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体育教学论文范文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41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什么是体育教学论文?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体育教学某些现象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理性认识,自觉地把握该现象的本质及一般发展规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就是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论文是表述这一认识成果的文字形式。真正称得起体育论文的文章,不是从提笔开始,而是在写作之前必定有一个前期的研究过程作为基础,题目也是早已选定的。论文质量取决于“想、做、写”的总过程,即使是写作水平有限的教师也会在撰写体育论文过程中得到提高。
常见的体育教学论文包括以下三种:1.实验报告类体育论文。运用实验方法搞研究,要在报告中说明假设、实验因素、实验对象、受控干扰因素、测试、统计、验证假设;2.观察报告类体育论文。运用观察方法搞研究,要在报告中说明观察目的、对象、项目、结果的统计整理;调查报告类体育论文。运用调查方法搞研究,要在调查报告中说明调查目的、对象、抽样方法、问卷的发放与收回、统计整理。
下面小编精选了10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1:体育分层教学模式下大学女生体质健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在高校体育工作中,体育课程教学一直扮演着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角色。2014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后简称《标准2014》),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评估与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这2项标准的出台,一方面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育课程教学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近年来,体育工作者围绕体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中分层教学也被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质量提升以及终身体育基础的奠定等教育教学需要。
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分层教学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且其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方法教学。
目前,包括南昌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纷纷开始实施体育分层教学。教学实践发现,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与影响因素诊断是完善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目前高校多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涉及的相关项目与评分标准;影响因素则多结合调查问卷内容来分析诊断。
近年来,有学者成功将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于成年人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当中,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以新入学大学女生为教学实验对象,在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跟踪测量与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调查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行为因素,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与分组
受试者实验期间保持惯有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身体活动量。2014年南昌大学新生入学自主选课阶段,募集大一女生360名组成12个教学班(每班学生30名),选取其中6个教学班作为体育分层教学实验组(后简称实验组),另6个教学班为对照组。新生入学身体检查结果显示,募集的所有女生均身体健康,无运动性障碍。
教学实验结束后,剔除1)未完成所有周次教学实验课程者(期间有请假行为者),2)未完成教学实验前后两个阶段所有项目体质健康测试者,3)未填写或填写的调查问卷无效者(实验组),将剩余287名全程有效参与的女生作为用于本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的实验对象。

1.2教学实验
2组实验对象的教学实验周期均为新生入学的第1学期,共计32学时(16周,2学时/周)。根据《南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2部分。体育理论知识部分包括《标准2014》的结构与内容、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等,教学学时为2学时;实践部分包括形体操、身体素质与体育游戏等,教学学时为30学时。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实验的设计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南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形体操与身体素质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学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任课教师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体育教学档案,记录学生教学实验前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并以该成绩为客观分层依据,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为A、B、C 3个层次,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形体操练习的分层依据为体质健康评分。不同身体素质练习的分层根据相应体质健康单项测试的成绩来划分。以800 m跑成绩设计分层教学为例。A层次成绩大于等于251 s,无氧耐力处于较低水平,教学内容较少安排高强度负荷,避免对心肺器官造成过大刺激。教学内容中运动锻炼强度为75%~85%心率储备(HRR),既能提高心肺机能,也较少运动风险产生;在教学中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目标是提高学生心肺机能和身体素质,为专项训练奠定身体机能的基础。
B层次成绩为236~250 s,无氧耐力处于中等水平,教学内容上安排80%~90%HRR强度锻炼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专项技术的学习,实现心肺机能水平的提高,通过感兴趣的技术实现培养锻炼习惯的目标。C层次成绩为不高于235 s,无氧耐力处于相对较好水平,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85%~95%HRR强度内容,运动时间可根据学生的主观感觉和自身疲劳恢复状态来调整。
除提高学生体质外,还应培养这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使其成为体育积极分子,引导和带动其他同学参与活动。心率通过脉率指触法测定桡动脉脉搏来间接评价,测定时间为30 s。HRR=220-年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形体操与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动态调整分层结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身体素质提高目标与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并进行相对性学法指导。

1.3体质健康测试
所有实验对象参加教学实验前1周(前测)与教学实验结束后1周(后测)各进行1次体质健康测试。测试前以QQ群与微信群方式向各实验对象通知测试时间并发送《测试注意事项》,《测试注意事项》内容包括测试前进餐时间与饮食类型、项目流程及运动装备要求等。体质测试项目为《标准2014》中大学生阶段的所有单项测试项目,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50 m跑与800 m跑。测试过程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要求来完成。
测试安排在上午9∶00—11∶00、下午15∶00—17∶00 2个时间段。后测时,保证各实验对象每一单项测试的时段与前测时该单项测试的时段为同一时段,以减小日周期节律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肺活量、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项目实验前后每阶段测试3次,取最好成绩,其他项目测试1次。各单项与体质测试评分按照《标准2014》中的单项指标评分表与权重进行计算。

1.4问卷调查
参考陈佩杰教授主持的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项目(12XD1404500)中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内容,结合本研究需要与南昌大学实际情况设计《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肥胖的相关行为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体育锻炼频率等18个影响因素指标。调查问卷内容效度检验借鉴五级分制法(1很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很差),分别将问卷发给上海体育学院与南昌大学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其中9名选择“1很好”,1名老师选择“2较好”。
本研究准备阶段对该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选择30名学生进行了2次测试,测试间隔时间为2周,对两次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重测信度系数为0.827,满足统计学要求。教学实验期间,要求实验组受试学生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记录每周的相关行为情况。
教学实验结束后,将每选题选项赋值求平均值然后四舍五入取整数,按照所得结果实名填写纸质版调查问卷。向实验组完成所有教学实验课程与体质测试的149名女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90.6%。

1.5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测试结果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同时相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组内实验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分层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体育教学实验后体质健康评分与BMI值的变化趋势为因变量(升高=1,降低=0),自变量为表3所示的影响因素指标。显著性差异水平设定为P<0.05,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设定为P<0.01。

2研究结果

2.1 2组体育教学实验前后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实验,实验组受试学生《标准2014》的体质健康评分得到了显著提升(P<0.05),达到良好以上等级(80~100分)的学生人数由12人增加至22人,比例也由8.9%上升至16.3%。各单项评分中,50 m跑(P<0.05)与800 m跑(P<0.01)评分均显著提高,坐位体前屈评分的提升未达到显著性(P=0.086),其他单项评分也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质健康评分及各单项评分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达到良好以上等级的学生比例(7.2%)相比实验前(9.2%)也无明显变化。实验后实验组800 m跑评分高于对照组,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2)。
从各单项的原始测试结果来看,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受试学生坐位体前屈(P<0.01)、1 min仰卧起坐(P<0.05)、50 m跑(P<0.05)、800 m跑(P<0.01)成绩均显著优于实验前水平,肺活量与立定跳远成绩与教学实验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实验前后各单项成绩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实验后实验组800 m跑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分层体育教学实验后,不同层次受试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均高于实验前,其中A层次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B层次(P=0.080)与C层次(P=0.098)未达显著差异水平。从3层次体质健康评分的变化值来看,实验前体质健康评分越低,体质健康评分的变化值越大,3层次间变化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体育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受试学生的BMI评分与实验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BMI值却显著高于实验前水平(P<0.01)。此外,教学实验后受试学生的体重(53.23±6.96 kg)也显著高于实验前(51.81±7.11kg)(P<0.01)。

