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对于体育教学实践或理论中的某一问题,运用新的价值观或新的方法重新审视,进行逻辑性的整理与构建,做出必要的论证,从而建立新的结论。(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体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体育赛事对社会的各方面,如文化、经济、科技等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体育赛事已经不只是一个赛事为运动员提供优秀的比赛环境,而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向外界人们展示自身综合实力的一个平台。同时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在影响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进而丰富了人们的体育生活,使体育活动慢慢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城市愿意去申办各类体育赛事来向外界展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也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国民的财富在飞速增加,使得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消费潜力的国家,我国也将由此前的世界制造大国逐渐成为世界消费大国,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各类优秀企业都将我国看作是集聚发展潜力和机遇的新兴市场。在 2010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各种类型和级别的体育赛事的委员会也都看上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们在体育赛事方面的消费潜力。确实随着经济的飞快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举办的体育赛事数量和质量也越来越高,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是迄今为止举办最为成功的奥运会之一,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的实力,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青年奥运会、东亚运动会等全球性综合赛事也相继在我国举办,还举办了像 F1、NBA 季前赛、田径大奖赛、网球公开赛等这样全球性单项赛事,此外我们全国性的全运会、城市运动会等赛事举办的也相当不错,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也从另个方面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赛事是发展城市文化的战略重点。在现代社会里,体育与文化、艺术一道成为使城市具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和良好的市场化运作,对举办城市在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完善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赛事作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通过体育赛事吸引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系列重大活动提升和扩展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同时,体育赛事是一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通过这一品牌拉动旅游消费,既可以带来新的商贸活动,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可以成为城市改造的催化剂,更为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提供了平台。如表 1-1,可以清楚的看出武汉市 2011-2014 年体育场馆、等级运动员、体育彩票销售额发展状况,各个方面都是在逐年增加,体育场馆多了就能够举办更多的体育赛事,也能同时更好的去满足市民业余时间活动对场地的需求。等级运动员的增加体现了武汉在运动员培养方面的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额的增加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武汉人对体育事业的喜爱和支持,证明更多的武汉人愿意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近几年来,武汉市也举办了许多国内及国际的体育赛事,2007 年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武汉举办、2007 年武汉作为一个赛点和成都、上海、天津、杭州成功举办了女子足球世界杯、2010 年世界男排联赛、2012年汤尤杯羽毛球赛、第九届世乒赛及第二十六届男篮亚锦赛、中国跳水明星赛、2014 年 WTA 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武汉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4 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和武汉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全国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武汉国际渡江节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此外,武汉现拥有中甲球队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和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六连冠球队武汉地龙足球俱乐部,还有象甲两届联赛冠军湖北三环象棋俱乐部、羽超联赛球队湖北美联地产羽毛球俱乐部等[3]。这也都体现了武汉有很强的体育综合实力。此外,武汉还是中国“赛马之都”。早在 1902 年就已经有英国人在汉口修建了西商跑马场,从那时起赛马运动就开始逐渐进入了武汉人的生活当中。
.......
第 2 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7 至 2014 年武汉市举办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体育赛事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求,笔者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从中国知网、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收集有关数据、文献。对与“体育赛事、武汉城市文化、城市发展、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影响”等主题词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评述和运用,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开阔了研究视野;
2.2.2 案例研究法
选取 2007 年女子足球世界杯、2012 年成功举办汤尤杯羽毛球赛、武汉国际渡江节、WTA 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赛马节等赛事进行深入研究,从赛事简介,媒体报道力度,赛事的配套活动,赛事的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举办该体育赛事对武汉城市文化的影响;
2.2.3 比较分析法
比较我国其他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后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分析出武汉市的优势和劣势方面及武汉城市文化的特点,找出适合武汉市城市文化特点的体育赛事;
......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13
3.1 武汉市城市文化研究........13
3.2 举办的体育赛事对武汉城市文化影响的研究..........18
3.2.1 2007 年第五届女足世界杯..........18
3.2.2 2012 年世界羽毛球汤尤杯..........19
3.2.3 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1
3.2.4 WTA 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22
3.2.5 龙舟赛.......23
3.2.6 武汉国际渡江节.....24
3.2.7 武汉赛马..........25
3.3 对比武汉和北京、上海在举办体育赛事上的差异........27
3.3.1 与北京举办的体育赛事对比......27
3.3.2 与上海举办的体育赛事对比......28
3.4 武汉举办的体育赛事存在问题的研究.......29
3.5 关于适合武汉城市文化发展的体育赛事研究.........30
第 4 章 结论与建议.........35
4.1 结论........35
4.2 建议.......35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
3.1 武汉市城市文化研究
武汉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素有“九省通衢”、“江城”、“白云黄鹤之乡”的美称。“九省通衢”指的是武汉交通位置的重要,长江、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沪汉蓉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大广高速、沪渝高速、福银高速都从武汉经过;“江城”及“白云黄鹤之乡”的美称则源自二首著名的唐诗。“江城”之名取自诗仙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白云黄鹤之乡”取自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全市现辖 13 个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人口 1022 万,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 10069.48 亿元人民币,东西最大横距 13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155公里,位于我国大陆腹地,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与长沙、郑州、南昌、洛阳、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 600 公里左右;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相距 1200 公里左右,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自商周、春秋以来,武汉就是重要古城镇。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城。自汉以后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武汉还有很浓厚的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论
(1)武汉市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城市化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地理位置、城市环境较好,自然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丰富;
(2)武汉市民化程度较高,市民的接受和包容力强,体育环境好,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高,喜爱的运动种类多,尤其是足球、网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群众普及率较高,有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3)目前武汉已经举办的各类各级别的体育赛事基本上都取得了成功,产生了不错的影响,锻炼出了很多举办各类赛事经验的团队,对武汉的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武汉市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举办的赛事中赛事品牌知名度都较低;
(4)汽车产业对武汉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快达到武汉经济产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武汉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汽车文化;
(5)举办的赛事中,足球类、网球类、羽毛球类、水上类、公路类、赛马类、赛车类的体育赛事更能够体现武汉市的城市体育特点,举办这些类赛事更能够适合武汉市城市文化的发展。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二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青年奥运会是一个为青年人举办的国际赛事,是一项专门为年轻人设立的全球范围内最高水平的综合体育赛事,融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定为 14—18 周岁,比赛项目大部分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同,每四年一届[1]。2014 年 8月在我国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夏季青奥会的运动员年龄在 16-17 岁之间。考虑到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为了增加运动员参加大赛的经验,第二届青奥会每名运动员都进行预赛和决赛。田赛项目每项比赛只进行四轮次,不因为排名的动态变化而更改比赛是顺序。中国代表队参加田径比赛的队员一共 9 人(5 男 4 女)参赛,获得 6 块金牌,1 块铜牌,1 人在比赛中因某些原因未能完成比赛。其中女子获得 4 块金牌,男子获得 2 块金牌一块铜牌,此类现象说明中国田径“阴盛阳衰”的现象仍然存在,女子优势项目趋势更加明显,而男子项目的依然在原地踏步[2]。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的重要项目之一,素来有着“运动之母”的美誉[3]。田径运动不仅直接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而且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当今,各国为了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都尽力申请主办奥运会的权利。我国田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相差较大,要想缩短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之间的差距,我们需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从基础抓起,建立强大的后备力量[4]。从运动员开始训练的到出成绩需要经过 9-12 年的训练。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重视优秀运动员的梯队建设,田径运动才能加强竞争力。国家体委在《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就倡导“不断选拔,造就新人才”。少年训练(16~17 岁)作为田径训练的基础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提出了对 21 世纪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举办好全国运动会和国内其它赛事[5]”。《中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不仅是指导我国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系统、科学训练的保障,而且是青少年田径教学训练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训练早期,全面的运动能力是是确定运动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和维持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
.......
