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业务进行绩效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方案,促进活动的规范,任重而道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已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业绩重组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重组的动机,重组在公司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市场对公司并购的反映以及并购对股东价值的影响。但是,重组绩效理论发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重组行为能为企业带来正的绩效
一些学者认为,合并和其他重组活动具有潜在的好处。并购对于公司的绩效来讲,带来积极影响,采用不同的方式推动公司绩效的提高。税收递减、管理协同效应等都包含在内。
Dodd 和 Ruback[2]以及 Bradley,在 1977 年与 1980 年这两年对信号传输进行研究,将其与重组市场相结合,阐明了两者间的必然关联。目标公司发布重组消息后,发送的消息是目标公司的股价被低估,然后,股票投资者将继续追索,目标公司的股价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此外,还阐述了并购、目标公司及被收购公司间存在的联系,并购对长期业绩所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很大。
Hubbard 和 Palia(1979)[1]年研究发现,被并购公司的管理层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表明并购的目的不是取代无效的管理者,说明该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目的,或者可以从并购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只有这样,合并和重组计划才能实施。
Jensen 和 Ruback(1983)[3]通过对 13 项关于收购公告带来的超额收益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讨论,发现在收购公告期间,成功的并购可以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带来非凡的收益。 其中,成功的要约收购可带来平均 30%的超额收益,成功的合并可带来约 20%的超额收益,但相反并没有给被收购公司带来可观的超额收益。
Martsusaka(1993)[4]研究发现,在 1968 年至 1974 年的公司收购中,以管理结构不变为基础,通过收购获得超常收益。它不支持无效的经理替代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差异效率假设一致。 现阶段,公司已有新的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也因新管理的融入得到改善。市场已获得相关讯息,从而为并购公司超额利益创造条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概念概述
2.1.1 资产重组概念
资产重组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但与之相关的概念用法并未实现统一。本文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对资产重组进行定义。从广义层面来看,资产重组的发生推动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改变。整个企业的经营会收缩或扩张,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也会出现重组。企业内外部资产重组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从狭义层面来看,企业资产重组推动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与优化。为企业解决财务困境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帮助企业恢复稳定的经营与发展。参考西方国家相关研究文献,并购之类的词出现相对较多,但资产重组相关概念并没有。西方以并购形式完成企业资产重组。资产重组随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经济增长方式与资产重组存在必然联系。资产重组是与并购相关的概念。代表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行为。涉及收购、出售等不同的形式,全面推动资产结构的重新整合,提升公司资产质量。
2.1.2 资产重组类型
资产重组的划分与资产重组的定义一样多样化。通过观察近几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模式,可以将其分类为股权转让、收购兼并、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
(1)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通常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带有显著的政治特征。所以整个运作过程相对复杂。重组涉及资产相对较大,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也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动。若上市公司陷入困境,可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实现资源重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兼并收购
兼并收购从字面意思来看,包含兼并与收购两个层面。兼并收购简称并购。兼并:兼并主要是指独立型企业形成合并成为一家企业。通常情况下,有一家企业在经营管理层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收购是以不同的购买方式获得相应的资产或者指定资产的所有权。在整个收购过程中会涉及现金的使用以及有价证券的购买等行为,收购也能实现对该企业的控制。合并主要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在成功合并之后会形成新的企业,企业的法人也会从多个变成一个。收购兼并购主要从公司资产与股权出发,实现所有的合并。结合当下的实际来看,收购兼并购在我国的使用极为广泛,备受上市企业资产重组的青睐。
......................

