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自上世纪开始,我国提出建立到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诸多争论。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直争议不休,中央和国家对这一提法也在不断更新。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7 年党的十五大指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2 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 年党的十七大指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 年党的十八大指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后,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在之后的党章修正案中吸收了这一表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走上了全面深化改革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发完善,经济处于处于转型之中的“新常态”,增长速度转为中高速,正是如此,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政府与市场的细化职能越发重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为研究政治对经济的发展影响路径和机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身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研究领域。政府及其官员代表统治阶级实施社会管理,必然会对经济领域起重要的影响。所以,North(1990)[173]之后,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hleifer,Vishny,1994)[1]。从政治体制来看,官员作为政府的代理人,是政治权力的部分控制者或代表者,其施政行为会对经济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王贤彬等,2014)[2]。张五常教授在《中国经济制度》中提出一个词叫“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简单说就是,由于地方政府考核 GDP、财政收入,就跟企业追求营业收入、利润率一样,所以地方党政领导把所在地当作公司那样来经营。尽管他所指出的“地方政府竞争造就中国奇迹”这一说法具有极大的争议,但 “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提法却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共鸣,将这一提法放在地方经济建设上进行研究却令人茅塞顿开。
...........................
1.2 研究目的
盈余质量反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准确,反映了企业盈余的可持续发展,会对信息使用者和资本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21 世纪以来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反映出有些企业管理者通过采取盈余管理,甚至人为操纵利润进行财务造假,以促进企业股价保持良好走势,或使企业及管理者自身获取巨额利益,但这种行为却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度量企业的盈余质量,如何找出影响企业盈余质量的因素,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盈余质量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模型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和阐述,丰富了文献,也为人们使用会计信息甚至做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对盈余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达成共识。
从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这一方面来看,大量文献从公司的内部治理入手,发现公司规模、负债水平、股权结构、高管特征等都对盈余质量有重要影响;同样也有大量文献从公司的外部环境出发,发现政府干预、政策法规、机构投资、外部审计、关联交易等也会对盈余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政府干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作为社会领域的微观单元,其生产经营活动必然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还未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比较普遍,地方官员也可能出于对政绩表现的考虑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干扰。Bushman,Piotroski&Smith(2004)[9]认为,政府官员会促使信息透明度下降以掩盖其干涉行为。朱茶芬、李志文(2009)[10]和翟华云(2010)[11]也支持这一研究结论,认为减少政府干预可以保证盈余信息质量的提高。张传虎(2011)[12]从政府行为研究得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等对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了操控,对企业盈余信息和盈余稳健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但还没有文献从官员的个人特征入手,去研究这些特征与企业盈余质量之间的关联。所以,本文以市委书记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代表,对市委书记个人特征和企业盈余质量之间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市委书记年龄、民族、学历、专业技术资格等特征是否会对企业盈余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是否有明显区别。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官员影响企业的微观机制文献,丰富影响盈余质量因素的文献,还可为官员选拔任用提供理论上的决策参考。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政府官员对经济、产业与企业影响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政治是一种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必然要求有其实施管理人。政府及其官员代表统治阶级实施社会管理,必然会对经济领域起重要的影响。研究官员背景,如任期、性别、学历、年龄、专业等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North 于 1990年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大量出现(Shleifer、Vishny,1994;Delong、Shleifer,1993)[1][15]。既然政治制度会影响经济增长,那么,作为政治权力控制或代表者的官员,其个人执政行为代表了政府的缩影,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官员的更替(Jones、Olken,2005)[6]、任期(Garcia-Vega et al.,2005)[16]等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专制国家的领导人会显著影响经济增长(Jones、Olken,2005)[6]。当然,也有部分专家持不同意见,如 Easterly 和 Pennings (2014)[17]则认为这种影响只是微小的差异,领导个体才华只能解释其中非常细小的部分。
中国实行的是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政府作为“有形的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资源分配与统筹角色,必然会对经济、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及财税分权等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官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以配合上级政策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发展当地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搞活市场,重视改善地方基础设施等(周黎安,2007)[3]。所以研究地方政府官员的背景与经济、民生、企业、债券等关系的文献越来越多,不仅地方官员的变更、任期和来源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在高层梯队理论下地方官员的年龄、学历等背景亦是如此(陈琪,
2018)[18]。
............................
