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6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得出了各分解指标的效率值,进行了地区间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效率评价结果,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科技创新绩效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 根据静态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即从 DEA-BCC 模型可以看出,我国三年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 0.820,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 18%的投入浪费情况,各年综合技术均值逐年上升,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水平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北京、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重庆等 6 个省份三年均实现了 DEA 有效。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国家繁荣、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息息相关。现阶段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科技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已经从企业扩展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阶段[1]。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竞争力量,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上升,能够控制经济发展趋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已经超过了劳动和资本的作用贡献率[2]。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贡献率不高,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实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相关管理机构已经开始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逐步进行科技资源优化、实施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系统管理。从“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至 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我国一直在不断地鼓励引导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力图通过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21 世纪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在 2000 年为 895.66 亿元,而到 2017 年上升至 17606.13 亿元,年均增长 1.10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从 2000 年的 322.35 万人增加至 2017 年的 621.36万人,年均增长 5.46%;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 2017 年为 403.36人年,是 2000 年的 92.21 人年的 4.37 倍,年均增长 19.85%。我国各区域在增加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吸引优秀创新型人才,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推动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优化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改善科技创新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007 年 1 月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数据统计,我国 ESI 论文的数量为 2058212 篇,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 3804470 篇,然而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为 9.40,远低于瑞士的论文引用率 20.14 次/篇。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科技创新绩效或效率研究
① 国家间的创新绩效或效率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就对国家创新绩效及效率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Niosi(2002)对创新体系没有效率的国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无效率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评价国家创新效率的定性分析方法[3]。Fritsch(2002)测算了欧洲的创新效率,选取11 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对国家创新效率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产业集群,得出了产业集群化、技术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国家创新效率提升[4]。Nasierowski 和 Arcelus(2003)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两阶段模型,构建投入产出指标的同时,还选取了国家人口总数等 8 个中间变量,研究了 45 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效率,并分析了国家的技术创新效率与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国家创新效率的高低与创新的规模及资源配置的完善程度有关[5]。Lee 等(2005)将包括中国在内的 27 个亚洲国家的 R&D 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效率值较低,而效率最高的是新加坡[6]。Sharma 等(2008)对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内的 22 个国家的 R&D 效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样能达到 DEA 有效,同时 R&D 资源使用效率较高的国家可以为其他国家在资源配置上提供学习参考[7]。
② 区域间的创新绩效或效率研究
20 世纪下半叶,国外逐渐开始进行区域创新绩效或效率方面的研究。Nelson(1996)以区域创新运行机制的研究作为出发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了两种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一种是由市场导向投入产出的技术体系,另一种是通过各区域创新主体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投入产出模式,其中前一种主要以提高创新绩效为目的,后一种是以实现区域内创新性合作互动为宗旨[8]。Acs 等(2002)认为新技术的产生或科技创新的投入及产生并不总是平均分布的,存在一定的聚集性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有关[9]。Sharpe 和 Martinez(2007)认为区域创新是各创新主体,机构、企业、知识库等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合作[10]。Broekel(2010)对德国各地区的创新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各地区数据资料将多种影响因素归纳成 12 个类别[11]。Thomas等(2011)对美国各州的研发效率作出研究分析,发现在 2004-2008 五年期内,只有 14个州效率的增长情况为正值,研究结果表明美国 R&D 效率的提升情况相对于亚洲四国来说较为缓慢[12]。

................................