1.2 研究背景
田径运动是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基本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前提条件,田径运动的水平的好坏不仅表现该国田径的发展状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反应了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国民体质健康状况[9]。“得田径者得天下”是用来形容田径在奥运会中的地位,大多数国家都把田径竞技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体育强国的标志,其表现形式就是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10]。)据统计,第 14—23 届奥运会,田径项目的金牌占各届奥运会金牌的 18.60%;进入奥运会金牌前三名的国家,田径金牌约占总分的 30%,进入第 4—8 名的国家这个比例一般为 17%(第23 届奥运会我国是特例,仅占 4.40%)。另外,对最近五届奥运会设项的统计表明:第26 届设 26 个大项,271 个小项,其中田径项目占 44 项,占总数的 16.24%;第 27 届设28 个大项,300 个小项,其中田径项目占 46 项,占总数的 15.33%。第 28 届设 28 个大项,301 个小项,其中田径项目 47 项,占总数的 15.61%。第 29 届设 28 个大项,302个小项,其中田径项目占 47 项,占总数的 15.56%。第 30 届设 26 个大项,302 个小项,其中田径项目占 47 项,占总数的 15.56%。也就是说,最近这五届奥运会平均每 6 枚多金牌中就有 1 枚是田径的。这些数据说明了田径作为大项在奥运会中的重要性。
........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世界田径竞技水平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田径运动发展很快,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优势项目是不一样的。主要以美洲,欧洲,非洲地区的国家占优势地位。大部分田径较强的国家本身就有自己特定的传统的优势项群。比如,目前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其优势项目主要是短跑、跳跃、接力跑和跨栏[17]。俄罗斯的优势项目主要是跳跃、竞走、中长跑和投掷。德国的优势项目主要是中长跑、跳跃、投掷和全能。肯尼亚的优势项目是中长跑[18]。古巴的优势项目是跳跃、投掷和接力。牙买加的优势项目是短跑和接力。捷克的优势项目是投掷、全能。波兰的优势项目是竞走、和投掷。而我国的优势项目是竞走。世界田径成绩发展的总体特点主要如下:第一,男子项目成绩的提高率高于女子。首先,这是由于男女开始参加奥运会的时间的不同,男子是“先参加,后发展”(男子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时间比较早,起点比较低,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而女子是“先发展,后进步”其次,女子项目进入奥运会时,竞技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加之女子自身机能条件不及男子,成绩提高比较困难。第二,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例如田赛项目),成绩提高率相对较大。
.....
2.2 我国田径竞技水平发展现状
目前,从 1986 年以来,中国田径运动水平在亚洲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亚洲其他国家越来越重视田径运动,以致运动水平迅速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竞技水平在亚洲领先的优势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有关学者研究发现,田径运动的发展与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加力度普及田径运动,增强大家的体质;二是努力改进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三是推进田径运动的社会化进程,逐渐实现田径运动的实体化[19]。曹景伟研究发现,现在各项目成绩提高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高度完善,导致创新难度加大,要想提高成绩只能从训练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改进和完善技术细节以及研制和创新服装设备这些方面加以实现[20]。王朝军认为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太短,运动员训练比赛反差较大,训练基础不稳定,技术落后是影响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21]。还有学者认为,影响我国田径发展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身体素质较差;其二,技术不过关,稳定性较差,专项技术和某些技术存在缺陷;其三,心理素质较差,参加国际大赛的次数较少。针对上述情况,有些学者提出了相应对策。王秀香,铁钰在《世界田径运动强国优势相群分布特点与我国田径运动发展方向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调整战略目标,使运动员经常参加大型比赛,不仅能积累经验,适应大赛环境,同时还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参与大赛的意识和应具备的素质[22]。冯树勇在《论世界田径运动形势与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文中认为:“关于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对策;一是应该尽快培养后备力量,在一些高水平项目中,仍由老将支撑局面,尽快培养出高水平,有潜力的年轻选手,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给年轻选手更多的锻炼机会;三是辨证地看待训练和比赛;四是树立雄心壮志,参与世界竞争[23]。王朝军认为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加大科技投入,重视体育信息的摄取,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还应发展符合中国人特点的项目,确立田径运动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我国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布局[24]。杨军等在《从第 28 届奥运会田径比赛透视我国田径训练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一文认为:“田径运动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教练员的选拔与培养;改进训练方法与手段,加强传统优势项目的投入与潜在优势项目的开发;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应成为我国田径训练今后的努力方向[25]。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9
3.1 研究对象 ..... 9
3.2 研究方法 ..... 9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1
4.1 运动员运动成绩和相关信息特征分析 ..... 11
4.2.中、长跑项目部分运动员运动成绩和相关信息特征分析 .... 13
4.3.竞走项目部分运动员运动成绩和相关信息特征分析 ........ 15
4.4 田赛跳跃项目部分运动员运动成绩和相关信息特征分析 .... 17
4. 5 田赛投掷项目部分运动员运动成绩和相关信息特征分析.... 21
5 结论与建议 ...... 23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跑、短跨类项目部分运动员比赛成绩和相关信息特征分析
短跑是一项以无氧代谢方式功能跑完全程的极限强度项目,在第二届夏季青奥会中,它包括 100m、200m、400m;跨栏跑是一项在快速跑进过程中,一次跨过一定数量和高度栏架的短距离竞赛项目,在第二届夏季青奥会中包括女子 100m 栏、男子 110 栏、400m 栏。由表 1、表 3 可知,第一届青奥会田径比赛成绩与第二届青奥会田径比赛报名时个人最好成绩对比分析,短跑项目的整体成绩有所提的,但成绩提高不明显;第一届青奥会比赛成绩与第二届青奥会比赛成绩对比分析,短跑项目的整体成绩是有所下降的。产生这种现像的可能因为青奥会是一个青少年阶段的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参加第二届青奥会的运动员年龄在 16~17 岁之间,这也是运动员第一次参加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这说明青少年运动员比成年人比赛时的心理素质和赛场适应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在第二届夏季青奥会中参加男子 100m 的有 36 人参赛,有 10 人在比赛中受伤。参加女子 100m 的有 33 人,5 人受伤,3 人因起跑犯规取消比赛资格;参加男子 200m 运动员有 25 人,2 人受伤,3 人因起跑犯规取消比赛资格。参加女子 200m 的运动员有 25人,2 人受伤,1 人犯规;参加男子 400m 的运动员有 24 人,3 人在比赛中受伤。参加女子 400m 的运动员有 21 人,2 人受伤。在此次比赛中,短跑运动员在预赛中受伤,以致无法参加后续比赛,这说明可能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很多运动员以往参加的比赛基础训练的年限不够。
......
结论
5.1.1 第二届青奥会短跑、短跨项目的整体水平与第一届青奥会前八名运动员的决赛成绩相比较有所下降,但成绩下降不明显。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运动员第一次参加最高水平的国际赛事,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赛场适应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在第二届青奥会中,短跑运动员在比赛时受伤人数较多,以致无法参加后续比赛,这说明可能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很多运动员以往参加的比赛基础训练的年限不够;其二,参加第二届青奥会比赛的运动员年龄大约在 16-17 岁之间,他们的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还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对突然参加大赛的兴奋是无法控制的。
5.1.2 第二届青奥会中长跑项目的整体水平与报名时最好成绩相比较有所提高,大部分运动员超常发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竞技状态和最佳竞技表现能力。第二届青奥会中长跑男子运动员平均身高为 173.4cm,平均体重为 60.5kg,克托莱指数平均值为 348.40。女子运动员平均身高为 161.4cm,平均体重为 48.58kg,克托莱指数平均值为 300.39。
5.1.3 第二届青奥会竞走项目的整体水平与第一届青奥会相比较成绩有所下降,其中女子运动员的稳定性要好于男子。竞走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在5000m 竞走中以 22:22.08s 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还超过报名时个人最好成绩,这说明我国女子竞走项目后备力量有较高的竞技水平。
5.1.4 第二届青奥会田赛跳跃项目的整体水平与报名时个人最好成绩相比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失常,竞技水平在比赛中无法顺利表现。因此,教练员可以在今后的训练中加强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以及提高运动员对大赛的适应能力。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三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已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重要阵地。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都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广和提倡,不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作为民族体育代表的武术,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各个不同学段都严格地规定着授课的内容、时数,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武术是武术传承的主渠道,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基石。如今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体育院校更应承担起武术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的重任,这关系到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体育院校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最高学府,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承担着不同对象和层次的教学任务,通过系统的武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武术的习练者和未来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和师资储备。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力度的加大和武术运动运动管理中心所提出的“六进”发展战略的推进,体育院校必将在今后武术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院校无论是在技术学习或者是文化传承都有普通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技术学习的便利性主要体现在专业体育院校具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场馆资源,其中师资力量包括教师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武术能够进入体育院校并成为一门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一辈武术家们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正是老一辈武术家们的不懈努力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为体育院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天,我国各体育院校师资队伍雄厚,具有一大批技术精湛、科研能力突出、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极大的便利。
.......