2.2体育分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体育分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共涉及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表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锻炼行为(课外)方面,体育锻炼频率为3次/周及以上的受试学生占总受试学生的22.96%,体育锻炼强度为中等及以上者占86.67%,体育锻炼时间大于30 min/次者占46.67%,其中以中等及以上强度从事体育锻炼且时间大于30 min/次者占总受试学生的42.22%;日常及闲暇生活行为方面,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作为上下课通勤方式的受试学生占总受试学生的97.78%,有课期间与没课期间步行/骑车时间大于60min/d者分别占22.96%与10.37%。
2.2.1体质健康评分变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中,共有4个与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分别为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与步行/骑车时间(没课期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频率与体育锻炼强度对教学实验后体质健康评分的变化具有显著作用(P<0.01)。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受试学生的体育锻炼频率与体育锻炼强度提高一个等级,其体质健康评分升高的概率会分别增大至2.556倍与3.063倍。
2.2.2 BMI值变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中,共有7个与BMI值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分别为甜食、果汁饮料、膨化食品、坚果类食品、睡前加餐、步行/骑车时间(没课期间)与坐姿时间(没课期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甜食、膨化食品与睡前加餐对教学实验后BMI值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1)。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受试学生的甜食、膨化食品摄入上升一个等级,其BMI值升高的概率会分别增大至3.886倍与3.735倍;睡前加餐次数上升一个等级,其BMI值升高的概率会增大至4.782倍。

3分析与讨论

3.1体育分层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分层教学是近些年来成功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它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因材施教原则等教育思想与原则。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发应形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体育”实现“目标的体育”。对于传统体育教学如此,对于体育分层教学也应该如此。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的自然质功能,是实现“真体育”教学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真体育”分层教学的根本途径。教学实验证明,围绕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来设计与实施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因此,本研究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主要分层依据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形体操与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动态调整分层结构,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对性学法指导。
本研究发现,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对照组学生各项体质健康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达到良好以上等级的学生比例相比实验前也无明显变化。相比之下,实验组学生的体质健康评分得到显著提升,达到良好以上等级的学生人数也有较大提升,学生比例由8.9%上升至16.3%,升高近1倍,体现了体育分层教学对于受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良好促进作用。
实验组学生坐位体前屈、1 min仰卧起坐、50 m跑、800m跑等测试成绩也显著高于教学实验前,提示体育分层教学可有效提升受试学生的柔韧性、肌肉耐力、速度与无氧耐力水平。其中,坐位体前屈、1 min仰卧起坐评分的提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这与《标准2014》设定的单项评分标准有关,即教学实验后部分学生的测试结果虽优于实验前,但可能与实验前结果仍处于同一分数段中。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实验后受试学生的肺活量与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和评分并未发生显著变化,BMI值甚至显著高于实验前。其中,肺活量的测试结果可能受到了体温的影响。在一定肌肉温度范围内,肌肉力量与肌肉温度呈正相关。本研究教学实验前后的测试时段分别为秋季与冬季,冬季较低的体表温度可能通过影响呼吸肌的力量,使受试学生肺活量水平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未来的研究应通过调节测试场所温度与受试学生准备活动量等方面来减小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立定跳远成绩的变化一方面可能受体重增加的影响,另一方面提示我们在以后的体育分层教学中应增加学生肌肉爆发力的练习。对于受试学生BMI值与体重显著增加的原因,本研究在下文中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3.2影响体育分层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优质的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体质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该作用也会受到现代生活方式与社会、家庭结构变迁等社会学因素的影响。高考应试阶段的结束与生长发育相对稳定期的到来,为大学生增强体质提供了时间与身体机能方面的保障。
同时,远离父母与家庭限制的大学生活也会使他们产生各种不良体质健康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由于这些不良体质健康行为因素抑制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的提升,就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觉体育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够使他们达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诊断对与体育教学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1体质健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2003—2012年间Web of Science所收录的学生体质健康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共现分析发现,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于physical ac-tivity(身体锻炼)、exercise(运动),nutrition(营养)与lifestyle(生活方式)。有学者研究发现,影响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包括饮食、体育锻炼、不良嗜好等。
本研究根据实验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影响因素归类为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饮食行为(饮食类型、饮食习惯)、日常及闲暇生活行为3个方面进行探讨。
本研究中,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受试学生的体质健康评分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参加分层教学实验的135名学生中,仍有56名学生的体质健康评分呈下降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与体育锻炼强度不足是影响受试学生体质健康评分的关键因素。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增加1个等级的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与体育锻炼强度,可使受试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升高的概率分别增大至2.556倍与3.063倍。
相似的研究表明,在同等教学情况下(参加体育课程次数与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越多,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提升的效果越好。
另有研究发现,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频率具有明显的依存关系,学生体育锻炼频率越高,其体质健康水平也越高。除增加体育锻炼频率外,本研究结果提示增加体育锻炼强度也是提升大学女生体质健康评分的重要途径。
3.2.2 BMI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分层教学实验后反映身体形态的体重、BMI值均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BMI评分与实验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则是由于受试学生整体身体形态的发展还未步入《标准2014》所设定的“超重”与“肥胖”行列,仍处于“正常”等级内。BMI法是根据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来评定肥胖程度的,将体重超过一定身高所适宜的体重称为超重,而将更大程度的超重界定为肥胖。
然而,当人体体重的增加主要由瘦体重增加而非脂肪增加所引起时,机体表现为肌肉强壮而非肥胖。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受试学生可能有产生超重与肥胖的不良趋势,抑或出现瘦体重的良好现象。
作为体育教学人员,需要探求引起该变化的真实原因,以便制定与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本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瘦体重增加有关的体育锻炼行为因素对教学实验后BMI值变化无显著影响,而与肥胖有关的甜食、膨化食品摄入、睡前加餐情况则是导致受试学生BMI值增加的关键因素,三者中任一变量上升1个等级,BMI值升高的概率会增大至3~4倍以上。由此可见,教学实验后受试学生BMI值的显著升高可能主要是肥胖程度增加的不良表现,而减少甜食、膨化食品等高能量食物的摄入,纠正睡前加餐等不良饮食习惯,是降低大学女生BMI值、扭转超重与肥胖发生趋势的有效途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多年来,健康教育理论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地位逐日降低,甚至在部分高校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
1)体育分层教学的特点表现为: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主要分层依据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形体操与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动态调整分层结构,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对性学法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历时1个学期的体育分层教学有效促进了受试学生的柔韧性、肌肉耐力、速度、无氧耐力素质与体质健康总体水平,提升了受试学生群体达到良好以上等级的人数比例。
3)在同样的体育分层教学条件下,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与强度的增加使受试学生体质健康评分升高的概率显著增加;超重、肥胖与饮食、生活行为等有密切关系,其中甜食、膨化食品摄入与睡前加餐情况的增多使受试学生发生超重与肥胖的概率显著增加。

