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办出特色的要求。2010年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一次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新的《纲要》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特色发展研究的背景及缘起
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实施以后,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和学校在学校发展问题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渐渐地学校因地制宜地特色发展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1)特色发展成为当下学校发展的趋势
从21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到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通过政府多年的努力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学校的办学条件日益改善等。如今农村中小学已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办学经费和办学硬件设施基本得到了满足,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下新的难题。不同的学校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发展模式,“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是当前国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均衡方向发展的要求。”02010年7月24-25日第十届中国基础教育高层论坛在营口召开,论坛的主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内涵及特色发展”。论坛的其中一个议题就是探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区域统筹;抓手: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均衡发展;保障: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促进高水平的公平。”②在现实中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均衡发展不是各个学校同一的发展,而是多样化的发展。不同的学校通过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己发展起来,最终达到教育的更高层次的均衡,这种发展方式成为当前中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其它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不足,呼吁中小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地学校在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少促进均衡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扶持薄弱学校的铜陵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沈阳模式;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优质校异地建分校、新建一批高水平优质校的邯郸模式。”①这些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求与城市教育一体化,使农村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脱离实际;由于没有考虑好各自的利益而搞“结盟”,优质学校不愿拿出好的教师和资源,参与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最终流于形式化;对学校进行兼并和撤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享受到了一定的优质资源,但给学生经济和生活带来了额外的负担等等。不同中小学的发展必须考虑自身因素和条件,走内涵的、特色的发展道路。内发性是特色发展的重要特性,“内发性是指学校的发展过程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期间虽然也要借助的外界的力量,但主要的发展过程是由自己来完成。”②这样的过程是建立在学校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能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意识,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创新精神。因此特色发展可以克服靠外界力量而被动发展的许多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同时也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量力,量力而行。 (3)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西南地区,在这片土地上聚集着3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很大。西南地区的地理特点是山地河流众多,这些山地和河流把西南地区隔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单元,因为山地崎岖险峻这些独立的单元之间的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等的独特性造成了他们大多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与自然斗争和相对独立的生产劳动而形成的。正是由于西南民族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大的特点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巨大差别,而且相对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更大,区域内部的教育不均衡。这些地区的学校要想得到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地域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准“突破口”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4)基于笔者本人对这些地区的实地考察
2011年5月笔者带着考察“民族地区学校特色发展问题”和同门走进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一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在考察期间,笔者走访了5所中学和7所小学,其中隘洞中学、三石中学、县城中学和隘洞中心小学等一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都是一所所普普通通的民族地区学校,这些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所在位置导致生源较差、学生厌学情绪高、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不积极和学校领导有强烈的改变学校面貌的愿望等;当地独特的文化环境;多山地交通不便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低等)适合于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同时他们在学校发展方面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开展华德福教育实验班、重点发展体音美、初三教育分流等,使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案例很适合对“中小学特色发展问题”的研究,并给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按出版、发表时间顺序)
[1〕魏一樵.中国名校(中学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2]刘世峰.中国教劳结合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闰德明.学校特色的含义及其特征IJ].中国教育学刊,1996(2).
[4]刑真.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J].中小学管理,1999(1).
[5]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 http://sblunwen.com/jysslwfw/「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徐辉.中外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I7]袁桂林.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朱正义.中小学特色化·多样化的理论与操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 10]张谦.国外教育实验研究动态考察一国外特色实验学校钩玄[I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3).
[11]韩清林.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几个问题[IJ].人民教育,2002(4).
[12]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的问题和对策一第32期广东教育沙龙综述〔J].教育导刊,2002(12).
[13]王修娥.英国:以特色学校助推中学教育改革[fJ].上海教育,2003(3).
[ 1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蔡星,论外语特色学校的建设[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 16]李剑.论普通中学特色学校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 17]王暄.英国特色学校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18]方彤,美国跃进学校模式_薄弱学校的变革之道[[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
[ 19]李强.美国成功学校特色的研究及启示IJ].天津市教育科学院,2004(12).
[20]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工工工
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述...................................4
(三)本研究的基本设想.....................................7
一、教育均衡发展视野下对特色发展的认识........................9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阐述...................................9
1.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9
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9
(二)特色发展的内涵......................................10
(三)特色发展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11
1.特色发展有利于薄弱学校的改造........................11
2.特色发展有利于实现教育内部更高层次的均衡............12
3.特色发展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2
4.特色发展有利于缓解“择校热”..........13
二、广西东兰县和渝东南中小学特色发展分析.....................14
(一)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14
1.广西东兰县基础教育发展情况..........................14
2.渝东南基础教育发展情况..............................15
(二)中小学特色发展典型分析... ....................16
1.依据社区特色文化的特色发展..........................16
2.依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发展.............22
3.依据学校内部各要素特点的特色发展....................24
4.依据理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特色发展...........28
(三)中小学特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32
1.特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2
2.特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6
三、以特色促均衡的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39
(一)中小学特色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 ....39
(二)中小学特色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