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一
1绪论.
1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湖泊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污染的核心问题是水体的氮、磷的富营养化。在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农业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并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问题的主要矛盾I’]。根据我国2010年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2007年农业源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犯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农业面源污染在水体富营养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富营养化是地表水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据报道,农业面源污染源占河流和湖泊营养物质负荷总量的60%一80%f21。太湖流域湖水中大约50%污染负荷来自农业面源污染[3]。杭州湾水体中氮污染负荷的80%来源于农业生产,滇池由径流污染和农业面源形成的入湖氮磷污染物可达到氮磷面源污染物总量的70%以上。研究表明:滇池、巢湖、洱海等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均与农业生产显著相关阵6]。洪湖水体主要污染物中,60%的来自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根据2004年都阳湖相关检测数据,都阳湖的水质已达到了富营养化的水平[8]。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都阳湖氮、磷等营养污染物超标的重要原因[01。从目前研究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对受纳水体的影响除了使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是N、P等营养物质)外,还会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如重金属、有毒有机农药等以及使地下水硝酸盐超标I‘o一。农业面源污染是当今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所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危及害虫的天敌生存,减少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化学品等污染物扩散至江河湖海等水体还会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觅食甚至碎死,从而导致局部区域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调。长期大量地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加速土壤有机质的消耗,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从而使农产品中亚硝酸款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品质下降[川。另外,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增加,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也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营养安全提出严峻的现实。
2相关的理论基础
2.1农户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界定
农户是发展中国家最为主要的经济组织。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在我国,农户是农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成分。关于农户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没有统一、通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农户是农民家庭。“以血缘为基础而组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家庭,称为农户[74],(2)农户是经济组织。农户是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劳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组织[75]。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农户必须拥有剩余控制权,并主要是依靠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76]。(3)在中国农村,农户就是生活于农村的农民家庭,是社会经济组织单位。农户是家庭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经济生活和家庭关系紧密结合的多功能的社会经济组织单位[77]。(4)农户就是家庭农场,是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农户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的集经济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单位和组织,是农民生产、生活、交往的基本组织单元。它是以姻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78〕。
2.1.2农业面源污染的界定
面源污染,国内外文献中通常也称为非点源污染(Non一pointSoureePollution),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对它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微量的,分散的,广域的形式进入地农及地卜等受纳水体。Novotny和(>lem(1993)认为,l[lI源污染足指固体的和溶解的污染物从不确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者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runoff)过程或者地下渗漏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水库,湖泊,海湾)并且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面源污染通常限定为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广义的面源污染是指各种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coiwinEL则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土壤颗粒、土壤有机物、化肥、农药、有机肥料等),在降水程中雨水的或灌溉过程中灌溉用水的冲击和淋溶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引发的水质污染180]。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18‘一83]:(l)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的随机性表现在它所涉及的随机变量和随机影响。它的形成除了主要受区域降雨和径流的影响和支配外,还与土壤结构、农作物类型、气候、地质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造成污染物以间歇的方式排放扩散进入水体。由于影响因子的复杂多样,排放时间、途径和数量不确定,使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负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广泛性和难监测性。污染发生在广阔的土地上,通过地表径流的运输进入水体或者渗透到土壤蓄水层,其产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污染物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它的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不易识别。在一定的区域内污染者众多而且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的污染者的排放量。(3)滞后性和风险大。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决定了它具有滞后性。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短期内往往表现不明显,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员,动植物等甚至人类的生态风险很大。(4)信息不对称性。在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过程,大量污染个体的存在使得管理者获取污染者个体的信息以及污染者之间获取信息存在较大的困难。
3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实证.............................................23
3.1指标设计.............................................23
3.1.1农业面源污染类型及指.............................................23
3.1.2农户视角的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23
3.2描述性统计分析.............................................27
3.2.1数据来源.............................................27
3.2.2农户的面源污染.............................................28
3.3数据分析..............................................29
4计量经济学分析.............................................37
4.1理论模型选择.............................................37
4.2模型估计结果.............................................37
5结论及政策建议.............................................40
5.1研究结论..............................................40
5.2政策建议..............................................40
5.3论文的创新点.............................................42
5.4论文的不足.............................................42
结论
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1)丰富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推广环境友好技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本文认为农业技术培训能帮助农户合理施肥,进而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开始具有公益性职能。这些职能包括推广的技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对农户提供培训教育服务等。比如江西吉安市将环境友好技术作为粮食高产的重要手段,创建实验区和示范区,与高校、研究所等机构联合试验并逐渐推广良种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免耕栽培技术、稻草还田技术,在粮食作物高产和减污两方面取得成效。但是,调查发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层组织还有一些具体的困难,比如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欠缺,农技员人员不足、素质有待提高。这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支撑。一方面,应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层组织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应该增加农技员编制,加强对农技员的培训,对于技术娴熟的优秀农技员给子进修的机会,使农业技术推广一工作提高质量,落到实处。(2)推动绿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使适度规模经营,既能提高农户收入,又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是指在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绿色产品时,通过专业化使规模狭小的、自给半自给的、多种经营的传统农业向日益集中的、规模扩大的现代农业转化。绿色农业的产业化生产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变幻莫测的大市场实现对接。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化产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97]。在这种模式中,农户负责生产无污染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提供产前的技术培训和加工和销售,合作社负责充当中介。对农户来说,绿色农业的产业化生产能提高农户的收入,经营种植业的农户将更加注重对耕地肥力的培养,规范化施用有机肥和其他无害化投入品,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对土地的掠夺性生产。对社会来说既能直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使农户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双赢。(3)充分关注工业化进程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农民进城务工是工业化的一种重要表现。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业收入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在鼓励农户进城务工的同时,应该注意务工人员土地的合理组织,以降低面源污染情况。例如,鼓励务工人员进行合理的土地集中经营,实行规模化生产。(4)加大对农户的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教育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并用政策激励农户落实到行动。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者和受害者,也是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的受益者。农户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对农户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建议一用有线电视、广播、讲座、宣传册的形式以及建立农村社区图书室等向农户讲授农业而源污染以及它与水体、土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宣传农户的生产和生活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影响;二通过农业技术示范户的示范、发放补贴、增加农业收入等方法激励农户使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比如水土保持技术等。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二
1前言
1.1研究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强调铅是全球儿童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全球5岁以下城市儿童约有半数患有铅中毒,大部分病例在发展中国家[1]。我国铅、福等重金属的污染也一直倍受关注,铅、锅等不可降解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物可在土壤中不断蓄积,最终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铅在工业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全世界年用铅量约400万吨,其中约40%用于制造铅蓄电池,20%用于汽油防爆剂l2]。铅可通过铅矿开采、冶金及铅制品制造业产生的“三废”排入环境,造成周围大气、水、土壤、农作物的污染。含铅汽油使用过程中排出的废气作为非工业铅污染源,也能不断下降、沉积造成土壤、水体以及食品铅污染[31。水生植物对水体中铅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可以通过食物链而转入人体中。胃肠道对于铅的吸收率为3%一80%,成人一般为10%,儿童可达50%[4]。有研究证明,钙、铁、锌等元素在肠道中的吸收过程均对铅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提高膳食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可有效降低铅在肠道中的吸收。铅被吸收进入人体后,先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最终沉积在骨性组织中(如骨骼、牙齿等)。血液中铅的半衰期约为25一35天,而骨铅的蓄积可持续约50年151。体内的铅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小部分以胆汁途径排泄,从食物中摄取后未被吸收的铅则随粪便排出体外。急性铅中毒主要发生在职业人群中,铅主要经过呼吸道和皮肤渗透作用进入人体,引起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肌肉震颤、阵发性腹部绞痛、急性肾损伤、幻觉、失忆等[6]。铅也能在人体内积聚而引起慢性铅中毒,引起全身性的、多系统的损害。铅对多个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中的特定神经结构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大脑皮层和小脑以及运动神经轴突均是铅的主要靶组织,血脑屏障也极易受铅的损害[7],引起多发性神经炎、铅麻痹、中毒性脑病、甚至死亡[8];肾脏不仅是铅毒性的重要靶器官,还是参与铅代谢的重要器官[9],长期低水平的铅暴露能损坏肾小管,进而出现糖尿、蛋白尿、肾小球纤维化、肾性高血压甚至慢性肾衰竭等[I“],也会引起尿酸排出明显减少,出现继发性痛风;铅干扰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铁血红素的合成而阻滞血红蛋白生物合成,与红细胞膜上的三磷酸腺普酶结合并对它产生抑制作用造成溶血,最终引起贫血;铅影响性激素的合成及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调节功能,引起妇女月经紊乱、生育能力降低和自然流产、死产、早产发生率增高,新生儿出生体重较低,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和畸形精子数量增多;铅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营养物质和氧代谢,使肠道一氧化氮合酶(nitrieoxide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以及阳性纤维数目减少、形态改变和肠道内血管平滑肌NOS活性下降,导致食欲不振、胃肠炎、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腹绞痛、胃肠道出血、溃疡等症状[I3];铅也可能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使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曾评估铅及其化合物的可致癌程度,认为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铅对人体的致癌作用,故将其分类为ZB类。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及对象