4.2建议
4.2.1合理进行体育分层教学设计
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设计应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主要分层依据与教学目标,结合所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接受能力,合理设置适合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
4.2.2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指导
针对课外体育锻炼频率与强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积极作用,高校在开展体育分层教学的同时,可通过发展学生体育社团、举办体育文化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同时,可尝试建立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制度,并将其纳入体质健康的考核体系。
此外,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高校应组织体育教学人员加强对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运动类APP、心率表等常用工具的体育锻炼强度评价功能,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
4.2.3完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甜食、膨化食品摄入与睡前加餐情况的增多等因素所引起的超重与肥胖趋势,高校可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上因素所涉及高能量食物与不良饮食习惯等问题,归属于大学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本研究提示,高校体育教师在注重学生身体活动的同时,还应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质健康促进的原理与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对于研究者来说,可通过参考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分设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尝试在我国高校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探讨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略)

范文2:浅谈大学体育篮球教学

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重实践轻理论

现在很多的高校大学体育教学都共同存在着一个问题,即重实践轻理论。作为大学生来说,老师通过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时,可能大家会认为极其枯燥无味,认为理论不重要。篮球课也是不例外的。很多学生观察模仿实践来掌握它的方法。大多数学生一般这么做都能学会篮球的基本动作。但是因为他们缺少对每个动作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学习不稳定并且花费的时间较长,动作不规范、不到位等。虽然篮球,一门实践性活动,但是学习理论知识,将会增加大家对篮球更本质、更深层次地理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我们大学生活当中,大学体育也是一门必修课。根据大学生选体育课的情况来看,篮球受高校大学生的喜爱程度越来越深。因此,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各高校体育老师当下应当注重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学体育篮球在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出入口以及通过介绍训练基本功的主要方法和训练内容(手法、脚法、视野等)进而解决大学体育篮球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篮球基本功训练

(一)手的基本功训练
手的基本功训练是篮球的基础,涉及到手与眼睛、手与耳朵的配合,包括运球速度要快,传球要准、抢球要敏捷、投球要姿势规范等等。这都需要手上功夫过硬。灵活的双手必须具备良好的敏感性,尤其对于篮球运动来说,任何一个手指的运动,都是手指、关节、韧带、肌肉的结合,所以在训练基本功时,也应将自己的韧带、肌肉训练得柔韧灵活。手部基本动作练习,包括一支手抓球、双手上部抛球、双人面对面传球、一支手低位拍球等,通过多方面练习,保证训练和课堂教学效果。

(二)脚的基本功训练
在很多篮球运动中或比赛中,带球需要脚的速度及节奏,投球需要脚的弹跳力,因此篮球胜负关键就是脚的灵敏度及弹跳力。在脚的训练过程中,需要锻炼脚的跑步频率,要让脚的频率可高可低,提高脚的变化步伐,使脚步能适应赛场上的环境变化,锻炼与脚步协调的身体姿势,这些都是篮球脚步锻炼的重点。同时不同的奔跑方向、不同的身体姿势在转换过程当中突出高能力、高强度的高速度。在比赛中,先发制人,赢得主动权,是比赛制胜的核心力量。在运动过程当中,要求运动员起身快、急停稳、转身快、变速快。

(三)视野的基本功训练
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是恰到好处表现了视野在篮球教学训练当中的应用。除了手与脚的配合,视野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观察出自己的跑位,用眼睛观察别人的速度等,来综合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手的活动情况。同时,运动员能够及时抢球,及时投篮,有力防守,都需要良好的篮球眼力。正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观察的内容越多,运动员的跑位越准确,对于篮球的判断也具有针对性。因此良好的视野的基本功训练对于提高篮球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篮球游戏教学

选择篮球体育教学意义不仅在于他们篮球水平的提升,更在于他们是否对篮球产生兴趣,并且发现篮球运动的魅力所在,激发出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天分,使他们尽情享受篮球运动。

(一)以教学大纲为指引,创新适宜的游戏教学模式
高校篮球教学多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引,在游戏模式选择时,也应与大纲相匹配,避免头重脚轻,应当注意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以篮球教学大纲为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选择多种篮球游戏教学形式,例如“投篮游戏比赛”“连续打篮板”等,这些比赛技既能达到篮球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对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控,学生在无形之中就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游戏中体验篮球的魅力,养成良好的篮球锻炼习惯。
以大纲为指引的篮球游戏模式,就是要满足教学大纲需求的同时,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篮球教学的多种形式,使篮球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游戏教学
选择篮球游戏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篮球教学质量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应要因材施教,必须考虑到学生们的身心特点,这就考验篮球教师的观察力了。首先要选择针对性更强、学习效果更为突出的学生,比如可以安排高年级的学生一些竞争性强、强度较高、难度较大的篮球游戏进行教学。而对于新生来说应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基础性的篮球游戏,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考虑到了学生们的特点,对于他们在篮球技能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们的身心差异涉及到他们的成长,如果利用好学生这方面的特点,这对于篮球教学水平的提升会很明显,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来进行篮球游戏的选择。

4总结

在篮球体育教学当中,可以适当进行篮球游戏教学模式。大部分高校教学目的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比赛和竞争,更重要的是养成基本的篮球运动习惯和获得适当的篮球技能锻炼,培养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帮助他们树立终身的篮球锻炼意识。综上,在篮球体育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基本功高度重视,特别是手、脚、眼睛的基本功训练,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适当篮球游戏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以上的几点,符合我国体育改革的大方向,对高校篮球体育教学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


范文3:高校篮球教学中团队精神的培养

篮球运动属于热门的体育运动,而且也是最能够体现团队精神的运动。篮球作为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运动项目,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原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了体育的竞技性,现在学生更多的是想通过学习篮球课程来培养团队精神。本文将详述高校篮球团队精神培养的意义、制约高校篮球教学团队精神培养的因素以及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

1培养团队精神的意义

以往的篮球教学是篮球的技术与技能传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述团队精神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团队精神对于学生篮球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够使得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通过篮球运动可以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而且将团队精神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交友,同时也让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浓厚,团队协作所能体现的能量远远大于个人的能量。即通过较大强度的训练来使得学生具备较好的篮球技能。
校领导主要是想通过团队精神的培养来使得学生健康积极的运动,现今的篮球运动不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讲究团队协作。以获得比赛胜利为最终目的。在篮球比赛中单打独斗是很容易失败的,通过团队协作球队的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优势,那么就可以掌控比赛节奏继而赢得比赛。团队精神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赢得篮球比赛,更多的是交给学生将团队精神运用在其他事情上。

2影响团队精神培养的因素

2.1错误的培养定位
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个人英雄的教导模式,即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技术水平,而没有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都希望学生通过高超的技战术水平来赢取比赛,但是缺乏团队精神的技战术是很难取得比赛胜利的。
原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深受竞技性体育的影响,教师过多的要求学生掌握技术规范以及战术方法。这些应该是学生在球场上灵活运用的技术。而教师为了使学生快速接受技战术内容便通过示范性讲解来使得学生模仿练习,然后教师通过学生做的动作进行纠正,在不断的练习以及纠正过程中,学生由原来的泛化练习变为专一的分化练习最终达到技战术自动化的形成。
这种训练方式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固有的条件反射,即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便采取相对应的进攻方式或防守方式。使得学生在动作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训练方式仅仅强调了动作的正规性,并没有强调团队精神的培养。

