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是表述这一认识成果的文字形式。真正称得起体育论文的文章,不是从提笔开始,而是在写作之前必定有一个前期的研究过程作为基础,题目也是早已选定的。(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体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CBA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是我国体育竞技比赛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一种比赛,长期以来该项比赛受到国人的关注。随着很多联赛的举办,又一次让全社会的人士尤其是篮球爱好者对这项运动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它也对我国的篮球职业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了解 CBA 的发展现状,才可以更好地进行篮球运动员的培养。 2014-2015 赛季北京金隅队夺冠,不仅因为拥有莫里斯、孙悦等优秀的球员,更因为相较于其它球队来说拥有一名身体素质好,个人技术全面,攻防能力强,能组织起全队进攻的强劲外援后卫马布里。篮球比赛讲究内外线结合,在比赛中中锋大多是进攻的终结者是赛场上最能威胁篮筐的位置,而后卫则是进的发起者是赛场上控制球最长、支配球最多的位置。分析 CBA 联赛中其他各球队失败的原因,大多都可以归结在外线、特别是组织后卫的薄弱,缺乏所应有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的组织起整只球队。由于我国的篮球后卫人才明显不足,我国后卫在进攻战术方面明显不同于外援后卫。 通过对中、外后卫的身高、年龄、体重等各类指标的分析,发现我国后卫在各项能力指标、身体素质和外援后卫已经相差无几,但一旦要进行高强度的比赛就会出现体能储备方面的劣势,这表明我国核心后卫基本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好,在对方高压防守下难有应对之策。从对抗法中的打法单调,得分手段较为单一,跳投、上篮、罚球命中率低,进攻中的失误可以让对方找到反攻的机会。此外,国内后卫队员在个人防守方面缺乏一定的战术,且身体素质明显比不上国外的队员,篮板球的拼抢意识有所缺乏等。通过对 CBA 联赛的分析,重视后卫队员建设,增加年轻后卫队员的上场比赛时间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应的比赛活动,后卫队员要强化三分球投篮的训练,后卫队员要学习多种传球方式,通过不断地开阔视野,传球要果断等,以此来鼓励他们在打法上要寻求新的突破,认真地分析对方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通过这样,可以让我国篮球界对核心后卫队伍的建设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为中国职业篮球运动队的选材、训练等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并为职业篮球队员提高自己的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1.2 文献综述
为了撰写本文,笔者从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处,查询了大量的有关篮球后卫队员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队员的各项指标及攻防能力和掌控比赛的能力,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如下:《从 CBA 职业联赛看我国篮球核心后卫的发展情况》指出 CBA 联赛中核心后卫队员可以较为快速地掌握其具体的攻击套路,有一定的运球能力,但是由于身体基本条件相对一般,灵敏、速度素质虽较好,但力量、弹跳素质比较差等因素客观存在,明显无法实现个人攻击,且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攻,传球能力不强,个人防守能力也不强。 于少勇学者在其发表的《对 CBA 甲 A 联赛后卫队员综合能力的研究与分析》中通过对 2002—03 举行的职业联赛的一百八十场比赛的后卫球员的进攻和防守等多项指标的对比,提取相应的数据,计算方差,最终得出了多个结论。核心后卫是球队的灵魂所在,是球队的主要指挥人员,是教练员的有力助手,其水平的高低对于整个队伍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千军容易找到,但是真正的强人难找到”。通过相应的分析,笔者提出:分析 CBA 后卫队员综合能力所得出的判别方程,并通过方程分析得出球员的综合能力。孔维东学者在《CBA 联赛状况与技术分析研究》中指出,中外后卫球员在半场阵地进攻中表现出的攻防转换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中国后卫得分采取的都是效率相对较低的、且是单一的方式。得分更多是采用远距离投放,而从篮下得分的情况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并不是经常能够把握传球时机,缺乏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大局观。助攻传球及防守和进攻的能力和欧美国家相比,都存在着不小的落差。
............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本文以 2014-2015 CBA 季后赛 16 名中外后卫队员重点技术运用效果为研究对象,其中国内后卫队员:孙悦、方硕、 罗汉琛、陈江华、杨鸣、张骋宇、郭艾伦、张庆鹏,外援后卫队员:斯蒂芬马布里、鲍比布朗、威尔拜纳姆、米歇尔马丹里、贾斯汀邓特蒙、赖斯特哈德森、贾马尔富兰克林、杰里米帕戈。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是借助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有的体育大中专院校的学报,体育学术期刊等取得了有关体育比赛和联赛中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国家篮球运动发展趋势等相关文章和互联网上的有关技术,再就是通过《现代篮球比赛能力培养》、《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知识》、《现代篮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等,从互联网上查找 2014-2015 赛季 CBA 季后赛的一些资料,并就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各方面的分析,为撰写全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 专家问卷调查法
以本课题的研究问题为中心,通过走访面谈、网络访谈等方式对我国和国外的相关专家和教练进行了咨询。研究者向陕西的篮球教师、高级教练,共 20位专家,对涉及的于本论文有关的相关概念、统计尺度和指标的确定进行咨询。针对 2014-2015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所存在的问题征求专家意见并做笔录,为本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提供科学性的理论指导。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6
3.1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和克托莱指数状况 ..... 6
3.2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投篮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 8
3.2.1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二分投篮命中率的比较分析 ........ 9
3.2.2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三分投篮命中率的比较分析 ....... 10
3.2.3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罚球命中率的比较分析 ........... 12
3.3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突破技术的比较分析 ......... 13
3.4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抢篮板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 14
3.5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抢断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 15
3.6 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助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 16
4、结论与建议 .... 17
4.1 结论 ..... 17
4.2 建议 ..... 18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CBA 季后赛中外后卫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和克托莱指数状况
从表 1 得知,我国后卫较外援后卫年龄有明显差距,身高方面 191.5cm 为CBA 后卫队员平均身高,2.05cm 是最大值,185cm 是最小值;而 190.6cm 是外援后卫队员平均身高,190cm 是最小值,1.93cm 则为最大值,两者间的平均相差数是 0.9cm,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比赛过程中,外援后卫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赛控制能力、比赛意识以及比赛经验都相当出色,在比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作轻重的。现阶段,我国CBA 后卫与外援后卫队员作比较处于不利地位,可是 CBA 国内后位队员的运动生涯还相当长,离顶尖时期还有 5 年时间,还有极大的天赋可以挖掘。现阶段,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逐渐往高大的形态演变,遴选优秀篮球运动员第一条件就是身体上的高度,越来越关注空间上的优势。83.5 千克是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而 71 千克是其最小值,92.1 是其最大值,二者间的平均相差值约为 1.2 千克,这证明了两者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外援后卫队员与 CBA 国内后卫队员在体重上相差不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可是这并不象征着在比赛过程中 CBA 后卫运动的对抗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无几,对抗能力的另一表现即是速度与力量,在体重相一致的情况下,速度与力量的变大,那么对抗能力就越大,从表 1、表 2 的数据得知,445kg/cm 是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季后赛后卫队员的克托莱指数,436kg/cm 是国内后卫队员平均克托莱指数,379kg/cm 是最小值, 460kg/cm 是最大值;上述数据都能够证明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季后赛大多数国内后卫队员的体重普遍稍逊于外援后卫球员,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球员身体素质与外援后卫有一定的距离。进一步表明,CBA 国内后卫球员克托莱指数十分小,这亦是 CBA 国内后卫队员与外援后卫队员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
结论
4.1.1 国内后卫队员在年龄方面,明显低于外援后卫,国内后卫队员与外援后卫队员在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上接近外援后卫,还有待于在训练中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4.1.2 分析每场的均投篮数据,得出国内后卫队员二分、三分、罚球命中率等各指标都大大不如外援队员,所以以后比赛要更多地进行主动出击,而且还要逐步地提高投篮命中率。
4.1.3 从场均助攻次数这一指标来看,CBA 国内后卫队员的实力大大低于外援后卫,应该对国内后卫队员助攻技术的培养,而场均助攻失败次数低于外援后卫队员,应该继续保持。
4.1.4 从场均突破的统计来看,国内后卫在运球突破投篮和造犯规方面跟外援后卫相比有明显差距,在今后的训练及比赛中还有待于提高。
4.1.5 从场均篮板球数据统计来看,国内后卫较外援后卫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以后要在比赛过程中,要强化积极拼抢前后场篮板球。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 主体参与性体育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概念的表述有很多种,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对其理解不一。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的概念一开始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在《当代西方教学模式》一书中,他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认为教学模式是对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进行系统地探讨,了解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教师行为可以进行各种模式化选择的范型[1]。在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论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属于教学过程的范畴,一种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黄甫全教授把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李秉德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采取各种有利教学方式和途径最终形成的稳定的系统的教学范式[3]。关于其内涵大多学者比较认可的是教学模式是由理念、目标、程序、操作和评价构成,在实践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或思想,设计和组织教学工作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结构合程序,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的策略体系的总和。综上,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整理为以下几项:一、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二、有教学目标;三、是一种稳定的教学范式;四、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结构。
....