按照城区、城乡结合部、郊区分层随机抽取部分区,在各抽样区内选择水产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为采样点,以模拟消费者购买的方式随机在采样点内采集各类水产品样品428件,包括海水鱼、淡水鱼各116件,甲壳类、软体类水产品各98件。
2.1.2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经济水平、地理位置选择9个区,从每区随机抽取5个街道,从每个街道随机抽取本市常住户籍人口(居住1年以上)2630人。其中幼儿(<3岁)704人,未成年人(3一17岁)701人,青年(18一34岁)318人,中年(35一59岁)388人,老年(全60岁)519人。
2.2方法
2.2.1检测与评价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09.12一2003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5一2003食品中锅的测定》[38],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水产品中铅、福含量的测定。检测结果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2一2003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39]进行评价。
2.2.2调查方法按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应用食物频率表法,入户调查本市户籍常住居民各类水产品的消费量。
2.2.3统计方法数据由Excel录入,采用SAS9.1,3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非正态均数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非正态均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一W叔1115检验,检验水准仪=0.05。
2.2.4摄入量评估方法建立水产品中铅、福摄入量评估模型:摄入量艺(污染量x校正系数、加工因子x消费量)体重本研究直接以水产品可食部分中铅、福污染量进行计算,故校正系数与加工因子均取常数1。点评估中取污染量的平均值与食用量的平均值、90分位数分别计算人群铅、福摄入量的平均值、90分位数,取污染量的90分位数与食用量的90分位数计算人群铅、福摄入量的上限值。概率评估应用CrystalBall2000对污染量和食用量进行分布拟合,运用MonteCarlo原理模拟计算人群铅、锅摄入量的概率分布。
2.2.5风险评估方法计算食用水产品的铅、福暴露量,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铅、福暂定每周容许摄入量(PTwx)o.o25mg/KgBw〔6]和o.007mg/KgBw[42l比较,评估食用水产品铅、锅摄入的风险。
3、结果与分析.............................................10
3.1水产品中铅污............................................10
3.1.1不同水产品错污染............................................10
3.1.2不同年份铅污染............................................10
3.1.3不同年份不同水产品铅............................................11
3.2水产品中福的污染............................................12
3.2.1不同水产品福污染............................................12
3.2.2不同年份福污染............................................12
3.2.3不同年份不同水产品............................................13
3.3水产品的消费量............................................14
3.3.1不同水产品的消............................................14
3.3.2不同人群水产品的消费............................................14
3.3.3不同人群不同水产品的消............................................14
3.4水产品中铅的摄入量............................................17
3.4.1点评估............................................17
3.4.2概率评估.........................................................18
3.5水产品中锅的摄入量............................................22
3.5.1点评估............................................22
3.5.2概率评估..................................................22
4、小结与建议..........................................................44
4.1对监管部门的建............................................45
4.2对行业的建议..............................................45
4.3对消费者的建议............................................45
结论
至目前福对机体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肾损伤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不多且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Nordberg的人群肾功能和福暴露的关系研究表明,血锅或尿福与肾损伤间存在着高度显著相关的剂量一反应关系,也有研究发现锅剂量累积指标与肾小管功能异常指标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这些分析都只是基于比较福高暴露与福低暴露组的统计学意义,而不是真正剂量一反应关系的评估。应用模型进行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估不涉及伦理问题,也能充分考虑福在各个脏器中的分布,比如生理基础上的药物动力学(PBPK)模型,但模型所包含的变量较多且各个模型中包含的变量不尽相同,很难进行整理归纳。福对人体不良健康作用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3暴露评估暴露评估是对福通过食品或其它相关来源摄入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估,暴露评估的目的在于计算福对人体的暴露剂量、暴露频率以及暴露途径,而对食品中福的暴露评估需要有关食品的消费量和相应食品中福浓度的资料。福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人主要通过食物、吸烟、大气污染三个途径吸收福,其中主要途径是饮食,对于非吸烟者来说,95%的福通过饮食摄入。收集完整的食品消费量数据可以通过食品供应信息、家庭消费调查、个人膳食调查和同类食品饮食习惯的调查得以实现。每一步对应于食物链的不同阶段,充分考虑了相同的饮食,不同的摄取方法,吸收量不相同,得到的消费量数据也更为准确。总膳食研究则明确的考虑了食品加工处理过程中危害物水平的变化,能更学硕士学位论文水产品中铅、福对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5)福的免疫毒性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大多表现为免疫抑制。福能诱导淋巴细胞SOD抗氧化活性升高,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Kartelan等报道25pmol/L氯化锅和人淋巴细胞在体外作用72h,可导致cotlA刺激的人淋巴细胞增值反应降低40%[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对福的淋巴细胞免疫毒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9]。福也可抑制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及一氧化氮,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福还增加巨噬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Z的量,从而影响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6)福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福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目前仅局限于脑。福可直接抑制含琉基酶,亦可导致去甲肾上腺素、5一经色胺、乙酞胆碱水平下降,对脑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儿童脑组织发育不够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对福的敏感性比成人高,在相同的污染环境中,锅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危害比成人严重。在对智力发育低下和正常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智力低下组儿童的血清福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且福含量越高,智力低下的程度越重,提示智商与血清福含量为负相关。长期暴露于辐污染环境儿童的记忆能力受损,主要表现为长时一记忆和短时一记忆的损害,对瞬时记忆无明显影响。(7)锅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急性或长期吸入氯化福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肺的炎症反应和活化的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产生的氧化损伤是福引起肺损害的一个重要机制。1.2.3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锅对哺乳动物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其毒性机理非常复杂,它既可以与机体重要的功能蛋白、酶类的功能基因的琉基等结合,影响机体内正常的生理过程,又可以与核酸作用,导致遗传物质的损伤。1976一1987年国际癌症中心(IARC)明确指出,福的化合物能引起大鼠注射部位的肉瘤发生。大鼠吸人氯化福、硫酸锅后将提高原发性肺癌的发生率。在1987年IARC将福定为llA级致癌物,即人类肺癌和前列腺癌的可疑致癌物,在1993年将之确定为人类致癌物。根据EEC和OECD致畸物的分类,福属于潜在的致畸物。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福可引起各种心血管障碍,并可对心肌和收缩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福对血压的影响,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研究结果,一种看法认为锅是致高血压的病原因子,另一种观点则否定福有致高血压的可能性,而且在接触锅的猴子和人中,还发现了低血压而不是高血压。这表明,福对血压可能因剂量不同而具双向调节作用[7]。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产品中铅、锅对健康危害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各个环节中均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且不同时期、不同人群调查所得的食品中福含量与食品消费量数据也不同,因此很少有相同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比较,也很难对食品中福的风险评估下一个确切的定论,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保证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三
1 绪论
1.1 鲜活水产品运输市场
鲜活的水产品无细菌腐败,安全性强,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营养价值,使得鲜活水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冰鲜水产品与鲜活水产品在价差上几乎可以达一倍以上。比如香港的人均年消费水产品量达 40kg,其中活鲜品就占了 90%,日本进口活鱼量每年都以 5%的速度增长[1]。我国的中式烹调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具特色,尤其在吃海鲜方面,讲究吃生猛海鲜。而且许多城市都建立了活鲜水产批发市场,形成了鲜活水产品销售产业链。从养殖上来说,就海水鱼类养殖而言,众所周知,我国内陆地区无法养殖海水鱼,而南方由于环境气候适宜,一年四季都适合水产养殖,因此一般在入冬后养殖产品大都达到商品规格,形成了上市高峰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货多价低的现象。如 2001 年 11 月~12 月,福建省真鲷产地价为 10~12 元一斤,而青岛的船边交货价则高达 24.5 元,武汉、长沙更高达 30 元。因此应充分利用沿海与内陆、冬春南方与北方鱼货上市量差进行补缺,可推广鲜活水产品运输技术,来解决产区卖货难,销区买货难的问题[2]。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品种的贸易扩大,鲜活水产品运输也越来越广泛。运输市场随即急速成长,且以高经济价值水产品为主。把高级水产品从产地以活体运往消费地的运送业务颇为盛行。例如,首届国际虾类贸易会议在东京召开时,日本水产品进口达到 200 万吨,日本对水产品诸如鱼、甲壳类和海藻等胃口继续增大,这就使日本比过去一年水产品进口增加18%,达到 187 万吨,价值 50 亿英镑[3]。2010 年上半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延续了 2009 年年底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水产品进出口总量 332.3 万吨,进出口总额 89.6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8.6%和 26.8%。其中出口量 146 万吨,出口额 59.4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0.4%和 25.3%。进口量 186.3 万吨,进口额 30.2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7.3%和 29.73%。如此大的利润空间,自然就成了运送鲜活水产品的推动力。在国内,吃生猛海鲜的热潮已从南方遍及到全国,在北方也时常把鲜活海产品运送到深圳、广州等地。目前饭店和商场,大小宾馆、到处可见活鱼、活虾、活蟹等的专柜,其原因主要是经济效益驱动的结果,一般活海鲜的价格至少是死海产品的 1~2 倍。因此如何以活体状态送至消费者手中,是目前活体运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1.2 水产活体运输中的生理特征
呼吸状况水产活体在流通中新陈代谢消耗氧气,同时产出二氧化碳,氧需要从外界获取,二氧化碳则应及时排除体外,若过多地滞留于体内,必然会扰乱体液酸碱平衡,危及存活。所以呼吸是水产动物流通环境中的基本生理特征。水中溶氧是影响水产活体最显著的一个因素。氧分压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活体的鳃或其他呼吸器官的气体交换,水中溶氧减少使水产动物呼吸频率加快,一般水产活体需要的溶解氧水平在 6mg/L 以上。如果水体中溶氧度低,会对水产活体造成溶氧胁迫,对水产活体的生理机能造成一系列的影响,王春琳等[4]研究了溶氧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体内酶活体的变化,发现 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在溶氧下降过程中整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规律,并在溶氧高于 2.87mg•L-1区段保持较高的酶活力,随后保护酶活力水平显著下降;水中溶氧与脂肪酶活力呈正相关,而蛋白酶活力则是呈“降-升-降”关系;乳酸脱氢酶活力呈先升后降趋势。溶氧胁迫的程度加强或时间延长,水产活体体内生理状态将会出现紊乱,体内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发生波动,行为出现异常。如果水体溶氧继续下降,水中溶解氧浓度低于水产活体的窒息点,就会造成水产活体的窒息死亡。各种水产活体的耗氧率和窒息点不尽相同,万松良等[5]报道在平均水温 25.9℃条件下 , 其耐低氧能力属于中等偏弱类型。廖勋波等[6]研究发现水温24.0℃时,鄱阳湖黄颡鱼的临界窒息点为 0.31mg•L-1。目前,学者们仍对不同水产活体种类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试验研究[7-9]。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逐渐升高水温,会使水产品活体呼吸加强、频率加快;反之,则变弱减慢。如果水温剧变,将抑制水产品活体的呼吸运动[10]。低温可以降低水产品活体对氧气的消耗,并抑制二氧化碳、氨、乳酸等生成[11~12]。