1.2 选题背景
学校武术是武术普及的基础,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武术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必修课。武汉体育学院作为全国 14 所高等体育院校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武术发展的重任,武术套路不仅成为体育类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成为非体育类专业学生的限制性选修课。为深化教育改革,武汉体育学院于 2014 年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民族传统体育等三个专业为试点,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就三个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普修课程均作为必修课并纳入学生的课程设置,分别规定学生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习,仅运动训练专业将武术套路普修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遗憾的是有着几百人的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尽然选课人数未达 30 人,由于学校规定选课人数应达到 30 人方可开班,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在大学四年之中很难接触到武术的课堂学习,这对武术的传承极为不利。另外,通过对武术套路任课教师的调查(如图 1-1),武术任课教师认为推行专业选修课合理但是不适用于武术占 65%,认为推行的专业选修课不合适也不适用于武术的占 5%,既 70%的任课教师认为武术套路不适合作为自由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武术传承的主阵地不能就此改变,武术传承的意志不能就此淡化,以此次武术课程改革为背景,深入问题内部,找出问题所在。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2012 级、2013 级学生及武术套路教师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了学校电子图书馆 CNKI,万方、维普期刊等数据库,搜集大量的关于武术套路选修课现状及与武术套路课程相关的文章,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查阅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概览,课程设置等,为论文的写作提供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
本人亲自拜访学校教务处和武术学院主管领导,选修课体育教师,通过他们了解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的情况,听取他们对当前开设武术专业选修课的看法和建议,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可靠性依据。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需要,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随机抽取 12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已学过武术套路的和未学过武术套路的学生。2012 级(已学过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学院 60 人,2013 级(未学过武术套路)运动训练学院 60 人,同时对武术套路教研室 18 名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情况见表 2-1、2-2。
....
3 结果与分析...... 15
3.1 相关概念.....15
3.1.1 课程......15
3.1.2 专业选修课......15
3.1.3 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16
3.2 武汉体育学院开设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的概况.....16
3.3 运动训练学院 2012 级和 2013 级学生.....19
3.3.1 2012 级学生对武术套路课程的喜欢程度调查.....19
3.3.2 2013 级学生对武术套路课程的喜欢程度调查.....20
3.4 学生未选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的影响因素.....21
4 对策研究....... 33
4.1 学校武术应体现武术技击属性.....33
4.2 学校在政策支持的同时需要适当强制性.....34
4.3 正确引导学生对武术套路课程的态度.....35
4.4 合理安排课时.....35
4.5 改革教学内容.....35
4.6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36
4 对策研究
4.1 学校武术应体现武术技击属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原则
学校武术是指以学校为传播媒介,以学生为教授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进行武术教学活动。学校体育作为学生身体教育的出发点,其体育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因此,自武术走进校园之始,学校便成为武术传播的主要场所,而作为武术的起源国,应当充分利用“本土武术”的教育作用。武术起源于古代的军事战争,技击属性无可厚非,而当前以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套路教学,使教学过程索然无味,使其技击属性边缘化。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状况既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改革创新是实现学校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准接班人,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对其进行的武术课教学不同于竞技武术教学,它具有明显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因此,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在体现武术技击属性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学大纲中适量增加搏击类内容,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教授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从中学到武术文化,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既了解到武术文化的内涵,掌握一定的技能,又能学习到学生所需要的格斗技能。习近平主席说: “中国武术是中国一种特有文化,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品牌,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武术作为载体进行教育,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价值,练习武术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大力推广武术的打环境下,为当今武术在各个层面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的身份标志, 武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身体的反复体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保持着民族的身份, 因此, 面对外来体育文化, 武术教育理应站在体育教育的前列, 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 让青少年为武术感到光荣和自豪。”
.........
结论
5.1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在课程宣传、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致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选课。
5.2 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媒体和网络,对武术文化缺乏了解,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正确认知和对武术的喜欢程度。
5.3 运动训练学院大部分学生进校前没有接触过武术,没有一点武术基础,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畏惧。同时,课程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出现一定的偏离,影响到学生选课和学习的积极性。
5.4 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在课时的安排方面不够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套路的传授,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方面有些欠缺,学生满意度不高。
5.5 西方的体育项目与武术各有特色,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其热于衷简单激烈的竞技体育;武术文化没有真正立足于高校文化之中,对武术的宣传推广作用甚微。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隐性知识作为知识当中的一类,其概念于 1958 年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可以认为“我们所知道的远远多于我们我们能够言说的”,这也是隐性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隐性知识的特征具有难言性、程序性、即时性、私有性、模糊性和非正式性,在组织和个人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构成了一个人或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1]。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表现在难转移、难模仿的隐性知识上,隐性知识的特点使得个人或组织的优势不易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隐性知识常常是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各种各样的观念形态,它源自于实践,包含了人类对问题发现与探索过程中的许多直觉、领悟以及极其丰富的思索与判断,一旦这些思索和判断被激发,通过不断的实践,就会逐渐明朗化,产生出新的知识。隐性知识能力主要表现在个体或组织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元认知、价值观念、情感和人际关系上。专业技能是隐性知识能力的具体评价指标之一,其主要是依靠个人长期的学习、训练和比赛,经验的积累是获取这一知识的基础,良好的专业技能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前提。元认知是个体内部心智和思维的隐性知识,在排球运动员身上主要体现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价值观是隐性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对隐性知识能力的其他方面起着方向性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一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应该具备的素养。这里所指的情感是个人在学习、训练和比赛中如何有效的调整自己情感的知识,排球运动员调整情感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一支球队的凝聚力。人际关系指的是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性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支排球队伍成熟的重要标志。
........
