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开放经济中,实际汇率这一经济变量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经济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首先,实际汇率反映了一国经济基本面的发展情况,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有助于探究经济基本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其次,实际汇率对一国的国际贸易尤为重要,它衡量了一国所有商品、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水平,实际汇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该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是一国商品和劳务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第三,实际汇率必然受到名义汇率的影响,考察实际汇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有助于为本国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实际汇率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利率水平、贸易条件等,而关于实际汇率形成机制的讨论也层出不穷。Balassa-Samuelson 效应作为实际汇率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提供了一个从实体经济层面考察实际汇率长期趋势的视角。依据Balassa-Samuelson 效应,可以衍生出一个重要推论,即经历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往往经历着实际汇率的下降,即本币升值。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状态,甚至一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从实际汇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角度,人民币具有升值趋势。
从1978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经历了单一汇率制向双重汇率制最终又转向单一汇率制的转变,经历了两次重大汇率体制改革。从 1978 年到 1994 年,汇率水平持续上升,贬值 4-5 倍。1994 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汇率改革,将市场调剂汇率与官方汇率进行并轨,以 1993年年底市场调剂汇率为基准,确定了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准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 1994 年到 1997 年,人民币与美元兑换比率从100美元兑换861.87元人民币降至828.98元人民币,人民币呈现升值趋势。从1998年开始,为应对通货紧缩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人民币不贬值方针。之后长达八年,兑换比率长期维持在827.7,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实质上是盯住汇率制。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在定性分析部分,主要考虑了中国现实情况不符合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假设,建立了T Nw ?w 假设下的修正 Balassa-Samuelson 模型,考察了修正模型下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更加贴合中国现实。在定量分析部分,建立了严格的修正 Balassa-Samuelson 模型,对 Balassa-Samuelson 效应进行数学定义下的重新表述,提高了准确性;获取了准确的长时间跨度的数据,为修正模型的实证检验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条件。在理论研究部分,以 Balassa(1964)和Samuelson(1964)的原创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综述,借鉴相关理论研究,为实证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部分,首先通过运用 Johansen 协整检验的方法检验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美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中国两部门相对人均工资几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次,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短期偏离的纠正机制。
在研究框架方面,本文安排如下:
第1 章,绪论。本章提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分析人民币汇率低估争论及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模型的局限性后,提出了修正的 Balassa-Samuelson理论模型的论题,说明了研究意义,最后说明本文结构安排及创新不足之处。
第 2 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 Balassa 与 Samuelson 所作出的原创性理论及其逻辑进行阐述,并对之后的学者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各类经济转型体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简单回顾和评述了 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研究历程。
第3 章,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修正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本章考察了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模型与中国现实不符之处,针对T Nw ?w 假设进行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调整和放松,构建了修正的Balassa-Samuelson 模型。
第2章 文献综述
本文以Balassa-Samuelson 效应模型为基础,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探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Balassa-Samuelson 效应是 Balassa(1964)、Samuelson(1964)各自独立研究而得出的原创性理论成果。Balassa(1964)、Samuelson(1964)二人均对实际汇率相对于购买力平价长期偏离的原因进行探寻,并得出该原创性理论。Balassa-Samuelson 效应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历经近半个世纪,学者们对Balassa-Samuelson 效应进行了不断的补充、质疑、修正,使该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2.1Balassa-Samuelson效应的原创性表述
由于Balassa(1964)和Samuelson(1964)有着大致相似的分析角度和分析方法,本文仅依据 Balassa(1964)的研究,对 Balassa-Samuelson 效应进行研究综述。Balassa(1964)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了清算,他认为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间的偏离是系统性的,而不是随机的。
一价定理和购买力平价是Balassa-Samuelson 效应假说的理论基础。简单来说,一价定理假定在商品同质,忽略运输成本的前提下,商品在不同国家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相同。那么,外币计价的商品价格与本币计价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值就是直接标价法下的两国双边汇率水平。以一价定理为基础,将一种商品扩展为一篮子商品,那么直接标价法下的两国双边汇率水平就是一篮子商品以外币计价的价格和本币计价的价格之比。
基于上述假设,Balassa 按照下面的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工资决定准则,一国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将受到该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即当一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时,该国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亦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根据Balassa-Samuelson 效应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假设,劳动力市场存在内在整合性,劳动力的流动没有成本、没有障碍,在某一部门的工资水平变动时,两部门工资水平会通过劳动力自由流动达成一致,简言之,即使存在工资水平变动的短期冲击,长期来讲两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相等的。即在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提高时,不可贸易部门会通过劳动力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要求在工资水平上与可贸易部门实现一致,随着劳动力从不可贸易部门流向可贸易部门,不可贸易部门的工资水平将会提升,而已经提升的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将会有所降低,换言之,两部门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之前均有所上升,且上升至相同水平。那么一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导致整个经济体内部所有部门工资水平普遍提高,这是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第一个传导环节。
2.2Balassa-Samuelson效应的理论拓展与实证检验
在 Balassa 和 Samuelson 之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各类经济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