2 不同水体供氧技术的充氧效率对比研究
2.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外市场对各类水产品活体需求量越来越大。水产品活体流通除便于远距离销售、增加水产品活体经济价值外,对水产品活体的种质资源保存、品种引进、种苗生产、移养、放流、饲养、观赏,促进渔业科学技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贮运作业中,可以根据水产品生物学特征、市场价位和运输距离,选择不同的保活方式和装置,运输装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水体供氧系统。目前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在运输过程中运用得较多的水体供氧方式为鼓风供氧和密封供氧等方式。而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技术还未能应用到水产品活体运输领域中。本章通过对比密封供氧、鼓风供氧及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等水体供氧技术的实际供氧效果,比较不同水体供氧技术的充氧效率。
2.2 实验方法
2.2.1 密封供氧技术利用容积为 10L 的密封鱼苗袋,设置不同的水与氧气体积比例(3:7,4:6, 5:5 , 6:4, 7:3)进行供氧,先将袋内装入预定的水量后,排尽袋内空气,按比例充入纯氧,密封。测定供氧后不同时间段的水体溶氧浓度。鼓风供氧技术用增氧泵(曝气头为普通砂头)对容积为 8 L 的活鱼暂养箱进行供氧,测定供氧后不同时间段的水体溶氧浓度,同时设置一组不增氧的空白对照组。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技术在容积为 8L 的活鱼暂养箱内铺设长 20cm 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膜丝 30根,膜丝内通氧气,密封活鱼暂养箱,测定一定时间段内的水体溶氧浓度。以上水中溶氧度采用 CyberScan DO100 手持式溶氧仪(北京桑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测定。
3 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传质............................................................... 22
3.1 引言.......................................................................... 22
3.2 基本理论 ........................................................... 22
3.2.1 亨利定律................................................... 22
3.2.2 双膜理论....................................................................... 23
3.2.3 总吸收系数及其相应的吸收速................................................ 24
4 礼品装水产品活体运输箱的............................................................. 36
4.1 引言............................................................................ 36
4.2 技术方案确定 .......................................................... 36
4.3 箱体的整体结构.................................................................. 37
4.4 运输箱材料的选择.................................................. 39
5 水产品活体的模拟.................................................................... 46
5.1 引言............................................................. 46
5.2 中空纤维膜式无泡供氧.............................................................. 46
5.2.1 多鳞四须鲃的............................................................... 46
5.2.2 黄颡鱼的运输 ............................................................................. 49
5.2.3 胭脂鱼幼鱼的运输 ....................................................... 51
结论
膜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高分离、浓缩、提纯和净化技术,其应用范围已涉及到水处理、石油化工、医疗卫生、冶金、能源、食品、纺织、环保、航空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新兴技术产业。膜式无泡供氧技术作为膜分离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也随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无泡供氧技术具有氧气利用率高,无泡沫产生,动力消耗低,在供氧同时可滤去细菌,并把有害气体(CO2,SO2,H2S)从液相中洗涤出来等优点,因此,这种供氧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工业发酵、大规模动植物细胞培养、外科心脏手术(人工肺)等行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鲜活水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消费者宁可花比冰鲜鱼高出 1~2 倍的价钱也要购买含高营养价值的鲜活鱼。但众所周知,并不是世界各地都有水产养殖业,因此就不可避免涉及到水产品的活体运输,而如何以活鱼状态送至消费者手中,是目前活鱼运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在一定程度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现今的水产品运输过程中,水体溶氧成为水体暂养最关键的因素之一,目前的水体充氧还是主要由供氧源直接输氧到水体中,存在着氧气的大量消耗,水体溶氧不均匀等一系列弊端。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中氧气传质效率和传质特性及无泡供氧技术在水产品活体中的应用效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实验比较密封袋供氧、鼓风供氧及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等三种水体供氧技术的充氧效果,结果表明,膜式无泡供氧的充氧效率最高,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水体溶氧浓度,证明膜式无泡供氧技术的水体供氧的高效性。(2)利用中空纤维膜组件作为膜接触器,以纯氧为气源对水体进行无泡充氧实验,同时建立了一个新的传质模型,结果表明总的传质系数随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水流速度对中空纤维膜供氧传质效果的影响与传统的流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有所不同,随着流速的增大,氧的传质系数存在一个先增加、再减小、而后再增加的变化。从传质理论上实验证明膜式无泡供氧技术的科学性。利用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技术,首次将该充氧方式应用到水产品活体运输领域,针对水产品活体长时间运输水体充氧效果不佳影响其存活率及目前时兴的活物礼品市场,设计一种礼品装水产品活体运输箱,并进行多鳞四须鲃、黄颡鱼和胭脂鱼幼鱼等水产品活体的模拟运输,水产品的存活率均达到 95%以上,取得了理想运输结果,证明了膜式无泡供氧技术的实用性。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1)影响膜供氧因素除气压及水流速等因素外,还受膜本身的内外径、壁厚、孔隙率等相关参数等影响,在进一步工作中,需要掌握所用中空纤维膜的相关参数,通过实验研究最佳传质条件。(2)对于礼品装水产活体运输箱,可进一步完善其设计,尽量减轻其重量,并在水温控制方面需作进一步改进。(3)可利用中空纤维膜无泡供氧技术研制大型水产品活体运输设备,以解决传统运输供氧中效果差,能耗大的弊病。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四
第1章综述
1.引言
生态畜牧业包含三个主要要素:动物、人类和环境、发展。本文论述的观点有二,一是在畜牧生产中提供尽量多畜产品,二是实现保障畜产品卫生安全和保护、改善畜牧业生产乃至人类生存的环境。本文根据江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内正在开展的有关生态畜牧业、绿色畜牧业、有机畜牧业的研究,分析探讨江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2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全世界都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不仅要利用生态资源去繁衍生存,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资源,为子孙造福。作为农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畜牧业,千百年来以其不断变化的生产方式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畜品种,保障人类的物质需求。近年来,随着各项生产污染的日益严重,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威胁。传统畜牧业在养殖及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生态畜牧业,处理解决好养殖过程中的粪污处理问题、生产过程中违规兽药、饲料添加问题、重金属残留问题等,转变现有畜牧业的生产模式,保护好生态资源,是我们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具体表现。畜牧业作为提供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畜牧业在养殖及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畜牧业是在目前全世界倡导绿色生活、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畜牧业。在新的形势下,它旨在通过改变现有生产模式,有效的减少养殖污染,严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环节,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更要为人类提高更安全的畜产品,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绿色型的生态畜牧业。江西畜牧业,是一个既传统又巨大的产业,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江西省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5%江西生态畜牧业,己成为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已日益突出。江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已引起政府重视,正朝良性方向发展:区域化格局日趋明显、畜禽生态养殖正逐步推广、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畜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广泛开展已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内容。发展江西畜牧业,应立足木地优势,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但要从量上而且更要从质上加快发展,把生态畜牧业放到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探索。
第2章生态畜牧业理论及相关问题
2.1生态畜牧业理论
生态畜牧业是技术畜牧业的一种高级阶段,指运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物质循环再生、生态位、物质共生等多种原理,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等其他产业合理搭配,因地制宜,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种畜牧业产业体系。生态畜牧业是以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的。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了生态畜产品加工业、生态动物养殖业、和粪尿废弃物无污染处理业。生态畜牧业是在目前全世界倡导绿色生活、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畜牧业,在新的形势下,它旨在通过改变现有生产模式,有效的减少养殖污染,严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环节,生产无公害畜禽产品,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更要为人类提高更安全的畜产品,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最终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绿色型的生态畜牧业。2.1.2生态畜牧业的分类1.无公害畜牧业无公害畜牧业指畜产品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畜牧产业。2.绿色畜牧业绿色畜牧业是一种生产绿色畜产品的畜牧业。绿色畜牧业包括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一系列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控制,生产的畜产品要符合生产绿色食.异:、绿色畜产品的一切要求。消费者获得的畜产品要保证是安全的、营养的和优质的。也就是说,绿色畜牧业就是在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一畜产品时,进行绿色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绿色畜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应当是质量可靠、安全卫生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其实质是创造了畜牧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机制。3.有机畜牧业有机畜牧业指在牲畜的饲养过程中,禁止用化学饲料或含有化肥、农药成分的饲料来喂养。当牲畜生病时,也尽量不使用带滞留性的有毒药品,以免人们食用牲畜肉类及其制品之后,有害健康。1.生态畜牧业是以与种植业、林业、无污染处理业等相配置,重点进行畜禽养殖,有机开发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形成高效又无污染的配套系统工程体系。2.生态畜牧业系统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其系统平衡。一旦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有的平衡。3.生态畜牧业系统内部各个环节上生物群不断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以“食物链”的形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转化。4.在生态畜牧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网络是完善和配套的,系统的经济值增加就是通过这个网络得以实现,同时该网络还可以使废弃物和污染物不断减少,实现增加效益与净化环境的统一。
第3章江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9
3.1江西省发展生态畜牧业的.....................................9
3.1.1促进社会经济的.....................................9
3.1.2促进发展环境的.....................................10
3.1.3促进江西畜牧业的.....................................12
第4章江西省畜牧业的发展.....................................14
4.1江西省畜牧业生产的.....................................14
4.1.1区域化格局推动.....................................14
4.1.2都阳湖区域资源优.....................................14
4.1.3肉类产品结构得.....................................14
4.1.4畜禽规模养殖快速.....................................15
4.1.5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15
第5章江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19
5.1建立结构合理、层次丰富的畜禽.....................................19
5.1.1合理调整,区域.....................................19
5.1.2坚持量入为出的经营.....................................19
5.1.3实行保种与开发利用.....................................19
结论