2.2滞后的教学方法
高校篮球课更多的是传授篮球的技战术,而篮球技战术的传授通常需要教师的示范性讲解,即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巩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得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提升,反而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将造成篮球课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篮球的教学内容也是非常单一的,这些练习都非常简单,但是要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标准就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主要是通过不断的个人训练来得到强化的,只要坚持锻炼便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可不断的个人重复训练会使得学生的团队精神下降。而且对于团队协作不予领悟。

2.3教学评价结构不科学
篮球课程教学后也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结课成绩评价,高校篮球考试通常是考察学生的个人能力。并没有考察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高校篮球开始通常考察学生的个人技术能力,考察学生的技基础能力,这种考试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只需要在课后进行强化性训练便可以实现考试这一目的。
尽管学生的篮球成绩很高,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掌握团队协作技能,考试所反映的只是学生的个人技术,所以无法区分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好坏。篮球本身就不是单人进行的运动,那么在篮球考察过程中仅仅考察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水平是不科学的,因为凭借那些基础数据并不能体现学生的能力,更加不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2.4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篮球专项技术,另外会讲解少量的比赛规则以及裁判方法。即教师还是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为主,没有根据篮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讲解技术动作或比赛的技战术,也没有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篮球考核也只是单单注重个人成绩的高低,而没有考察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并得到更高的考试成绩去练习篮球,只会造成学生的篮球团队精神更加无法提高,学生只是通过考试前突击专项训练来迎接考试。
而不是在平时空余时间就参与篮球训练。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没有养成团队精神,同时也没有掌握个人技战术水平,学生都只是通过考前强化来得到较好的成绩。

3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团队精神培养的方法

3.1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
篮球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多种技术配合采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攻防结合联系、培养比赛战术意识,篮球是一项多人合作的运动项目,在篮球比赛中不光体现出学生的体力更多体现的是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是学生顽强的拼搏意志。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少高校在尝试改变篮球教学中的内容,并且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而这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不少教学内容都是依据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增加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运动技术,而是逐步表现出篮球运动的团队精神、娱乐性、健身性以及可持续性。
例如积极开展友谊比赛,每次课程预留部分时间供学生进行教学比赛,当然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学生在多次的教学比赛中会逐渐发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通过队友之间互相传球来达到进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对抗比赛来使得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要打破原有的理论和实际分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实际比赛中提高自身的团队精神。

3.2改变篮球教学方法
篮球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即让学生在对抗比赛中独立灵活的采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合理布置战术并加强队友间的互相合作,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比赛跑位意识。
在实际的篮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性格进行均衡分组,通过不断的比赛来确定分组的公平性,在教学中让这两队打比赛并规定输队接受惩罚,这样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增强。

3.3改良教学手段
传统的篮球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导,但在篮球动作日益变难的环境下,教师的讲解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动作的认知。如果不进行团队协作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反应出来,而且这些多媒体资料大多是世界顶尖赛事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将学习到他们相互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榜样的力量。

3.4建立全新的考核方式
一个规范的考核方式将能够使得学生更加主动的去练习篮球,考核之前还是会提前告知学生考核的内容、方法以及标准。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行进行团队合作。但是依据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于篮球技术好的学生评分标准要严格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发挥出团队的最高水平。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且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磨合,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同时在培养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技战术水平,这样在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团队精神的力量。

参考文献(略)

范文4:比赛式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1比赛式教学法的概述

篮球比赛是一项团体比赛,个人能力再强没有队友的配合也于事无补。篮球一直是众多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开展篮球教学以来也一直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然而高校篮球教学的具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却一直不太尽如人意,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完篮球之后并不能真正上场参加比赛,使得篮球教学逐渐处于边缘化状态。比赛这一棍念最早产生于远古的军事战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比赛一词的使用范围变得更加宽泛,泛指一切具有对抗性质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比拼。比赛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属于一个高频词汇,比赛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模拟的比赛情境,按照规范的比赛规则对学生进行专业项目的训练和教学。因为篮球本身是一种具有强烈对抗性质的体育运动,因此在高校篮球教学中需要运用比赛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高校篮球教学中的比赛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完全按照正规篮球比赛的规则和方法,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篮球比赛中不断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篮球理论知识,在和其他学员的默契配合及教师的准确指导下完成篮球比赛,由此可以看出比赛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更加具有对抗性质,教学强度也比较大,竞争非常激烈,学生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现阶段高校篮球教学情况

2.1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的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存在一个教学误区,那就是以注重对学生进行篮球项目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教师经常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向学生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则、篮球比赛中的注意事项,主要采取口头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篮球技巧和篮球技能教学,学生纵然拥有大量丰富的篮球专业知识,甚至很多学生对篮球明星如数家珍,但是他们并不能够将篮球理论知识运用到真正的篮球运动当中,因此使得高校篮球教学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2.2教师没有重视备课环节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之前很少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和篮球基础,制定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往往非常随意,简单进行一下篮球知识讲解和篮球比赛规则说明之后便让学生自行练习,很多学生甚至根本不懂具体的篮球打法,比如三分球、三步上篮等,教师没有进行明确的指导和示范,只是简单口头上的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在教师要求的自主练习时间里只能闲聊天,或者无意义地拍打篮球,很多学生很快便丧失了对学习篮球的热情和欲望。部分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投篮方式进行指正,所以很多学生尽管练习了很长时间,但是都只是在做一些“无用功”。

2.3高校篮球教学时间太少
高校开展的篮球教学大多都是选修课,学生每周能够正规学习篮球的时间非常少,由于学习篮球的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学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能够一对一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在篮球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一般都会选择解散学生,或者直接下课,没有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篮球学习进行考核与检侧。

3比赛式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作用

3.1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操作中
比赛式教学法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时教学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改变“纸上谈兵”的学习模式,将具体所学的篮球知识落实到真正的篮球运动当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提升篮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在激烈的篮球比赛当中不仅能够践行篮球理论知识,还能在不断的跑动中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实现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3.2提高教师的篮球教学效率
教师能够进行篮球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很难在篮球教学过程当中顾及到每一位学生,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教师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篮球技术和技巧方面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教师也能够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篮球学习质量和结果进行一个直观的评价与考核,明确学生在篮球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篮球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优化了篮球教学时间。

3.3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想要在比赛中获胜除了需要教师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战略上的指引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在场上的默契配合,学生在传球的过程中彼此磨合,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感受永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有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尤其是在输掉比赛的时候更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4比赛式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4.1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安排学生进行具体的篮球比赛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篮球知识以及篮球技能。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具体讲解篮球运动的比赛规则和运动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画图或者将篮球活动规则制作成一个小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其具备基本的打篮球的能力。其次,在学生进行篮球活动和篮球比赛之前一定要确保学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热身运动,防止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受伤。

4.2将比赛进行分层
比如说对于篮球基础较好,身体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进行全场的篮球比赛,对于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进行半场比赛。对于篮球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直接让其上场参加正规的篮球比赛显然有些“赶鸭子上架”,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比赛,比如说组织学生进行投篮比赛、运球接力赛等等,来训练和巩固学生的基本篮球能力。

4.3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判定
教师在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比赛规则进行判定,尤其是在面对篮球比赛中学生发生的肢体碰撞或肢体冲突时,教师需要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判定,不能袒护其中的任何一方。与此同时,学生在场上比赛时,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运动姿势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学生篮球姿势不正确或者不规范时要进行及时指正,以免学生因为错误的姿势而受伤。

