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与创化——论余华《活着》文学创作手法的杂糅性与独创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88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余华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吸收与创化具有典型性。本文对余华小说《活着》进行个案研究,一方面从文本层面说明了《活着》在现代主义影响与融合下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与道家思想形态;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的研究影射中国当代文学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吸收与创化,即用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表现形式挖掘中国社会生活表现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种传统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又反哺现代主义思想,为其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章 告别现代主义“先锋”

第一节 现代主义“先锋”的概念
“先锋”作为中文词汇本身就意指“战时领先迎敌的将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就有“乃从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8的用法。在这种本意之下,将“先锋”放入文学的语境顾名思义就是指任何时代中的文学先驱。但中国文学语境中“先锋”的隐喻性使用并不仅仅是“时代的文学先驱”这么简单,先锋文学指向 80 年代特定的文学流派,并以该流派某些统一的文学特征而被称为“先锋”。此种文化渊源下的“先锋”概念并不是内生的,而是起源于法语单词 avant-garde。该词与中文的“先锋”一样,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指行军作战时的先头部队。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马泰·卡林内斯库对该词语词渊源的考证,该词从军事领域中迁移至其他领域以作隐喻性使用最早出现在 16 世纪的法国,而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其政治学内涵,再到 19 世纪,象征主义诗歌正式拉开了现代主义思潮的序幕,“先锋”一词开始正式进入文学艺术领域。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在当时“先锋这个隐喻,表示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一种进步立场”9。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曾被称为先锋文艺流派。由此,卡林奈斯库认为,“先锋”与“现代主义”的概念具有一定的重叠意义,但先锋常常“暗含或预见于现代性概念的较广范围内”,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较现代性更激进”。10这不是卡林奈斯库的一家之言,而是西方理论界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世界艺术百科全书对“先锋”的定义就表现出两者之间微妙的联系:
Avant-garde,法文,军事用语,适用于 19 世纪的先进的和实验的艺术运动。通常与‘现代主义’等概念相关,‘先锋’(avant-garde)这个词意味着艺术形式的变革,同样,这个词也意味着艺术家们为把自己和他们的作品从已经建立起来的陈旧过时的艺术桎梏陈规和艺术品味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努力。先锋在被认识和接受为正统合法的艺术表达之前,常有一个长时间的忍受和力争得到社会承认自己存在价值的奋斗或挣扎的痛苦。先锋派的方法与已经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品味和学术实践的矛盾对抗程度经常近于引起公愤和暴力。比如 1920 年的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引起的示威。
.............................

第二节 《十八岁出门远行》与《活着》
《活着》作为先锋作家余华风格转型的代表作,与余华前期被定义为“先锋文学”的作品在叙事风格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所谓的“转型”也正是基于这种差距而言,这种叙事风格的差异在理论上也可以通过《活着》与余华前期先锋作品的比较研究进行定位。然而,仅仅从《活着》与余华某一先锋作品的比较来说明《活着》如何从“先锋”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将从余华的先锋文学作品中选取一个代表性文本作为比较研究的样本,而后在具体分析中关联到先锋性的其他表现,从而说明《活着》对“先锋”的告别。在此,笔者选择的样本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为此,首先要声明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余华先锋小说代表的代表性以及笔者在选择中具体的考量标准。被定义为先锋作品的余华中短篇小说很多,从《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到《现实一种》和《世事如烟》等小说都体现了余华鲜明的先锋特征,而就各篇小说的叙事风格所表现出先锋性的程度而言,由于各自表现风格的侧重点不同无法进行一个量化的评判。因此,笔者在选择上就以作品在传播中被认同的程度作为考量其代表性的标准。就余华前期的中短篇先锋小说来说,其得到的国际范围内的最大认可应该是 2002 年收获的由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 2002 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这个奖的直接参考对象是 1996 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余华小说集《往事与刑罚》,其中收入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古典爱情》、《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一九八六》、《鲜血梅花》、《一个地主的死》以及《难逃劫数》8 个短篇。在这 8 个短篇中,《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被文学界认可的第一部先锋小说,一经发表就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了“先锋派”的一员。这是笔者选取《十八岁出门远行》代表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原因。事实上,在此之前,余华已经创作过一些小说,但由于其风格并不鲜明而不为人知。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正是在被李陀冠以“先锋小说”的称号大加赞赏后,该作品以及作品身后的余华才突然进入大众视野的。这一方面说明了小说中能够被挖掘的先锋特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小说背后当时中国的先锋文学环境。在当时,由马原开创的先锋文学不仅日趋成熟,还占据了当时文学的中心。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切入点与《活着》进行比较研究,纵向可以联系《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余华更见成熟的先锋小说,从而说明《活着》对余华个人“先锋”特征的告别,而横向则可以深入《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候的中国先锋文学以及世界先锋文学的背景,从而更全面地说明《活着》对“先锋”的告别。这也是笔者从上述 8 篇小说中选取该小说为研究样本的重要原因。
..........................