1.2 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体育舞蹈是高校体育选修课开设比较广泛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等一直是体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当前关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相关研究也是“百花齐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性研究。主要是对体育舞蹈内涵、范畴、教学原理、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研究;一类是实践性研究。主要是通过体育舞蹈学习,学生身心获得了哪些发展,或者是通过某种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获得了怎样的提高。 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适应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各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和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并存发展,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推进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 刘红在《对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探讨》中指出,当前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和课后练习三部分,不同部分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实现体育舞蹈的竞技功能和健身功能,同时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奠定基础[11]。 王楠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体育舞蹈最吸引学生的是它的健身健美、塑造形象气质功能,在教学当中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重视动作技能水平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12]。 封雷在《高校女生体育舞蹈选修课情况调查与分析》中研究结果发现:一、在高校开展的各项选修课当中,最受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是体育舞蹈,而且女生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二、体育舞蹈选修课更加符合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教师应当把握女大学生这一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三、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选修课的动机明确,大多是塑造形体和培养气质,而且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也非常满意。但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对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存在不满意态度,值得广大体育舞蹈教室深思[13]。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对体育舞蹈选修课教学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查询和检索,输入关键词“主体参与性教学”共有文献 124 篇,输入“体育舞蹈教学”共 83 篇,在此锁定了 2000 年以后的相关论文 36篇,通过有目的的筛选,对文章进行了整理以了解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和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另外参阅了李秉德教授的《教学论》、樊林虎教授的《体育教学论》、毛振明教授的《实用学校体育学》等书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了理论参考。
2.2.2 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了问卷 64 份,回收 64份,有效问卷 64 份,有效回收率 100%。 问卷的效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请十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问题进行了效度检验,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
3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17
3.1 主体性教育思想 ......... 17
3.2 教学工学理论 ...... 17
3.3 动机理论 ....... 17
3.4 建构主义理论 ...... 18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9
4.1 体育舞蹈教学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19
4.2 体育舞蹈教学对体育舞蹈成绩的影响 ...... 20
4.3 体育舞蹈教学对高校学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影响 ....... 21
4.3.1 体育舞蹈课程对高校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 ...... 21
4.3.2 体育舞蹈课程对高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 22
4.4 体育舞蹈教学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 24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体育舞蹈教学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可以表现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水平,是进行技术学习的基础和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加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劳动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更加有赖于良好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更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根据体育舞蹈的项目特点,本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测量主要选取了立定跳远、50m跑、坐位体前屈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四项指标分别来测试学生的力量、速度和柔韧素质。从表8统计的数据结果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女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组之间并未产生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是相似的,没有多大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以下两个方面:一、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当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而且决定身体素质水平最主要的因素是运动负荷,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选择教学内容、训练方法手段时都会把运动负荷考虑在内,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做好充分准备;二、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另外由于本次教学实验时间较短、而且安排的教学强度也不是很大,加上体育舞蹈本身是有氧运动,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并未产生差异性。因此可以得知,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
结 论
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在实验后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且无明显差别。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除身体姿态外,实验组的音乐与节奏和舞伴配合能力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运动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在提高体育舞蹈技能水平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实验后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分均高于实验前,且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实验后体育兴趣得分比实验前明显提高很多,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学生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体育舞蹈技能水平、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2011 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课程健康标准》,这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路,主要包括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四个部分。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 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又一重大要求。 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包括文化课的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部分也是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初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工作又是学校所有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也是由于中学生本身的需要决定的,同时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成为广大中学生锻炼身体素质、形成正确锻炼方式、培养终身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加强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对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使之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自 2011 年,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遵循实施上面的要求,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要求、新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师而言,初级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将会如何?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将会如何?对于学校而言,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否满足学校体育课教学需要?对教师来说,体育经费的投入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否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和探讨的。本研究对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的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潍城区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初级中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初级中学在学生的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很少顾及体育方面的学习。目前,我们的高中培养的多为专业型人才,这与国家提出来的要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发展是截然相反的,基本没有闲暇时间去学习这些他们认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选课人数较少,出席的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这种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让人深感忧虑。初级中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运动和传授运动知识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弱化学校体育则偏离了党的正确教育方针。现在的初中生群体,年龄大概都在 13-16 岁。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极度的不稳定,但同时他们的可塑造性也是极强的。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认为,加强初级中学学生的体育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新课程标准正式实施以后,对于初级中学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升到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层面。要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目的中突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本文意在通过研究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总结,对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对潍坊市乃至山东省的体育课教学进行必要的延伸。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潍城区的学校体育发展,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潮。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要学生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体育教育同样注重学生心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国在教学方面,将娱乐性体育项目和户外健身项目纳入常规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并且还有相当比例的文化课程,包括社会人文、艺术、思想政治等内容。此外还有生理健康教育理论等。 日本高校主张建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指导思想是力求能够唤醒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能够享受体育的乐趣。在日本的教学内容中,教学主张遵循学生的运动情感变化来设计教学课程。在日本,文化课学习占了主导地位,体育理论课只占了整个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训练课程也进展了整个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 高振发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德国两个国家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得出:中国传统的“三基教育”教学模式在初级中学的体育课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它以学习体育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在体育课教学操作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要位置,支配体育课教学的能力,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上课。这与美国和德国两个国家体育课教学理念完全不同,美国和德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掘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天赋。 何卫东、马军对日本和泰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进行了研究,认为日本、泰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主要帮助学生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日本和泰国的学生在体育课的选择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还能够从中得到乐趣。
.........
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初级中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初级中学在学生的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很少顾及体育方面的学习。目前,我们的高中培养的多为专业型人才,这与国家提出来的要培养学生们多方面的发展是截然相反的,基本没有闲暇时间去学习这些他们认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选课人数较少,出席的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这种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让人深感忧虑。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者都通过体育运动的整体性来研究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细化研究较少。 刘滨宁、赵忠海、原文庆、严晋光、张涛等人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初中武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对武术课的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影响武术开展的问题很多,学校对武术的重视程度,没有建设武术场馆,武术教学过程中要用到的器材不全,体育教师没有教室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武术教师达不到一定的教学水平,同时武术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学生没有吸引。总的老说,初中武术教学开展情况不乐观,应该加强学校对体育课武术的重视,学生学习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陶冶情操。 郎越对抚顺市初中体操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抚顺市初中体操课不容乐观,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教学方面不予重视,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很少,没有建设室内体操场地,而且体操器材严重不足,没有及时补充和更换,学校认为体操课具有很高的危险性,而且体操的难度系数较高,体操课的教学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本书中也没有具体内容,教学过程中只练习简单的技巧动作,学生对体操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
...........
第 3 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7
3.1 研究对象 ......... 7
3.2 研究方法 ......... 7
3.2.1 文献资料法 ..... 7
3.2.2 问卷调查法 ..... 7
3.2.3 数理统计法 ..... 8
3.2.4 逻辑分析法 ..... 8
第 4 章 结果与分析 ........... 9
4.1 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学生体育课学习情况 ..... 9
4.2 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硬件物资状况 ...... 12
4.3 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开展情况 .... 14
4.4 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情况 .... 16
4.4.1 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 .... 16
4.4.2 体育教师的年龄情况 .... 18
4.4.3 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 18
第 5 章 结论与建议 .......... 20
5.1 结论 .... 20
5.2 建议 .... 21
第 4 章 结果与分析
4.1 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学生体育课学习情况
动机(Motivation)和目的(Purpose)是激励和推动某一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心理动机和内部动因,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兴趣、愿望和需要等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的学习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更佳显著。 对潍城区四所初中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 25%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有 12%的学生上体育课是因为喜欢体育课,有 15%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掌握体育知识,有 16%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升学的需要,有 20%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有 12%的学生上体育课是因为体育课是学校中的规定科目,不得不上。调查结果表明,潍城区四所初中一部分学生体育课学习动机不是很明确。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让学生掌握一部分体育知识并掌握健身锻炼的方法,然而有的初中生将体育课当做任务来完成,还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考学的需要来上体育课,所有的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学校体育教学基本精神,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体育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课学习动机。
..........