4.4宣布比赛结果,进行教学总结
在高校篮球比赛式教学法的最后,教师需要对本场比赛的结果进行宣布,对获胜的学生教师需要提出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面对失利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勉励,帮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重在参与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习篮球的信心和耐心。

5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身体条件和篮球基础,将比赛进行分层。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能够有效将学生所学的篮球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的篮球运动当中,在比赛中不断学习和加强自身的篮球水平和篮球技巧,与此同时,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提高了学生的凝聚力。因此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要在篮球教学中积极使用比赛式教学方法,不断推动和促进我国篮球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范文5: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发展

我国一直不太重视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都较落后。高职教学改革从来都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在高职各大文化课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高职的体育教学也应顺应时代,同步进行。目前我国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依然较多,并且不同的学者对新观念和新方法的看法都有区别,在这种情况下,高职体育教学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创新。

1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成立高职类院校的时间较晚,很多的高职院校其实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因此,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各科目,包括体育教学时,还在沿用中职院校的教学思路。另外,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通常都是直接照搬本科类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却不结合自身实际。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和对待专业课的态度应不同,既不能过于轻松,视体育课为自由活动课;也不应太严肃,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运动员一样训练。

2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2.1突出教学理念的特点
目前,影响高职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两点:第一,照搬本科院校的体育课教学方式,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第二,不重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要求,过于偏重某一点。教学理念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因此可以参考国内较为知名或成功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借鉴国外优秀高职院校的经验,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不管从哪里借鉴而来的教学理念,终归都只是“借鉴”,而不是“抄袭”,一定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借鉴而来的经验进行相应地改善与调整,使其更适合自身的环境。高职教育根据工作或岗位设置课程专业,并明确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社会越来越需要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优秀的人才,并且体育结合职业教育已成为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之外,更应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健康意识。

2.2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
2.2.1满足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迅速掌握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大动力源,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教师。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授课,并开拓一些深受学生喜爱以前却没有的体育项目。
2.2.2推广大众娱乐项目
体育并不是固定的科目,学校也不应限制学生仅学习标准的体育项目,可以多开展一些大众的娱乐项目,也可以借此推广民俗文化,比如具有民俗传统的蹴鞠等等。
2.2.3重视终身体育理念
重视学生的兴趣是必然要求,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2.4内容应服务于学生职业
因专业的不同,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也必然不同,因此对学生在体能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从事工程师或者摄影师之类的学生,就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因此,学校也应按照学生的相关专业,开展一些专业技巧课或者岗位体能相关的训练课。

2.3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
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局限于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育是一门更侧重学生天赋的课程,这并不是说有些学生就不适合体育,而仅仅是表现在体育项目上。高职学校在改革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按照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减少每班学生人数或者在体育课时重新分班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提升了教师教授体育技能的效果,也能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体育器材可用,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一件器材或一片场地多人轮流使用。充分保证每位学生的训练强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2.4体现体育教材的特色
高职的体育课程有很多教材可供选择,但这些教材大多出自本科院校的体育教材,并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体育课程的要求。因此,应尽快推出专门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编制的教材,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以及针对性。可以选择修改现行的本科体育教材,也可以整合某些优秀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重新编写。新教材应更重视学生对于职业和健康方面的意识,介绍更多健康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并强调专业技能和岗位体能的训练指导。
高职体育教材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承袭本科体育教材,因为双方在教育理念上本身就存在巨大差异。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向是培养实操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应更重视结合职业岗位;而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向是培养综合型、素质型人才,因此本科院校的体育教材更重视的是全方位的体能提升。

2.5改革应结合学校实际
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众多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经济发展情况也非常不均衡。这样一来,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就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经济发达的地区,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更完善,设备更充足,而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情况却正好相反。学校无法改变这一现状,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也不可能一下子对体育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也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使改革更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

2.6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在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的今天,人们对校园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不仅应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善于利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运用的学习,所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学习、培训等教育,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3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3.1创新的意义
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各高职院校都应着力提升体育教师的能力。创新型实用性体育教学是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侧重培养,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在步入社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这种教学旨在推动学生职业特殊性体育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从业过程中的一些外界影响,这种能力包括生存、发展、抗挫折等。

3.2实施策略
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根据发展的形式更新体育教学理念;第二,根据专业的职业特征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另外,在进行高职体育教学创新时,也应注意以下两点问题:第一,要注重教学的合理性;第二,一定要记住,强调终身教育的理念。
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将来步入社会都起到重要作用,高职体育教学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体现出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色。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包括突出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教材特色、结合实际以及加强教师培训等等,而高职体育教学想要得到发展,就应首先明确创新教学方法的意义,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略)

范文6:曲靖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羽毛球教学现状的思考

1.羽毛球课的教学现状

1.1曲靖师范学院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的设置
曲靖师范学院目前有室内羽毛球场地9片,且都为塑胶场地。羽毛球课是众多体育选修课中的一门,学校规定学生选修一门体育课的时间为一学年,到下一学年选修的体育课不能与上一学年相同,否则下一学年得不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的课程设置为一学年,且每周一次课,一学期18次课,一年一共36次课。36次课只能让学生学会发球技术,高远球技术还有脚步,但要学会所有技术,课程设置还是显得少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曲清师范学院的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提高曲靖师范学院羽毛球的教学现状,为公共体育学生提供更好的羽毛球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曲靖师范学院的羽毛教学质量。

1.2场地设施
由于选修羽毛球课的学生太多,再加上体育学院还开设了羽毛球普修课、副项课和专项课,所以一般公共体育羽毛球课都为2个班同时上课。一个班级人数大约为60人左右,所以每次公共体育羽毛球上课人数有120人。一共有9片场地,平均每片场地有学生13.3人。通常一片场地能容纳4个人进行对打,要不太多人一起对打很容易受伤,所以一般情况下有9个半人都是在场地边上休息的,所以学校的教学场地严重不足。



1.3教学内容
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羽毛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发高远球技术,两人对打高远球和全场脚步,其它技术大多作为介绍内容向学生介绍学习。而且上一学年和下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加入新的教材内容。

1.4教学方式
一般上课都是按照自然班进行上课,但是由于场地空间不足,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是2个班合为一个班级进行教学,且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给学生做完示范后就让学生自由练习,不会进行集体练习和分班练习。只有很少几个教师会在示范后让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和单独指导。

1.5师资队伍
曲靖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除教师教育学院外,全部由体育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目前,学院有教师54人,羽毛教师3人。其他教师虽然没有进行过深入学习,但是对于进行羽毛球发球、高远球和脚步教学还是足以胜任的。

1.6教学效果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选修羽毛球是为了躲避室外的太阳,所以大部分学生在示范后便在场地边上聊天,不进行技术练习。

2.曲靖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羽毛球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2.1改变课程设置,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都是握苍蝇拍使着蛮力进行对打。学校公共体育课为选修课,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必须参加体育课学习,且成绩合格才能毕业。经过一学年的羽毛球学习,一个班级里两人可以规范的进行高远球对打的人数很少。由于,羽毛球公共课上课人数较多,再加上多为示范后自由练习,所以大多数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时间较少,一周只有一次体育课,再加上学生的空余时间较少,因此学生课后进行羽毛球练习的时间较少。所以学校要增加学生学习羽毛球技术的时间,让他们用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认真学好羽毛球技术,而不是为人开设课程而上课。