1.2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有关隐性知识的含义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对隐性知识的含义有不同的定义方法。因此,笔者可以认为在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隐性知识进行界定,以避免因概念上的模糊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匈牙利学者波兰尼提出来的,波兰尼(1958)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1]”波兰尼将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1993)可以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2]”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2000)在波兰尼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案例可以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很难公式化,也难于交流,根植于行动和个人对具体背景的理解当中,表现为手艺或专业、一种特殊技术或工作团体的活动,包括存在于“专有技术”当中的不正式的、无法详细表达的技能[3]。金明律可以认为隐性知识是指用语言、文字等形式不易表达清楚的主观知识,它以个人、团队、组织的经验、印象、组织文化、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4]。徐耀宗(2001)可以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不易被语言表达、不易被确知、不易被传播、不易被编码输入计算机的知识[5]。我们可以从以上学者对隐性知识所下的定义看出,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缠绕在一起的,两者之间的界限不能绝对地明确化。因此,在对隐性知识的含义进行界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知识主体因素,将其同显性知识进行对比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2.1 研究对象
通过对湖北省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的比较研究,揭示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对湖北省青少年不同训练年限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的比较研究,揭示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是否会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通过对湖北省青少年不同场上位置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的比较研究,揭示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不同场上位置的隐性知识能力特征。本文以湖北省青少年男女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其隐性知识能力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见表 2-1: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笔者搜索了中国期刊网关于隐性知识研究的文献资料百余篇,包括博士、硕士、期刊、学报、重要论文报告会等,全面了解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我国学者李作学编制的《个体隐性知识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已经过多名学者引用,并证实该问卷与研究结论一致,可直接用于调查。
2.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采用分半信度法求回收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进行信度检验,通过计算,由 28 个题项构成的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9276,五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依次为:0.9135、0.7224、0.7334、0.9002、0.7323,这说明此次回收的问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
2.2.2.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向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发放问卷 150 份,回收问卷 135 份,其中有效问卷 120份,回收率为 90%,有效率为 80%。见表 2-2: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11
3.1 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特征....11
3.2 分析与讨论.....32
3.2.1 湖北省青少年男、女排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特征分析.......32
3.2.2 湖北省不同年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33
3.2.3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特征分析......34
3.2.4 湖北省不同场上位置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34
第四章 结论.....36
4.1结论.....36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特征
对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隐性知识能力的总体情况统计分析,计算出组成隐性知识能力特征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从而获得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的总体性概况,统计结果如下表 3-1 所示:由表 3-1 可知,组成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隐性知识能力的五个维度中,专业技能维度所得平均分最高,其次是人际维度、元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得分最低的是价值观维度。为了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下面我们将从性别、年龄、训练年限和场上位置四个方面分别对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隐性知识能力特征进行探讨。元认知维度和价值观维度方面的 t 值分别为 0.758 和 0.296,相伴概率 p 均>0.05,可以认为湖北省青少年男、女排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在元认知维度和价值观维度方面差异没有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专业技能维度、情感维度和人际维度方面的 t 值分别为 6.882、5.692 和 9.592,相伴概率 p 均<0.05,可以认为湖北省青少年男、女排运动员隐性知识能力在专业技能维度、情感维度和人际维度方面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综上所述,男排运动员在专业技能维度、情感维度和人际维度上明显优于女排运动员,但在元认知维度和价值观维度上两者基本相一致。
.......
结论
4.1.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大、训练年限的延长和场上职能分工不同,其隐性知识能力呈现出逐步强化、位置职能异化与男女性别分化的突出特征。
4.2.湖北省青少年男排运动员较之女排运动员其专业技能熟练,情感较为稳定,且球队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但在自我学习、创新能力、个人信念和社会价值认知程度等方面,男、女排运动员基本趋于相一致的特征。
4.3.湖北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专业技能维度、元认知维度、价值观维度、情感维度和人际维度会随着年龄和训练年限的增加而出现逐渐增长的特征。
4.4.在专业技能维度上,攻手优于二传手和自由人,原因在于,攻手是比赛的主要得分手,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在情感维度和人际维度上,二传手优于攻手和自由人,原因在于二传手是比赛中的主要沟通者,其既要鼓舞士气,又要做好全队的配合工作;在元认知维度和价值观上,攻手、二传手和自由人基本无异。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五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重要问题。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医疗卫生的日趋完善,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目前国际间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共提出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两大提法。这两大提法都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并以此为依据在很多国家形成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在二十世纪 40 年代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日本在二十世纪 70 年代也开始进入人口老龄期。据中国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面对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如何让老年人更舒适、健康、快乐的度过老年生活是全社会的一项重大责任和义务。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日益重视教育问题。随着学校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乃至老年人教育也在逐步发展。老年教育因其受教育的人群是老年人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大学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是中国 1983 年创建的第一所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是承载老年人群的一大场所,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老年群体活动场所,因此有必要为提高老年大学教学质量而建设好老年大学。同时,建设好老年大学对于实现“积极老龄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通过文献资料法笔者发现,在近十年来的大量文献资料中关于老年体育现状的研究较多,而老年体育现状按区域来分主要包括城市老年体育现状、社区老年体育现状、农村老年体育现状等。在城市老年体育方面,汪 流,陈海燕在《安徽省城市老年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安徽省六城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其体育观念、意识,参与程度和体育消费等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体育政策和开发老年体育市场提供一定的参考①。李国岩,周猛 的《对上海市老年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一文对上海市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老年人老化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②。王玉昕等在《广州市老年人的体育活动现状及对健身、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中,对 757 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有:老年体育现状、老年人坚持体育锻炼后对健康的自我体验和对健身、健康知识的需求等。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和体育健康知识的需求强烈,在今后,跑步依然是老年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③。在社区老年体育方面,田海燕,钱建平在《对无锡市社区老年体育现状的探讨》中分析,社区老年体育是以社区老年人为主参与的体育活动,具有健身行和娱乐性。从概念、功能,和社区老年体育的现状等问题,提出了促进社区老年体育在无锡健康发展的建议④。邵雪梅在《天津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对天津市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健身意识较强,已基本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具有锻炼频率高、时间长、坚持年限长等特点⑤。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不管是城市老年体育还是社区老年体育,老年人积极性和参与度相对较高,运动项目对于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组织性较差,参与人员不太固定。老年体育现状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调查老年体育项目、参与程度、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知识的认知以及体育带给老年人的影响等。当前老年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还有着广泛发展的空间,需要加强社会支持、政府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老年体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
2 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学科交叉形成。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分为:体育教学指标体系、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和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其中体育教学指标体系又包括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一级指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高校老年大学是特殊的教育性质组织,其教学活动有教育的一般性,也具有老年大学的特殊性。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考虑理论因素和实践因素的双重作用,可以将教学效果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老年学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老年学员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学员体育技术与健康知识的掌握、体育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等四个二级指标。如下图 2-1 所示:
.......
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效度检验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效度检验和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和调查问卷的初步设计之后,经 3 名教授和 7 名副教授的评价和分析,综合各专家的意见,重构建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将问卷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调整。经请教多名专家后,综合听取专家意见,并结合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初步构建的四个二级指标,改进和完善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指标体系。完善后的二级指标体系重构建为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笔者为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指标体系设计了专家问卷,该问卷经专家填写作答后,整理出各专家对指标体系的各指标权重的意见和建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设计和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为接下来的问卷调查和论文撰写夯实基础,同时也为笔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
3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基本情况调查研究.....17
3.1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18
3.2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学员的基本情况......22
3.3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27
3.4 小结.......31
4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31
4.1 教学计划....32
4.2 教学内容....32
4.3 考核方式....32
4.4 场地器材、设施利用情况.....33
4.4.1 体育场馆情况.....33
4.4.2 体育器材、设施利用情况.....34
4.5 小结.......35
5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基本情况研究........35
5.1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学员......36
5.2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不同性别学员体育学习情况分析.......36
5.2.1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不同性别学员学习目的分析....36
5.2.2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不同性别学员课程类型分析....37
5.3 小结.......38
6 结合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效果
6.1 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对老年学员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
笔者根据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情况,实地调查其教学效果,结合二者进行综合评价。对老年学员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每次课坚持运动的时间来评价。综上所述,所调查的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中的体育学员,已有很大一部分已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形成锻炼习惯的人数较少,只占 4.0%。总人数中,每周坚持锻炼人数最多,占 60.2%。通过体育学习,老年学员能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改善身心健康。老年大学所开设的体育项目中,老年学员大多数都能坚持 1 个小时以上,只有少部分学员是不能坚持一个小时的。能坚持一个小时以上的人数为 151人,占总人数中的 66.8%,且数据显示,能坚持 1.5 小时以上的学员人数比能坚持 1-1.5小时的人数多。综上所述,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能对老年学员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从锻炼习惯的养成和每次课坚持运动的时间来论述教学实施的效果。通过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大部分老年学员能坚持每周锻炼或每天锻炼,并能在每次课中坚持一个小时以上的持续锻炼。
......
