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研发风险视角的会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2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研究,本文引入管理学的权变理论,将风险作为权变因子,基于风险视角探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活动风险的影响与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以 2008-2017 年中国深市、沪市 A 股所有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检验模型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系数分析。从资金风险、研发人才约束风险、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政府补助能有效的缓解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风险,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减少资金压力。(2)政府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补助有助于企业引进更多的研发人员,缓解企业的人才约束问题,但受研发人才约束低的企业,政府研发人员补助很可能替代企业自身研发投入。(3)在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挤入效应,但在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补助效应存在地域差异。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受环境与法律的制约更加严重,在弱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境下,政府补助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机制,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背景
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的经济历经了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然而,追求过快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发展质量不够优良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口、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导致我国逐步形成大型的加工制造产地。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缺乏创新性。此外,随着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再依赖资源要素,粗犷式的加工制造也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如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期,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经济更加稳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能否在将来的国际上处于有力竞争地位,关系着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我国政府提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科学技术打造为第一生产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如果能实现科技发展,增强创新能力,不仅能使整个国家和经济发展更加稳健,而且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1.2 制度背景

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发达国家较早的开展了研发投入活动,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科技创新水平也处于劣势。目前,为适应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2011 年 3 月,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倡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力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压力,世界各国纷纷选择创新发展作为发展战略。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上,国家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 年 9 月国家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倡加大对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对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实施更大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方式。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调科研人才的重要性,要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和造就高水平创新团队。

................................

1.2 研究意义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部分企业通常选择开展研发活动来提升自身先进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等等。纵观各国,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形成标杆的领军企业都较注重创新研发,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不断的研究开发积极形成自身的技术,最终形成极具竞争力难以替代的地位。以我国的企业华为为例,据华为 2018 年年度报告统计,最近十年以来,华为为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已累计在研发投入上花费超过 4800亿元,如今已拥有众多企业难以形成的 5G 技术。正是由于华为企业长期重视研发,一直以来在研发方面的持续高投入,才使得华为企业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然而,企业研发活动有着较高的风险性,大部分企业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获利的目的,由此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情况。政府通过财政补助的手段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干预,刺激企业研发投入,有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的现象。但由于各国的补助方式和政策不同,

企业层面的特征不同,以及研发活动的复杂性等因素,因而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助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关于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研发效应,在学术界上仍存在不一致的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因素造成的。本文在现有的文献上,梳理出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三种关系,丰富和完善了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理论研究。第二,本文借鉴管理学的权变理论,基于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企业管理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视作领导者对下属不同的管理方式,构建一个权变模型,以企业研发面临的不同风险作为权变对象,分析在资金风险、研发人才约束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下,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不同风险下的补助效果。第三,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研发面临的不同风险与政府补助为交互项,实证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第四,本研究对政府补助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基于企业的不同研发风险,政府如何有效的挑选更有利于达到研发目的的企业进行补助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对于处理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政府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入效应
所谓挤入效应,又称杠杆效应,是指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助起到了激励作用,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更多的创新研发活动,使得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正相关,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助增加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增加。由于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因素有很多,知识产权保护在大部分环境下都意识较弱,因此在市场竞争体制下,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规模可能会低于社会最佳水平(Arrow,1962)[1]。从研发活动的回报率而言,研发活动具有技术溢出的效应,企业研发活动的收益也可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不乐于进行研发活动。为达到经济更加稳健发展的目的,此时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缩小私人投资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通过扶持企业的研发项目从而降低企业研发项目的成本与风险,达到激励企业的作用。对于本来无利可图或者准备不进行的研发项目,若得到政府补助后企业则会重新评估,如果获得补贴后能够获利,则企业会继续开展研发活动,因此增加了新的研发项目和研发规模,进而增加了研发的总投入,从而产生了挤入效应(徐宝达,赵树宽,2017)[2]。