2.2优化教学模式
将教学调整为学教并重的模式,这样即能施展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一种比较开放互动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同时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其学习不发生质的偏离。改进教学方法,在示范后要让学生进生练习,如在学习高远球技术时,要让学生进生挥拍练习。



2.3改进考核方法
改进羽毛球考核方法和标准,在羽毛球课教学中,其最终的评价与考核标准应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应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学习态度以及在一学期学习中所体现出的技能提高程度综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让学生不再只坐在场地边上聊天,而是积极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

2.4扩建羽毛球场地,学校场馆对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学校在建设室内场馆的同时还应修建一些室外场地,这不但能解决场地少的问题,同时还能减轻学生负担。由于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课程安排较多,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进行练习。但学校球馆在这个时间又是收费的,所以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笔开支。因此,球馆的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不但能够提高学校场地的利用率,同时也能让学生开心的练习羽毛球。

2.5提升羽毛球教师队伍水平
学校要定期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保持一定的教学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让其它参与羽毛球教学的教师,定期向专业教师学习。

2.6开设羽毛球俱乐部,并提供专业指导
首先,应当开设课外羽毛球俱乐部,让喜欢羽毛球运动的学生能够在课外时间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学习羽毛球技术。其次,还要为俱乐部提供专业的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略)

范文72014-2015CBA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重点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1、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CBA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是我国体育竞技比赛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种比赛,长期以来该项比赛受到国人的关注。随着很多联赛的举办,又一次让全社会的人士尤其是篮球爱好者对这项运动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它也对我国的篮球职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了解 CBA 的发展现状,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篮球运动员的培养。 2014-2015 赛季北京金隅队夺冠,不仅因为拥有莫里斯、孙悦等优秀的球员,更因为相较于其它球队来说拥有一名身体素质好,个人技术全面,攻防能力强,能组织起全队进攻的强劲外援后卫马布里。篮球比赛讲究内外线结合,在比赛中中锋大多是进攻的终结者是赛场上最能威胁篮筐的位置,而后卫则是进的发起者是赛场上控制球最长、支配球最多的位置。分析 CBA 联赛中其他各球队失败的原因,大多都可以归结在外线、特别是组织后卫的薄弱,缺乏所应有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的组织起整只球队。由于我国的篮球后卫人才明显不足,我国后卫在进攻战术方面明显不同于外援后卫。 通过对中、外后卫的身高、年龄、体重等各类指标的分析,发现我国后卫在各项能力指标、身体素质和外援后卫已经相差无几,但一旦要进行高强度的比赛就会出现体能储备方面的劣势,这表明我国核心后卫基本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在对方高压防守下难有应对之策。从对抗法中的打法单调,得分手段较为单一,跳投、上篮、罚球命中率低,进攻中的失误可以让对方找到反攻的机会。此外,国内后卫队员在个人防守方面缺乏一定的战术,且身体素质明显比不上国外的队员,篮板球的拼抢意识有所缺乏等。通过对 CBA 联赛的分析,重视后卫队员建设,增加年轻后卫队员的上场比赛时间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应的比赛活动,后卫队员要强化三分球投篮的训练,后卫队员要学习多种传球方式,通过不断地开阔视野,传球要果断等,以此来鼓励他们在打法上要寻求新的突破,认真地分析对方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通过这样,可以让我国篮球界对核心后卫队伍的建设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为中国职业篮球运动队的选材、训练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并为职业篮球队员提高自己的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1.2 文献综述
为了撰写本文,笔者从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处,查询了大量的有关篮球后卫队员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队员的各项指标及攻防能力和掌控比赛的能力,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如下:《从 CBA 职业联赛看我国篮球核心后卫的发展情况》指出 CBA 联赛中核心后卫队员可以较为快速地掌握其具体的攻击套路,有一定的运球能力,但是由于身体基本条件相对一般,灵敏、速度素质虽较好,但力量、弹跳素质比较差等因素客观存在,明显无法实现个人攻击,且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攻,传球能力不强,个人防守能力也不强。 于少勇学者在其发表的《对 CBA 甲 A 联赛后卫队员综合能力的研究与分析》中通过对 2002—03 举行的职业联赛的一百八十场比赛的后卫球员的进攻和防守等多项指标的对比,提取相应的数据,计算方差,最终得出了多个结论。核心后卫是球队的灵魂所在,是球队的主要指挥人员,是教练员的有力助手,其水平的高低对于整个队伍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千军容易找到,但是真正的强人难找到”。通过相应的分析,笔者提出:分析 CBA 后卫队员综合能力所得出的判别方程,并通过方程分析得出球员的综合能力。孔维东学者在《CBA 联赛状况与技术分析研究》中指出,中外后卫球员在半场阵地进攻中表现出的攻防转换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中国后卫得分采取的都是效率相对较低的、且是单一的方式。得分更多是采用远距离投放,而从篮下得分的情况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并不是经常能够把握传球时机,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大局观。助攻传球及防守和进攻的能力和欧美国家相比,都存在着不小的落差。
............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本文以 2014-2015 CBA 季后赛 16 名中外后卫队员重点技术运用效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内后卫队员:孙悦、方硕、 罗汉琛、陈江华、杨鸣、张骋宇、郭艾伦、张庆鹏,外援后卫队员:斯蒂芬马布里、鲍比布朗、威尔拜纳姆、米歇尔马丹里、贾斯汀邓特蒙、赖斯特哈德森、贾马尔富兰克林、杰里米帕戈。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是借助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有的体育大中专院校的学报,体育学术期刊等取得了有关体育比赛和联赛中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国家篮球运动发展趋势等相关文章和互联网上的有关技术,再就是通过《现代篮球比赛能力培养》、《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知识》、《现代篮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等,从互联网上查找 2014-2015 赛季 CBA 季后赛的一些资料,并就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各方面的分析,为撰写全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 专家问卷调查法
以本课题的研究问题为中心,通过走访面谈、网络访谈等方式对我国和国外的相关专家和教练进行了咨询。研究者向陕西的篮球教师、高级教练,共 20位专家,对涉及的于本论文有关的相关概念、统计尺度和指标的确定进行咨询。针对 2014-2015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所存在的问题征求专家意见并做笔录,为本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提供科学性的理论指导。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6
3.1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和克托莱指数状况 ..... 6
3.2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投篮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 8
3.2.1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二分投篮命中率的比较分析 ........ 9
3.2.2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三分投篮命中率的比较分析 ....... 10
3.2.3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罚球命中率的比较分析 ........... 12
3.3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的比较分析 ......... 13
3.4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抢篮板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 14
3.5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抢断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 15
3.6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助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 16
4、结论与建议 .... 17
4.1 结论 ..... 17
4.2 建议 ..... 18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和克托莱指数状况


