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财务报告是利益相关者知悉公司经营情况最重要的途径,盈余是财务报告最关键的信息,无疑是公司所有者和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中之重。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会影响盈余信息质量的高低。近几十年来,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现象在国内外都较为普遍,早期曝出的安然、世通财务丑闻已人尽皆知,近些年美国惠普、日本东芝、我国南纺股份、太化股份等欺诈案也是频频曝出。企业实施的盈余操纵使得盈余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盈余质量,一方面盈余质量对利益相关者的抉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产生作用。因此,盈余管理在近些年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热衷研究的对象。
随着会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监管环境的日渐加强,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权来调节盈利这种传统的应计盈余管理方法会被市场监管者较快识破,因此,真实活动盈余操纵这种较复杂且隐蔽的方式被更多的采纳[1]。如扩大生产规模以摊薄单位成本、折扣销售、削减广告费和研发支出等被操纵用来改变报告盈余。真实活动盈余操纵是一种“短视”行为,对公司未来业绩不利,有碍于公司的未来发展[2]。现代公司大多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的所有人会选择职业经理人代替自己参与经营管理,管理层人员的决策直接影响着公司发展。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层存在自利动机,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能力越高的管理层更具备为自身谋取利益的有利条件。管理层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使得不同能力的管理层在相关会计信息的解读和经营决策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有能力的管理层是出于自利动机,通过真实盈余操纵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是基于全局观,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现有文献在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上较多是研究公司治理层面、外部治理环境或是管理层外部特征,较少学者从管理层能力视角切入,研究其对盈余操纵的影响,并且在这些少量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偏向研究管理层能力与应计项目盈余操纵的关系,而本文研究管理层能力与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的关系,能补充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现有的文献成果,同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也能给以后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环境、融资决策等条件的不同导致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存在差异,那么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管理层能力对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的影响程度是否相同,这类研究目前几乎没有。此外,本文还从正向和负向这两种方向的真实活动盈余操纵方面考虑,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程度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对比情况,使得管理层能力对盈余操纵影响的研究文献进一步丰富。
1.2.2 现实意义
近些年国内外企业盈余操纵事件的频繁曝出让大众对上市公司报告的盈余信息产生质疑,怀疑盈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企业到底有无操纵盈余的行为受到高度的关注与日趋严密的监督。随着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管环境的加强,管理层操纵应计项目盈余的空间有限且易被察觉,则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操纵被更多的接纳。真实活动盈余操纵能在短期内改变公司的盈余,但是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管理层的抉择对公司的经营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有能力的管理层是否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有能力的管理层是会促进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还是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管理层能力在企业真实活动盈余操纵中发挥的作用。另外通过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管理层能力与真实活动盈余操纵相关程度,有利于识别不同生命周期管理层能力对真实活动盈余操纵所起的作用,发现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从实质上帮助企业加强对真实盈余操纵活动的监督,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且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1.1 盈余管理的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主要包括获取上市资格、增发新股、配股、避免退市等。Aharony et al(1993)通过检验得出企业上市前一年向上操纵盈余的行为较为普遍[3]。王春峰和李吉栋(2003)通过现金流收益模型进行检验得出相似结论,在 IPO 的前一年和当年都会操纵应计盈余[4]。Shivakumar(2000)研究表明公司在增发股票前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但目的不是为了误导投资者,实际上可能是发行人在发布公告时对预期市场行为的理性反应[5]。李升高(2011)发现,大股东为赚取更多利益在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6]。王良成等(2010)研究表明在配股前企业为追求更好的业绩,会操纵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7]。陆建桥(1999)研究发现存在亏损的企业为了避免出现连续亏损,会有调增或调减盈余的行为。
(2)契约动机。主要有债务契约和薪酬契约动机。Dechow et al(1996)的研究调查了存在调高盈余的公司的行为动机和后果,结果表明,操纵利润的动机是希望以低成本筹集外部资金并避免债务契约限制[9]2。张玲和刘启亮(2009)发现债务约束低的政府控制的企业,负债水平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不大,但是债务约束高的非政府控制的企业,企业越多的负债越可能诱发盈余操纵行为[10]。Healy(1985)对基于薪酬契约动机的盈余操纵行为进行了研究,当基于企业收益的薪酬激励计划的上限或下限具有约束力时,经理人更可能选择减少应计利润,当没有约束力时,会选择增加应计利润[11]85。戴云和刘益平(2010)通过修正的 Jones 模型检验得出现高管薪酬与应计利润操纵正相关,且在非国有企业中的相关程度更高[12]。
(3)政治成本动机。主要研究的是反倾销和反垄断调查两方面。Jones(1991)调查美国领取进口救济的企业,发现那些存在违规申请行为的企业为避免被进口救济监管部门惩罚,会向下调节应计盈余[13]。Cahan(1992)分析了遭受反垄断调查企业的数据,发现企业在接受调查的当年会调低盈余[14]。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并不多,且与国外结论有明显差异。黄新建(2006)以我国受到倾销损害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并没有发现盈余操纵行为[15]。
..........................