结论
通过对潍城区内四所初级中学体育课教学模式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目前潍城区中学体育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潍城区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为主,但也有部分学校采用运动技能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和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在潍城区四所初级中学中没有涉及到,教学模式稍显落后。我们发现潍城区初级中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其主要问题在于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较低。45 名专职体育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仅有 11 人,占总人数的 22.9%。45 名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仅有 2 人,占总人数的 4.17%。在人才梯队的建设上,潍坊市第三中学和潍城区实验中学做的相对较好,能够基本形成以高级教师指导中级教师,中级教师引导初级教师的人才梯队建设。但是潍城区第八中学和潍坊市第五中学因为缺少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尤其是潍城区第八中学的初级教师多于中级教师,在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中略有欠缺,这也是目前我区急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开展。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体育工作者应该刻苦钻研,不断地探索、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在教学讲解和示范的环节中,教师要真正做到精讲,让学生多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开拓视野。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就存在“蒙以养正”的观念,凸显幼儿阶段的教育乃人生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而幼儿体育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幼儿体育价值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幼儿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体育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还要承担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责任。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轻视或者忽视幼儿体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教授曾就这一现象指出,“幼儿园教室中的游戏在迅速减少,使用笔和作业纸的现象在急速增长”,“幼儿教育也已被纳入到应试教育的轨道”①。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而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当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思考、小学化现象严重、难以顾及幼儿个体方面的差异性、执教者主宰着体育课堂等等问题,难以达到时代对于幼儿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研究迫在眉睫。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②。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强调最终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对人的价值、人的健康发展、人的尊严充分关注,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品质和人文关怀。在人学的视角下,幼儿体育教育亦是属于“人之为人”的活动。所以,对于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研究应当结合人学的观点,把重点关注到完整的“人”,关注幼儿“多向度”的发展,包括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特长,关注幼儿的生存质量及发展前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在幼儿园采取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进行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①。由此可见,幼儿体育作为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被推倒了幼儿教育的首位。虽然幼儿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关注,但离《规程》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幼儿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实现幼儿体育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其开展的质量关乎着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关乎着幼儿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幼儿体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人学视角予以审视,通过对长沙市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与访谈,对当前幼儿体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困境分析,寻求改善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困境的措施与策略。为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使幼儿体育课程教学能够“以人为本”,更好的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服务。幼儿体育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体育价值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幼儿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幼儿体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幼儿体育不能再单纯作为强身健体的工具存在,时代向幼儿体育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体育的发展方向不仅是要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还要承担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责任。在幼儿体育的研究范围内,大多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就幼儿体育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展幼儿体育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解答。然而事实上,很少从关注幼儿本身的视角来解读和检视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人学视角下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困境与出路的研究,可以使幼儿体育课程教学更为关注于“人”本身,注重“以人为本”,使幼儿体育课程教学通过人性的回归,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逐步提升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符合时代对于幼儿体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幼儿体育课程教学。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选取40 所公办及民办幼儿园(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岳麓区各取十所)的 150名从事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老师及部分家长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了解情况、提高认识,寻找一般共识。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研究幼儿体育的论文和著作,资料来源包括中国知网、各大学前教育网站、各种教育核心期刊及与幼儿发展相关的其它学科领域,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和总结归纳工作。
2.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针对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 150 份,主要围绕幼儿园的基本状况、体育师资情况、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内容的选择、场地器材设施配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采取当场发放收回的方式,回收142 份,回收率为 94.6%,剔除无效问卷后为 135 份,有效率为 95.07%。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本文采用重复测试的方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笔者在第一次回收问卷后的一个月,又随机抽取了两所幼儿园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计算问卷前后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 ,得出 R≈0.851,P<0.01,说明前后两次调查结果高度相关,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确保调查的有效性,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笔者邀请了 10 位熟悉本研究的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评定与逻辑有效性分析。主要针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三种评分方法的评价,并依据专家的评价和建议对问卷进行调整,做必要的补充和删减。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8
3.1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人学视角认知 ........ 18
3.1.1 人之地位: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 18
3.1.2 人之需要:关注幼儿的需要 ......... 19
3.1.3 人之生成: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 ......... 19
3.2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20
3.2.1 家长对幼儿体育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 20
3.2.2 幼儿体育教师结构及特点分析 ..... 21
3.2.3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分析 ..... 23
3.2.4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分析 ..... 24
3.2.5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分析 ..... 25
3.2.6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场地器材的配置分析 ..... 26
3.3 人学视角下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困境分析 .... 27
3.4 人学视角下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出路 .... 31
3.4.1 增强对幼儿体育的认识,加强政策与现实对接 ......... 31
3.4.2 加强幼儿体育课程教学中“人”的研究 .......... 32
3.4.3 明晰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完善幼儿园体育课程体系 ........ 33
3.4.4 加强幼儿体育器材与活动场地的投入 ......... 33
3.4.5 优化幼儿体育教师结构,加强幼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 34
4 结论与建议.... 35
4.1 结论 ..... 35
4.2 建议 ..... 36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人学视角认知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成为“自觉自由的人”,把人的“主体论”、“需要论”和“发展论”作为“人学三论”,作为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①。那么从人学的角度来解读幼儿体育课程教学,也应该从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认知。使得对于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的理解范围更广、内涵更深邃马克思说:人在自觉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那么幼儿的主体性,亦是一种自身的自然存在。主体性的根本特性包括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独立、自主、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等;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求知欲、成就动机、竞争意识与精神、参与态度与行为以及社会适应性等;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意识与精神、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在幼儿体育教学中主体性越强,他们越会明白该去做什么、怎么做、为何而做。而主体性越弱,往往就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育。 在德国一所大学里有一座雕塑,一位教师打开学生的“天灵盖”,把知识之水浇灌进去。这尊雕像赤裸裸的展现了当今部分幼儿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味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填鸭式”接受。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禁锢下,“以教师教,学生学,师道尊严”的观念一直主宰着中国教育。在幼儿体育课程教学上,由于教学对象年龄阶段的特殊性,这种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完全听从教师安排,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往往是老师规定什么,就必须做什么。在技动作的学习上,主要依靠教师的传授以及幼儿对教师的模仿,这种现象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
结论
幼儿体育课程教学是实现幼儿体育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体育课程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人学视角下的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困境与出路的研究,有利于整个幼儿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为体育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使“以人为本”的教充分体现出来。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体育课程教学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的,选择适宜幼儿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幼儿施加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情况不尽人意,难以达到时代对于幼儿教育的要求。探寻幼儿体育课程教学规避和走出教学困境,不仅是深化幼儿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幼儿体育发展的需要。
(2)通过人之地位、人之需要、人之生成三个维度,对幼儿体育课程教学进行认知和解读。幼儿体育课程教学应是以增进幼儿健康和愉悦为目的,给予幼儿以丰富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关注教育个体的持续成长,寻求人的生命本质,培养幼儿内在的体育素养。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师幼持续性的互动与沟通,使师幼建立起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关系。