到2010年,江西省全省畜牧兽医人员达到24000余人,初步建立了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动物防疫体系,保障全省重大动物疫病卫生安全。同时,强大技术推广力量广泛支持动物防疫体系。近些年,江西整合资源,加大科技支持投入。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根据国家、省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力度,重点加快市、县以下机构改革进程,落实好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畜牧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加强畜牧行政、技术推广、科研、农业院校以及其它技术服务机构的协调与协作,加大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切实增加科技培训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科技培训投入机制,实现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多样化。加快科技推广普及,重点开展法律法规、环境生态保护的意识及种养循环经济实用技术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文化知识,增强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动力。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8%左右,其中,畜牧业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显而易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对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力。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的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取得的效益无疑更为巨大,毋庸置疑,这将成为江西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2009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28个省份154家大型超市的市场调查,绿色食品销售价格比普通产品平均高10一30%,部分产品高出1倍以上。近年来江西省畜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均保持在2%一5%;如果江西省走上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预计畜牧业产值年增长率将逐年番翻。在畜禽养殖污染,环境卫生的恶化,畜禽用药加剧的现状下,社会、百姓充分体会到畜禽产品药物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问题成为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畜牧业污染已逐渐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05年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就把其作为焦点话题而提出。随着民众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及环保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江西省生态畜牧业呈良胜发展趋势。在江西省赣南、赣东一部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化jJ巴和农药等工业产品投入相对较少,土壤与水资源污染程度低,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明显,这一系列条件对发展草食动物方面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件。另外这些地区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展生态畜牧业所需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作,这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人力条件。发展生态畜牧业将带动贫困地区就业,从而走向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青海省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游民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游牧文明。选题之初的目的在于初步探究青海古代畜牧业发展与当地人地关系变迁的关系,但基于青海史料的浩繁以及时间有限便选定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为研究内容,试图对唐代青海整个游牧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相关史料进行归类、整理和研究,并希望通过史料的整理能够得出唐代青海牧区的分布及其演变过程,为以后青海古代畜牧业人地关系研究搜集好资料,如本文在研究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中着重将畜牧区域的划分以地理气候、人为因素以及游牧民族活动规律与其历史区域分布的变化等方面作为参考因素,结合史料尽量得出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希望为此后研究青海畜牧业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选择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的题目,是想通过对史籍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青海游牧民族,马背上随水而居的青海牧民具有与中原农耕文化迥然不同的特点,而唐代作为青海畜牧业发展最为辉煌的一个阶段,希望通过研究其畜牧业发展特点能够为青海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相关资料。
1.1.2 研究意义青海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其拥有独一无二的高原草原区,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同时,长江、黄河、澜沧江同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唐代青海畜牧业历史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唐代青海游牧民族受大唐文化以及周边中亚的印度、大食、蒙古等国的影响较深,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吐蕃王朝的兴盛为转折,青海畜牧业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牧民人口、畜牧规模、畜牧兽医技术与畜牧经济都较前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在已有的青海古代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气候史等史料的基础上,对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1.2 研究依据
畜牧业与农业的关系、畜牧业生产养殖技术和生产工具、兽医学以及牧民文化等方面构成了畜牧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历史地理学致力于研究人与地的关系,着重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其范畴相当广泛,其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使我们当代的研究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解释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任何地的关系。因此结合历史农业地理学,在研究唐代畜牧业发展中能够以人地关系研究角度对当时畜牧区域发展中气候、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对唐代青海畜牧兽医技术发展中对环境的适应、对唐代青海畜牧人口与区域的关系研究都能很好地体现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水平。目前,关于唐代青海畜牧业的研究离不开逐渐发掘的青海考古资料,依据考古发现,结合史料才能进一步将历史时期青海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还原再现。依据对各个历史时期青海考古发现,能对青海畜牧业发展进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 唐代青海畜牧业生产区域划分
2.1 唐代青海牧区划分的影响因素
唐代青海牧区的划分,是对唐代青海地理范围的具有各自然地理特征的主要宜牧区域进行的细分。本文将主要依据其地理、气候两方面因素对唐代青海三个主要牧区进行定义与论述,此外,由于唐代青海游牧民族间的频繁战争,唐代青海牧区政权更替也使其畜牧统治范围发生着变化,因此,结合史籍与现当代学者研究,也将战争因素考虑到牧区划分影响因素之列。唐代青海畜牧业区域范围划分的另一重要因素为其多元的地理环境。在日月山以西的地区,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划分,青海牧区地貌分为三部分 “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地、柴达木—恰卜恰平原与山地、青藏高原、昆仑山与横断山系。”①(李珍等 1995)依据唐代史料及现代自然地理分区可大致得出唐代牧业分区为“阿尔金-祁连山高山山原大区、柴达木-黄湟中海拔盆地大区、青南高原”三大区域。而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祁连山大片草原地带、海拔1700米-2400米的河湟谷地和青海南部东的高原灌丛草甸地带都为优良的畜牧区域。唐代青海游牧民族的足迹早已涉及到以上区域,甚至扩展到更远的四川、甘肃以及新疆等地。据史料关于唐代青海游牧民族地理分布的记载,关于唐代青海的党项,唐史载“汉西羌别种,魏晋后甚微,周灭宕昌邓至,而党项始强。其地古析支也,东距松州,西距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浑,山谷崎岖,亘三千里,姓别为部。太宗置松州都督府,督羁縻居、懿、麟、雅等二十五州。”②由此可知唐代党项东边达到松州(在今四川松潘),而西边叶护在唐代为官名,据记载:“葛禄与九姓部落复立暾叶护为可汗……自此以后葛禄在乌德犍山者,别置一都督,隶属九姓回鹘,其在金山及北庭管内者,别立叶护,每岁朝贡。”③“其官有叶护,有特勤,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为之。”④另据,“《通典》谓党项在古析支地,可以知析支在积石东也。”⑤由此可知唐代党项在积石,即今位于青海南部果洛洲玛多县东南走向的阿尼马卿山,南边到达的地方为四川阿坝等地,“清远城在今阿坝县境(迷桑),土霸城在今红原县南部(舂桑),大致符合《唐十道图》指示的方位。”⑥(郭声波 2002)唐初吐谷浑占据的为青海鄯善、青海湖环湖一带,据出土的唐代文物考证,吐谷浑北部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古城与西宁附近的伏俟城都为吐谷浑游牧经济频繁地带,且据唐代吐谷浑与唐王朝的战争中可以发现,吐谷浑经常侵犯到青海湖以东地区。吐蕃统治青海各少数游牧民族后,其疆域包括唐代青海所有地域,吐谷浑、党项等游牧地带均纳入其地版图,此外,吐蕃更是向青海东部、北部及西南进行了拓展。吐蕃对青海西南苏毗的占领则是其占领青海的关键(苏毗在今青海玉树以西一带),而吐谷浑领地的占领又为其侵略中原内地提供战略据点。据记载,“贞观七年,复曰沙州。天宝初,曰敦煌郡。乾元初,复故。后没于吐蕃”。“瓜州 唐亦为沙州治,兼置豆卢军于城内。其后没于吐蕃”。“大同城在沙州西南。唐景云中,吐蕃所置。开元十七年……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又豹门城,在废瓜州北四百五十里。唐置豹门守捉于此。后俱没于吐蕃。”①瓜州(甘、青、蒙交界)古代敦煌地 ,产美瓜。沙洲(今甘肃安西县西至新疆吐鲁番县,皆其地。)公元 703 年冬 ,吐蕃攻打南诏 ,并于 752 年 (唐天宝十一年 ) 攻陷南诏使其臣服。由此可见,唐代青海主要畜牧区域在几经游牧民族政权更替后已经得到了开发及利用。
第三章 唐代青海畜牧生产技术的进步........................................19
3.1.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条件 .....................................19
3.1.1 畜种引进的历史地理条件......................................19
3.1.2 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19
3.2. 唐代青海优良畜种 ................................................20
3.2.1 唐代青海优良畜种引进........................................21
3.2.2 唐代青海畜种改良............................................21
第四章 唐代青海畜牧经济..................................................32
4.1 唐代青海的畜牧经济的发展 .........................................32
4.1.1 唐代青海畜牧经济特点........................................32
4.1.2 唐代青海农牧业经济的构成....................................32
4.1.3 唐代青海畜牧经济的规模......................................34
4.2 唐代青海畜牧经营管理..............................................36
第五章 唐代青海牧区社会变化..............................................41
5.1 唐代青海牧区人口变化 .............................................41
5.1.1 唐代青海牧民人口 ............................................41
5.1.2 唐代移居青海的汉人 ..........................................42
5.2 唐代青海牧区生活..................................................42
5.2.1 唐代青海游牧社会组织 ........................................42
结论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畜牧工具对于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唐代青海畜牧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工具的完善。程。吐蕃早期的有石制用具,“根据已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来看,在西藏早期的部落冲突中,已经出现了用于防御和进攻的石刀、 石斧、 石铲、 箭镞等器物。”(次旦扎西 2010)而唐代吐蕃已经拥有多种制造器具的金属,“据藏文文献记载,在距今 2000 多年前的吐蕃第八代赞普布代贡杰时期,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冶炼金、 银、铜、铁的技术。”(次旦扎西 2010)据记载,吐谷浑“以氈为盘,捻鋋为碗”,这是其畜牧生活中关于饮食器具的介绍。而“在中晚唐吐蕃墓葬群发现陪葬品中发现的有木勺、陶罐、木碟、木牍、木碗、皮鞋、铁器、木车、地毯。”(霍巍 2007)唐代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工具主要分为畜牧和农耕的工具,卡约文化遗址中虽然以石器为主,但也存在少量的铜器。“至公元七世纪前后,冶铁技术传入青海游牧部落,生产工具有了较大改进与发展,促使青海牧区跨入封建农奴制社会。”(霍巍 2007)此外,当时苏毗就经常为吐蕃制造铁器。关于牧民生活中制作乳酪,酥油用的容器,早先是用羊皮袋,以后该用作木桶,制作马具的材料有皮革、木、铁等。“住宿用帐房可能很早就有。捻线用具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发现有石纺轮,以此捻线织成毛布可作衣料,后又用它制作帐房。缝衣初时用骨针,后渐改用铜针;煮食物的锅有铜铁两种……”(张逢旭 1998)此外,关于游牧民族农耕时的工具也可见唐代青海畜牧业发展水平,“烧木为炭;炼矿石而为金、 银、 铜、铁;钻木为孔,制作犁及牛轭;开垦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①游牧民族性格粗犷豪放,唐代杜甫诗云:“吐蕃凭陵气颇粗”②,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骑马涉猎是生活必备技能,尚武是其必然的社会属性,唐代吐谷浑、吐蕃、党项数次侵犯掳掠唐王朝。对于吐蕃,旧唐书赞曰,“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乍叛乍服,或弛或张。礼义虽摄。其心豺狼。”③党项:“俗尚武,无法令赋役……好为盗窃,互相凌劫。尤重复仇。”④吐蕃、党项皆轻老重幼,吐蕃则“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⑤婚姻方面,唐代青海游牧民族之间拥有相似的婚姻习俗,其特点为妻子可以在丈夫死后嫁给家庭中的其他男性成员,一般“妻其庶母及伯叔母、嫂、子弟之妇。”②对于死者,则由两方面的表现,年幼者死亡,众人为夭折的死者悲恸哀伤,而年迈者死亡则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但不会难过,反而要进行庆祝。丧葬仪式为“居父母丧,截发,青黛涂面,衣服皆黑,既葬即吉。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剑之类,皆悉埋之。仍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③对于吐蕃墓葬的具体描绘有,“在木棺中部位置上设有一呈须弥座式的台子,台上置有一具黑色棺木,棺由棺盖与棺身构成,棺的一侧有三名守灵人,面呈悲色,棺台左前方在两根立木之间树立有一裸体人像,一骑手正引弓向其射击,另一骑手反身作射箭状也指向裸体人形;在棺之上方,绘出前来奔丧的一队宾客,衣着冠饰各不相同,队中高树一华盖。棺前一人已下马站定,正面向棺木正拱手致哀。”④较为独特的丧葬为党项的火葬,“死则焚尸,名为火葬。”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六
1第一章 绪论
1.1 合成食品色素的使用及现状