结论
1、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中,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占绝大多数;教师年龄结构呈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学历呈高学历化趋势;全部为兼职教师任教,执教年限较长,工作积极性高;无培训进修机会。
2、高校老年大学体育学员基本情况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中,女性学员是男性学员的三倍;学员年龄分布从 40 岁-70 岁呈上升趋势;学员呈高学历化;学习目的和选择课程类型多元化;大部分学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
3、高校老年大学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基本情况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较长,对管理工作很重视;管理制度不明确;开设体育课程较多,部分体育课程开设对班级人数有一定的规定;学员积极性高,到课率高。
4、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内容安排依实际情况而定,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无严格的考核方式;多数体育场馆数量不足、器材利用不充分。
5、武汉高校老年大学体育教学基本情况比较在不同性别学员学习目的比较方面,男、女性都比较关注自身健康,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不同学员课程类型比较方面,性别偏好明显,女性学员偏好舞蹈类课程,男性学员偏好棋牌类和球类课程。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六
导论
—、问题缘起
"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真实写照。因此,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脱节,使得体育文化品格出现严重缺位。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曲解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育教育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非只是为了培养体育专业的人才。体育运动一向被看成源于人的基本需要,但是竞技体育领域的理性化、技术性与功利化已经将运动员的身体客体化,使人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人的个性无法得到充分张扬。第二、忽视体育教学的生命属性。体育活动有益于人们身也健康,而身也健康对于人们生活的幸福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当今教育往往忽略了体育与幸福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事实,导致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被边缘化,体育文化品格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承,体育功能无法尽情发挥。第三、忽视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裴斯泰洛齐说:"人们采用有利于集体生存的教育手段,进行德、智、体和记忆等教育时,更多地把体育放在首位。"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的学生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代需要的己不仅是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的专才,而大有力求通才之势。然而,方针政策的规定总难化左右具体策略的实施。各种升学压力接疆而至,学生面对全面发展的口号往往显得力不从也,德、体、美、劳被抛在一边,潜也钻研解题求答案、升学提分数的"战役"中去了。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文化是一体共生的关系。理想中的体育教学,应该既包括了人的技能训练与技能发展,更应该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提升与健康的保障,同化还应该包括人的精神与气质的锻炼与发展。所研究者提出"超越技能的文化品格",就是要在体育教学被技能化训练、"竞赛化圈养"和应试化教育所"异化"的时代,提出让体育教学的文化晶格重新回归的主张。旨在呼吁让体育教学回归到自然教育、常恣教育状态。一方面,中学体育教学不再是文化课程随时可以"换课"的形式课程,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享有他们应有的体育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中学体育教学不再是为省队、国家队选拔苗子的育苗圃,而是能让所有学生平等参与中学体育教学大众平台。
........
二、概念界说
黑格尔曾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涧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因化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可以为后续的科学、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美国学者克莱德在《文化:概念和定义述评》中认为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三百多种。对于什么是文化至今仍未达成共识,至维克多·埃尔(化ctorel)说出了企图或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然的。中国也有学者指出,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已有几千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在西方,"文化"(Culture)-词的原初意义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指人类的耕作和繁育,另一方面为指人对自身的教化,体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也表现为也智的成熟、后天习得的能力以及道德、修养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始于18世纪的欧洲,"文化"一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获得了转折性的释义,被解释为"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也灵的普遍状态和习惯",毋庸讳言,文化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渗透于人类的教养方式之中。19世纪,西方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ior)从人类学视角对"文化"这一概念做出堪称经典的界定,即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英国学者马林诺斯基(Malino以ski)则从功能主义人类学视域角度探寻文化的理念诉求,文化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主要成分一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真正能够传播与演化文化的真正要素乃是社会制度,即由一群能利用物质工具且固定生活于某一部分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及活动体系。马林诺斯基将文化的定义进一步精细化、具体化与切身化,是对爱德华泰勒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19世纪中期,人类学家克鲁克洪(C.Kluckwown)在归纳、概括一百多位权威学者对文化定义的建构后,提出具有统整性的概念,即"文化就是通过符号取得和传达的外露和内涵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类集团各不相同的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创造物中的成就;文化的基础核也是传统观念,特别是依附于这些观念的价值标准;一方面可将文化系统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可将其视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
.......
第一章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化理
一、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性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可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教育与文化存在着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和谐巧生关系。体育教学作为大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与文化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外,体育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活动,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成了体育文化这一特殊文化形态,因而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又必然构成相互包容、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之关系。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文化育人具有充足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学文化育人,内在的包含了体育、文化与人三大要素,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准确深刻的理解"体育是人的一种文化实践"。首先,就人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人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规定。具体而言,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类依赖于文化并且受其规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脱离文化,人就不成其为人。同时,文化不是动物的文化,而是专属于人的文化,文化依赖于人,由人类来创造、传承和更新,脱离了人类,文化也将如空中楼阁,虚无缓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主体。卡西尔曾指出;"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卡西尔从人类创造文化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人的文化本质,即是说,文化的主体在于人,文化必须人为本,实际上可以称么为主体文化,即使人能够成为人的文化——人化。
........
二、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价值诉求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正面临着诸多瓶颈性的困难和问题,表面上分析,是受经济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本质上看,则是体育教学文化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学价值观念的急功近利,体育教学思想方法的非理性,体育社会屯、理上的饶幸。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将体育教学置于文化的时空背景之下,不断的实现体育教学的更新,体育教学文化育人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纵观西方社会的教育发展史,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的相互抗衡和借鉴推动着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科学化的教育固然没有错误,但唯科学化倾向使人们对科学盲目崇拜,导致教育中人的迷失,人的独特性和个性被忽略,只看到了科学主义下人的规律性和生物性的一面。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口号在世界大范围内呼声高涨,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路,课改中的诸多内容均能体现出人本主义的理念。
.......
第三章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现状.........79
一、研究设计........79
二实施过程........85
三统计分析........86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88
(二)差异性统计分析........93
(三)相关性统计分析........99
四、假设检验与结论........105
第四章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遮蔽的归因........111
一、中学体育教学文化价值的漠视........111
二、中学体育教学人本主义的迷失........116
三、中学体育教学‘嘲利主义"的诱凉........122
四、中学体育教学‘技术教学的主导........127
五、中学体育教学文化晶格缺失的系统审视........132
第五章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回归........139
一、文化返魅:中学体育教学理念革新........140
二、文化统整:中学体育教学........147
第六章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研究反思
21世纪伊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简称《课标》)。从2001年9月开始,《谏标》已在全国各实验区实施试验,"计划从2004年和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分别全面推广新课程。然而,由于"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动作技术教学,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品质没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出来,学校体育教学并没有担负起文化品格育人和文化晶.格传承的使命。正是基于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缺失现状的思考,也是基于个人工作与学习的经历、基于体育课堂改革的新理论思考,本研究提出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问题。历时两年的中学提哦与教学文化品格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更留下了无数的反思。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30年,一直以来,音体美都是素质教育的旗手,特别是在广大的中国农村,体育课更是素质教育旗手中的旗手。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多停留在技能训练之上,"为"技能乃至于"唯"技能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中学体育教学究竟如何超越技能?站在文化品格视野之上,寻求自身教学价值的实现和体育素养的提升的路径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交融、教育与文化品格共同参与实现的一个多元交叉、立体复杂的过程,也是本研究历时两年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 "确定选题一一文献综述一一研究设计一一理论建构——问卷编制一-实证调查一一数据分析——假设检验—-原因分析一一提出对策"10个阶段。
............