(3)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别从家长对幼儿体育课程的认知程度、幼儿体育教师结构及特点、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设置、组织形式、场地与器材的配置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部分家长对幼儿体育课程价值的认知程度不高;幼儿体育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女教师占多数。学历基本符合国家的要求,但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较少;幼儿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片面注重幼儿身体发展方面,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价值;教学内容是以身体基本运动技能与游戏为主,结构较单一;教学组织形式较为丰富,但幼儿主动学习机会较少;大部分公办幼儿园活动场地较为开阔,体育器材较为丰富,但部分民办、私办的幼儿园场地器材配置与之差异明显。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党与国家将教育领域中的体育工作开展作为提升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着力点,其中明确指出:健康心理是青少年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是保障国家与民族具有源源不断生命力的动力源泉,这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中也有类似表述,即要求借助于小学体育课程的实践,使小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温暖,在不断经历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其攻坚克难的意志力与优秀品质,增强自己的自信力与荣誉感。据此而言,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体育课教学中就应该以此为指引,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在具体的学校体育实践中,加强整体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目的、功能、任务、课程设计等产生积极影响,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借助于心理素质培养,使小学生形成自尊自信、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评价与认知,体育课程在这其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体育课程在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先天优势。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感受到痛苦与欢乐,这成为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据此而成为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小学体育教学就起到了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作用。再从体育发展的未来趋向来看,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取得一个良好的体育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也不是满足于基础体育技能的掌握,而是要立足于终身教育,这是因为小学体育活动不仅是一个专业性的活动,还应该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应该是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之一,这就与社会化的体育活动目的形成了直接对应性的关系。因此在对学校体育活动指导的时候,就应该摒弃原有“一举成名”的短视化追求,而是要追求一种身体与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生活与工作质量的目标要求,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心理素质培养理念的指导。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体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认为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体育能够起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小学生体育活动,使小学生的意志得到锤炼、不怕吃苦的精神得到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得到强化,以此来达到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培养得以实现。本文是在对体育促进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反思与探讨的基础上,以体育教育中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实践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小学生等不同的维度来探讨影响体育课程实践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不利因素,分析体育的存在价值与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 农村小学体育
体育的源头就是传统体育运动,只不过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将人类的智力、体力及娱乐融合为一体,既有体育运动的特质,又与体育关系密切,据此得出结论:体育运动就是指人们在遵循一定规则基础上所进行的娱乐活动,娱乐性,教育性和竞赛性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特点。 就学生来说,体育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与趣味性。多元智能开发理论承认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化综合能力具有质的差别,而非量上的排序与分类。个性化的综合能力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而区别于他人的智力强项。学校体育开展的有效性既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还能较好的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从而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有阐释,陈鹤琴认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种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将是自己最为忠实的伙伴,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发展了健康心理、启迪了智慧、锻炼了思维、增强了体质、形成了团队意识。在遵循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规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密切。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对学校体育的概念有一个大致了解,学校体育就是在现有体育运动基础上,结合学生本身运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及体育各项基本运动形式,根据所制定的富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体育教育情节,创编出许多不同的、适合于学生的身体动作,并以竞技性较强的竞赛规则为基础而形成的体育运动。
.........
二、 小学生心理素质
在了解小学生素质这一概念之前,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素质,所谓小学生素质就是指小学生在思想品德、科技文化、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基本品质,即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统称,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同时的发展,也不是各个方面脱离整体而形成的各自独立的发展样式,而是全面和谐、互相联系的综合素质提升。就其基础而言,是以小学生的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作为前提,通过对先天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提高后的综合性的素质。 在小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心理素质是其最为主要一种素质,所谓的心理素质就是指小学生在个体遗传、外界环境,以及后天教育交互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具体来说,就是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发展、人格,衡量标准是学习的自信心、生活困难抗争力、精神愉悦感、社会交往能力这四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就要求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勇于克服困难的抗争力、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愉悦感,以及较高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构成了其他素质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小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之中,心理健康的保持是小学生其他各项素质赖以存在,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将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健康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
第三章 北早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的措施与效果 ....... 27
一、 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 27
(一) 现行体育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 27
(二) 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 29
二、 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措施 .... 31
(一) 注重意志品质理念的灌输 ....... 31
(二) 注重榜样引导 ......... 32
(三) 教师自身行为的引导 ........... 32
(四) 强调团队合作 ......... 32
三、 体育教学模式改进对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 ........ 32
(一) 树立团队意识,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 32
(二) 孤独感减轻,人际关系改善 ..... 33
(三) 焦虑情绪减轻,心境趋于平和 ........... 33
(四) 勇敢面对体育项目,意志品格更加坚强 ........... 34
第三章 北早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的措施与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占领市场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强化身体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发挥自身最大效益的物质基础就成为人才竞争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小学生们健康心理素质不可忽视。心理素质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的心理活动,智慧运用,思维、想象与创造等多种成分于一体,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一、 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将会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就是指持久的注意力、顽强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创新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持久而又真挚的热爱感情,对小学生的赏识是这种情感外在表现之一,这是因为对小学生的赏识是促使其快速成长与进步的有效方法,在教师耐心的指导过程中,慈爱的目光、温和的口吻会使小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提高其参与活动的动力。据此而言,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每一位小学生都是可塑的”观点,每一位小学生都有可能在与教师不经意的近距离情感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农村小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将会成为决定农村小学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大小的关键性的因素。本文认为,教师的知识构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即是基本的体育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健康学、运动生物学等,第二,就是指基本的教育知识,主要涉及体育教学教法、体育教育理论知识、现代体育教学最新理念等,第三,是指学生心理素质知识,包括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小学生心理素质构成等。在日常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就应该是从基本的体育知识、基本的教育知识、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等层面入手,优化教师的知识构成,就会起到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
结 语
在小学阶段,人才的培养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据当前的小学教育理念而言,要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就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使之既可以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运动的技能,又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形成优秀的道德素养与健康的心理品质,建构起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可谓“一举双得”。据此而言,如何从学校层面进行规划,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自身的研究中,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够完整,以及实践力度、个人认知力等方面的缺陷就使得本文的研究还有较大的不足,这也就成为以后研究的着力点。 小学体育对小学生在智力水平发展、个性心理完善、快乐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改善、成就感的形成等方面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本文在对北早现学区体育课程实践调查研究中发现,基于学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原因,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诸如焦虑、困惑、胆小、娇气;缺乏毅力、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冷漠、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对学习任务懒惰等心理问题,因此要通过采取对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改进中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措施、体育教学模式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以此不断提高农村小学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早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就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意见》中提到“我国教育要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当前重要且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施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我国教师队伍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稳定的结构。”《纲要》还指出:“各级地方的教育部门应为教师制定长期有效的培训计划,同时教师的培训任务要与新一轮的课改工作同步推进”[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对教师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必须率先垂范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网络培训为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诞生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在 2010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投资 5.5 亿的国家级培培计划也随之展开实施[2]。创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全员远程培训,成了“国培计划”中教师培训的新亮点。它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机结合。它相对传统模式的教师培训而言,不仅多了功能展示的渠道多、信息获取便捷、跨时空交流等优点,而且减少了培训的开支、工学矛盾等问题。作为“国培计划”下的地方性项目,河北省的全员远程培训也在各市的教育和行政部门组织下,以全新的面貌有序开展。
...........