2.2 管理层能力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关于管理层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管理层的特征如管理层持股、管理层薪酬、管理层异质性等方面,从管理层能力角度研究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不多。
关于管理层能力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在早期学者采用替代变量作为管理层能力,衡量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Aier et al(2005)用 CFO 的工作年限、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以及获得的专业资格来衡量 CFO 的专业胜任能力,研究表明 CFO 的专业胜任能力越高,企业进行财务报告重述的可能性就越低,则越会产生高质量的盈余信息[60]123。邱昱芳等(2011)得出相似结论,她们以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专业资格认证以及知识层面的更新来评估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财务负责人的工作经验和知识更新能正向调节盈余质量[61]。王霞等(2011)认为 CFO 的专业能力越强,会使企业会计差错发生频率更低,则能提高盈余质量[62]。Francis et al(2008)用 CEO 声誉替代管理层能力进行分析,媒体的关注越多代表 CEO 的声誉越高,有良好声誉的 CEO 所在企业却表现出较差的盈余质量,原因可能并非是高声誉会促进管理者操纵盈余,而是公司的盈余质量越差越会聘用声誉高的管理者[63]109。黄永安等(2011)用公司效率代替管理层能力进行研究,表明中国公司效率更高的公司反而盈余质量更差[64]。
Demerjian et al(2012)首次提出通过 DEA 和 Tobit 二阶段回归法对管理层能力进行测量[65]1234,Demerjian et al(2013)根据该方法对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作检验,研究了管理层能力对应计盈余质量的影响,通过 DD 模型证实越高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出现会计差错、追溯重述的可能性越低,促进应计盈余质量的提高[66]463。在 DEA 和 Tobit 二阶段模型计量管理层能力的方法问世后,陆续有学者以此方法对管理层能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展开了研究。
..................................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4
3.1 相关概念界定 ...................................... 14
3.1.1 管理层能力的界定及衡量 ................................. 14
3.1.2 盈余管理的界定及衡量 ............................ 15
第 4 章 实证研究设计 ....................................... 24
4.1 样本选取 ....................................... 24
4.2 变量定义 .......................... 25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 30
5.1 描述性统计 .................................... 30
5.2 相关性分析 ......................... 32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情况见表 5-1 所示:
从表5-1可以看出,全样本中真实盈余管理 RM 的的最大值为0.4665,最小值为-0.8083,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存在不同方向的真实盈余操纵行为,且差异较大。RM 的中位数为0.0284,表明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正向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RM 的均值为-0.0108,均值小于中位数,表明整体上企业进行负向盈余操纵的程度更大。真实盈余管理的三种操纵方式中,异常现金流AB_CFO和异常酌量性费用 AB_DISEXP的标准差分别为 0.0796、0.0761,表明销售操纵方式和酌量性费用操纵方式在管理层的盈余操纵中差异较小,相对而言,异常生产成本 AB_PROD 的标准差更大,为 0.1252,表明该种操纵方式不被广泛的采纳。管理层能力 MA 的均值为-0.0065,且中位数也低于 0,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层能力水平整体较低,但是管理层能力最大值为 0.3139,最小值为-0.3354,表明管理层能力水平还是存在参差不齐。PS1 的均值为 0.4741,表明观测值中成长期企业占比达 47.41%,同理,PS2的均值为 0.1742,表明衰退期企业在观测值中的占比为 17.42%,另外可以推算出成熟期企业在观测值中的占比为 35.17%。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 2013-2018 年制造业沪深 A 股 1341 家企业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管理层能力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动态考察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程度的对比情况。另外,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正向和负向的操纵,因此本文还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程度的对比情况。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般情况下,管理层能力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正向影响,即管理层能力越大,越可能进行真实活动盈余操纵。
(2)管理层能力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受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并且,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存在差异。在不区分真实盈余管理方向时,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管理层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程度高于成熟期阶段。
(3)在正向真实盈余管理情况下,成长阶段企业管理层能力对正向真实盈余操纵的正向影响程度高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管理层能力对正向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无法与成熟期进行准确比较。
(4)在负向真实盈余管理情况下,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管理层能力对负向真实盈余操纵的影响程度无法与成熟期作对比,主要是因为成熟期管理层能力对负向真实盈余操纵的影响不显著,则无法与其他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