第二章 走向现代主义“何处”

第一节 《活着》与现代主义“写实观
”在涉及现代主义“写实观”的概念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到《活着》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联,而这首先要追溯到几位学者的评论文章。陈晓明先生曾经提及“《活着》已经完全恢复传统小说的故事、人物以及明晰的时间顺序”26;耿传明先生也说“《活着》是余华重返写实之路的作品”27。这些说法没有直接提及现实主义的概念,两位学者也没有明确表示《活着》就是现实主义小说,但他们的观点都一致认为,《活着》作为被公认为先锋作家的余华的作品与其他的先锋小说相比,在叙事方法与风格上,反而与写实的文学更为接近。因此,我们需要对写实主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写实主义通常又被称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现实主义起源于 19 世纪的欧洲,其概念的指称来自于法语单词 réalisme。1826 年,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第一次用这个单词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在此之前的欧洲文学以浪漫主义为主流,而到了 19 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设,现实的处境击碎了“浪漫”的幻想,浪漫主义开始被抵制、诟病。与此同时,欧洲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寓意以及人物形象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写实手法,与浪漫主义文学分道扬镳。文艺理论家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意味着‘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它的主张是题材的无限广阔,目的是在方法上做到客观,即便这种客观几乎从未在实践中取得过。现实主义是教谕性的、道德的、改良主义的”28。据此,我们能够得出,无论实现与否,现实主义的意图都是通过各种方法客观再现社会现实。在现实主义的文学中,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政治谎言的讽刺等手法都是再现现实意图的具体表现。而对中国文学来说,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现实主义是在五四新文化时期西方文学思潮的引进中获得关注的。当时的中国与 19 世纪的欧洲一样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而追求真理是社会变革的普遍要求。
........................

第二节 《活着》与后现代“历史观”
1994 年吴戈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的文章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引进了当代中国文学中。苏童的“枫杨树故乡系列”、余华的《活着》、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池莉的《预谋杀人》、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格非的《迷舟》、张炜的《古船》、张承志的《心灵史》、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周梅森的《军歌》等等在当时都被吴戈归于“新历史主义”文学的范畴。“新历史主义”也被吴戈认为是继先锋文学与新写实主义文学之后兴起的新的文学理念,他说:“当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在当代文坛画面中纷纷淡出、淡落下去时候,新历史主义的大旗却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浓墨重彩地凸现在众人面前”31。与同样描述历史的现实主义伤痕文学等相比,吴戈认为新历史主义在历史的描述与思考上时间线拉得更长,它不仅仅是对“文革”或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反思,而是从更长、更深远的位置反思中国的历史。因此,历史不仅仅是叙事文本的文学背景,而成为了文本所要叙述的对象。由此,吴戈认为“新历史主义”体现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在这里,人们完全可以看出一种解构的弥漫,一种消解精神的张扬,同时也是一种解放”。