1.2 研究的意义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计划是提高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重点项目,也是振兴河北省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渠道。本论文将对河北省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探究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中的问题。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能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本研究还收集了满城县参加全员远程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信息和队伍特征性的相关数据,和各级教育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材料和实施策略,并进行了整理归纳。同时本研究还对全员远程培训中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培训的认知、需求、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严谨的调查统计,可供今后的相关研究给予文献支持。首先,有利于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本论文从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满城县在实施计划之时作为参考。其次,对提高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帮助。高效性的培训对教师队伍的提升必然有帮助:参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使自身的综合能力逐渐提高,促进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情况为研究对象。以 2012-2015 年满城县中小学和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真实情况,对相关专家、满城县全员远程培训管理部门人员以及部分参加培训的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名录见表 2.1,详细的访谈提纲见附录 1。调查问卷的编制。以满城县参加全员远程培训的中小学学校和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导师谭玉霞教授的指导下,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设计了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培训需求、远程培训的内容、远程培训的考核、培训的基本情况以及培训中遇见的问题等几个方面,问卷见附件 2。问卷的信度检验。本论文采用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抽取 40 名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两次问卷发放与回收,其中两轮问卷发放时间相隔 15 天。应用 spss18.0对问卷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相关系数 R=0.85,P<0.01,说明两次问卷发放的结果高度相关,该问卷的可信度显著。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在 2015 年 6 月至 12 月期间,对满城县 178 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放并回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78 份(含教育局 5 人),回收 176 份,回收率为 98.9%。有效问卷为 173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2%,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5
3.1 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缘起.....15
3.2 满城县体育教育概况.........19
3.2.1 满城县中小学学校和体育师资情况.........19
3.2.2 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信息统计分析.....19
3.3 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情况的结果与分析.....22
3.3.1 2012-2015 年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情况分析......22
3.3.2 2015 年满城县参加全员远程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分析....25
3.3.3 2015 年满城县未参加全员远程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分析........28
3.3.4 2015 年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全员远程培训情况分析........30
3.3.5 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37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的缘起
教育作为万业之本,国家在教育的发展上可谓是倾囊相授。教育事业也不负众望,蒸蒸日上。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教师是历史上最古老、最崇高的职业。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人才辈出,大师云集,这与历代教师的辛苦栽培是分不开的[37]。从现阶段一直到 2020 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对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水平。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来完成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既可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也可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待。远程培训作为教师培训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远程培训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可参训的教师人数众多,科共享的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方式更为多样化,同时还不受时空的限制等。我国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教师也分布更广,远程培训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远程培训来完成。远程培训的诞生,开辟了我国教育教师职后培训上的新道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宪宏先生引入“继续教育工程”,由此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开始迈步前行。我国全员远程培训发展至今已有 20 多年,其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主要是在 20 世纪末这段时间。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我国建成了国际互联网,但在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开发出适合教师继续教育可以挂网的课程。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以集中培训为主,但可借用网络资源开展培训。在 20 世纪末期,我国出台并实施了《面向 21 世纪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首次提出了全员培训这一名词:我国 3 年内将会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全员培训。由于当时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不高,我国还没有远程培训的概念,但这一时期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的认识有所提高。这一阶段学员把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可以说是以网络资源为辅助工具的网络培训阶段。
...........
结论
一、满城县参与全员远程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参与全员远程培训的小学体育教师人数较少;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未参训的人数较多,满城县体育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工作未能达到“全员”标准。
二、满城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培训的积极主动性,参训体育教师的培训意识不强。部分体育教师带着功利性和目的性参加培训,对全员远程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满城县体育教师的培训期待与全员远程培训的培训内容存在差异,理论培训内容较多,实践内容较少。
三、全员远程培训网络机械化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出体育教师真实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1 引 言
1.1 选题依据
乒乓球 19 世纪 80 年代起源于英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乒乓球在世界各国都有不错的开展,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乒乓球步入顶峰,时至今日,中国乒乓球一直处于长盛不衰的局面,被称为“国球”。乒乓球运动具有场地局限性小、投资少、年龄跨度大等特性,还有良好的健身与锻炼的价值,深受群众喜爱并得到很好的开展。自从阳光体育运动和全名健身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谁是球王”全国性民间赛事的举办,还有政府机关、银行系统、学校、企业以及基层社区等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年龄段的各种乒乓球赛事都大为增加。乒乓球是代表着中国体育立足于世界的一面旗帜,乒乓球技、战术至今仍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战绩,是一批批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断努力,是裁判员背后默默的付出。但相对应的中国裁判员却不能有如此等同的影响力,国际赛事的裁判往往缺少中国裁判员的身影,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两者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比赛的顺利进行,靠运动员自身修养,战术素养,靠的是裁判员场上的组织、督查和宣判,裁判工作能力的高低对比赛的进行及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尤其在高水平比赛中,决定比赛胜负的是三分战术七分心理,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判法,可能影响到运动员心理,产生心理负担,不能正常发挥,左右比赛的最终结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乒乓球强国而言,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与之相配套的裁判员队伍。冰雪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须从基础打起,从基层裁判抓起,建设裁判队伍是我们的义务、责任。就目前体育院校的学生裁判员的裁判能力以及对其培养策略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体育院校作为培训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教育机构,对于裁判队伍的建设理应做出相应贡献,重视对学生裁判能力培养。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包括培养具有一定组织赛事的能力,裁判工作能力也作为学习技能的一部分。学生裁判在学校期间他们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乒乓球理论知识,并且大多数学生裁判都有几年的乒乓球训练和比赛的经历,在技术实践上也有优势,有助于更好理解和学习裁判技术动作和规则,而且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因此,在体育院校中广泛地培养乒乓球裁判员是一项多赢的举措,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为培养一些契合时代需求的裁判员,又能为我国裁判事业做出一份贡献。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我国体育院校学生裁判能力现状,通过统计数据并分析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查找乒乓球裁判及与其相关的资料,并找出对应问题的对策,为体育院校乒乓球裁判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1.2 文献综述
利用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及相关教材,并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网络等搜索自 1983年以来关于乒乓球裁判的期刊论文资料,并对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按照竞赛规则,由裁判来组织抽签、编排比赛的进行,在比赛中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处理,并对最后结果做出准确的判决,使比赛顺利进行的能力,这是《乒乓球》(2003)教材中对裁判工作能力的定义[1]。杨树盛(1995)在对学生裁判工作能力的研究中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也偶尔参加临场实践,并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但是有些学生裁判理论知识掌握的很好,但在实际的临场执裁时效果相差甚远,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能力不能很好的统一,并针对此现象提出几点对策[2]。田歌(2007)在对体育学院学生裁判能力研究中,提到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教学能力和技术训练上,忽略了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技术水平较高但作为临场裁判能力却有欠缺,这样的教学即不能满足目前社会需要也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3]。支晓敏(2008)在对体育院校专项班学生裁判实践能力研究中指出,比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位裁判,裁判能力需要比赛来体现,在比赛中每位裁判要各司其职,首先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裁判长及其他裁判相互协调配合,使整个赛事圆满顺利的完成,裁判长在执裁前增加对学生裁判的赛前培训与管理等等[4]。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中已获乒乓球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上、书籍等途径查找裁判相关领域的资料,了解国内外乒乓球裁判培养状况,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下载自 1983 年以来有关乒乓球裁判的文章,来更好的研究学生裁判能力现状。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设计服务于本论文的研究,根据文章写作的结构设计出相对应的调查问卷,分为学生裁判基本情况、临场裁判能力和竞赛组织编排三个部分,对学生裁判(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现状调查,设计出《体育院校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的现状调查表》。问卷设计完毕之后,请教有关乒乓球裁判方面专家以及乒乓球教学的教授等 15 人,对问卷的内容及结构进行的效度检验,11 专家认为合理,4 为认为基本合理。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并随机抽出两所学校间隔一周的时间进行重测,并通过 SPSS21.0 对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两次结果的信度系数为 0.86,P﹤0.01,表明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两所学校做现场填写方式,其他四所学校通过邮寄的方式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 120 份,回收 112 份,回收率为 93.3%,有效问卷为 106份,有效率为 94.6%。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8
3.1 裁判工作能力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8
3.2 学生乒乓球裁判员队伍的基本现状 .... 9
3.2.1 裁判员的自然情况 .... 9
3.2.2 临场裁判相关能力现状 ....... 13
3.2.3 竞赛组织编排相关能力现状 ........... 17
3.3 体育院校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19
3.3.1 学校对学生乒乓球裁判的理论培养工作重视不够 ......... 19
3.3.2 学生乒乓球裁判员外出执裁实践的机会较少 ..... 19
3.3.3 竞赛组织和编排的难度较大 ........... 20
3.3.4 临场裁判客观干扰因素较多 ........... 21
3.3.5 英语听说能力欠缺 ........... 21
3.4 提高体育院校学生乒乓球裁判能力的有效策略 ......... 22
结论 ........... 25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裁判工作能力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乒乓球裁判员:指在乒乓球比赛中,根据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做出的技术动作和球的落点,做出评判并确定胜负的人。”裁判“一词只是一个统称,因不同项目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裁判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乒乓球裁判用“Umpire”而不是“Judge”,Table tennis umpire(乒乓球裁判)[21]。并分为,国际级裁判、国家级裁判、一级裁判、二级裁判和三级裁判。《辞海》中对裁判工作能力的定义是,指在体育竞赛中按照竞赛规则,对运动员的成绩、胜负和名次以及在竞赛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评判,从两方面对裁判能力进行评判,即临场裁判能力和竞赛组织编排能力两方面[22]。“执法官”这是对体育裁判的尊称,要判定一个裁判员“执法能力”是否合格,通过其裁判工作能力高低来判断。要想成为一名工作能力出众的裁判员必须,一、对裁判规则熟练掌握。二、临场执裁水平,技术动作表达要专业规范,让运动员一目了然,合理控制比赛节奏,对突发问题有条不紊的处理好。三、要有竞赛组织和编排的能力,这是重点和难点,一切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服务。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和全名健身运动的兴起,乒乓球规则的不断变化以及参加比赛人群的水平的参差不齐,对比赛规则的了解也各不相同,亟需一批能够适应规则、规程不断变化的专业乒乓球裁判员,投身于裁判事业,解决目前现状。比赛成绩是由运动员自身竞技硬实力以及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竞争对手的实力及比赛发挥;最后对比赛结果的评定。这三个要素来决定。结果的评定即裁判员执裁的结果,比赛中裁判员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有时可引起运动员情绪波动,从而影响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23]。由此可以看出,裁判的工作也是比赛中的一部分,而且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高水平的裁判员能够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使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术水平,给观众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同时促进着竞赛水平提高。
...........
