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异秉》与《安乐居》汉-韩翻译实践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789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韩语论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异秉》与《安乐居》为源语文本,在进行翻译和校阅之后,笔者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目的语目的语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之后,提出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实用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中韩两国的交流日趋加深,影视、歌曲、文学、艺术等多领域译作的双向输出也日益增加,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方式之一,在中韩两国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在逐步被大家重视起来。


韩语论文怎么写

汪曾祺先生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写作大家,其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和社会习俗,深受广大国人读者的普遍喜爱。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能够以最‘白话’的方式,和不动声色的言语,给予读者启迪。与此同时,汪先生的作品以小见大,在朴实的语言中,写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华文化元素,是韩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汉-韩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应该为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做出努力,因此笔者将汪曾祺先生的两篇小说翻译成韩国语,并且以此为基础,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剖析汉-韩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本实践报告将会为汉-韩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和启示。
经笔者研究发现,国内外虽然有着很多中国文学大家作品的译作研究,但主要都是英译作品,相比于英译作品,韩译作品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汪曾祺先生虽然在近代中国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是现阶段还很少有对汪曾祺先生作品的韩译研究。因此,本实践报告选择《汪曾祺小说集》中的《异秉》、《安乐居》两篇小说为源语文本,希望能将讲述地域特色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呈现在韩国读者面前,使更多韩国读者通过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国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
...........................
第二节作者与作品简介
汪曾祺是我国建国以来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戏剧、小说等都家喻户晓,对社会大众影响甚远,同时他也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汪曾祺的故乡是江苏高邮,出生时适逢民国初年,彼时清王朝刚刚解体,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废待兴,但军阀混战社会仍旧动荡不安。先生求学之路艰难坎坷,充满心酸。先生在读完小学和初中之后,在1935进入南菁中学就读高中,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之后的一九三七年,倭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且在同年就占领了江南的广大区域。迫于无奈,先生随家庭屡次迁徙,但是凭借着自己的毅力,仍然顺利地完成了高中的学业。1939年先生由上海转至香港,再经越南最后抵达了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并且进入了著名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教授等中国近代文学巨擘。在大学期间,先生便展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与同窗好友创办《文聚》杂志,并且发表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内涵丰富的小说。抗战胜利后,先生迫于生计,在上海一中学教书两年,并且在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进入解放时期,先生积极参与新中国的文化工作,著作良多,虽然在文革中受到了挫折,但是先生一直保持着文人的风骨,笔耕不辍,潜心文学创作,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作品。
汪曾祺先生一生阅历丰富,著作良多。在戏剧和民间艺术上造诣颇深,但在短篇小说上的成就最大。先生的作品包括《晚翠文谈》、《晚饭花集》、《受戒》等等。先生一生虽然屡经坎坷,但坚持文学创作,作品至今影响着世人。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作品深入骨髓,揭露世间的美丑善恶,因此,被广泛称赞为中国最后的纯粹文人。先生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不畏困难,不惧艰辛,坚持文人的风骨和气节,因而又被赞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
第二章译前准备与译前分析
第一节译前准备
1.笔者在进行文本的翻译之前,进行了如下的译前准备:
一、笔者在攻读研究生的两年期间,除必修课程之外,按学校要求,进行了15万字的课外翻译实践,其中包括小说、人物传记、历史文本、剧本、专业书籍等多种题材的文本。在此过程当中,笔者在深入认识韩汉语言及文化之间差别的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自身的翻译能力,掌握了许多实用的翻译技巧,为完成本翻译实践报告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笔者曾参加中韩洽谈会,为会议现场提供中韩互译,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韩国的文化特点,夯实了自己的汉-韩翻译实践技巧与能力,并且总结积累很多宝贵的翻译经验,同时还了解了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笔者在进行课外翻译实践的同时,进一步认清了自我的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在确定将翻译报告选定为汉译韩之后,借鉴了许多以往学者的平行文本,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翻译的源语文本则按照笔者的爱好,选择了小说,并在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选择了汪曾祺先生的两篇小说。汪曾祺先生的许多优秀作品在国内外都鲜有译者进行韩译,且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的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觑,其中《安乐居》与《异秉》更是家喻户晓。因此,最后将源语文本选定为汪曾祺先生的这两篇小说。
三、考虑到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汪曾祺先生的文体风格,笔者广泛地阅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小说集、散文集,并在精读两篇小说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中的情景,笔者通过喜马拉雅等手机软件,广泛搜索相关音频及视频材料,不断学习探索,并且反复研究和推敲细节,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
第二节译前分析
本次翻译项目属于短篇小说类翻译,《异秉》与《安乐居》为汪曾祺先生分别于1986和1980年发表的作品。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这两篇文章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两篇文章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人物形象多,且大部分为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也是散文化的一大表现。
在《异秉》中,小说除描写了主人公王二等一众人的百态人生,以大量篇幅描写“保全堂”与“源昌烟店”,期间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对仗工整的对联、以及各式各样的菜品,字里行间刻画着苏北小镇的风土人情。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语义之繁杂让笔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钻研,如:百刂话、表心纸、牌九等,此外还有许多像“奇门遁甲”、《汤头歌诀》、以及文学性较高的中国特有的词汇。将源语文本信息传达给目的语文本读者的同时,兼顾目的语文本读者的文化习俗和表达习惯,也是本次翻译项目的一大难点。
在《安乐居》中,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其中不乏中国各地的方言,如:吃酒格人、宴歇会、你可不咋着、敢情等,这里涉及到了上海话、天津话、北京话。因此笔者需要注意,如何体现源语文本风格、彰显人物性格,如何将一些方言中的谐音梗巧妙地进行韩译,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具有“相同的反应”。此外,文中的某些“不规范”的用词,同样为译者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奔”酒菜、搁了一个小提包、喝“服”了等。对于这些特定词汇的解读,需要笔者格外下功夫进行检索与研究。
..............................
第三章案例分析.................................9
第一节增译法.............................9
第二节减译法...............................12
第三节直译法..............................14
第四节意译法................................17
第四章结语.......................25
第三章案例分析

