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1.1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相关研究
1.1.1身体功能性训练的概念界定
身体功能性训练简称“功能性训练”是当前最热门和高效的训练方法之一。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的学者都对身体功能性训练做出了阐述与解析。在国外学者中,Cook G最先阐述了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定义,并提出了身体功能性训练以强调身体完整运动链为基本理念,避免进行单一肌肉和环节的力量训练,视人体的运动为一种整体运动链的模式[8]。Gambetta V认为,身体功能性训练是指对身体进行多关节、多肌肉、全方位的身体练习,可以较好的提高练习者在稳定、不稳定状态下运动表现的能力[9]。Boyle M认为,身体功能性训练是指使用较轻的器械,进行的克服自身体重的身体练习,提倡练习者进行多平面、多维度的练习,增强其身体的稳定性,以及神经-肌肉的本体感觉[10]。
体育论文怎么写
.......................
1.2粗大动作发展的相关研究
1.2.1粗大动作发展的概念界定
粗大动作又称大肌肉动作。根据人体工作中所涉及的肌肉群的数量,可以将身体动作分成由躯干和四肢肌肉参加的大肌肉动作,以及手指和腕部小肌群参加的精细动作[19]。粗大动作也是人们常常采用的的基本运动技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密不可分,如跑步、跳跃、拍球、投掷、攀爬等。
美国学者Clark指出,人体粗大动作发展是“在生命期限内的运动行为改变和潜存于这种改变下的发展过程,主要包含躯干、手臂及腿部肌肉在内的运动能力,是人类整个生命周期中动作发展的基础”[20]。位移技能和操控技能是粗大动作发展的重要部分,位移技能是指在空间内移动身体的动作技能,包含跑、跳、攀爬等动作;操控技能是指手或脚对一些器材,比如棍棒、拍子、球类等操控的动作技能,包含拍、扔、投、抓、踢等动作[21]。
1.2.2粗大动作发展的测评工具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对儿童粗大动作发展测评的工具层出不穷,从对儿童粗大动作发展测评的侧重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定量的测评工具,例如跑的多快、跳的多远、投的多准,主要有的工具是《中国儿童发育量表》[22]、《儿童运动发展测评》[23]、《布尼氏动作熟练度测评》[24]、《皮博迪运动发育量表》[25]、《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幼儿部分)[7]等;另一种是以过程为导向定性的测评工具,例如在做跑、跳、投中的动作的模式和轨迹以及开始、过程中、结束的姿势,主要有的工具有《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6]、《澳大利亚基本动作技能评价工具》[26]、《学前儿童粗大动作质量量表》[27]。
..........................
2身体功能性训练教学方案的制定
2.1身体功能性训练教学方案的制定依据
(1)依据儿童身心发育的特征
“身体功能性训练”在组织形式和练习动作上的手段和方法都较为多样化,在制定计划时要符合4-5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身体功能性训练”中要合理安排负荷强度;多以动态和克服自身体重的小强度进行练习;避免单一肌肉或局部肌肉的练习;多安排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基本技能活动。让参与到练习中的儿童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依据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特征
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提出,功能性训练注重人体动力链的发展,强调进行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身体功能练习,从而提高身体动力链传递的高效性[71]。身体功能性训练看重的不是肌肉的力量和维度,而是身体动作的表现;重点解决身体不对称、手脚不协调、平衡能力差等问题[72],身体功能性训练的这些特点都将作为构建练习计划的科学依据。“身体功能性训练”中要安排多关节、多肌肉、多平面的身体练习,练习顺序也要具有合理性,如核心练习在前、上下肢力量在后;自重练习在前、负重练习在后,主动肌练习在前、协同肌练习在后等。此外,还强调动作练习后,要及时进行恢复与整理。
(3)依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特征
动作是随着年龄逐渐地从基础动作技术向高水平动作技术发展的,只有基础动作技术获得了相应的进展后,才能向更高层次的动作技术发展[73]。在《人类动作发展概论》一书中阐述了动作发展的过程,首先是婴幼儿时期“刻板动作”的发展,随后是儿童时期自主的动作技能的发展[19]。动作发展规律包括整分、首尾和大小三种基本原则。整分原则指的是个体开始时对刺激的反应是整体性的,随后逐步进行分化;首尾原则指的是动作发展的次序由上至下的,最先发展的是头部动作,接着是躯干、上肢肌肉的动作,最后是下肢肌肉的动作;大小原则指的是粗大动作发展在前、精细动作发展在后[74]。根据首尾原则可以看出,接近躯干中心的肌肉和动作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之后是四肢末端部位的肌肉和动作的发展。所以在制定儿童“身体功能性训练”的教学方案时,首先注重的是对人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平衡与稳定,随后是上下肢肌肉的动作和力量。
.......................
2.2身体功能性训练教学方案的阶段划分
本研究根据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特点,并结合4-5岁儿童身心发育的特征及动作发展的规律,设计出一套为期12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教学内容,并对儿童进行教学实验。将身体功能性训练课程的总周期分为适应、提高和强化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适应阶段(1-4周)
这一阶段重点激发儿童参与运动的兴趣,掌握简单的功能性动作。在教学内容上,多以简单易学的单关节、单维度平面的动作为主,主要是改善和纠正错误的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在组织形式上,为激发儿童的练习兴趣,将练习的内容游戏、情境化,或者通过比赛、模仿动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2)第二阶段:提高阶段(5-8周)
这一阶段重点提高动作质量,增加练习数量。经过第一阶段的练习后,儿童在基本活动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基本动作模式、肢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等问题上仍存在不足。此阶段内容形式上采用多关节、多维度平面的动作,使儿童在多方向、多平面和多维度动作中,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均衡发展;针对儿童最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力量练习,主要以控制自身体重的形式为主,以器械辅助为辅,在徒手练习时可以扩大身体活动范围,改变身体的方位或练习数量和组数来增加难度,在借助器械、增加负重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阶梯式的增加练习难度和负荷,通过克服小重量的练习使儿童加强其肌肉力量。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练习的内容进行循环组合练习。
..........................
3研究对象与方法...............................17
3.1研究对象...........................................17
3.2研究方法......................................17
4实验结果与分析...............................23
4.1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实验前测对比..............................23
4.1.1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定性测评前测对比...............................23
4.1.2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定量测评前测对比....................................25
结论与建议..............................45
结论...................................45
建议........................................45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实验前测对比
4.1.1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定性测评前测对比
(1)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位移技能前测对比分析
实验前,为了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位移技能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儿童位移技能总分及各项目前测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整理如下表7所示:
体育论文参考
..............................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实验组儿童实验后定性测评中粗大动作总分及位移技能、操控技能总分较实验前提升非常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定量测评中除了坐立体前屈外,其他五项较实验前提升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对照组儿童实验后定性测评中粗大动作总分以及操控技能、位移技能总分较实验前未得到显著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定量测评中仅有立定跳、双脚连续跳较实验前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身体功能性训练和园内体育活动课程都能促进儿童粗大动作的发展,但是从提升的幅度来看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促进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效果更为显著,即本文所构建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在促进4-5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