结论
由于生理、心理的不同造成了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但体育院校的学生裁判年龄结构合理,都有不低于 2 年的专业训练年限,而且大多数学生裁判能够熟练掌握裁判规则理论,且有充沛的体力,有助于他们较好完成各项裁判任务,这是体育院校培养优秀裁判的必要前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由于目前学生裁判执裁的次数少,比赛级别低,遇到突发情况少,在控制比赛连续性上和裁判对临场突发问题处理能力上做的不错,但是不能骄傲自满,仍需加强学习,提高裁判工作能力。 虽然学生裁判通过英语四级及以上占到 24.6%,但调查发现整体水平仍不高,尤其口语能力上还是存在很大不足,亟需加强和提高,加上学校对学生裁判培养不重视,开设裁判培训少,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得到外出实践的机会,在临场时心理易受来自赛场客观因素干扰,心理素质不稳定,都不利于学生裁判能力的提高,阻挠了裁判生涯的发展,由于竞赛组织与编排难度大,很少能够真正参与到组织编排中,对于计算机应用于抽签编排了解更少,暴露出学生裁判的弊端,制约了学生裁判能力的提高。这些将是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重点所在,找到目前学生裁判能力的短板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培养并稳步提高整体学生裁判能力水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竞技艺术体操比赛主要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两种比赛形式,个人项目虽不如集体项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但对运动员个人的身体技术、器械技术以及个人表现力都具有极高的要求,使运动员各方面的技术能力得以充分展现,更能彰显出艺术体操项目本身的魅力所在。纵观我国竞技艺术体操发展的长河中,集体项目可以说是战绩累累,自2000 年以来,以波浪式的趋势前进,而几年来个人项目也有所成就,我国优秀运动员邓森悦在 2013 年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个人全能赛中以优异成绩获第四名,创造了我国参加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以来个人全能最佳成绩,并在 2014 年亚运会艺术体操个人全能赛中夺得银牌,成为了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发展的导航灯。在享受这份荣誉和喜悦的同时我们必须警醒,使我国个人项目得到持续发展,必将打破现阶段一枝独秀的现状,将成功的经验进行积累并有所创新,乘胜追击使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在 2016 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再创奇迹。艺术体操作为典型的技能评分类项目,对规则变化的深度审视是项目得以发展的实施要素[1]。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合理编排决定了“档次”,而“档次”加上完成情况则决定了比赛的“名次”,暂不考虑成套动作在比赛中的完成质量,难度价值的不同选取、艺术编排的等级差异、难度动作的规范编排都是影响成套动作起评分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难度动作编排是比赛高分值获得的基础保障。难度动作编排主要包括难度结构中四大部分(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器械熟练性)选取、创编、组合的过程。规则在规定了成套动作中不同难度动作的基本要求及数量的同时,给予教练员与运动员充分的创意空间,身体难度从分值或价值的角度出发,始终都是成套动作的重头戏;舞步组合的首次亮相,承担了成套动作中艺术风格的展现;动力性动作把器械技术的惊险、精准展露无疑是丰富成套动作中高空运用的有效手段;而器械熟练性动作的创新价值远远高于其分值,富含新意的器械熟练性动作必定会成为整套动作的编排亮点。成套动作编排决定成套动作分值的同时,更决定了成套动作的等级,然而这正是我国大部分选手所欠缺的。因此,本文将以新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为基本,从我国难度编排特征出发进行研究,以期为新周期下我国个人项目成套动作编排提供理论依据。
...........
1.2 选题意义
2013 年艺术体操世界锦标赛个人全能决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邓森悦创造了我国参加艺术体操世锦赛以来个人全能最佳成绩,而相对于我国其他优秀运动员来说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竞技体育范畴中,技术是推动项目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技术水平的高低更是项目综合实力的外在表现,因此,技术的不断前行势必会推动项目的稳健发展[2]。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是艺术体操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不仅是裁判员评分的依据和尺度,也是运动员编排成套动作的依据[3]。在艺术体操新周期评分规则中,包括难度体系和完成体系两大部分,难度体系分为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以及器械熟练性四个组成部分,这一前所未有的变化对成套动作的编排提出了技术性、艺术性、惊险性、独创性等多方面要求,同时亦是强调了成套动作的技术性编排,而完成体系的技术艺术化变革更是对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艺术性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以“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编排特征与发展路径”为题,通过对 2013版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深入研究,针对我国个人项目成套动作选编现状进行透彻分析,说明新周期下成套动作编排已成为评价运动员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对难度体系进行富含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编排是提高成套动作总体价值的关键之处。在新规则颁布之际,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应充分贴合及利用规则,打破以往成套编排定式,提升成套编排实效性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创编,进而提升成套动作整体价值。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 2014 年全国艺术体操“个人冠军赛”个人全能决赛前 8 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圈、球、棒、带”四项器械共计 32 套成套动作中难度编排,即: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器械熟练性动进行深入研究。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 2002-2013 年间艺术体操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艺术体操成套编排方面的论文进行了重点研究,结合个人项目编排特点对 2013 版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进行深入剖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观看 2014 年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全能决赛的前 8 名运动员 32 套成套动作录像,对我国运动员现阶段成套动作编排进行特征分析,找出我国运动员在成套编排中现阶段存在的弱势,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2.3 数理统计法
使用 EXECL 软件对 2014 年艺术体操冠军赛个人全能决赛的前 8 名运动员 32 套成套动作中身体难度、舞步组合、结合旋转和抛的动力性动作以及器械熟练性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
2.2.4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相关材料内容,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细致的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以阐明和总结本论文的研究观点。
............
3 结果与分析 ..... 7
3.1 新规则难度结构变化引领成套动作难度编排趋势 ........ 7
3.1.1 身体难度是成套动作的核心要素 .... 7
3.1.2 舞步组合是成套动作的艺术化身 .... 8
3.1.3 动力性动作是成套动作的空间必备 ....... 8
3.1.4 器械熟练性动作是成套动作的创新精髓 ...... 9
3.2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编排的特征分析 ......... 9
3.2.1 身体难度编排的特征分析 ....... 10
3.2.2 舞步组合编排特征分析 .... 13
3.2.3 动力性动作编排特征分析 ..... 15
3.2.4 器械熟练性动作编排特征分析 ...... 18
3.3 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难度编排的发展路径 ....... 20
4 结 论 ..... 23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规则难度结构变化引领成套动作难度编排趋势
新规则重在对艺术体操评分结构的变革,将原有规则中难度、艺术、完成 3 个评分部分减至 2 个,即难度和完成,分值也由 30 分调整至 20 分。难度结构中主要包含身体难度、舞步组合、动力性动作、器械熟练性动作[19],并且规则对每一组成部分的数量进行严格的调控,更加明了各部分在成套动作中的地位,以及各部分在成套动作编排中应承担的责任。完成结构中主要包括技术错误和艺术错误两大部分,完成结构中融入艺术的同时,规则对艺术错误与技术错误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与量化,使成套动作完成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制约,因此,对成套动作难度进行合理化、艺术化的编排,是在难度与完成两大结构下保障高分值获得的基础。身体难度作为艺术体操项目的典型象征,在艺术体操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新周期规则中规定身体难度数量最少 6 个,最多 9 个,身体动作组也由 4 个精简为 3 个(跳、旋转、平衡),并取消了对各项器械身体动作组的限定,使运动员各方面能力得以均衡展现,其数量上的减少更加体现了身体难度的无比珍贵。在数量减少的同时,难度价值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提升不单是指单个难度分值的变化,也包括复合转体难度与混合难度的提出,复合转体难度是指完成两个或以上不同姿势的旋转,以无脚跟支撑进行连接,所有的转体计为一个难度动作,混合难度是指完成两个或以上相同或不同身体动作组的难度,连接过程无中断给予 0.10 加分,每个组成部分算作一个难度动作,复合转体难度和混合难度无疑是提升身体难度分值与价值的有效手段,是高水平运动员能力的象征。规则在身体难度数量与价值上的改变更加凸显了其在成套动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编排过程中身体难度优化“选取”的重要价值,且规则中要求在完成身体难度时,必须结合器械基本技术组或其他技术组动作,否则难度动作无效,更加强调了身体难度优化“编排”的重要价值。
.............