结论
研究设计是置放于理想情况之下的研究思路,更是就研究者个人研究喜好和研究能力么上的研究框架。中学体育教学的文化品格,对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选题,也是学术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挑战。本研究在设计之初多次征求专家意见,也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为思辨与量化相结合,只想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但是在研究范畴的考虑以及研究实施中的执行,都出现了与预相悬殊的问题。本研究部分结论依据量化数据而得出,然而量化研究方法往往容易受到研究者取样科学性的限制。本文主要考量了中学体育教学文虎品格的现状、影响因素等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精力以及延吉能力的有限,研究者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学校教学之外的因素,同时,即使是教学之内的因素与变量,也没有仔细的去追究教师的性格、教学方法等很多因素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文化品格的影响。同理,对与学生的各种变量、学生之间的关系变量、师生之间的关系变量等等,都缺乏这方面的思考。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七
1 绪 言
1.1 选题依据
一个国家具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透过教育这扇窗来显现。体育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质量。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国家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专业标准》,对新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人才的培养将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教师人才的培养从培训时间角度出发可以分为职前和在职教育。但是,职前教育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远低于在职教育,在职教育有健全的培训体系如国培和市培计划等[1]。高师院校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几轮大学生扩招后无暇顾及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由于课时、师资等的不足,平日的教学技能训练变成了学生的体验课,致使许多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工作。随着信息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多媒体、移动数码设备不断更新,强大的信息互联技术给人们的交互带来极大便利,极大的缩短地域差距,能收集、储存和分享知识与信息。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将大大改善传统微格教学的境遇。与技术革新相适应的人类的认识观念也在不断变革。有关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反射论到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而后转变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到现在的学习是实践参与。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变革中也在不断进步,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的认知情境和知识的实践运用。目前,在高师院校纷纷朝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务必要牢牢抓住“师范”这一根本,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确立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向,培养出能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教育人才[2]。因此,社会对主要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微格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微格教学由于微格设备价格昂贵,微格课时和教师分配不足,有些高师院校在发展观念上也不重视微格教学的发展前景等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的微格教学课程变成了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体验课。为适应社会现实,革新微格教学传统模式已经是摆在高师院校各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普通师范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现实情况,针对技能训练效率低下现状提出基于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为了有效利用好微格教学,提高体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微格教学的教学效率,也为了证明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有效性,丰富高师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微格教学方法。
1.2.2 研究意义
在体育师范生接受的师范教育中引入“实践共同体”理论,构建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对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概念、特点和共同体的实践形式进行了分析说明。完善了实践共同体模式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中在微格教学方面的结构空白,也是对实践共同体模式的丰富和扩充。针对传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个人模式,提出注重教学情境和实践参与的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训练模式。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结合微格教学和实践共同体理论建立的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
2.2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专家访谈对微格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专家的请教,了解微格教学教学现状和实践共同体理论最新发展,同时征询他们从实践共同体层面出发对微格教学的看法。
2.2.2 文献资料法
为研究实践共同体和微格教学的现状,翻阅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搜集并查阅了实践共同体、微格教学方面的文献著作,经细致的阅读、分析、概括和整理,掌握了微格教学在实践共同体层面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和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本文设计了问卷一:《普通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调查问卷》为构建教学技能新模式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和问卷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紧贴教学实际,涉及教学技能学习的全过程,能全面体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
.......
3 结果与分析....13
3.1 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理论......13
3.1.1 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概念的界定.... 13
3.1.2 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16
3.2 高师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及其受制原因........17
3.2.1 高师院校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现状...... 17
3.2.2 高师院校体育师范生微格教学低效受制原因.... 20
3.3 共同体体育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21
3.4 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教学技能训练满意度分析....31
4 结论与建议....34
4.1 结论........34
4.2 建议........35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理论
发展需要人才,缺乏人才资源就得不到合理利用,发展也就不能健康快速可持续。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同,对培养人才起中流砥柱的学校教育也就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在以往的教育模式里,教学关系基本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各自相对独立。但随着科学和认知的进步,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准确表征现实,过去的知识会随人们认知的进步而被“质疑”。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头脑,以跟上知识不断更新的速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相应的,学生也不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教,而是要像教师一样主动的去学习探究。随之而来的教育的主导性,必须向学生的主体性转移重心。如此,相对独立的教学关系发生了改变,教中有学,学中有教,边界模糊的教学关系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群体的工作方式,改变‘教师的孤独处境',需要教师能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8]。”教师要以生态学的方法,关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9]。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体教专业学生,专业能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一步步完善。实践共同体就是以不断参与实践为基础的知识创生,相互协商、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共同愿景的“认知共同体”。
......
结论
通过将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验证了高师院校运用基于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可行性,和传统微格教学模式相比,能显著提高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效果。
1 将实践共同体理论和微格教学相结合,界定了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有体育师范生、专家教师和相关辅助专员共同构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团队,是为了解决体育教学技能学习的问题而自发形成的,以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与创生为基础、成员间的交流和协商为机制、合作和互助为手段的,旨在促进体育师范生认知成长和身份构建的一种学习生态系统。并将体育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运用到教学技能训练中建立了基于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意图在重视情境参与,以成员间的相互介入,拥有共同技能训练愿景和共享的技艺库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用实践参与的“共同体”模式替代传统“个人”训练模式,使师范生在参与一实践一反思的模式中不断进步,建构一个全新的技能训练实践氛围。
2 研究发现,高师院校在重视体育师范生理论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掌握有所忽视。师范生愿意参与教学技能训练;他们对现有技能训练满意率偏低;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师范生对自我教学能力评价不高;大部分参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师范生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技能训练时多为学生互评缺少专业指导。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微格教学正因为课时、教学资源的不足,师资缺乏,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而陷入窘境,致使微格教学效率低下。
3 创设体育师范生泛在技能训练环境。运用“微课程”的真实、简单、具体和易传播的特点,能提供典型的教学案例易于学生的学习和模仿,并借助网络和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也能缓解大一部分师范院校师资、设备、训练课时少等问题。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八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武汉体育学院为适应市场经济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对体育教育训练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选修第二专项使学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兴趣及特长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通过调查分析,武汉体育学院绝大多数学生都赞成第二专项的开设,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是出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而且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等等。本文通过研究武汉体育学院选修篮球第二专项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近些年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教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第二专项其自身的特点作了些粗略的探讨。阻碍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篮球第二专项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第二专项的选修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鉴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校本科学生在大二、大三即可选修除本专项之外其他适合自己切感兴趣的专业项目。因此有关本科学生对院系设置的第二专项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讨论与分析。在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正在逐步向通才体育转型而不是之前一直提倡的职业化体育。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新旧体育思想的互相碰撞,另外一方面则是新旧体育教育间矛盾的激化给高校体育发展前景及改革埋下了伏笔。当下,很多体育高校其开设第二专项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培养出第二专项能力可以达到本科生的正规水平,其目的就是想培养出能够达到第一专项要求的第二专项学生。武汉体育学院针对体育教育第二专项课程的开设也是如此。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教学目的相违背,学生在完成主修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来有效、扎实的掌握第二专项的学习。
.......
1.2 研究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而人们对“人才”的普遍观念,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转变。当下,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所谓“精、尖、高”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而是“一专多能型”的复合类人才。正因为如此,很多体育类高校纷纷提出了第二专项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就业实力。但是,在第二专项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欠佳。当然,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选修第二专项的学生对他们所选的专业认同水平不高。然而,任何一个专业的认同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各个阶段的长期磨合,逐步完成的,更何况这个阶段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学生个人性格、特质,以及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前景,劳动报酬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就我国高校目前在体育教育上的改革及发展趋势来看,各大体育院校在有关篮球第二专项的教学现状到底如何?期间存在着哪些具体问题,以及对今后体育类人才的教育该如何改进,才能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准的优秀毕业生。而狠抓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作为第二专项改革的重点,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针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的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无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于 12 年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案》的颁布及实施,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中扩充了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将当代教育科学以及现代化体育教育中出现的新课程理论知识纷纷纳入其中。该方案的提出就是为了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组织、解决问题和领导问题的能力,来培养一批“一专多能”且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通过探讨,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老师关于第二专项看法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以及关于第二专项教学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进展的进一步研究,从而探究第二专项教学的目标与差异性,同时在各个年级进行比较。而针对学生对第二专项为期一年的学习及知识掌握程度,还有运动技术上的熟练度以及思想上重视与否,以上这些方面都是选择此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教学。
........