而吴戈在 1994 年当时提出“新历史主义”的概念事实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的提出有密切关系。从吴戈 94 年这篇《新历史主义的崛起与承诺》文章中就能看出,作者引用了 1993 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英文文献合集《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文集收录了布鲁克·托马斯的《新历史主义与其他过时话题》以及弗兰克·林特利查的《福柯的遗产:一种新历史主义》等当时西方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的理论文章。而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新历史主义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新的批评方法诞生于文艺复兴研究领域,并迅速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引起广泛关注。“新历史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一样,以“新”区别于“历史主义”,也以“新”标明这种历史叙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同时,这种“新”还通过针对形式主义的批评方式构成自身的意义。因此,要理解西方新历史主义批评,首先要了解“历史主义”与形式主义批评方法的概念。对历史的记叙、描述自古就有,人类历史上不乏历史巨著,然而这些著作中所传达的历史观都是朴素的、个性的,并不成其为一种科学。而所谓的“历史主义”广义上就是指研究历史的一种科学哲学方法,被称为西方“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可称为第一个历史主义者,其后西方各国的历史主义研究都在兰克的基础上展开。这种近代的科学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观,坚持只有理解了人类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生活的现在与未来,以理性思辨为武器解剖历史以治疗现实,是一种“总体发展”的历史观。然而,20 世纪初形式主义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对这种“总体”的概念提出了质疑。政治哲学家 K·R·波普尔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中提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权利去作出自己的解释。”

.................................

第三章 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独创...................................26
第一节 《活着》与“民间”的视角.................................... 26
第二节 《活着》与“道”的生存哲学....................................... 29

第三章 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独创

第一节 《活着》与“民间”的视角
陈思和先生首先将《活着》归类于“民间写作”,认为《活着》致力于描述中国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通过小说《活着》,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余华“把自身隐蔽到民众中间,用‘讲述一个老百姓的故事’的认知世界的态度,来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真相的认识”36。之后,陆续有学者对《活着》的“民间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严晓蓉“先锋文学的民间化倾向——从余华 90 年代的转型谈起”、陈琳“民间理想的温情营构——评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等文章都从“民间”的角度对《活着》以及余华本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本小节从关于《活着》“民间性”特征的观点入手,对《活着》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进行考察。而这首先就要将当代中国文学中所说的“民间性”进行严密梳理。

1994 年,陈思和先生首次提出“民间文学”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两篇文章也一直被视为“民间文学”这一概念的发轫之作。
“民间”是文本叙述内容中的一种分类概念,陈思和先生的民间理论就是对八十年代末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出现的叙述内容民间化的小说创作的总结概括。然而,这一概念又不仅仅只是内容上的简单分类。在陈思和看来,“民间”就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等方面。他认为民间有以下三个特点: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能够比较真实的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学界以现有的什么概念去界定《活着》的文学特征,这些概念都指向文本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及道家思想形态。在当今世界文学的舞台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借着各国文化交流的东风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主流。同时,随着时间的发酵,现代主义思潮中逐渐明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也在世界文学中不断着色,影响着各国文学的发展,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着》的叙事方法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因此既是中国文学内在的发展需求,也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想观念的杂糅。然而,当现代主义思潮发展到后现代,一切意义都在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漩涡中土崩瓦解。因此,后现代给世界文学、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的是超验的空置,而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活着》却在这样子的意义废墟中利用道家哲学重拾起“价值”。为了活着而活着,用“道”来弥补后现代的缺失,又可以说是《活着》的独创性。
余华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吸收与创化具有典型性。本文对余华小说《活着》进行个案研究,一方面从文本层面说明了《活着》在现代主义影响与融合下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与道家思想形态;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的研究影射中国当代文学对现代主义思想的吸收与创化,即用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表现形式挖掘中国社会生活表现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种传统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又反哺现代主义思想,为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