结 论
4.1 随着艺术体操项目技术与艺术的并进发展,使难度编排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已成为衡量成套动作最终分值的重要砝码。身体难度无疑是个人项目成套动作中的核心要素,与音乐主题深度融合的舞步组合成为了成套动作中的艺术化身,动力性动作中器械的高惊险性是成套动作的空间必备,不平凡的器械熟练性动作则赋予了难度编排创新的闪光点,规则中各部分所代表的技术与艺术价值愈加明确了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的重要价值。
4.2 我国个人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特征,身体难度类型选取单一,身体难度中器械技术运用缺乏新意,无法运用标志性的身体或器械动作提升身体难度的个性化编排;舞步组合过多集中于“单一型”与“移动+原地”的编排类型,且舞步组合的技术容量与艺术容量均有不足,降低了舞步组合应具备的艺术价值;动力性动作中缺乏身体旋转动作的多元组合以及器械特定抛法与接法的运用,及缺乏实效性的编排导致了动力性动作低价值呈现;器械熟练性动作中器械技术与附加标准的选取均存在局限性,且动作中技术创新点严重匮乏,导致器械熟练性动作的零价值呈现。
4.3 针对现阶段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特征提出:通过身体难度的“Unit”链接方式或器械技术运用的个性化选取,彰显成套动作的编排风格;通过丰富舞步组合身体动作的内在构成与外在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充实其技术含量与艺术含量,进而贴合成套动作的编排主题;通过动力性动作身体旋转组合的精致编排与抛与接技术的娴熟展现相结合,在实效性编排的前提下丰富成套动作的编排空间;通过器械熟练性中器械技术与附加标准的多元选取,运用富含创意性的器械熟练性动作增添成套动作的编排亮点,是个人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编排的发展主线,必定能够为最终分值的获得奠定夯实基础。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着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体育项目,在竞技观赏性上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了。在 08 年与 12 年的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分别以 51 和 38枚金牌数分别位列金牌榜的第一与第二位。从此可以看出来,要想使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传统项目要保持住,同时,我们也要在新兴项目上取得优势,不仅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观看需求,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在 2009 年的国际奥委会第 121 届全会上,七人制橄榄球被纳入了 2016 年和2020 年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橄榄球项目在我国还属于年轻的比赛项目,起步较晚,但是七人制橄榄球时间短,节奏快,得分多,灵活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合国人的体质灵巧多变的特点。在世界大赛上,我国橄榄球男女队也战胜过世界排名前十的苏格兰、意大利、加拿大等队伍。2012 年以后,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强调了要把集体的球类项目成为以后发展的重点。在 2013 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中,橄榄球第一次成为了我国全运会的比赛项目,有 8 个省市参加了橄榄球男女队的比赛,山东队包揽了男女队的冠军。 我国的高校橄榄球队伍,是我国橄榄球发展的主力,在我国推广橄榄球项目的初期,把一批批无橄榄球运动基础的大学生培养成职业、半职业队员以及橄榄球爱好者,所以高校橄榄球队是我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前沿和中坚。2013 年,我国的六所知名体育学院跟橄榄国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有北京、山东、天津、武汉、河北和西安等六个城市的体育类专门学院,签约建立橄榄球专业队伍进行橄榄球联赛。而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是我国高校橄榄球队的领军队伍,运动成绩名列前茅,并在 2014 年十月全国比赛中,技高一筹的获得了全国美式室内橄榄球联赛的冠军。
..........
1.2 文献综述
橄榄球于 1823 年起源于英国,现在盛行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家,原名为格拉比足球,但因用球形似橄榄,在中国又称为橄榄球,在美国,“Football”通常指的就是橄榄球。橄榄球十分具有观赏性,他是从足球中变化出来的可以用手抱球的体育项目,正统的橄榄球比赛双方各出动 15 名队员,通过相互跑动、在跑动中的传球、以及身体对抗冲撞、扑搂等动作来突破对方防线,到对方阵区达到得分的目的的运动。橄榄球运动全场比赛共 80 分钟,上下半场各 40 分钟,比赛结果以哪队得分多来获胜。 橄榄球项目进入奥运会是由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在第一届奥运会的比赛中,将橄榄球列为了比赛项目。在 1900 年的英国伦敦奥运会、1920 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1924 年巴黎奥运会,橄榄球在当时是正式比赛项目,但在 1925年以后,国际奥委会限制了集体比赛项目,橄榄球被在奥运会中被取消,从此橄榄球淡出了奥运会比赛项目。 橄榄球在亚洲的起步较晚,群体娇小,主要是因为橄榄球的特点:1.场地要求较高;2.装备价格昂贵;3.运动过程中危险性高,亚洲人的体质容易受伤。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大众参与篮球、足球等项目的人群众多,而橄榄球的参与人群大部分在高校中等年轻人所热爱的,所以发展比较局限。橄榄球总分为:英式橄榄球、美式橄榄球和澳式橄榄球。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等资源数据库中,关于关键字“橄榄球”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关于橄榄球项目的论文与新闻等共计 24 篇,并对论文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了解了我国橄榄球运动领域中的发展现状,洞察橄榄球项目的研究动态与研究水平,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2.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的需要,对我校的橄榄球队的专职教练员李晟老师进行了面访,通过对我校相关专家的访谈,了解我校橄榄球队通过创立到发展的步伐,以及目前我校的橄榄球队的运动员来源和对我校橄榄球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建议,并提出了自己从橄榄球运动专业视角对橄榄球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与专家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设计一份《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队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了解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在校队员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训练情况、比赛情况、橄榄球队的管理情况等问题,问卷设计时采纳了各位效度检验的专家的意见。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9
3.1 橄榄球项目在我国高校开展总体情况的现状分析......... 10
3.1.1 橄榄球在高校开展的总体情况 .......... 10
3.1.2 橄榄球在体院类高校开展的优势 ........ 10
3.2 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3.3 影响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3.3.1 橄榄球运动在山东体育学院认可度不高 ........... 21
3.3.2 教练员数目较少缺乏专业教练员 ........ 21
3.3.3 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日益突出 ............ 21
3.3.4 学校对橄榄球队激励机制不健全 ........ 22
3.4 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发展路径..... 22
3.4.1 推进橄榄球项目在校园内的开展 ........ 22
3.4.2 推荐深造防止优秀运动员过早流失 ...... 23
3.4.3 聘用专职教练员 .... 23
3.4.4 学校多举办橄榄球比赛 ....... 23
3.4.5 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 ......... 24
4.结论....... 24
4.1 结论........... 2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橄榄球项目在我国高校开展总体情况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橄榄球项目不同于其他的项目,实际上,这个新型的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我国的高校中的发展,也才有 1995年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我国高校中的第一支高校队伍。但是在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这个项目也是当作他们学校的特色项目来进行发展的。在运动员选拔方面,多数的橄榄球运动员都是普通的大学在校生里面进行选拔,更多的是有爱好橄榄球项目的学生,这就导致了运动员的专业程度不高,选拔对象差距大,学生的体质差,可供选择的数量也少。更重要的是学生入队以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繁重,无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橄榄球的系统训练中去,所以一直是一种业余训练模式。再加上高校本身不重视,橄榄球在高校发展的举步维艰。 新世纪初期,我国的高校成立了数支队伍,其中包括传统队伍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队伍,但是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的运动员是通过高水平招生考试进入学校的,具有运动基础的,可以进行专业的橄榄球训练,而其他的学校多数采取的兴趣培养等业余模式进行发展的。 在 2009 年之前,由于橄榄球是非奥运比赛项目,在省市级体育主管单位也十分不重视其发展,资金投入以及运动员培养方面都十分滞后,而我国体育的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都是从小选材进入体校进行培养。但是由于橄榄球项目的较特殊性质,尤其是在 2009 年橄榄球项目成为了奥运会比赛项目以后,国内的橄榄球项目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首先,我国的体育主管部门在对橄榄球项目中有了专项资金的投入,在政策方面也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植,社会的媒体关注程度也渐渐的提高,工作重点的导向也由传统的 15 人制的橄榄球转向奥运项目七人制橄榄球。
...........