食品的色泽是人们对食品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食品鲜艳的色泽不仅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也能引起人们对其味道的联想,提升食品整体的感官品质[1]。天然食品通常具有较好的色泽,但是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加热、光照和氧化等因素而产生褪色,影响食品的品质。因此,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通常会添加食品色素来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2-4]。食品色素主要分为天然食品色素和合成食品色素两大类[5]:天然食品色素主要是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常见的有叶绿素铜钠、辣椒红、姜黄、β-胡萝卜素和焦糖色等。天然色素具有安全性高、色彩自然等优点,但是也存在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易变质的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大规模使用。合成食品色素主要指由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的有机色素,按分子结构的差异可以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07)中的规定,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色素有 11 种,分别为偶氮类的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酸性红、新红和日落黄以及非偶氮类的赤藓红、柠檬黄、喹啉黄、亮蓝和靛蓝[6]。合成食品色素具有成本低、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易于调配等优点,因而在食品加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与食品色素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如“苏丹红事件”、“对位红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食品色素的使用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食品中添加禁用的工业色素,如苏丹红和对位红等。由于一些工业色素比合成食品色素的着色力更强、价格更低廉,常有不法分子将它们用于食品生产中以降低成本。但是,这些工业色素对人体具有明显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食用含有工业色素的食品对人体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7]。二是,合成食品色素的不规范生产和使用。一般说来,可合法使用的合成食品色素是相对安全的,毒性较小。但是,合成食品色素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首先,多数合成食品色素是以煤焦油或芳香烃化合物为原料生产的,不规范的生产可能会导致有害物质的残留;其次,大部分合成食品色素为偶氮类化合物,已有研究表明,偶氮类染料在人体肠道内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可分解生成芳香胺类物质产生毒性[8],长期、大量食用合成食品色素对人体健康仍有潜在危害;最后,由于各种合成食品色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安全性各异,因此对各种合成食品色素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生产企业超范围、过量使用合成食品色素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1.2 光谱分析法在食品色素研究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使得世界各国都已经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法律和法规、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相关的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精度。目前,对食品色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9-12]、薄层色谱法[13-16]、色谱-质谱联用法[17-19]、极谱法[20-23]、毛细管电泳法[24-27]和伏安法[28-30]。这些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食品安全监管中对合成食品色素检测的需要,但同时也存在前处理过程复杂、测量费时、成本高,或是灵敏度、准确性不够高等缺点[31]。光谱分析法具有测量快捷、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等优点,在对食品色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稳定性研究和毒理学研究等方面已有一些应用。目前,在食品色素研究中常用到的光谱分析方法有:(1) 近红外光谱法Snehalatha 等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日落黄进行了振动光谱分析,并根据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它的振动光谱,得到了日落黄的第一超极化率,并分析了羟基振动红移、偶氮基振动频率下降的原因[32];涂莉娟等用红外光谱法对辣椒树脂、水解后的辣椒红色素以及脱盐后的辣椒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脱脂后辣椒红色素的稳定性[33];宋怡等对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对 77 种烟草样品中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其他类胡萝卜素等天然色素进行了实验测量,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预测标准偏差分别达到 0.00947、0.0607 和 0.0446[34]。
第二章 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法
2.1 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原理
分子能够通过受激吸收作用,吸收光子能量达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经过非辐射跃迁或者辐射跃迁的弛豫方式返回基态。其中,辐射跃迁过程伴随着光子的发射,产生荧光或磷光等光致发光现象。分子吸收和弛豫的过程都涉及电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如图 2.1 所示。图中,S 和 T 分别表示分子的单重态和三重态;ν 代表电子态的振动能级;A 表示吸收光子过程;VR 表示振动松弛;ic 表示内转化;isc 表示系间窜越;F 和 P 分别表示荧光和磷光的发射过程。
2.1.1 吸收光谱原理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分子处于基态 S0的最低振动能级 ν=0,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发生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激发态的某一振动能级的跃迁(例如 S0, ν=0→S1, ν=2)。根据 Franck-Condon 原理,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ν=0 发生竖直跃迁时振动重叠积分最大,出现吸收极大值。
第三章 实验样品及仪器.....................................................................9
3.1 实验样品 .................................................................................... 9
3.1.1 样品来源及规格........................................................................ 9
3.1.2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的................................................................. 9
3.1.3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的使用范围............................................. 9
第四章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13
4.1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的吸收..................................................... 13
4.1.1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的吸收..................................................... 13
4.1.2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 14
4.2 赤藓红、新红和靛蓝的荧光寿命及................................................ 16
4.2.1 赤藓红、..................................................... 16
第五章 外界因素对合成食品色..................................................29
5.1 溶剂效应对赤藓红光谱.................................................................... 29
5.1.1 溶剂效应的基本原理................................................................... 29
5.1.2 溶剂效应对赤藓红荧.................................................................. 29
5.2 溶液酸碱度对赤藓..................................................................... 31
5.3 温度对新红溶液光............................................................... 32
结论
本文实验测量了赤藓红、新红和靛蓝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并研究了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三种合成食品色素的光谱特性的影响,基于实验得到的色素光谱数据结合小波变换、导数光谱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了一种预测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对多组分合成色素的同时测定。具体成果如下:(11)首先实验测量了三种合成食品色素赤藓红、新红和靛蓝浓度均为 30μg/ml 溶液的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范围又测量三种色素的三维荧光光谱。通过以上光谱实验得到了各种色素的吸收峰值波长、最佳激发波长、荧光发射峰值波长等基本光谱特性。基于这些基本光谱特性又分别测量了三种合成食品色素的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结果表明三种色素能够吸收短波长的光,并发出较强的荧光,各种光谱特性明显且特异性好。(12)配制了 2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50μg/ml、60μg/ml、70μg/ml、80μg/ml、90μg/ml、100μg/ml、120μg/ml、150μg/ml 和 180μg/ml 等 15 种浓度的赤藓红、新红和靛蓝溶液。分别测量了三种色素各种浓度溶液的荧光发射光谱,讨论了溶液浓度导致色素荧光的浓度猝灭和红移现象的原因。针对浓度在 10~60μg/ml 范围内赤藓红溶液的荧光激发光谱出现的突变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结论认为突变现象的产生是赤藓红吸收特性和光谱测量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13)实验测量并讨论了赤藓红在水、乙醇、甲醇等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峰值波长和荧光量子产率等光谱特性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酸碱度下赤藓红溶液的荧光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新红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出现的变化,并总结了其变化规律;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对靛蓝色素溶液在光照和加热两种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推断出靛蓝的分解机理。研究表明,外界环境因素对色素的光谱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光谱检测技术的精度和食品色素毒理学研究提供帮助。基于实验得到的合成食品色素的光谱数据,结合小波变换、导数荧光光谱和 RBF神经网络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一种预测模型,很好地实现了对亮蓝和靛蓝混合溶液的同时测定。平均相对误差分别达到 1.84%和 1.26%,能够满足检测要求。还可以将该方法推广至对其他多组分合成食品色素或者荧光物质的同时检测中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7.2 展望
本文仅以合成食品色素赤藓红、新红和靛蓝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测量了三种色素的吸收和荧光光谱特性并讨论了外界因素对色素光谱特性的影响,初步验证了基于光谱特性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实现对合成食品色素的测定的可行性。由于本文的实验工作是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展开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距离实际应用还存在差距,相关研究工作仍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53(1) 目前,我国可合法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合成食品色素共有 11 种,除了本文研究的赤藓红、新红和靛蓝外,还有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酸性红、日落黄、柠檬黄、喹啉黄、亮蓝另外 8 种,同时一些违禁使用的合成工业色素,如苏丹红、对位红等,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中需要研究的对象。对这些合成色素的光谱特性的研究仍需继续进行。(2) 本文主要研究了溶剂、酸碱度、温度、光照和加热等外界因素对合成色素光谱特性的影响,但是研究过程中都是只存在单一因素的改变,缺乏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需要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合成食品色素的光谱特性,以模拟食品中复杂的环境条件,使研究结果更适于实际应用。(3) 合成食品色素在一些条件下会表现出不稳定性,发生分解生成一些可能具有毒性的分解产物。本文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方法对光照和加热条件下靛蓝的稳定性做了初步的研究。对其他色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需要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还可结合质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色素的分解机理做更为深入的分析。(4) 还可考虑引入同步荧光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技术以及偏最小二乘、遗传算法等分析方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以提高光谱检测的精度和其在多组分物质测量中的适用性。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七
1胆固醇
1.1胆固醇简介胆固醇(Cholesterol)又称胆渐醇,是以环戊烷氢菲核为骨架的27碳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如图1一1所示。早在18世纪人们己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有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其溶解性与!}旨肪类似,不济于水,易溶于乙醚、抓仿等溶剂。胆固醇以游离或酷化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尤其是脑、骨髓和脂肪组织中含量特别丰富,肝、肾和表皮组织含量也较多。正常人血中胆固醇含量为150一25om留100mL。在胆汁中存在的主要是类固醇,如胆酸、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等。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的称为结合胆酸。在胆汁中,以钠盐或钾盐形式存在的称为胆汁酸盐(Bilesalt),简称胆盐,是体内促进脂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这种代谢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1.2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
机体内的胆固醇有外源性摄入和内源性合成两种来源。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一半以上的胆固醇是自身合成的,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合成胆固醇,肝脏是其合成最旺盛的器官,占合成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小肠和皮肤。肝脏内的胆固醇生物合成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醋酸(或其欲、酉旨)一3一轻基一3一甲基戊二酞辅酶A(HMG一COA)一甲轻戊酸(MVA)~3一异戊烯焦磷酸醋一鳖烯一胆固醇,包括近30步反应。其中HMG一CoA还原酶是该合成系统的限速酶,其活性高低决定着胆固醇合成速率的快慢[2]。如果能够减少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量,调节3一轻基一3一甲基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千扰肝肠循环,促进胆固醇向胆酸的转化,就可以有效控制血浆胆固醇的水平。
1.3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胆固醇是人体内重要的固醇类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它是质膜、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膜的组成成分之一,与膜的通透性密切相关;脑神经组织和肾上腺中胆固醇的含量就更为丰富,说明它和神经传导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胆固醇还在体液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白细胞理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体内胆固醇含量过低,机体对异物的清除能力将大大卜降,从而导致致癌几率的上升161。胆固醇也是体内许多重要激素的合成原料和前体物质,它在体内转化为孕醇酮,进一步合成皮质激素、孕酮、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等多种类固醇激素。这些激素类物质在代谢调节、反应应激、免疫激活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胆固醇还是合成维生素D3的前体物质,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发育,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以8]。