从表 1 得知,我国后卫较外援后卫年龄有明显差距,身高方面 191.5cm 为CBA 后卫队员平均身高,2.05cm 是最大值,185cm 是最小值;而 190.6cm 是外援后卫队员平均身高,190cm 是最小值,1.93cm 则为最大值,两者间的平均相差数是 0.9cm,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比赛过程中,外援后卫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赛控制能力、比赛意识以及比赛经验都相当出色,在比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作轻重的。现阶段,我国CBA 后卫与外援后卫队员作比较处于不利地位,可是 CBA 国内后位队员的运动生涯还相当长,离顶尖时期还有 5 年时间,还有极大的天赋可以挖掘。现阶段,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逐渐往高大的形态演变,遴选优秀篮球运动员第一条件就是身体上的高度,越来越关注空间上的优势。83.5 千克是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而 71 千克是其最小值,92.1 是其最大值,二者间的平均相差值约为 1.2 千克,这证明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外援后卫队员与 CBA 国内后卫队员在体重上相差不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可是这并不象征着在比赛过程中 CBA 后卫运动的对抗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无几,对抗能力的另一表现即是速度与力量,在体重相一致的情况下,速度与力量的变大,那么对抗能力就越大,从表 1、表 2 的数据得知,445kg/cm 是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季后赛后卫队员的克托莱指数,436kg/cm 是国内后卫队员平均克托莱指数,379kg/cm 是最小值, 460kg/cm 是最大值;上述数据都能够证明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季后赛大多数国内后卫队员的体重普遍稍逊于外援后卫球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球员身体素质与外援后卫有一定的距离。进一步表明,CBA 国内后卫球员克托莱指数十分小,这亦是 CBA 国内后卫队员与外援后卫队员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

结论

4.1.1 国内后卫队员在年龄方面,明显低于外援后卫,国内后卫队员与外援后卫队员在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上接近外援后卫,还有待于在训练中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4.1.2 分析每场的均投篮数据,得出国内后卫队员二分、三分、罚球命中率等各指标都大大不如外援队员,所以以后比赛要更多地进行主动出击,而且还要逐步地提高投篮命中率。
4.1.3 从场均助攻次数这一指标来看,CBA 国内后卫队员的实力大大低于外援后卫,应该对国内后卫队员助攻技术的培养,而场均助攻失败次数低于外援后卫队员,应该继续保持。
4.1.4 从场均突破的统计来看,国内后卫在运球突破投篮和造犯规方面跟外援后卫相比有明显差距,在今后的训练及比赛中还有待于提高。
4.1.5 从场均篮板球数据统计来看,国内后卫较外援后卫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以后要在比赛过程中,要强化积极拼抢前后场篮板球。
.........
参考文献(略)

范文8:郑州市初中生软式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排球运动始于 1895 年,是美国人威廉·摩根发明的,是依靠着美国教会的传播和美国军事活动而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排球运动起源于西方,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据史料考证,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1905 年[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渐注重竞技体育运动。由于国家的重视,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运动便成了重点体育项目,并在全国推广开来。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初期,是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排球运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我国各省、市组建自己的排球训练队伍,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战术打法。我国的女子排球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获得辉煌的“五连冠”,我国男子排球队也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当时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阵排球热潮。排球运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进入到 21 世纪,随着排球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排球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男排渐入低谷,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探索时期。排球竞技水平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男排身上,中国女排竞技水平也开始与世界领先水平的队伍拉开差距。中国女排一度退出了世界强队,即使在 2004 年奥运会上重新获得了冠军,也只不过犹如昙花一现,后续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取得的成绩都不尽人意,又逢中国女排遇上新老队员交替的时期,在中国,排球热潮逐步降温,我国排球运动开展进入了瓶颈时期[2]。中国排球管理中心出台的《2001——2008 年排球运动发展规划》中提到:“以青少年和学校为重点的群众性排球运动得到较大的发展;初步形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3]。 作为我国排球发展的目标。由此青少年排球运动的开展成为发展我国排球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排球也成为了培养排球后备人才重要途径。而软式排球从排球发展而来,其质软,易控制,飞行速度慢等独特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近年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对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初中学校的软式排球发展做了调查与研究,望能为郑州市青少年软式排球的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黄金阶段,对于学校体育来说,能否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工作重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球类运动明确指出: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即 7--12 年级)需对一到两种球类的技战术有所掌握。在 21 世纪,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把软式排球正式列入教学内容,由此,软排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4]。又由于软式排球具有质软、易控、飞行速度慢等特点,从而大大的增加了学习排球趣味性和娱乐性。并且软式排球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大大增加了该运动的健身价值,对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有大大的帮助。软式排球所独有的团队战术特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培养作用巨大。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而言,在初中阶段开展软式排球运动对学生来说可谓百利而无害,因此软式排球运动在初中阶段应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开展项目。虽然开展软式排球好处多,但现实的开展状况又是如何?笔者对我国有关软式排球开展的文献展开调查,查看的结果并不乐观。不少有关省市软式排球开展现状研究的文献显示:近年来初中学校对软式排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不少地区学校软式排球运动被逐渐冷落,并且有软式排球的试点学校开展的并不理想,学生对软式排球的兴趣降低,甚至被篮球或足球而取代。然而这种情况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吗?它的存在是否有据可循?本文将立足郑州市初中软式排球的发展现状,抓住软式排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制定出相关软式排球发展的策略,望能帮助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项目较好的开展。在所查阅的有关河南省中小学生软式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文献中显示:河南省中小学软式排球的开展状况有日渐下降的趋势。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它的经济、教育和体育竞技水平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的,大多运动项目在郑州市的学校中优先开展,因此,有多数初中学校都开展了软式排球课程。而软式排球运动在郑州市初中学校的开展状况又是怎样呢?基于此,笔者结合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对郑州市初中学校展开调查,找出影响软式排球在郑州市初中学校开展的关键因素。对郑州市初中学校的研究任务包括:(1)体育教师的基本现状;(2)软式排球场地、器材的现状;(3)软式排球课教学现状;(4)学生参与软式排球运动情况;(5)影响软式排球开展的因素。由此调查出影响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开展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分析,望能为软式排球运动在郑州市的开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郑州市 6 个区开展软式排球的 20 所初中学校(二七区 3 所,中原区 4 所,回族管城区 5 所,惠济区 1 所,金水区 6 所,上街区 1 所)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 CNKI 采用电子检索手段,重点查阅近几年的教育类、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学生排球开展有关的士毕业论文 30 余篇,并阅览中国体育报有关软式排球的相关报道,从而了解本领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依照体育科研方法对于问卷设计的要求以及专家访谈所反馈的意见,设计出《郑州市初中软式排球活动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问卷和《郑州市初中软式排球活动现状问卷调查表》教师问卷两类问卷,问卷内容见附件。
......

