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员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应用偏差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89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有一次,一位日本学生跟我抱怨,有个3岁的中国小孩叫他叔叔,他很惊讶也很生气,对我说,"我还不到30岁,是个学生,他叫我叔叔,我看上去有那么老吗?"还有一次,有位叫田中的日本人问我,"我叫田中,为什么有人叫我小田,我不是小田,我是田中。"我听后跟他解释道,在日语里,田中和小田是两个不同的姓,有的中国人可能不太熟悉日本人的姓名构成,误以为他姓田名中,所以称他小田,造成了一场误会。在教学过程中,关于称呼语这一块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么多的交际失误,让我发现,社会称呼语的语用偏误绝不是单个学生的问题,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试通过对汉日社会称呼语的探究,在理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语用偏误产生的根源,最后通过描述分析日本学生汉语社会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调査表,提出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本文的研究意义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必然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候就需要运用称呼语。称呼语是人际交流沟通的重要部分,大方得体的称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双方对话的顺利进行,还能体现说话人的涵养;反之,不当的称呼可能会破坏谈话的气氛、甚至造成误解不欢而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在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职人员开始学习汉语,作为交际先锋官的称呼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中日两国在交际中都非常遵循礼貌原则,在谈话中通过称呼来表现对听话人的尊敬、情感亲疏。但是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日本人在学汉语的过程中容易受母语文化的干扰,在使用称呼语时易产生偏误,使会话不能顺利进行甚至相互误解对方。本文试通过探讨汉日社会称呼语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寻求二者的异同,并分析揭示产生这种异同的根源,提出在对日汉语称呼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3本文相关的先行研究


1.3.1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先行研究
本文拟探讨的内容是日本学生使用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偏误分析。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何谓汉语社会称呼语,汉语社会称呼语又包括哪些范围。


1.3.1.1称呼语与称谓语
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生活中进行正常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古往今来,关于称呼语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学者们从不同研究方向和探究角度出发,既有横向研究也有纵向研究,既有历时研究也有共时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称呼语与称谓语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称呼"一词的定义是:" 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对"称谓"一词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气"词典中"称呼"有动词和名词两个义项,而"称谓"仅有名词一个义项。张丽在《称呼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清楚详细地对称呼语和称谓语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人们在称谓语和称呼语的关系方面大体上存在着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称谓语等同于称呼语;第二种观点是称谓语包括称呼语;第三种观点是称谓语和称呼语完全不同;第四种观点是称谓语和称呼语部分重合、部分相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相的过程,笔者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一种交叉关系,即第四种观点,部分重合、部分相离的关系。


2、汉日社会称呼语的对比


笔者拟从汉日姓名称呼的异同、拟亲属称呼的异同、职衔称呼的异同、汉语通用社交称呼和日语的对比以及零称呼语的异同五个方面来对比分析汉日社会称呼语的异同。


2.1姓名称呼语的异同汉语的姓名称呼的用法在第一章节讨论过,从形式上来看分为三类:一是姓或名;二是附加法,在姓或名+前后缀;三是重叠法。下面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日语姓名称呼的用法。
汉语的通用社交称呼形式多样,非常发达。有"先生、小姐、太太、同志、师傅、老师"等。相比而言,日语的通用社交称呼形式单一,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在日语中,一般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姓名称呼语和职衔称呼语,不需要大量的通用社交称呼语。常用的有"先生"一词,但也只有四个义项,分别是"医生"(例8);"教师(例9)";"律师(例10)";"政治家(例11)"。这四个义项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有学问的人尊称。
调查问卷设计的初衷是了解日本学生习得汉语社会称呼语的情况。社会称呼语是中高级汉语的学习内容,所以本次调查对象定位在中高级汉语学习的日本人。调査对象共41人,武汉在校日本学生23人,武汉非在校汉语学习者9人,通过互联网方式调査在日本的汉语学习者9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16人。年龄在20岁以下的只有3人,20-25岁的有18人,26-30岁的有12人,31-40岁的有8人。本科以下0人,本科31人,硕士 3人,博士 7人。专业是中文的有5人,历史政治等其人文学科15人,其他专业21人。汉语学习时间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有5人,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有15人,两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有11人,三年以上的有10人。目前学习的汉语课程是中级上的有3人,中级下23人,高级15人。在学习汉语的目的一项中,有3人想当中文教师,有10人是为了学术研究,有22人是为了工作,6人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家里有人说汉语的只有2人,剩余39人的家里都没有人说汉语。


2、汉日社会称呼语的对比 ...........................................18-21
2.1 姓名称呼语的异同 ...........................................18
2.2 拟亲属称呼语的异同........................................... 18-19
2.3 职衔称呼语的异同........................................... 19-20
2.4 通用社交称呼语的异同........................................... 20
2.5 零称呼语的异同........................................... 20-21
3、汉语社会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调查........................................... 21-31
3.1 调查问卷设计目的........................................... 21
3.2 调查问卷概况 ...........................................21
3.3 调查对象分析 ...........................................21-22
3.4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22-31
3.4.1 偏误分析........................................... 22-27
3.4.2 偏误类型........................................... 27-28
3.4.3 产生偏误的原因........................................... 28-31
4、对日本学生汉语社会称呼语教学...........................................31-36
4.1 教学原则........................................... 31
4.2 教学内容 ...........................................31-32
4.3 汉语社会称呼语教学的顺序........................................... 32-36


结论


首先,本文在前人丰富的汉语社会称呼语的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资料收集法等研究方法,重新归纳总结了汉语姓名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职衔称呼语、通用社交称呼语和零称呼语的定义,范围和使用规则。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日本人汉语社会称呼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汉日社会称呼语对比的理论基础上,总结出他们使用称呼语的偏误类型主要是语义理解偏误和语用偏误。
其次,从母语干扰、文化差异、知识盲点、教师因素和教材因素五个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最后,从对日本学生汉语称呼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教学内容上要贴近生活、时效性强;活学活用、实用性强;强化情景、趣味性强;量体裁衣,针对性强。教材编排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议从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来编写社会称呼语教材。
在初级阶段,按照常用寒暄语、初级社交称呼语、姓名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职衔称呼语、零称呼语的顺序进行教学;中级阶段重点关注语用的正确性,介绍称呼策略;高级阶段注重称呼语的系统教学,让学生对社会称呼语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此外,由于笔者阅历浅薄、文笔拙劣,本文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偏误分析部分的例句太少,调查者数量偏少,没有系统地对国内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称呼语进行考察分析,这些都是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果有机会,希望以后能自编对日汉语社会称呼语教材,并进行实战课堂教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