Kravis,Heston & Summers(1982)利用国家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证实了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非贸易商品价格越低;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非贸易商品的价格越高。Edison&Klovland(1987)通过使用实际产出和商品/服务生产率两种指标作为劳动生产率的替代指标,二人在检验了 1874-1971 年间英镑对挪威克朗长期实际汇率,发现英国与挪威的生产率差异确实对英镑对挪威克朗双边实际汇率走势有显著影响。其后,Sumemer & Heston(1991)研究了富国与穷国两组样本,发现两组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越大,Balassa-Samuelson 效应越明显,从而得出了支持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结论。
从静态角度对Balassa-Samuelson 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从静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一般采用截面数据,由于在这一时期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并不完善,难以检验同一国家经济增长期间生产率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故通过变通的方式比较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实际汇率情况。学者们所使用的研究方式是间接的,也是从静态角度研究 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不足之处。
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得到突破后,学者们用动态分析方法替代了静态分析方法,获得了更大的研究空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 Balassa-Samuelson 效应逐渐得出了一些与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影响机制不同的实证结果,对Balassa-Samuelson 效应进行了较多的质疑、补充和完善。
Asea&Mendoza(1994)利用 OECD 国家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发现,一国两部门生产率差异可以有力解释不可贸易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在国家之间这种解释力度却相当弱。Strauss (1995)在Johansen协整检验出现后,使用该方法对Balassa-Samuelson 效应进行了验证,并且证明了Balassa-Samuelson 效应比较强烈的存在。在1995年 Strauss 将Johansen协整方法应用于 Balassa-Samuelson 效应之后,Johansen 协整检验成为了研究 Balassa-Samuelson 效应重要的一个方法。其后,Chung-han(2000)利用英国和美国的季度数据,考察了两国之间相对人均收入与两国双边实际汇率的关系,证明了可以通过 Balassa-Samuelson 效应预测两国双边实际汇率的结论。Chung-han(2000)虽然得出了支持结论,但其使用人均收入作为生产率的替代指标的做法存在一定问题。
第3章 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修正Balassa-Samuelson效应.............14
3.1 传统Balassa-Samuelson 效应在中国的局限.............14
3.2 基于中国国情的Balassa-Samuelson 效应修正.............21
第4章 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影响的Balassa-Samuelson 效应检验..............26
4.1 变量的选取与统计性描述...................................26
4.2 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36
4.3 短期偏离纠正机制的实证分析.......................39
第4章 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影响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检验
4.1 变量的选取与统计性描述
在进行模型相关变量的选取与测算前,需要说明的是,在考察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机制的修正Balassa-Samuelson 效应检验中,需要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中美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和中国两部门相对工资指标。同时,在研究中,使用美国作为外国的代表,指标中所涉及到的外国是美国。相关变量构造如下表所示:
(1)人民币实际汇率变量的选取与测算
汇率是一个在经济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的经济变量,汇率的变动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通常,汇率可以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国双边名义汇率是一种货币能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数量,而有效名义汇率则指以贸易为权重,通过本国与各国的双边名义汇率计算得出的加权汇率,反映了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力。两国双边实际汇率是指两国双边名义汇率乘两国相对物价水平的结果,相应的,有效实际汇率是本国与外国加权物价水平对有效名义汇率进行调整以后的汇率。双边名义汇率并未涉及到本国与外国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并不能真实的代表一国与外国的竞争力对比。实际汇率将两国物价水平与名义汇率结合在一起,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故在修正Balassa-Samuelson 效应模型中使用实际汇率指标。由于在修正Balassa-Samuelson 效应模型中,使用美国作为外国的代表,显然只需要考察中美两国,而无需考察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众多国家,故选择中美双边实际汇率而非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分析了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环环相扣的三个传导环节后,通过1978-2011年间的数据考察并验证了中国的经济现实,指出中国“两部门工资不一致”这一经济现实对传统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破坏。显然,在这一经济现实之下,利用传统 Balassa-Samuelson 效应研究中国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本文对传统Balassa-Samuelson 效应理论的假设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放松,并依据放松假设,建立了基于中国国情的Balassa-Samuelson 修正效应模型,这一修正效应模型将中国现实条件包含在内,考察了两部门工资水平不等条件下的 Balassa-Samuelson 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以 1978-2011年间中美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采用Johansen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修正Balassa-Samuelson 效应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文章得出以下为结论:
第一,中国存在明显的剩余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形下,当某一部门工资水平上升时,剩余劳动力将会首先流入这些部门,造成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态下,工资难以保持原有的高水平,从而造成一些部门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情况下仍旧可以维持比较低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基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分割和垄断行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分割,使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很大阻碍,从而使得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无法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到改善。本文进一步通过对中国两部门工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得出,中国存在两部门工资水平不一致的现实状况,并且这种问题还较为明显。
第二,基于中国国情的修正Balassa-Samuelson 效应模型,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时,人民币将升值。本文对传统Balassa-Samuelson 效应理论的假设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放松,并依据放松假设,建立了基于中国国情的Balassa-Samuelson 修正效应模型,这一修正效应模型将中国T Nw ?w 的现实条件包含在内,更加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在修正 Balassa-Samuelson效应模型中,不仅有中美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也有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于不可贸易部门的工资水平指标。根据修正模型,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时,人民币实际升值;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于不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上涨时,人民币实际贬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