2.2 研究方法
整篇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针对武汉体育学院的篮球第二专项课程开展情况及实施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而对武汉体育院篮球第二专项课程与教学的开展情况,做了较为深入、全面以及系统的研究。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篇论文的研究方向,通过网上查阅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篮球课程的相关期刊和有关电子文献,搜集了大量相关论文。收集并阅览了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同时查阅了大量有关国家高等体育院校改革、高校体育篮球课程研究的相关内容及相关法规文件。将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与重点阅读后,总结出于本研究领域息息相关的科研成果以及最新研究态势,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武汉体育学院 11 级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的 4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这些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总共发放了 162 份问卷,且收回了 162 份,回收率达到了 100%,而其中有效问卷有 157 份,即有效率为 96.91%。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数次征求多位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相应的删减和补充,因此问卷质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有效性。
........
3 结果讨论与分析....13
3.1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课程设置情况....13
3.1.1 课程目标........13
3.1.2 课时安排........15
3.1.3 课程对比........18
3.1.4 课程考核........19
3.2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教学....20
3.2.1 教学目的与任务......20
3.2.2 教学内容........21
3.2.3 教学组织........22
3.2.4 教学效果........24
3.3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教学的影响因素.....26
3.3.1 篮球教学课时.....26
3.3.2 教师重视程度.....28
3.3.3 学生基础水平.....29
4 结论与建议.......33
4.1 结论........33
4.2 建议........34
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课程设置情况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总共经历了 5 套课程方案,变化较大。从 80 年至 86 年期间,主张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从 91 年起,主张培养从事科研、体育教育工作的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师;从 97 年起,主张培养德智体且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受到基本体育科学训练的体育教育人才;而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快速的崛起,按照原来的一套培养模式,以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在 2003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主张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训练、教学和竞争工作,同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体育科学研究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系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也进一步的说明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增强学生灵活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目标。而武汉体育学院《篮球》课程教学大纲中针对篮球第二专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从事篮球教学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篮球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体育教育人才。其培养目标都是相应的结合了《课程方案》中的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培养。通过对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和指导思想的学习,并将其方案彻底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中。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具体培养要求就是,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能积极的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能系掌握系统的篮球理论知识、基本战术、技术并灵活运用技术、战术的能力;能系统的掌握篮球的教学、训练方法,并且具备从事篮球训练、运动训练、教学,社区辅导等实际的工作能力;能熟练掌握有关篮球竞赛及规则裁判法,并且能达到二级裁判员及以上水平。
.......
结论
4.1.1 针对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学生的培养,总体上符合国家体育教学改革的标准。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较为明确,且篮球第二专项课程都达到了规定要求。与此同时,篮球第二专项的教学大纲也基本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仍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教学效果不明显。正因为如此,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篮球第二专项教学大纲的时代性以及前瞻性。
4.1.2 整个篮球第二专项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重点授课的常规教学方法,而针对某些还不错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现代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用率偏低。
4.1.3 武汉体育学院篮球第二专项的考核内容以“30%理论考试+40%技术考试+20%技能考试+10%平时成绩”为主要计算方式,可见学生的技能水平并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的单方面考核为标准,可以说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内容。几乎没有学生的互相测评以及自主评价。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九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学体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加强中学的体育教学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对于祖国的未来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体育绝不仅仅是强身健体那么简单,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中学连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到。从 2001 年开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其中针对体育的改革力度之大当属历次之最,新的改革不仅丰富原有的体育教学大纲,把体育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体育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的目标为运动、知识技能、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且更重视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兴趣开发。在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之后,体育课程改革的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2007 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台州市获得全面实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中学也都在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体育教学改革,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的过程,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大部分学校都能配备上基本的体育教学设施,课堂上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变得更加系统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等,同时新的体育改革方案提出了加快体育教师年轻化的改革方案,虽然现实情况依旧形势严峻,但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鲜活力涌入到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这些特点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省的东海岸,是一座典型的海洋城市,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台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相当优秀,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相比于中西部的城市,在某些方面比如体育设施和教学内容及模式等,台州市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在全国教育的背景之下,台州市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制度和评价机制有一定缺陷,有些是因为台州市本身存在的特殊问题,为了加快台州市体育教学的改革,完善台州市体育教学方案,有必要先了解清楚台州市目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解决之策。这也是本课题研究一个重要的目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而我们的体育教学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台州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地级市,相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要强一些,但是体育教学其实也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前述已经有很多相关人士做过很多研究,然而具体到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有些分析十分片面,有些分析不够深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州人,专业又是体育方面的学生,非常有必要用学过的知识,通过严谨的调查,对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的调查分析,找出影响台州市体育教学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制定改革方案提供思路。
1.2.2 研究意义
对体育最通俗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强身健体,直到近些年来竞技体育等的出现,才逐渐丰富了体育的内容,但是不可否认,大部分教师对体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低级的锻炼身体上,诚然,锻炼身体的确是体育存在的根本,但是体育更应该是一种文化,而作为文化的体育其功能和价值就可以被无限的放大,因为只要你可以,它就可以被赋予应有的意义。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里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人生的认识都有重要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体育文化非常浓厚,比如日本和美国,体育的竞争性也反映出人的性格的发展,被应用到社会生活和求职领域。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也一直在强调要建成体育强国,可见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展示。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目前台州市一共有中学 212 所,在校生 19.05 万人,本课题在选取研究样本为台州市三区四县两市中选择的 21 所中学学生和体育教师,其中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三个市直属区各选取 3 所共 9 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天台县、三门县、仙居县各县市选择 2 所中学,农村一所,市区一所共 12 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课题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台州市三区四县两市共 21 所中学的为研究对象。本课题中的调查问卷分为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在设计之前,本人先对台州市中学分布做了基本了解,然后根据样本的分布和基本情况差异,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把两套调查问卷分别给 5 位体育教学的专家去评分,平均分分别在 9.0 和 9.0 分,说明效度很高。而对调查问卷信度的检验,则是在 2015 年 1 月发放了 2 次调查问卷,并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次的数据相关系数 R=0.887,说明二者相关性很高,调查问卷的效度很高。具体的问卷发放和回收结果是:本次针对台州市 21 所中学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100 份,回收 2024 份。回收率为 96%,有效率 100%;教师问卷 251 份,全部回收,回收率 100%,有效率 100%。
2.2.2 文献资料法
在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前和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本人均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索,参考了体育教育学的相关期刊、硕士论文,范围涉及了各地体育教学现状和对策的研究、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理论、国外体育教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台州市”、“体育教学”、“现状”等为关键词,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借助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关键词的检索,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其他文献数据资料。通过已有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总结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
3. 结果与分析......9
3.1 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现状....... 9
3.2 对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11
3.3 学校体育设施的调查...... 15
3.4 对学生的调查.....16
4. 对策.........18
4.1 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分析.......18
4.2 台州市体育教学的改进对策建议.......20
5. 小结和展望....24
5.1 小结.......24
5.2 展望.......25
4.对策
4.1 台州市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分析
调查中虽然教师和领导乃至学生一直认同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付诸实践的并不多,这种现象目前在中国很普遍,不仅仅是台州。所谓的重要性大多是对上面文件的一种解读,而实际的教学具体怎么安排,主次是十分分明的,那就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28]。这就在执行方面出现了问题,比如老师大多不按照大纲要求去讲课,体育课让步给其他课程安排,体育课上没什么可学的,很多九年级的学生体育课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同时学生为了准备考试也很少有心思去好好上体育课。而且大纲虽然给新的体育课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有些要求相比原来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教师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过去的教学观念还没办法完全摆脱,何况大纲并没有指出怎么去从教学方法上去变化。这么看来,培训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很有用的机会,但是在执行中容易走成形式主义。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学都面临着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问题,一是前期缺乏资金投入,无法配备足够有质量的体育设施;二是资金无法持续投入,导致设施老旧之后,难以维修和更换。学校是非营利性的,资金来源多半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差别较大,政府的教育投入有时候很悬殊,以台州市为例,GDP 排名在全国城市中处在中上游,但是台州市不同的县级市之间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市区和几个县级市要相对发达一点,相应的教育投入要比其余几个县有优势,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自然就高些,相反,一些农村中学则由于资金来源过少,体育设施建设则十分落后。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均衡,县区之间存在不同差异,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是台州市中学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
.........