1.1.4胆固醇与人体健康
胆固醇又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之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LDL中的主要脂类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酷,LDL中所含的胆固醇几乎占血液中胆固醇总含量的一半以上。LDL的代谢功能是把肝脏内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运送到肝外细胞。LDL超标意味着过多的胆固醇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血脂升高,这些“废物”进一步聚集在动脉壁上,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结果证实,发生动脉硬化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就是LDL一胆固醇水平的增加。HDL可摄取而_液中肝外细胞释放的游离态胆固醇,在卵磷脂胆固醇酷酞转移酶的催化下成胆固醇酷,生成的胆固醇酷一部分可转移到极低密度脂蛋白上。在这个过程中,HDL密度降低,转变为HDLZ,HDLZ最终在肝脏里面降解。由此可见,与LDL把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运向外周组织相反,HDL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胆固醇离开细胞到肝脏,然后经肝脏转化为其他物质,因此称之为胆固醇的逆向转运。HDL的逆向运转可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以维系血液中胆固醇的动态平衡。临床研究发现,血液中HDL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HDL被认为是抗动脉硬化因子。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用乳酸菌菌株均保存于,主要试剂名称脱脂奶粉乳清粉牛肉浸膏酵母浸膏无水葡萄糖(AR)KZHPO4(AR)无水乙酸钠(AR)MnSO4.4HZO(AR)FeSO4.7HZO(AR)吐温一80柠檬酸按(AR)乳糖(AR)胰蛋白陈(AR)L一半肤氨酸盐酸盐(AR)琼脂粉氯化钠(AR)碳酸钙(AR)牛胆盐牛磺胆酸钠(AR)邻苯二甲醛(纯度>97%)冰醋酸(AR)浓硫酸(AR)无水乙醇(AR)胆固醇三氯甲烷(AR)异戊醇(AR)40%的甘油管中。菌株名称及其来源见表生产厂家黑龙江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天津市北联精细化学品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上海试剂二厂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天津市申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天津市英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BI原装)天津大学科威公司国安县清远化工厂天津市江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3结果与讨.................................28
3.1令巧苯二甲醛比色法标............................28
3.2降胆固醇乳酸菌的筛............................28
3.2.1降胆固醇乳酸菌的............................28
3.2.2降胆固醇乳酸菌的............................30
3.3菌株KF............................31
3.3.1形态学观察............................31
3.3.2生理生化鉴定结............................31
3.3.3165rDNA的遗传学............................32
3.4植物乳杆菌KFS............................34
3.4.1生长特性............................34
3.4.2耐酸性实............................35
34.3耐一胆盐实验............................35
4.结论............................55
5.展望...........................57
结论
(l)提高KFS的胆固醇降解率。本实验中筛选得到的KFS是在MRS培养基中活化后,直接加入胆固醇测其胆固醇降解率。因此可将灯5在MRS一CHOL培养基中驯化一段时间或采用诱变处理,从而提高其对胆固醇的降解能力。(2)KFS降胆固醇机理的研究。本实验只讨论了培养时间、胆固醇浓度等对胆固醇降解率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胆盐种类、、菌体浓度、菌体对胆盐组成的改变、酶在胆固醇形成中的抑制作用、胆盐毒性作用等影响因素。(3)对发酵奶中KFS进行选择性计数。本实验在接菌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对发酵奶进行活菌计数发现,添加了KFS的发酵奶中活菌数要高于常用发酵奶,但究竟是KFS本身活菌数有所增加,还是KFS促进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生长,目前无法判断。在后续实验中,可以筛选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或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抗生素,实现对三种菌的分别计数。(4)对KFS是否产生胆盐水解酶(BsH)的讨论。在KFS产BSH的情况下,可对BSH发酵培养基进行选择和优化;对BSH进行提取、纯化和酶学性质的研究;以及对BSH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5)鉴于体内与体外实验结果存在的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动物实验。包括KFS体内降胆固醇的机理研究、肝脏的病理分析、预防动脉硬化的有效性以及各种指标的重现性等。最后,还需加强开展乳酸菌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的研究。利用KFS: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l的发酵剂B发酵酸奶,发现其对基质中的胆固醇降解率为(1427士0.67)%,较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一1:l的普通发酵剂A明显提高(P<0.05);在4℃下冷藏20d后活菌数在IO6c创mL以上,豁度达1203mPa•S;发酵时间4h,发酵酸度113oT,发酵奶后酸化程度可得到抑制;乳清析出率较低,20d后基本稳定。因此,实验筛选得到的菌株KFS可用于低胆固醇发酵奶的生产加工。(7)KFS对高脂血症大鼠表现出良好的降血脂效果。灌胃后,高脂大鼠血清Tc、TG、LDL一C以及肝脏和粪便TC、T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尸<0.05),血清HDL一C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粪便微生物菌落中双歧杆菌明显增加(尸<0.05);盲肠微生物菌落中大肠杆菌显著减少(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显著增加(P<0.05);结肠微生物菌落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均有显著增加(P<0.05)。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大鼠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逐渐增大,以丙酸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除肝脏重量明显低于高脂大鼠外(P<0,05),灌胃KFS大鼠的其它脏器无显著性差异(P>0.05),是安全的。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八
1文献综述
在民间,川产贝母属多种植物也作川贝母药材用。我国贝母属植物药用历史悠久,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至清代才将川贝、浙贝明确分开[2l,贝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湿气,病症、喉痹。”《本草汇言》对贝母功效进行了比较与归类:“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息痰,止咳定喘,则虚寒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以上修用,必以力}者为妙。”到目前为止,己从贝母属植物中分离并确定的化学成分有100多种,主要包括生物碱、皂昔、菇类和幽体类等化合物。贝母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分为异幽体生物碱和幽体生物碱2类,其中异当体生物碱是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34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贝母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镇静、镇疼、抗溃疡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l5]。
1.1贝母资源分布和分类概况
贝母属FritillariaL.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较长,从种子萌发到抽茎开花,至少要4年时间[61。全世界约有130种,分为5组,分别为贝母组Seet.FritiUaria、多花组Seet.Rhinopetalum、聚花组sect.Petillium、单鳞组sect.Theresia和多鳞组Sect.Lihorhiza。我国所产贝母主要属于贝母组Seet.FritiU如a。贝母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温带地区,尤以地中海地区、亚洲东部至中部和北美洲的种类为多。其现代分布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而且还受湿度强烈的影响。贝母属植物的分布多在纬度较高的地方或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带。从贝母组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向四周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又以向东北方向的递减增幅较为剧烈,向喜马拉雅山脉方向递减的增幅较弱件8]。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产20种和2个变种,其中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四川植物志》则记载我国产43种和19个变种,其中四川15种4变种[9],四川是我国贝母种类集中分布的地区,而且该地区还具有一些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的种l8]。川产贝母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多生于海拔3200~4400m的灌丛和草甸地带,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除东部盆地、米仓山区、大娄山区尚无报道外,盆地周缘山区多少有分布,主产区为沪定、康定、雅江、理塘、九龙和稻城等地[l0]。其中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生长于海拔3000~sooom的山坡灌丛下及草丛中,梭砂贝母生长于海拔4500一S000m的高寒泥石滩的片石缝隙或流沙堆中[l’]。
1.2贝母资源多样性研究
贝母属植物形态形状的变化是连续的,而且形态变化很大,常会演变出大量的地理宗,所以给种下分类带来了不少困难,以至于在标本的鉴定中时常出现意见不一、同一标本多次易名的情况。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复杂。近年来随着分离手段的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包括同一种贝母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及不同种贝母化学成分研究。至今为止,己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并确定结构的化学成分100多种,主要包括生物碱、菇类和幽类等化合物。在对贝母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变化与形态学变化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的化学成分比较一致但形态学变化较大,如川贝母复合群体,也有一些化学成分相差较大而形态学变化不大,如湖北贝母和蒲析贝母。
2立题依据
川西地区是我国贝母种类集中分布的地区,而且该地区还具有一些保持较多原始性状的种类。这一地区除广泛分布有《药典》规定的川贝母药材的四种原植物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贝母属植物,多数也在当地作川贝母药材使用,对其进行准确鉴定是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往人们对川产贝母植物的分类认识主要依据形态解剖的差别,但川产贝母植物的形态特征随环境变化较大,急需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川贝母药材的鉴定。此外,川产贝母属植物多数生长地海拔高,生境独特,人烟稀少,截至目前川贝母药材绝大多数仍依靠采挖野生资源。由于生长缓慢、过量采集和生境恶化等原因,其蕴藏量急剧下降,因此对川产贝母属植物的有效保护己可不容缓。遗传多样性评价将为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许多有用信息。目前,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是一种基于微卫星系列的分子标记技术,具有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多态性丰富等优点,已广泛地用于种质资源鉴定、物种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而rrs序列变异较快,能够提供较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己成为药用植物的道地性、较低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的重要分子标记。matK基因是叶绿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中进化速率最快的基因之一,也广泛用于物种间系统发育研究。但迄今,尚未见利用ISSR标记、rrs和matK序列序列分析对川产贝母属进行种间以及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药材鉴定的报道,而核型分析也仅用于少数川产贝母属植物的研究。为此,本研究拟采用细胞学手段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川产贝母属植物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川产贝母属资源间遗传多样性,阐明其亲缘关系,揭示其遗传演化关系,也为川贝母药材的鉴定探索新的途径。通常,川产贝母属植物长期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比较适宜冷凉的气候环境,但在这些地区进行人工栽培管理极为不便,弄清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川产贝母属植物生长发育、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无疑将为川产贝母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在低海拔地区成功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由此,本研究以其中的川贝母Fcirrhosa为供试材料,开展了温度和光照对其生长发育、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研究。
3材料和方法.......................................10
3.1材料.......................................10
3.2方法.......................................11
4结果与分析.......................................16
4.1细胞学分析.......................................16
4.2IsSR标记.......................................23
5讨论.......................................38
5.1川产贝母属植物核型.......................................39
结论