2.2 盈余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自上个世纪 60 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 O'Glove 在《盈余质量》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开始,盈余质量一直是经济、金融等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一般是从盈余质量的定义、度量方法、影响因素等三个维度去进行研究。
2.2.1 盈余质量定义研究综述
自盈余质量概念被提出后的几十年来,相关研究持续不断,大多是从盈余真实性、现金流、持续性、决策观等四个方面去定义盈余质量,却没有达到一致的观点。当然,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有机组成的。
FASB(1980)[29]从决策有用观出发,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应当置于财务报告目标下去理解,所以其核心特征应当是可靠性和相关性。IASC(1989) [30]也同意这两者的核心地位并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加以强调。后来,ASB(1999) [31]制订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会计信息质量分层考虑,也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视为会计信息内容质量的重要特性。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时,提出了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中居于第一位的就是真实性或者表达为可靠性。所以,盈余质量就是,当报表使用者认为报表数据是合格的且可以被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余新培,1998)[32]。尽管陈国辉(2001)[33]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第一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在这两者之间,葛家澍(2004)[34][35]觉得可靠性更重要。因为会计信息最核心最关键的特质就是可靠性,盈余一旦不可靠,其存在就没有意义(齐飞,2002)[36]。周斌和段雯(2003)[37]也同意盈余质量就是会计盈余中所包含的能反映企业经济价值信息的可靠程度。不考虑盈余管理等方式实现的盈余后,盈利中有企业真实经营业绩占据多大比例才是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基础(孙菊生、周建波,2003)[38]。这在数据上表现为企业某会计期间的账面收入与真实收入差额,差额越小,盈余质量就越高(周浪波,2005)[39]。
..............................
3.1 概念界定 ................................... 19
3.2 理论基础 .....................19
第四章 样本选取与模型设计 ..............................35
4.1 样本选取 ...........................35
4.2 变量设计 ...........................35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 41
5.1 描述性统计 .............................41
5.2 相关性分析 ...................................42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是描述性统计表。从该表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可操纵利润 absda 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0.0863 和 0.0901,与马壮(2018)[168]、王昕和黎文靖(2016)[138]等结果比较接近,鉴于已有文献在选取样本时的年份不同,计算的可操纵利润均值稍微有所区别。最大值为 0.5318,最小值为 0.0010,中位数为 0.0598,表明各企业的可操纵利润差异较大,且呈左偏的形态。
从年龄上看,市委书记的平均年龄是 51.26 岁,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58.37 岁、42.19 岁,这两者虽然只差了 6 岁左右,但可能是两届的任期区别。有 48.19%的市委书记大于全国市委书记的平均年龄。从学历上来看,总数 12739 个样本中,只有 114 个样本中的市委书记是专科,其他全是本科以及上学历,占 99.11%。86.29%的市委书记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明我国的干部知识化专业化政策得到了落实,这和已往的的研究(杨凡,2017)[19]基本接近。49.61%的市委书记学历大于平均数,市委书记有 8.74%的市委书记有经济类职称。在市委书记-董事长垂直对中,51.46%的市委书记年龄大于董事长年龄,61.84%的市委书记学历高于董事长学历。从样本中分析,有 29.67%的董事长具有经济类专业技术资格,比市委书记高出 20.94%。另外,有 61.68%的市委书记最高学历专业是经济类和管理类。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市委书记背景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关系、市委书记与董事长背景差异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及产权性质对这两方面的调节作用。通过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
(1)市委书记个人背景特征会对执政地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造成影响。当市委书记年龄大于全国平均年龄时,向上晋升的空间有限,晋升的激励减弱,导致较大年龄的市委书记会调低预期,施政趋于保守,对企业的干预也会相对较少,使得企业的盈余质量较好。市委书记学历越高,越有能力对企业盈余质量进行干预,执政地公司盈余质量越低。但因为市委书记绝大部分学历已经达到晋升所必要的条件,所以整体上来看,学历对其激励减弱,对企业盈余质量的降低并不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具备经济类专业技术资格的市委书记,因其在经济领域的专业水平,有能力去影响企业操纵利润,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盈余质量。
(2)产权性质会对市委书记背景特征在公司盈余质量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市场风险会更大,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获取各方面的生存和发展资源,民营会更主动建立政治联系。而国有企业天然具备和地方政府有联系,政府会对其有保护性政策,获取资源相对民营企业要容易。所以,市委书记背景特征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当市委书记因年龄越大,干预较少时,民营企业的盈余质量会更好。当然,当市委书记干预较强时,民营企业盈余质量降低也更为显著。如市委书记学历越高,具备经济类专业资格时,越有能力干预企业盈余质量,这在民营企业中也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