小结
纵观全国范围内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既存在着很多共同的特点,又有很多地方性的差异存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相当复杂,因为存在的问题都是积累了很长时间的,而一旦要提出改革的对策来,多数都是内容宽泛的建议,不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而地方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不多,主动性不强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现在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有时候即使找到了原因,最后却发现此原因之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么这就不是体育教学本身的问题了。本文针对台州市的 21 所中学的 2100 名学生和 251 名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包括教师的调查和学生调查及体育环境的调查),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及参考文献资料,提出了几点改革的对策。但是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本次调查存在几个缺陷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台州市是一个地级市,并且不同县级之间存在着差异,本次调查范围在总体中的比例不算大,调查没有仔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且不能排除教师或者学生的主观色彩,因而有些数据和实际存在差异。本次研究还可以和学生的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研究,已有文献表明体育和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相互作用,并且目前很少有学校开展此项研究。如果开展此项研究,必将会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优秀体育论文范文篇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作为当今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篮球运动以它独有的运动魅力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得以开展,如今其发展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诸多因素决定了篮球运动能够存在、发展和繁荣,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素便是通过篮球运动能够给人们带来独有的乐趣,这是人们对这项运动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这种乐趣不仅仅来自于篮球运动的胜负观念,同时也来自于从事篮球运动的过程。众所周知,篮球运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人”和“球”,人和球的关系是篮球得以存在的基本要素。从儿童时期单纯的拍球,到专业运动员对篮球熟练的驾驭,都体现着人与球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讲,人对球的控制构成了篮球运动最本质的内容。人对球的控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球的感觉和感知即“球感”,在篮球的训练或教学中,球感应贯穿整个训练或教学的全过程。在篮球整体技、战术中,球感因素构成影响篮球技战术发挥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篮球运动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论文以当前吉林省高校篮球运动中的关键环节——球感教学现状,分析篮球教学之中所存在的问题,发现篮球教学中影响球感培养因素,提出提高篮球球感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篮球球感培养,提高篮球教学效果。关于篮球球感的研究,虽然国内已有较多的研究都略有提及,都能够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篮球的球感,但是并没有谈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什么①,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运动员的球感,如何提升,提升效果如何。这些文章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具有主动很强的指导性,但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缺少可操作性参照。论文通过对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球感教学现状的实证分析,采取文献研究、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②,分析篮球球感教学影响因素,更好地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球感培养的方式方法,使球感教学贯穿于篮球教学的全过程,更好提高学生篮球的技战术水平。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是以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球感教学现状为分析对象,就目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篮球球感如何融入篮球整体教学之中给予出科学的建议和方案。详细来说,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分析和探讨当今体育理论界对于篮球球感概念及其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的理论研究;第二,以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篮球球感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现状进行调查;第三,对篮球球感的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进行界定;第四,分析球感教学在篮球项目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构成因素;第五,探讨培养篮球球感方法手段;第六,分析球感练习在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的措施。
1.2.2 研究目标
基于研究内容,论文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篮球的广义球感和狭义球感加以界定;第二,对篮球球感影响因素进行划分;第三,通过对吉林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篮球球感训练现状的分析,挖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篮球球感练习的方法和手段;第四,基于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培养篮球球感方法,并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学各环节中进行渗透。
.......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球感”教学现状和解决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与网上查阅等方式,获得关于国内外篮球球感及球性等方面的文章、书籍和案例等,同时查阅一系列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包括《亚洲篮球的多维审视》、《浅谈篮球球感的培养》、《国外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之探究》等著作及文献。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作为此论文的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国内体育院校篮球项目的专家,与他们座谈,了解有关理论和内容。
2.2.3 问卷调查法
发放自己设计的《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球感现状调查表》调查问卷,并对设计的问题通过特尔菲法进行筛选,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2.2.3.1 研究对象与问卷设计
2.2.3.1.1 研究指标确定
本研究将重点选取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延边大学体育学院、长春工程学院体育学部等 5 所院校体育专业篮球专项的学生和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其篮球球感教学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2.2.3.1.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是本研究的关键,而且整个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最终都将取决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因此,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根据研究需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就特别重要。
.......
3 结果与分析 ........14
3.1 篮球“球感”的基本理论 ..........14
3.1.1 篮球“球感”概念的界定....14
3.1.2 篮球“球感”的特点.....14
3.2 篮球球感的影响因素划分......14
3.3 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球感训练的现状分析.....16
3.3.1 篮球球感认知的统计分析 ......16
3.3.2 对篮球球感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17
3.3.3 篮球球感教学与技战术结合情况 ........18
3.3.4 对篮球球感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19
3.4 篮球教学中球感教学对策研究.....19
4 结论与建议 ........31
4.1 结论.......31
4.2 建议.......31
3 结果与分析
3.1 篮球“球感”的基本理论
综合体育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广义的“球感”可以界定为:指的是通过长期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综合性的感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通过信息综合分析后所产生的对球、控球人和非控球人、战术布置、球场、球框和篮板等客体做出高度敏锐和精确化的感悟,是通过视觉分析器、触觉分析器和运动分析器等对各种专门刺激进行精细分析后,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复杂而稳固的神经联系。感觉是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脑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二者合称感知觉。运动生理学认为,本体感受器是机体内埋在肌腱和关节中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它可以感受到身体各部分所处的位置和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所以,人在学习每一个运动动作时,都必须借助来自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息,通过皮质下中枢和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密切联系来完成所做的动作。因而人的一切活动只有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借助本体感受器才能感知每个动作中肌肉用力的幅度、用力情况、用力的稳定程度,以及球在空间运行速度和方向变化等方面的感觉。
.....
结论
4.1.1 篮球的球感可以分为广义的“球感”和狭义的“球感”两种类型;篮球“球感”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样性、复合性和不稳定性三种。
4.1.2 篮球球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篮球运动员“球感”的生理、生物力学机制和心理机制三种。其中,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肌肉用力的幅度、用力情况、用力的稳定程度,以及球在空间运行速度和方向变化等方面的感觉;生物力学机制主要包括握力准确度、手部肌肉用力稳定性;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深度知觉、注意分配能力两种。
4.1.3 吉林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篮球球感训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体育专业师生对篮球球感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认知程度大多局限于对“狭义球感”方面的了解,尚未形成对“广义球感”的认识。(2)篮球“球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熟悉球性练习、结合基本技术练习、结合篮球游戏练习、结合篮球战术练习、结合身体素质练习和其他练习六种练习方法。(3)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在篮球教学中大部分都能够结合球感教学。(4)吉林省高校体育专业师生对篮球球感教学的现状基本满意。
4.1.4 吉林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篮球教学中球感教学对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建立篮球球感培养的整体观念;(2)篮球教学中球感教学与主要技术教学;(3)篮球球感教学与篮球主要战术教学;(4)篮球球感教学与主要身体素质练习。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