3 结果与分析....8
3.1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课现状分析....8
3.1.1 教师情况调查分析..............8
3.1.2 场地、器材现状调查分析...........11
3.1.3 课程现状调查分析.............12
3.1.4 学习现状调查分析............14
3.2 郑州市初中学校开展软式排球运动存在的问题........19
3.3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运动发展的优化对策........21
3.3.1 激发学生对软式排球的兴趣并积极参与.........21
3.3.2 郑州市各个学校要加大对软式排球的重视并积极开展.......21
3.3.3 政府部门要对郑州市软式排球的硬件设施加以扶持...........21
4 结论与建议.............23
4.1 结论..............23
4.2 建议..............23

3 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课现状分析


在初中阶段软式排球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起着主导教学的作用。因此,对学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中,师资力量条件是调查的首要内容。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不同年龄的人,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效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是学校体育团队工作效能的体现,不仅关系到团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还是影响团队优化的重要因素。如表 3.1 的统计调查结果,所调查的 98 名郑州市初中体育老师,年龄最大的为 55岁,年龄最小为 24 岁,平均年龄 42.27 岁。由表 3.1 可以看出:有 21.43%的体育教师年龄在 20—29 岁之间;有 20.41%的体育教师年龄在 30—39 岁之间;有 56.12%的体育教师年龄在 40—49 之间;有 2 位 50 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占调查人数的 2.04%。说明郑州市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以中年为主,青年教师人数比例占到第二位,中年教师体育教师占主导,中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有十足的干劲,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教师在体力和教学经验方面都有优势,因此来看郑州市被调查的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调查结果来看,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人数为 1 人,占调查人数的 1.02%;获得本科学历的人数为 84 人,占调查人数的 85.71%,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人数为 13人,占调查人数比例的 13.27%。其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年龄结构都在 20—29 岁之间。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 98.98%,即 98.98%的老师接受过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这充分说明郑州市初中教师师资力量较好。

.........

结论

4.1.1 郑州市大多数初中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调查发现真正能够参与到软式排球运动的人数与软式排球运动计划差距甚大。
4.1.2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运动开展所需用的场地器材等条件因素,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来进一步完善。
4.1.3 郑州市初中学校基本能够开展软式排球课程,但是软式排球的课程安排和实施课程计划不够规范,存在课时量少的问题。
4.1.4 郑州市初中学生参与软式排球运动的主要动机是考试需要,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师资专业培训不足。
4.1.5 郑州市初中学校的软式排球发展水平不均衡,硬件设施好学校的开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学校。
4.1.6 学校太过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郑州市初中学校对软式排球运动还不够重视。
.........
参考文献(略)

范文9: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研究

第 1 章 绪论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课堂交流仅限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和其他人更多的交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正是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落后,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学科为中心,体育教育也不能免俗,我国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直强调的是以运动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法上,过多的强调以体育教师为中心,要求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学习同样的东西,忽视了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由此可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转变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观念,改进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是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现状分析,找出现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所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策略,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


第 2 章 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体育课堂教学同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体育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肯定会发生各种形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这就是课堂互动。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互动类型为主。其中更是细分为师个互动、师群互动(体育教师与学生小组或全班学生间的互动)、个个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组组互动(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个群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或全体学生之间的互动)这 5 种类型。



2.2 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当中会产生情感方面的信息,这也是交往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表现,这也就是互动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一方的情感流露会对另外的一方产生影响。回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会通过自己的言语类行为与非言语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情感的交流。同时,根据从互动行为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征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积极、消极、中性。所谓积极,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行为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关心,友好,鼓励和表扬等倾向,比如“你做的很棒,再接再厉。”消极则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体现出了对学生的不满、厌烦等情感特征。比如“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会很危险。”中性则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中所带的情感色彩相对平淡,介于积极与消极之间,比如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的知识时对全班同学说:“来,大家看我做一遍。”


第 3 章 影响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因素.............. 26
3.1 体育教师因素 ....... 26
3.2 学生因素 ............... 29
3.3 体育教学环境 ....... 31
第 4 章 提升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 34
4.1 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评价观 ... 34
4.2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意识 ......... 34
4.3 制定合理明确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 35
4.4 增强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形式的多样性 ... 35
4.5 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 36
4.6 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习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效率 ........... 36
第 5 章 结论.... 38


第 4 章 提升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策略

4.1 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评价观
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存在导向、改进、判断、激励等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互动评价机制对其有效性很有意义。所以我们要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互动评价观。首先,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正确,当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体育教师应该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耐心的听取学生所表达的意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合理的运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要公平、公正,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只要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要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若是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及时的对他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纠正,然后再进行鼓励。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2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意识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观念中,体育教师往往被单纯的认为是知识的搬运工,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并没有关心到学生其他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事实上,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参与者,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帮手。在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中,体育教师要提互动意识,一定要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互动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可能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互动方式,要尽量照顾到学生们的诉求,只有满足了学生们在讨论和学习上的诉求,才能让学生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学到的知识,把这些知识通过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互动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同时,娄底市城区高中的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互动意识,要时刻想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内化创造精神来达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自我发展的目的为宗旨。同时在互动中也要积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而有效的调整,从而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

第 5 章 结论

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两大类: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其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划分成为两个部分,体育教师与单个学生间的互动以及体育教师同班集体之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可以划分成为三类: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小组间的互动。通过近一个月的跟班调查发现,目前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多以师生互动为主,生生互动为辅。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言语互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言语互动以中性情感的“讲解”为主,学生对体育教师言语互动以中性情感的“回答问题”为主,学生对学生言语互动以积极情感的“鼓励”为主;在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非言语互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非言语互动以中性情感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动作”为主,学生对体育教师非言语互动以中性情感的“练习动作”为主,学生对学生非言语互动则是以中性情感的“动作示范”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娄底市城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主要以中性情感特征的互动为主,带有积极情感的互动不足。
....
参考文献(略)

范文10:北京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前言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以往对于独立学院在办学方面的相关政策、文件的整理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仅有个别学校做过类似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的调研,调研的内容也仅限对体育师资、课程设置和场馆利用几方面做出归纳,对于办学依附、经费投入、组织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则没有太多关注。本研究对背景五所独立学院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进行详尽的探究分析,首先介绍北京市独立学院的发展背景,对独立学院现阶段的管理体系、体育课的开展情况、场地设施、任职教师教学水平、学时安排、任职教师和学生的配比情况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调查,然后进行学院间比较,揭示体育课在独立学院中受重视的程度,找出制约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归纳出制约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发展的"共症",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方案,为未来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



2文献综述



2.1概念阐述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品格和意志,勇敢面对未來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学生对抗压力的能力。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为了促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将其作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其中包括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以及体育情感方面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必健康发展。



2.2国内研究现状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独立学院的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己经有一定的见解,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体育教学、师资、课程设賈方面,对于学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就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对北京五所独立学院目前体育课教学方面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揭示目前北京五所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五所独立学院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3研究对象与方法........5
3.1研究对象.....5
3.2研究方法.....5
4研究结果及分析.....6
4.1教学管理现状分析.....6
4.2体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15
4.3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18
5结论与建议.....27



4结果及分析

4.1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2002年将教学大纲完全更新,并且将体育课命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教材的设置与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教材的编排往往是同步进行的,而教案则是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依据教材进行的教学规划,是大纲和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本次调查中发现,北京五所独立学院都有教学大纲和教案,但是只有2所院校有公共体育课的教材,说明有超过60%的独立学院没有科学的教材作为理论指导,这对于体育教学的质量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多年来,体育课程都是以课堂实践为主,忽略了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也是高校缺乏体育课程教材的主要原因。没有教材的指导,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的依据,固此体育教材的编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4.2体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关于教师队伍的研究也是近年来教育学术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课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5结论



5.1公共体育课程的学时设置不足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课程学时设置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创设体育课程,要求四个学期要不低于144学时,经过调查有四所独立学院没能按照纲要的规定执行。



5.2独立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待加强
随着独立学院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对于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也不断更新和完善,逐渐由单纯关注学生体质转变为关心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由健康第一转变为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这种教育目标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在公共体育教育目标的设置方面,还需要考虑到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导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