国外方面,Czarnitzki&Fier(2002)从研发强度的视角研究,将德国服务业分为受到政府补助与未受到政府补助两组,研究发现受到政府补助的企业的研发强度要比未受到的高出 5.7%,得出政府补助具有挤入效应的作用[3]。Koga(2002)、Czarnitzki et al. (2011) 从税收的角度分析,前者认为税收抵免政策能够增加日本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4],后者认为受到税收抵免政策的加拿大企业比未受到的企业创新产出更多[5]。Duguet(2004)从成本角度研究认为政府补助减少了法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研发沉没成本,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入[6]。对西班牙小型企业而言,González(2005)研究认为政府补助效果最佳[7]。Czarnitzki&Andrew(2007)使用德国制造公司研究发现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减少了研发投入,政府补助可以减轻产品市场对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研发投入[8]。Choi(2017)以韩国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政府补助能诱导小型风险投资公司扩大其新的研发活动,产生挤入效应[9]。Huergo(2017)研究认为无论是低息贷款还是直接的财政补助均能增加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可能性[10]。David(1983)[11]、Seokjoon(2007)[12]、Hanah(2019)[13]也均支持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正向作用。
..............................

2.2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双重效应
除了挤入或者挤出这样单纯的正向或负向关系,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基于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多种效应。特别对于补助强度而言,学者们认为存在一定的倒“U”型区间效应,若补助强度未达到最佳的补助点,则二者表现为挤入效应;若政府补助强度超过最佳的补助点,则表现为挤出效应。同时,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效应具有时效性,可能在补助当年产生挤入效应,在后续多年的补助中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有可能出现双重效应。

国外方面,Link(1982)采用 275 个制造企业样本发现政府补助激励了总体企业的研发密集度,将企业研发投入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发展研究,发现获取补助后降低了企业基础研究密集度、激励了企业发展研究的密集度,而对应用研究密集度,

补助没有显著作用[45]。Bergstrom(2000)利用瑞典数据研究发现第一年的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进步有挤入效应而后则呈现了挤出效应[46]。Lach(2002)利用以色列 1990-1995 年的制造业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小型企业而言政府补助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而对大型企业却产生了负面影响[47]。Gorg&Strobl(2007)利用爱尔兰、Hussinger(2008)利用德国数据研究发现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呈倒“U”型影响,强度低的补助将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度高的补助则挤出研发投入[48,49]。Shukuan(2018)研究也实证了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助既有挤入效应也有挤出效应的存在[50]。
...................................

第 3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
3.1 政府补助的内涵 ................................. 13
3.2 研究开发的内涵 ............................. 13
第 4 章 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设计 ............................. 18
4.1 研究假设 ....................... 18
4.1.1 资金风险 ......................... 18
4.1.2 研发人才约束风险 ................................ 19
第 5 章 实证分析 .................................. 25
5.1 描述性统计 ................................. 25
5.2 相关性分析 ............................. 26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上文介绍了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为对处理后各变量所对应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现在对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因政府补助中属于针对研发人员的专项补助比较少,因此研发人员补助的个数较少为 1362 个样本,进而通过相应的匹配后研发人员数量样本数也为 1362 个。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 5-1 表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均值为 17.3858,与其他学者现有文章均值相似,均值低于中位数为 17.4585,最大值与最小值极差为 16.9274,说明不同企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在研发投入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研发费用投入差别较大,表明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不够均衡。政府补助变动范围在[5.2983,21.3727]之间,均值低于中位数为 15.1805,说明了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差异较大,政府补助分布比较集中,同时存在个别企业政府补助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且大多数企业收到的补助均处在一个较低水平,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研发补助。SA 融资约束指数均值为 3.4454,高于中位数 3.3748,说明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活动均面临着融资约束困难的问题。其余各项控制变量值与现有文献值相似,都在正常范围内。

.............................

第 6 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引入管理学的权变理论,将风险作为权变因子,基于风险视角探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活动风险的影响与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以 2008-2017 年中国深市、沪市 A 股所有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检验模型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系数分析。从资金风险、研发人才约束风险、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政府补助能有效的缓解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风险,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减少资金压力。(2)政府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补助有助于企业引进更多的研发人员,缓解企业的人才约束问题,但受研发人才约束低的企业,政府研发人员补助很可能替代企业自身研发投入。(3)在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挤入效应,但在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补助效应存在地域差异。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受环境与法律的制约更加严重,在弱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境下,政府补助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机制,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科技创新理所应当是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屹立不倒,一个国家缺乏自主创新就像严重缺钙的人一样,难以健康成长。因而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研发活动获取核心竞争力。注重研发业务,方能使企业在行业内拥有领先优势。虽然我国在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研发投入仍然处于偏低状态,要想实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 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