2 我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测算方法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创新、科技创新
创新,英文 innovation,含义是更新、改变或制造新的东西,意为抛开旧的而创造新的,所谓的新可以是提出的新思想,作出的研究成果,构思出的新的组织方式等。这些是创新概念中的广义解释。而狭义的创新是指将其限定在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的政策上。在经济学中对创新概念的研究奠定了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20 世纪初,熊彼特(Shumpeter,1934)第一个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概念[50]。他认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在一个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所组成的新的组合,包括提出新的物品、提出新的生产方法、开发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来源、形成新的产业组织等五种情况,并可将其归纳为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三种创新形式。后来的经济学家也从经济意义上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完善。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1970)将“创新”这一概念引入到管理领域,认为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51]。在现代的创新研究中,弗里曼(Freeman,1998)认为创新的主体不局限于企业,还包括政府、研究机构等[52]。伦德华尔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创新的概念,扩展为生产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制度形式的创新等方面。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创新定义为:通过对新现象的观察,产生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开发新的市场,使用新的技术,制造新的产品,调整新的组织模式 ,做出新的研究成果,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管理,就是对整个绩效运营环节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绩效的运营环节包括:制定绩效发展目标、出台绩效实施规划、落实绩效管理过程、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得出绩效评价结果、部署绩效提升战略等。
绩效管理的目标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地实现,从个人、部门到整个组织共同成长,实现“共赢”的发展局面。绩效管理至关重要,出色的绩效管理有助于主体绩效的提高,从个人目的到组织目标、从个人价值到团队宗旨,都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得到实现。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最能体现这一作用特点,信息的沟通能够使下级将情况及时汇报给上级,信息的及时传达能够让上级了解下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进行正确的指示引导。信息的交互传递是对绩效考核评价时的重要一环,对找出绩效短板、查找纰漏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对员工进行严格筛选培训,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并制定激励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即达到最少最优的资源,产生最大最佳的绩效;有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的目标包括近期和远期两类,对于近期的追求,主要是主体对内部条件进行改善,对员工能力素养进行培养,对资源管理配置进行优化,对于远期的规划,要注重战略环境的变化,对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政策相应的落实,作出灵活的预期和应变,以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战略目标。
2.2.2 投入产出理论
投入产出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用于研究国民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体系中各部门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种科学数量分析方法[56]。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联系,还能将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的数量比值用于研究经济学中的其他方面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在理论中,“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消耗,包括劳动力、技术、原材料、燃料、固定资产折旧等;“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广义产品、数量以及分配后的去向,包括用于生产、生活消费和积累等。

...........................

3 我国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21
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21
3.1.1 指标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21
3.1.2 投入变量的确定...............................21
4 我国科技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34
4.1 Tobit 模型 .............................. 34
4.2 变量选择及数据分析........................ 34
5 结论与建议............................... 40
5.1 研究结论............................ 40
5.2 对策建议.................... 40

4 我国科技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1变量选择及数据分析
通过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科研发展程度、地区教育环境、经济实力水平、人力资本结构、政府重视程度五个方面出发,综合对我国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1) 科研发展程度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的,分别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数、规上工业企业有 R&D 活动的企业比重。其中,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表示各地区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创新活动的机构数量,一般来说,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开发机构的数量越多,在投入相同科技资源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带来更大的产出成果,因此研究与开发机构数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正比例关系。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数,是科研人员从事的主要内容,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对象,课题越多可能会分散单位的人力和财力,导致课题的投入不足,降低整体的科研效率,因此假设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数与科技创新绩效负相关。规上工业企业有 R&D 活动的企业比重,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占比情况,企业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在 20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中有 R&D 活动的企业比重越高,说明企业总体上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高,所以假设规上工业企业有 R&D 活动的企业比重对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2) 地区教育环境从高等学校数、普通本专科学生招生数、高等学校 R&D 课题数三个方面来说明体现。其中,高等学校数是指各地区普通高校的数量,一般数量越多,说明整体教育环境越好,有助于科技研发成果的输出,因此假设高等学校数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普通本专科学生招生数,是各省份每年按照招生章程计划招收的专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的人数,高校学生是科研人才的后备力量,招生人数越多说明高校具有的科技投入资源越丰富,因此预计普通本专科学生的招生数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正比例关系。高等学校 R&D 课题数,是高校进行研究与试验发展课题的数量,课题数量越多说明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层次越高,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和研究也更加专业和深入,因此假设高等学校 R&D 课题数对我国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有正向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各地区 2014-2016 年科技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上构建了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静态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动态绩效作出评价,得出了各分解指标的效率值,进行了地区间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效率评价结果,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科技创新绩效的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 根据静态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即从 DEA-BCC 模型可以看出,我国三年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 0.820,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 18%的投入浪费情况,各年综合技术均值逐年上升,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绩效水平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北京、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重庆等 6 个省份三年均实现了 DEA 有效。
(2) 根据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即从 Malmquist 指数法进行效率分解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率的变化,技术效率的提高受管理水平和规模状态的影响,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受科技创新、技术优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不同省份的科技创新绩效水平相差较大,且不同时间呈现出波动性变化。
(3) 根据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析,即从 Tobit 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从科研发展程度角度,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数与科技创新绩效负相关,规上工业企业有 R&D 活动的企业比重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从地区教育环境角度,普通本专科学生的招生数、高等学校 R&D 课题数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正比例关系;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硕士及博士的比重对绩效水平的影响方向为正。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