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35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研究以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选取的调查统计数据(1990年-2019年),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并验证了假设1(证真)、假设2(证真)和假设3(证真)。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呈现出持续地、不断攀升的运动趋势,并且最终在高位震荡。根据李静静(2016)的研究,从1982年到2014年,我国的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从675.4亿元增长到了485261.3亿元(2014年的数据与1982年的数据相比增加了近718倍);与此同时,在1982年的时候,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仅为13.42%,而到了2014年年底的时候,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就迅速地增加到了24.45%(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近2倍)[1]。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张秀武和赵昕东(2018)的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增长幅度十分巨大,直到最近才开始在高位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持续地、长期地下降,而老年抚养比则保持着长期的增长趋势[2]。
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都会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按照我国目前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运动趋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3]。
总的来说,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与不断攀升的居民储蓄率水平,这两者的变动基本发生在同一时期,这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与居民储蓄率水平的变动情况之间存在着某种传导途径,或者说是影响路径,而且两者之间的传导关系最终能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4]。
“十四五”时期内,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将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交织着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在“十四五”时期内,我国面临的许多人口问题仍将存在[5][6],如:人口数量优势与人口数量压力并存的现象,低生育率惯性加强的现象,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象,人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等。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具有惯性,具体而言,是指我国连年下降的少儿抚养比和连年增长的老年抚养比这一情况会具有惯性。所以,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人口总量变化特征很有可能会从低速度的惯性增长,变成低速度的缓慢下降,也就是说,中国有可能会进入人口负增长的阶段[7]。
.....................................
1.2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1.2.1基本思路
首先,本研究在研究背景的部分陈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十四五”之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情况,以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水平的变动情况。并基于此提出了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路径框架、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有哪些。
第二,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做了文献综述。
第三,以经济社会学思想体系为基础,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共同出发对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理论回顾与理论分析;并基于理论回顾与理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第四,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理论观点以及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居民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为解释变量,利用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官方年度调查数据(1990年-2019年),经过整理之后得到这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1990年-2019年),并利用整理后的数据对三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构建了属于三个变量的VAR函数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与实证检验。
最后,本研究在文章的结尾对理论模块、描述性统计分析模块和实证分析模块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相关的理论发展以及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出新贡献。
....................................
2文献综述
2.1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文献综述
首先,梳理关于人口年龄结构概念的过往文献:Wei Yigang et al(.2019),Mohd Siti Nur Ain et al.(2021),Zha R&Qiao X(1992)等人都在该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基于此,本文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通常情况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总体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因此,可以根据定义将其分为年轻型、成年型以及老年型[9]。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可以使用许多不同的测算指标来衡量、测算和表达[10],可以发现在其众多测算指标中与人口抚养比有关的测算指标,是可以衡量、测算和表达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具体有哪些变化情况、以及具体处于何种时期的一个重要指标[11]。
其次,梳理关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的过往文献:(1)根据Anjali Taneja(2018),Desmond O'Neill(2011)和赵立华(2011)等人的研究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总抚养比系数一旦长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即老年抚养比系数表现为持续增大,少儿抚养比系数表现为持续减小)[12][13],就会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将从人口红利期进入人口负债期[14]。(2)根据Frédéric Gonand&Pierre-AndréJouvet(2015),宋琪(2016)和Fang Cai(2010)等人的研究可以发现,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至成年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人口数量红利(主要的部分)与质量红利(次要的部分)[15],在这个过程中依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可以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正效应[16],并且这种效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变化的[17]。(3)丁宁(2018),刘祖源和庞丽华(2020)等人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影响其居民储蓄率水平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8],且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同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也是具有差异性的[19]。(4)沈瑶(2020)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形态发生变化时,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往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的社会法律法规、城市规划、生育观念、养老计划的改变[20]。因此,伴随着城市形态的改变,老龄化、少子化现象曾经相继出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并且引起了相关的社会法律法规、城市规划、生育观念、养老计划的改变[21]。(5)结合Sinitsa(2019),Minchung Hsu et al(.2018),邬沧萍等人(2003),Malema BrothersWilright(2020)等众多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二十一世纪之后[22],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3]、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水平迅猛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4]、城市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5],相应地,我国相关的社会法律法规、城市规划、个体的生育观念、个体的养老计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