叶绿素是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其含量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光合作用的水平。曾有学者对喜树、黄瓜低温胁迫进行研究,结果均发现低温使叶片内叶绿素含量下降。Huff认为,在逆境条件下,活性氧在细胞中的积累并扩散到叶绿体中,导致叶绿素的降解,而叶绿素a较容易分解,使叶绿素确的比值降低。而本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对川贝母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除25℃川贝母叶绿素含量较低外,其他温度处理的川贝母叶绿素含量基本一致。即相对低温条件下川贝母仍可正常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反而可能引起其光合能力下降。丙二醛是膜脂过氧化产物之一,其含量的高低可代表细胞膜损伤程度的大小,通常用它作为膜质过氧化程度的指标,表示细胞膜过氧化程度和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低温处理使川贝母叶中丙二醛含量增加,这与冯建灿对喜树幼苗研究结果一致[97],表明低温将加速川贝母膜质氧化作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均为渗透调节物质,其中可溶性糖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能源和碳源,在抗寒作用中是一个渗透调节因子,能够调节组织渗透势。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一些大分子物质趋向于水解,使细胞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脯氨酸被认为是植物逆境胁迫的产物,游离脯氨酸可以降低渗透势,维持压力势,保持和稳定细胞大分子物质,低温胁迫和锻炼常常会使脯氨酸积累显著,其含量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止低温对细胞膜的伤害[93l。有研究表明,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与植物抗寒性间存在负相关。在低温胁迫下,冬青、喜树[971叶片内脯胺酸含量均呈升高趋势,玉米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增。本研究结果表明,川贝母可溶性糖和脯胺酸含量随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即低温条件下,川贝母可溶性糖和脯胺酸含量的积累有利于避免冻害,以适应高海拔地区低温的环境。川贝母长期生长在高海拔高寒地区。马晓匡等曾开展降低海拔栽培川贝母研究,认为气温是降低海拔栽培川贝母的主要制约因素。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对川贝母生长发育和鳞茎产量等有一定影响。在30℃条件下,川贝母生长缓慢,不能正常开花,逆转为营养生长阶段,其鳞茎也变小,呈现负增长状况。20℃和25℃条件下川贝母地上部分生长较快,15℃下地上部分生长相对较缓。但在15℃和20℃温度条件下其单株鳞茎产量相对比25℃和30℃下单株鳞茎产量高。这可能与较低温度下川贝母生育期较长,积累更多养分有关。马利琼等采用两相滴定法测定药典收载的4种基源17种不同产地的川贝母总生物碱含量,结果川贝母F。irrhosa为0.08一0.11%[2’l,王曙等用相同方法测定,结果力l贝母E。介动口sa总生物碱含量范围为0.05~0.1%[l22],肖丹等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测定川贝母粉和川贝微粉Ecirrhosa在不同时间内总生物碱的溶出量,其范围为0.03~0.54%[82]。本研究采用比色法所测定不同温度处理川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范围为0.073~0.098%,与前两作者测定的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一致。至于不同学者测定的川贝母总生物碱含量存在差异,可能与材料的来源地、测定方法、以及所用鳞茎大小、生长年限等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温度显著影响川贝母总生物碱含量积累,低温有利于其总生物碱含量的积累。实质上,栽培过程中,环境胁迫往往能刺激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积累和释放,逆境可能更有利于中药道地性的形成,植物次生代谢需要众多催化酶的参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催化温度[l23]。由此,将川贝母处于不同温度时,其次生代谢活动强弱往往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积累量差异显著。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核心部分。餐饮建筑作为传达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其酒家园林是餐饮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岭南文化、饮食文化与建筑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国民经济及城市建设在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中心地带都出现建设用地紧张,高楼大厦不断盖起,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局促。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高容积率,曾经出现的一些广州地区酒家园林,环境已经有所已经缩减甚至消失。虽然大量的酒家和餐馆相继出现,也有的装修相当豪华,但是酒家园林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与人们有着特殊的情感。如今,不少酒家园林结合现代的装修与设备技术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与发展。但是,在这个餐饮文化日渐趋同,地域文化逐渐消失的趋势下,如何传承岭南地区酒家园林的餐饮文化,如何在餐饮建筑设计中体现其特有的广州地区的生活形态、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延续和发展岭南文化,提高餐饮空间的魅力,是我们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2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据《广州市饮食志》的记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广州已有一系列著名的酒家,这些酒家均具有一定的园林台榭之胜,并以“酒家”之称作为记载。在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迅速发展中,这种建筑形式称为“园林式酒家”。源于早期莫伯治院士在理论和创作的实践中,把岭南建筑与岭南庭院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秀酒家,为岭南建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大家都把这些一系列的设计作品,称之为“园林式酒家”。1991 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陈开庆教授倡议下,组织了“莫伯治建筑创作与思想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大家肯定了莫伯治院士的特殊贡献,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建议把它们称为“酒家园林”。这一称谓获得了大家的赞同。它不仅体现了岭南园林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并且突出了“园林”的含意,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于是,“酒家园林”的说法由此而来。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指在广州地区中主要以经营中式饮食为主的餐饮建筑与岭南庭园空间相结合的酒家,从而形成建筑与园林环境相结合的酒家园林。这些酒家园林从建筑的内部空间或者庭院的空间采用了一些园林的手法,从而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这种具有岭南风格及地方特色的酒家园林根据各自的经营模式,不仅经营正餐,有的还结合岭南的文化特色经营早午晚各类茶市、小吃及冷热饮品,其供应的方式多为服务员送餐到位,也有采用自助的形式。
第二章 广州地区酒家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造园的环境因素
2.1 酒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广州的酒家园林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广州的街道商铺星罗棋布,茶楼酒肆也是被世人所推崇的。随着饮食业的发展,产生了茶楼、酒楼、饭店、茶室、小食店、甜品店等等饮食建筑。在清代,广州茶馆酒肆的空间模式最初以茶资低廉的一厘馆、二厘馆等为主,里面的设备比较简陋,饮食用具粗糙,据平房为肆,是当时平民百姓歇脚和群众聊天的好去处。到了光绪年间,开始出现了茶居。规模较大的茶居是清末茶楼的前身。它的建筑形式多为店铺、合院式住宅组合,比较简陋。1850 年代,广州出现了茶寮,即为简陋粗鄙的茶馆,集中于小北门外下塘村道旁,建筑多采用竹木、葵叶、松皮搭建而成。当时著名的茶寮有宝汉茶寮、新宝汉、郭北、新奇亭、怡和、甘泉、红棉、越秀、南粤等等。茶寮环境质朴天然,处于交通便利之地,经营非常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经营者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因此在商业资本的渗透之下,园林与商业建筑的结合催生了园林式茶楼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昔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广州著名的酒家园林有东园、南园、西园、谟觞、文园等,以“园”字命名,突出了园林的气氛。而早期的南园,并不是海珠区的现在的南园。而是在清光绪年间,位于太平沙南面今八旗二马路附近,原是太平沙孔氏大盐商的大院。该大院树木葱茏、园林典雅。至晚清时成为番禺黄佐贤的产业,利用其大院的景致改造为园林式的酒家,“南园”因此得名而来。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北园、泮溪、陶陶居(图 2-1)、莲香楼、广州酒家等著名的酒家,都具有一定的园林布局。解放以来,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之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酒家的餐饮业越来越繁荣,为了符合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执行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广泛运用岭南园林的手法和继承发展传统岭南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流落民间的工艺建筑旧料,酒家园林不断发展、新建或改建,并有所创新。如南园、北园、泮溪酒家(图 2-2)等一批酒家,在原有的绿化园林空间发展改建,创立了现今规模;也有在公园中新建的饮食饭店如听雨轩等,形成了广州酒家园林的一种风格。
2.2 酒家园林造园的环境因素
独特的环境区域能造就独特的文化特质,岭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定的区域环境,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园林风格。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对于建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建造与特定的基址相关,一旦确定建造就不能轻易移动。随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阶段性状态。区域性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区域性的建筑,它所涉及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植物资源。(一)地理位置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的省会,位于中国的大陆南方,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其地理位置范围是东经 112 度 57 分至 114 度 3 分,北纬 22 度 26 分至 23 度 56 分,东连惠州市龙门、博罗两县,西邻佛山市的南海、三水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和东莞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洪奇门、蕉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同时又作为京广、广茂、广深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第三章 广州地区酒家................................................................................18
3.1 现代岭南造园艺术 ........................................................................................................ 18
3.1.1 历史沿革 ................................................................................................................ 18
3.1.2 近代岭南文化 ........................................................................................................ 19
第四章 广州地区酒家............................................................................53
4.1 唐荔食艺馆设计分析 ................................................................................................ 53
4.1.1 平面布局 ................................................................................................................. 54
4.1.2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 58
4.2 鹿鸣酒家的改造 ............................................................................................ 60
4.2.1 平面布局 ................................................................................................................. 62
4.2.2 建筑群的空间组合 ................................................................................................. 63
4.2.3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 64
4.2.4 装饰与装修 ............................................................................................................. 67
结论
当今,广州地区的餐饮业发展迅速,各大酒楼餐厅竞争激烈。随着珠江新城的发展,各大品牌的酒楼餐厅也争相进驻,以高档的装修迎接来客。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状态,酒家园林的发展参差不齐。有的酒家园林在餐饮业的竞争中起起落落,几易其主,有些则顺应时代的发展,装修改造,成为受市民欢迎的酒家。随着政府对于岭南文化的重视与支持,部分酒家园林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了翻新或者局部的改造,虽然园林空间的整体布局并无太大的变化,但是细微之处如建筑的局部立面装修、室内装饰装修的翻新、园林小品的增设给市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如南园酒家、泮溪酒家、唐荔园食艺馆等酒家园林,在 2010 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翻新改造工程。经营者对于商业利润的追求,使部分酒家园林无序的扩张,为了扩充营业面积,增加设备功能,甚至减少了庭园的绿化面积。与此同时,城市的用地紧张也令扩建以及新建的酒家园林绿化空间受到限制。然而,酒家园林作为岭南的餐饮文化特色,其营造的独特建筑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空间依然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因此,酒家园林的发展是广阔的。二.广州地区酒家园林发展趋势的思考广州地区酒家园林的发展,与为这片热土努力工作的造园艺术工作者们和潜心理论研究的前辈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他们的努力与执着,传统的造园精髓才得以传承和发展,酒家园林才得以不断地创造新的岭南风格。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结合形成的酒家园林,注重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结合绿化庭园,增加了就餐的审美情趣和乐趣,实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三者关系的和谐共处,为人们提供良好而舒适的生态环境与就餐环境,而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否和谐共处,还与设计理念和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经营态度等有紧密的关系。(一)设计理念方面:1.注重酒家园林的选址。高楼林立中的酒家园林一般缺乏自然资源,受周边的制约条件较多,容积率和用地较受限制,因此常常靠自身的园林空间形成良好的绿化环境。而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酒家园林,用地较为开阔和自由,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所受限制较小,建筑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往往能利用山景或者水景,增加空间的延展性,加强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优美的就餐环境,甚至在今后的发展中,仍能结合开阔的基址分期有序地发展。相比之下,它与一般闹市中受地形限制的酒家园林在环境的利用中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和更丰富的空间变化。因此在发展和新建酒家园林中,基址尽量择优而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选择在城市公园周边、住区园林周边以及自然山水之中,利用其绿化环境优势发展酒家园林。2. 注重酒家园林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的有机结合。酒家园林顺应气候环境,注重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的的整体布局,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对于岭南地区的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改善。因此,应在材质、造型设计、体量穿插等方面合理设计,注重空间之间过渡的设计,从而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与通透感,实现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融合。