结论
4.1.1 橄榄球项目在2016年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而山东又在全运会上取得了男女项目的冠军,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运动员在 2014 年之前多数来自于田径运动员专项进入橄榄球队,运动员接受体育训练的年限较长,2014 级开始招收橄榄球专业的学生。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好,呈现橄榄球专业运动员的素质。
4.1.2 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训练情况较好,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能保证6次以上,但是训练安排有事与运动员文化课程安排有冲突,训练时间无法集中,导致训练内容不能固定,执行训练计划较为困难,使运动员训练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在大学接受四年专业训练后,运动水平较高时面临毕业的问题,学校没有鼓励政策使运动员在我校继续深造,延长运动年限,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4.1.3 专职教练员数量较少,较为缺乏,虽然教练员专业性较强,但是教练人数较少,缺乏各项专业教练,教练员兼任其他选修课的教师,无法全身心的投入队伍训练。山东体育学院橄榄球队资金缺乏,无专项比赛资金,导致球队参加的比赛次数较少,运动员缺乏相应的比赛经验,导致临场发挥不足。我校训练场地设施充足,基本的训练配套器材可以满足日常的训练需要,但是橄榄球专门的训练器材较少。球队也无赞助厂商提供资金的支持,导致橄榄球队缺乏资金的支持。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成绩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和日常的生活训练补助,导致运动员训练积极性不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体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我国经济的急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也随之产生改变。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休闲体育恰恰是一种能使人们从紧张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中解放出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和对内在价值的追求的体育运动,对全民体质、人们生活品质以及振奋民族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交通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唯一一座由黄河贯穿城市区中心而过形成的城市,是甘肃省的省会中心。兰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休闲体育在兰州的发展,休闲体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所喜爱。在长达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兰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虽然经济较为落后,也没有沿海城市丰富的物质资源,但是兰州有着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自然资源。与其它城市相比,兰州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更有值得我们去发掘、探索的空间。 兰州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具有深厚底蕴的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资源丰富。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旅游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成就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文化建设,驰名中外“丝绸之路”的故事,“敦煌梦”,“读者”,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公园,“黄河母亲”雕塑是当代“文化兰州”的标志。休闲体育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其可参与的休闲项目占很重要的部分,项目的选择性多,参与的人群就会相对增加,用于休闲消费的资金就会增多,休闲体育产业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多。因此,结合兰州独特文化的休闲体育项目是兰州休闲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通过对兰州城市休闲体育的探究,有助于厘清休闲体育与兰州市发展的关系,并指出兰州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发展适宜兰州市的休闲体育项目,推动兰州休闲体育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发展,使兰州焕发新的活力。
1.2.2 研究意义
1.2.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学术价值看,该题是一项涉及休闲体育学的研究项目,将休闲体育学与城市发展交融、渗透和综合发展,不断推进休闲体育学的拓展与延伸。其次,本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兰州市区休闲体育理论,为兰州休闲体育事业与城市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1.2.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兰州是西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地理位置独特,依山傍水,同时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西北地区文化。因此,积极研究兰州休闲体育,把休闲体育的发展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结合城市发展来谋划和推进,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其次,对休闲体育的发展进行深层次研究,厘清休闲体育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推动兰州休闲体育和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兰州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运用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总库等文献检索系统以及兰州体育局网站、兰州统计局网站和一些相关资料的网站,搜索和阅读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籍、报纸、学术论文、士论文等研究成果以及发展纲要等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制定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兰州市休闲体育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问卷(见附录)。
2.2.2.2 样本的抽取
本研究以兰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使调查数据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出兰州市区休闲体育的发展,问卷的发放尽可能涵盖到市内五区,选取了东方红广场、百合公园、银滩湿地公园、西固体育馆等 6 处体育锻炼人群较集中的地点进行随机发放。
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500 份问卷,回收 488 份,问卷回收率为 97.6%,剔除无效问卷 38 份,有效问卷为 45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2.2%。
............
3 结果与分析 ..... 9
3.1 兰州市的概况 ........9
3.1.1 历史、地理、教育.........9
3.1.2 政治、经济、文化........10
3.2 兰州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11
3.3 兰州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19
3.3.1 有利因素........19
3.3.2 不利因素........24
3.3.3 兰州休闲体育项目选择的影响条件..........27
3.4.兰州市城市和体育发展的规划 .........28
3.4.1 城市发展规划....28
3.4.2 体育发展规划....29
3.5 适宜兰州市发展的休闲体育项目 .......29
4 结论与建议 .... 32
4.1 结论 .......32
4.2 建议 .......32
3 结果与分析
3.1 兰州市的概况
兰州,又称“金城”,建于公元前 86 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打猎和农牧业生产,先后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半山、马厂和齐家文化。夏、商、周时期兰州是羌族和戎族活动的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唐朝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清朝康熙五年之后,兰州一直是甘肃的省会;至乾隆二十九年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辛亥革命后,兰州经过五次划分和改革,至 1944年市区面积达 146 平方公里。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兰州渐渐凸显出它的重要地理位置;1949 年 8 月兰州解放,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纵观兰州发展的历史,兰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重要的西北战略地位,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部分,是兵家必争之地,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座历史名城留给了现代人无限的遐想。 兰州是中国领土版图的几何中心,位于甘肃省黄河地区中上游,东北地势低、西南地势高,黄河横穿兰州市全境,切穿山岭,构成盆地与峡谷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地形,平均海拔 1500 米左右,具备盆地城市的特点。兰州现有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 5 区和新建成的兰州新区以及永登、榆中、皋兰 3 县。 兰州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也是从古至今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口岸。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现代丝绸之路的重新构筑,使兰州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如今兰州对承东启西、联南济北有重要作用。
.......
结论
4.1.1 居民对场地要求不高和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知道的较多,兰州现有休闲体育项目以健身操、散步和网球等室外项目为主,居民也多喜欢在室外进行活动,在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才会选择室内活动;参与活动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中老年人参与为主,24 岁以下的人最少,退休人群更重视自身健康,是运动的主要人群。
4.1.2 兰州市各种公共休闲体育场地设施较多,广场是人们进行运动的首选场地,其次是公园绿地,而兰州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有偿开放;休闲运动以个人参与的方式最多,社区是生活中休闲体育活动主要组织机构;体育锻炼中偶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知道的占大多数,一些危险系数高的项目对专业指导需求和要求更高,其中户外运动的专业指导人员比例相对较少。
4.1.3 影响兰州市休闲体育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收入增加;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支持;城市知名度和城市文化水平提高;旅游业发展,国内国际交流增加以及居民休闲需求增加。不利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兰州市交通拥堵,场地设施陈旧和居民休闲认识不足以及可供休闲的闲暇时间少。
4.1.4 休闲体育项目选择的影响条件包括是否适合兰州城市发展,兰州市的民族民俗文化,市民的喜爱程度和赛事选择四个条件。居民希望开展的活动集中在滑雪、高尔夫、攀岩、划船、摩托艇等,但综合兰州的条件来说适合兰州发展的休闲体育项目包括门球、轮滑、飞盘、台球、滑雪、滑冰、登山、篮球、排球等休闲活动以及居民经常参加的项目中可行的项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