2.2从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的角度分别出发的文献综述
李雨潼和张剑宇(2010),徐升艳等人(2013)的研究表明,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指标中的总抚养比系数如果长期下降则会引起国民储蓄率水平保持上升的趋势,更进一步地,如果把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指标的总抚养比系数拆分为少儿抚养比系数和老年抚养比系数的话,两者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还不尽相同[53]。所以,在这一小节,将从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这两个指标分别出发[54],更加具体的来看两者分别对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一,Muszyńska Magdalena M&Rau Roland(2012),Zixuan Zhang(2021),Lee HyunHoon&Shin Kwanho(2021)等人从老年抚养比的角度出发发现了[55][56]:作为“非生产性”的老年人口,其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不断增大时,宏观层面的数据就会表现为倾向于抑制储蓄(即储蓄率水平无法继续大幅度增长)[57][58]。诸多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吴雪(2018)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59];同时,赵政轩(2019)的研究表明,老人去世事件会显著降低家庭储蓄率[60]。黄甫喆和陈孝伟(2020)的研究表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居民储蓄率水平、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和生产率的提升都有着不同程度负向影响,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61]。刘成坤(2021)则在他的研究中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不是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产生负向影响而是可以显著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62]。此外,杨继军和张二震(2013)的研究表明虽然随着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率水平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总的来说,我国一系列的养老制度改革措施并没有缓解居民对未来养老的担忧,因此,这些对居民储蓄率产生的正向影响在冷却居民储蓄倾向方面并没有发挥非常强大的积极作用[63]。
第二,从少儿抚养比的角度出发:刘祖源和庞丽华(2021)的研究表明,少儿抚养比系数对居民储蓄率的负向影响作用会随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被强化,并且这种负向影响的作用强度要大于这个国家或者地区老年抚养比系数对居民储蓄率的正向影响的作用强度[64]。李翔(2020)在他的研究中也有着类似的结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一般生育率如果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那么其经济增长率也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65]。杨华磊等人(2017)的对我国现阶段的少儿抚养比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少儿抚养比系数不断下降、人口红利和资本红利急剧消失的阶段[66]。
..................................
3理论分析与假设...............................31
3.1人口转变理论与生命周期假说...........................32
3.1.1社会学视角:历经多代学者才被完善的人口转变理论...............32
3.1.1.1人口转变理论的简要回顾......................32
3.1.1.2人口转变理论视角: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34
4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50
4.1数据来源...............................50
4.2主要变量说明..........................50
5描述性统计分析..........................................53
5.1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53
5.2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53
5描述性统计分析
5.1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社会学论文参考

如表5.1所示是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格,该表格记录了居民储蓄率与居民储蓄率的对数(lncx)的统计信息。如表5.1所示,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率为浮点型变量,其平均值为32.57928,最小值为15.64363,最大值为43.34646,标准差为8.266236。对被解释变量居民储蓄率取对数,记为lncx。lncx为浮点型变量,其平均值为3.446683,最小值为2.750064,最大值为3.769225,标准差为0.2896373。
....................................
7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7.1主要结论与发现
本研究以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选取的调查统计数据(1990年-2019年),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于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论并验证了假设1(证真)、假设2(证真)和假设3(证真)。第一,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可以得到:
(1)在1990年-1999年的10年里,当我国老年抚养比系数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而少儿抚养比系数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的时候,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将呈现出快速的单调上升的趋势。
(2)在2000年-2012年的13年里,当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在未来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时,而新生人口数量呈现出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时,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将呈现出震荡的快速上升的趋势。
(3)在2013年-2019年的7年里,当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未来将快速地持续地增多;人口出生率在历经了前两个阶段的大幅下降后,将会稳定在一个低水平状态,且略有回升;居民储蓄率在历经了前两个阶段的大幅上涨后,将会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区间呈现出箱体震荡的状态。
(4)综合来看,在1990年-2019年这一时期,我国的少儿抚养比总的来说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仅在最后几年略有回升;老年抚养比一直呈现出较为缓慢的增长趋势,且这种趋势有加速的倾向;居民储蓄率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并最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区间呈现出箱体震荡的状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