有的酒家园林选址的位置自然资源很好,因此在空间的组织中,不仅能运用到传统的园林手法来丰富庭园的空间,还可以利用园林的边界或者景观的精彩处进行布局,或采用临水临山的界面处理与借用,或利用自身的造型高低错落产生不同的视觉景观。3.注重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酒家园林基本的功能性用房主要为就餐空间与其相配套的厨房、辅助用房和设备用房等等,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土地占地、能源消耗、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有害废弃物的处理上。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变少,那么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才会变小。因此功能性用房合理布局,避免无序的扩张和滥用自然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4.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为了适应时代性和改善就餐环境,许多经营者往往会对原有的酒家园林进行翻新与改造。在建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上,应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实现真正的节能建筑,使建筑的使用寿命不仅加长,而且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注重水石景栽与园林小品的设计。早期设计的酒家园林,从建筑功能与特点、绿化庭园的组合、室内的设计及其细部、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思潮的发展更多的作用十艺术和建筑,但其对于当代中国景观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目前景观设计而言,现代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园林景观现状的批判。其一,对古典传统风格的批判是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马歇尔•布鲁尔曾今说:“现代运动的事业是连接外表与真实之间鸿沟的桥梁。这鸿沟被拓宽,是通过那些历史的虚假性,通过那种时代风格的陈腐原则,或是通过努力维持那些旧时代逐渐被废弃的文化”(造成的)。西方古典传统风格已被现代主义者所彻底抛弃,却又是以更加浮华的表情出现在目前的中国城市园林景观中。现代主义倡导的另一个特征是人文主义立场,前期的现代主义受到欧洲狂热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关注一般劳动者的生活居住问题,这也在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建筑,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此种人文主义立场正是批判了目前中国城市园林景观中表现的以视觉审美为指导,忽视一般普通人的园林景观参与体验的现状。当前中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形式似乎己经迷失。自身文化背景对传统的留恋,外来文化对新鲜的冲击,导致设计意义上的矛盾,而呈现出无法统一的分裂状态。常常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还未领悟,而无法选择出外来文化对自己有益的营养,结果造成背离了传统,也未能表达出当今意义的真正需要,实践呈现出的形式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景观对应的人类哲学名词解释的是,不同的地域、时代所孕育的文化。如何指向人们的想象模式,并在不同园林景观的内容表达中得到展现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连接景观意义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论文中采取的叙述手法和选取的例子,是在为文章的主旨目的而服务,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是在人们社会各个方面的一种反应。艺术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景观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生活化的一种表象,也本该如是。现今社会的混沌和芜杂将对要发生的风格意义是不可能做到预知的,我们特殊国情决定了过往的潮流理第一章绪论念还未得到整理。正因为可能是这种境况下的原因,我们才把这个时代归类为多元化文化共置的时代。“不确定性”成为这个时代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特质。现代科学的进步大大减少了人们劳作的时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闲适的时间相对以前有显著的提高。人们生活的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也会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人们对现有的城市景观环境在使用中会有更多的认知,自然会对景观生活的期望逐步增多。从简单的功能需要渐渐提升到精神愉悦的更高要求。对景观意义的索求也会更上一个台阶。人们会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关注周遭的环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有具有开阔的服界,关心更多的社会现象。具有更大的包容素质,培养者自身的个人品味,对景观形式的各种表情都能客观对待。甚至会提出以自身为需要的出发点去制定景观。所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景观的设计师们更不应该仅从形式的模仿和复制入手,那样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迷失。景观设计的全球化需要我们能清晰的自我认知,把自身的文化融入世界当中,成为其组成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组成成分的特点来源景观意义的传统继承和发展的新生概念。这也就是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之于景观意义之所在。
第二章词义的限定
2.1概念指涉
“景观”一词最初溯源于地理学。《辞海》中对景观的解释是:1、一般的概念: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图2.1)2、特定区域的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_{二相又」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3、类型的概念:类型单位的统称,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在景观学中,主要指特定的区域概念。
2.2景观词义的衍生
当今,在许多的领域许多的地方都可接触到“景观”一词,它己经拓展了“景观”原始的在地理学中的木来含义,经常指人类社会经过人为处理过的景象,也就是说“人工化的自然”。它相当频繁的出现,就像人们谈论时-尚和图2.1地理学意义的景观(来源:NATIONALGEOGRPHIC)流行一样,以至于大家对它如此的熟悉,不会再有人追究它基本的含义了。它的意思是可以变化的,随语境的不同,叙述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具体物质景象,也可以指精神层面。任何事物只要被观察和关照,就都可以称之为“景观”。有时,在你愿意不愿意的情况下,不知觉的化做了其中的一部分。
2.3意义要素
意义是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所表示的内容。也就是事物所含的思想和道理。而对于含有人类文化的艺术特点,意义就是文化传承、精神观念以及个人思维在物质形式也就是作品之中的反映,是精神的内容,是一种观念。所以以艺术品的意义来讲,其意义存在的价值和判断的标准正是其意义之所在。因此,如果称之为艺术的话,预先考虑精神需求的目的,因为物质形式是科学技术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美学中有“意境”之说。这对传统山水画作的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受山水影响至深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更是兼备了物质形式法自然与“意境”表达精神审美的两重境界。“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现实中人们文化的反映。“意境”的营造更是精神需求哲学化的映射。二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中国古典园林至高的意义(图园林景观艺术是一种具有意义的物质形式,意义的表达通过物质媒介和各种介质及它们之间形成关系来实现的。人们意识的差别、文化的程度、经验的差异都会造成人们对其意义解读的偏向与不同。所以,“意义”就成为一个最重要却又最不确定的一个可变的因素。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者而言,不同的人对园林景观的意义理解会有所不同,表现在物质形式上,就会万别千差,也就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园林景观表现形式。
第三章景观意义变化的文化原因.............................……,............................................……17
3.1现代以前—膜拜时代.........……,..........................................................................……17
3.1.1现代以前景观表现特征....................................................................................……17
3.1.2现代以前景观三要素特征................................................................................……18
3.2现代—秩序的时代..............................................................................................……20
3.2.1现代主义文化特征............................................................................................……20
3.2.2现代主义艺术特征............................................................................................……21
3.2.3现代主义景观三要素特征,.....……,…,...............................................................22
第四章我国当代景观意义的设计方法..........................................................................……36
4.1风格方法..................................................................................................................……37
4.2景观意义的参照—模仿.......................................................................................……38
第五章意义表达实例—咸阳二道原景观设计.......................................................……46
5.1背景一规划设计项目背景.......................................................................................……46
5.1.1历史沿革...........................................................……,..........................................……46
5.1.2区域历史文化背景............................................................................................……47
5.1.3城市发展需求....................................................................................................……48
5.2位置及其特点...........................................................................................................……49
结论
文章的前两章对纵向景观意义的发展进行了条理,对中国古典文化在景观中的意义对照渊源也进行了探析,似乎到了要给出结论的时刻了。但是硬要给这种梳理得出的规律下一个结论,却绝非易事。在纵向与横向的推演中得到一个顺序的过程,得出一个可以遵循的依据不免会产生机械式和僵化。这是因为意义本身的复杂性和抽象的特质所决定的。我们不可能具有未卜先知的功能,但我们的可以做到的是利用这种横纵向的分析来端正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这种态度是,包容沉着的对待一切新产生的风格、形式、意义,并且给出它们存在的理由。如果这样做了,那么这种意义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了。现今社会的混沌和芜杂将对要发生的风格意义是不可能做到预知的,我们特殊国情决定了过往的潮流理念还未得到整理。正因为可能是这种境况下的原因,我们才把这个时代归类为多元化文化共置的时代。“不确定性”成为这个时代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特质。原始人类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艺术是人类体现对自然的敬意及解释。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崇敬以“天人合一”为代表。对客观自然反应的人类文化艺术具有物质性的文化意义。在现代以前的艺术作品和古典园林艺术都表达了这种对待自然态度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映射,这种文化意识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新的数字化时代到来之际,我们的艺术,园林景观艺术又谈依靠什么样的依据去进行新的实践呢?未来的文化将会发展成为什么模样?这些问题的答案现今己经出现端倪。在未来的数字化的自然中,文化的意义,人类的意识变得无拘无束更多自由,人们模仿参照的物质形式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在这个虚幻的现实界域里,你可以随走随留,物质和技术不再会对意义产生限制,意义可以保持其独立和完整的样子,或是附着又或是剥离,随心所欲。现代科学的进步大大减少了人们劳作的时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闲适的时间相对以前有显著的提高。人们生活的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也会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人们对现有的城市景观环境在使用中会有更多的认知,从简单的功能需要渐渐提升到精神愉悦的更高要求。人们会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关注周遭的环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有具有开阔的服界,关心更多的社会现象,对景观形式的各种表情都能客观对待。甚至会提出以自身为需要的出发点去制定景观。总体说来,读者的知识层次与文化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1.园林景观的形式可能的变化。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景观在形式上受到技术方面第六章结语的限制越来越少,其形式的变化应该更趋向于灵活多变和自由。西方园林景观事实上已渐脱离了传统园林意义所赋予的形式,呈现出多种样式和新奇的面孔。在技术、材料、构造、设备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园林景观也可以如此这般的建造。传统性的形式所表达的含义己经被完全打破,我们期待的景观未来正在形成其特有的形式表象。这种情况下,风格也被彻底打破,它们之间再也没有明晰的界线。形式的多元化,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形式出现就带有混血的模样。这种意义的形式到底溯源在哪,再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因为传说己过去,古典被打、信息的来源、文化的参杂、地域概念的模糊,造成时空堆叠,这种时空距离,意义的巨大改变,是得人们任意停留,任意行走,随处可见获取自己想要参照的摹本。形式可以瞬间发生,又可以瞬间消失,形式的趋同性更加微弱。多元化个性化得东西变得更加可贵。每个简单或者单一的形式都可以通过其在结构网中的位置来表达自己的特征,可以借鉴和对照的文化艺术源文件的开放,随机性大大加强,造就出形式会产生出无限的可能性。2.园林景观功能可能产生的变化,科学的发展同样的使景观的功能性更加细化、具体化和有针对性。景观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附加了更多的和前所未有的功能。人们对一切人类产品都充满着期待,即使景观可能沦为其他功能的代替品,或者成为多种功能的综合物质。数字模拟技术越来越成熟,景观的虚拟场景对数字化技术来说已经轻车熟路。数字模拟景观也逐渐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光环,日趋大众和普及。这就使得物质形式的景观更加令人珍惜。3.园林景观意义的可能变化。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优劣,首先决定于对文化意义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其后才是完美体现文化意义的表达形式和艺术风格。园林景观需要意义而且不可或缺。意义的发展不会消失,反而更加重要,没有意义和内容的形式无论多么精彩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它不具备人类文化的艺术性。文化多样性的遍布,景观作为文化系统的元素之一,意义可参照的来源多样而繁多,随机性的把握对景观的意义越来越不可再用语言表达,变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设计师在场所精神中不再预设诸多意义的提示,而使用者提供充满启示和灵感的开放的意义空间。未来的景观意义不是古典型的线性对应,也不是现代主义对意义的剥离,更不会是后现代对意义的戏谑,而是一个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成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