第一节增译法
增译法指根据目的语的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问题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某些特定的文化规范,在翻译中增添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翻译目的。①汉语和韩国语不属于同一个语言体系,中韩两国的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在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呈现源语文本的语义,让目的语读者更轻松掌握其中的含义,笔者在翻译一些高度文化负载的词汇和极具特色的方言时,整体上把握及分析语义,适当地采用了增译法。此外考虑到目的语文本读者的阅读感受,同样进行了适当的加译。例如:


韩语论文参考

分析:“二荤铺”泛指老北京的小酒馆。“二荤铺”是北京经典的“穷人乐”,食客大多是做苦力的或“下层阶级的贵人”们,因此店面小,人员少。“二荤铺”一词除北京人或对老北京文化进行过了解的人之外,并没有被普遍熟知。在汉-韩翻译过程中,“遵循原音,尊重习惯”的原则是处理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专有名词的最佳方法①,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仅仅实现了语言形式上的对等,韩国语读者一般很难理解所翻译的内容之真正的含义和确切内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先把地名直译后,再进行了加译。即,将“二荤铺”直译为“이훈포”后,使用加译的翻译方法,添加“구멍가게”一词,对前者的“二荤铺”加以解释,“구멍가게”表示非常小的店铺。这既保证了目的语文本读者的可读性,也遵循了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词汇对等原则。
...............................
第四章结语
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异秉》与《安乐居》为源语文本,在进行翻译和校阅之后,笔者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目的语目的语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之后,提出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实用方法。
由于中韩两国之间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往往要求译者灵活应对各种难题。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地道、流畅、通俗、准确的韩国语目的语文本。本报告具体分析了增译法、减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分译法、合译法应用的情况。
增译法指的是要在源语文本的基础上,补充出一些元素,以提高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汉语韩译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运用增译法。第一,中文的表达较为言简意赅,而韩国语习惯使用长句,因此,在汉语文本韩译的过程中需要译者添加元素,进行适当、必要的语言补充,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第二,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若进行直译,会大大降低目的语文本读者的可读性。因此,在韩译的过程当中,同样需要适当地采用增译的翻译方法,以增加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
减译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删减掉不会影响语义完整表达,但又多余的部分。在汉语文本韩译的过程中,使用减译法的初衷就是将累赘、冗余的语句略去不译,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译入语读者的表达方式,面对多余、重复的语句,秉持非必要不翻译的原则,在不影响源语文本的风格、语境、上下文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减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