2.2 资产重组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相关理论在上世纪初出现,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从经营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阐明相关理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之间的关系。两者应该分开进行,企业股东与剩余求偿权建立联系。而企业管理权应交给专业技能较强的管理者或团队来进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委托代理理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
首先,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劳动分工发生了根本变化。所有者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不能参与到经营管理中,从而不具备相应的权利;其次,分工越发专业化,专业管理技能得到了重视,与之相关的代理人也频繁出现。这些代理人通常具有受托的能力和精力。
资产所有者在特定状况下,通过委托而达到自身的目的。先与代理商进行沟通,制定有效的协议。选择合适的经营者参与到企业的资产与经营业务中,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当企业所有者依旧享有所有权,从各自的出资出发,规定最终控制权。所有者授权给经营者来管理自己的企业。从职能范围到权力大小都有所有者决定。经营者针对企业日常运营情况,拥有自身的管理权。所有权与经营权两者是分离的,所以在一定情况下,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会出现委托代理矛盾。委托人与代理人通常在经济事务层面出现分歧。不同的战略方案与矛盾的上升,会推动企业代理费用的增多。代理费用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投资过多会造成代理成本的上升,其二,投资不足也会带来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相关理论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公司以经济活动绩效评估为基准,完善自身治理形式。资产重组推动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委托代理理论与资产重组直接相关,保障了绩效评估效率。


表 3-1 预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第三章 DK 股份公司资产重组案例分析............................12
3.1 DK 股份公司简介.................................12
3.2 资产重组案例简介...................................13
第四章 DK 股份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20
4.1 基于财务指标绩效分析............................21
4.1.1 偿债能力分析................................21
4.1.2 盈利能力分析....................................22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33
5.1 研究结论..............................33
5.1.1 提升公司获利能力.......................... 33
5.1.2 重组中与重组后绩效差异较大.............................33

第四章 DK 股份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4.1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绩效分析
财务指标法指的是基于企业财务运营状况来进行讨论的绩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 4 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本文通过 DK 股份公司重组前两年,重组当年,重组后两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这些指标来对企业重组活动完成前后的财务绩效表现进行评估。
4.1.1 偿债能力分析
在对上市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衡量时,需要着重参考其偿债能力这一关键指标,这一指标也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的关键内容。上市公司通过组建合理的债资结构,能够使自身的财务杠杆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为其经营利润的扩张打好基础。如果一个上市企业面临着较大数额的债务且无法如期偿还的话,就会只自身处于巨大的财务风险当中,甚至还会面临破产的问题。在本论文的研究当中,选用了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来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


表 4-1 流动比率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资产重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 DK 股份公司为例,根据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情况,研究 DK 股份公司重组相关因素,并深入了解了重组的各项流程。在公司原有业务已经很难恢复盈利能力的情况下,DK 股份公司基于上市三年利润承诺压力,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保护上市公司的壳资源,2015 年通过短短 4 个月的时间,成功将 7 家非矿企业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大胆开启多元化经营,成功实现了年度盈利目标,完成保壳目的。本文重点分析 DK 股份公司的重组,将财务指标法与 EVA 模型法相结合,深入了解各项绩效,针对不同的流程,掌握不同的运营情况,为最终结论的科学性提供保障。结合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1.1 提升公司获利能力
研究分析 DK 股份财务绩效,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公司在重组之后,董事会在战略对策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22 亿元,与 2014 年相比,增长率接近 599%,净利润将近 9740 万元,比 2014 年度增加了 411.33%。从财务指标角度,对 DK 股份公司重组效益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无论是盈利还是营运或者成长等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企业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有效的形式,最大限度提高整体实力。资产的重新配置与整合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为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创造了条件。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企业盈利与未来发展提供保障。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资产重组,合理科学使用闲散资源,完善相关布局,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的加强,为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扩大多出贡献,全面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DK 股份公司本次资产重组,使资源得到整合应用,成功实现多元化经营,进而提高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5.1.2 重组中与重组后绩效差异较大
通过从横、纵向比较分析 DK 股份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可以看出,DK 股份公司重组当年,各项财务指标都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盈利能力方面。DK 股份公司在重组之后,公司的总资产得到了大幅度上升,周转率也随之提高,但之后的两年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资产负债率指标持续上升,应收账款周转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企业在重组之后并没有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没有造血能力,公司整体的负债持续攀升。重组企业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从应收账款周转率呈下降趋势的角度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在重组后,利润的上升不会持续很久,经营依旧面临困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