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静农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84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坎坷崎岖的一生成为了台静农文学创作的源泉。台静农借助文学的力量传达着他的生命思考与人生感悟,而我们则在他的作品中探寻专属于台静农的文学世界。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早期的恣意任情,畅抒心中的同情与怜悯;后期的宁静淡泊,坚守心中的执着与信念。台静农总是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体察。从乡村进入城市,接受现代文明启蒙的台静农以充满同情的目光回望乡土人民的生存状态,将笔触伸向乡间底层;从启蒙走向救亡,饱受混乱时局折磨的台静农以满怀愤懑的心情揭露战争下的社会现实,思考民族生存的出路;从大陆移居海岛,备受身体与精神漂泊之苦的台静农,以超脱的姿态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不同时期的生命态度构建了台静农独特的文学世界。

第一章台静农文学创作中生命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个体生命的体验
体验是指“人对生存境遇的直接体认,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想象与幻想、意识与无意识等的复合体”。这是对生命历程的感性把握,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自然书写,创作者将自身累积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外在的文学创作冲动,通过作品呈现内心的生命感悟,其中便包含着每个作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性格。漂泊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于孤独、死亡的深刻体验是促成台静农文学作品中呈现强烈的生命意识的重要原因。
一、生命的孤独体验
孤独体验是人生历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生命体验,源于人们对于外界及内心的最直接感触。“孤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外在孤独指的是人切身所感受到的与世隔绝的孤寂感,而内心的孤独则是从自我生命加以体验后,精神上所充斥的虚无感。台静农少年时期为人生理想离乡漂泊,来到新思想的中心,在现代文明与乡土传统的冲击中独自为乡土生命寻求出路。三四十年代身处战乱之中,备受流离之苦,个体与环境的对立让自身承受着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更强化内心的孤独感。从台静农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无限的漂泊感和放逐感中留给他的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深切体味。
首先便是生存状态的孤独。青年时期的似火热情体现在台静农身上便是对自由爱情的追寻,爱而不得的忧愁则加深了他对孤独的体验。小说《负伤的鸟》是他的第一部爱情题材小说,描写在外漂泊六年的游子回乡后看见曾经的恋人己成为他人妻子,不禁感慨曾经懵懂的爱情,透露出年轻人的哀怨与空虚。这之后台静农身处时代浪潮中,激进的思想又受到党派官员的排斥打击,严重的政治迫害,使他三次入狱,在封闭的“死室”中体会孤独的困境。从他出狱后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两首新诗中便能感受到被幽禁的诗人内心那份怅然别离之苦。而身陷囹圄依然期待着光明的到来,在忍受孤独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深受五四影响的台静农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

第二节社会文化的影响
对于创作者而言,生命意识的形成就是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自我生命的反思,来透视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过程。生命体验的广度决定了他内在价值的深度。而台静农呈现于文学中的生命意识也并非只是被动的经验认知,更是在积极接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对有限生命展开的深刻反思。
一、地域文化的孕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鲁迅的浙东文化、沈从文的湘西文化,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的绘写,向我们展示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活画卷。“所谓地域,这里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作家创作时的聚散之地:—是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地域。”这里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指一个地区的山川草木气候等地理环境特点,还包括生存于此的人们身上带有的不同的生命认知和民俗信仰,其中包含着生活方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特有的文化特色,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台静农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便萌发于皖西小镇的乡土之中。皖西位于豫皖苏交界处,连贯南北,衔接东西,占据优越的交通和战略位置。而自春秋以来,淮河流域就是道家思想的源头,战国后期楚国迁都寿春,亦使其成为“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中心之一。发源于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江淮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与楚文化、吴文化、黄河文化互相渗透融合,培育了皖西北作家认真严谨的文化品格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这种具有地域个性的文化现象,成为后来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居民的人文环境,会世世代代影响他们的文化创造导向。”在现代文学史上,皖西作家凭借坚韧不拔的文化气质一步步发展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其中包括台静农在内的“未名四杰”都是霍邱叶集人,皖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色开启了创作者的文学之旅。
.........................

第二章台静农文学创作中生命意识的呈现

第一节对底层人民的命运关注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文化思想变革浪潮波及整个中国大地,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个体的价值受到了空前的关注,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作家们开始反观农村的社会现状,作家们时刻把人放在首位,关注人的个体生存与命运,把追求人的发展和解放作为目标。在回望故乡的过程中,台静农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家乡人民的生存处境和生活形态,一方面直视农村社会的落后贫穷、农民的麻木愚昧,在底层人物生命形态的书写中揭露悲剧产生的缘由;另一方面站在启蒙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与出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台静农作品中时刻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在台静农构筑的乡土世界里,生存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用悲惨的生命构造出充满苦难的乡村社会,生于斯长于斯的底层百姓在这片蒙昧的土地上苦苦挣扎,坚韧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他们质朴善良的性格,却也形成了他们隐忍、懦弱的品性。人们常用“老实本分”来称颂农耕社会中的庄稼人,但对于身处旧时代的农民而言,这不过是他们怯懦隐忍,逆来顺受,奴性思想的变名。《井》中先有为田主人任劳任怨工作却惨死井下的贫穷佃户,后有被主人的剥削压榨逼得上吊自杀的佃户儿子。愚昧的村民对于生活加给他们的苦难默默服从,却在这无止境的磨难中,悄无声息地死去。作者用鲜活生命的死亡昭示了“老实本分”的愚忠对于两代人的迫害。死亡原本作为生命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存在,却成了乡村社会中的人生常态。如同儿时记忆中在学校里边毫无声响地被驻防士兵当成猪一样宰杀的贫穷佃户,身处封建社会底层的人民饱受折磨,而地主阶级的剥削及他们与官僚的勾结镇压,成了穷苦百姓备受压制的社会根源。《蚯蚓们》中穷苦的虹霓县村民突逢多年未遇的荒年,在向有钱的田主们讨借贷时,却被诬告成发起“民变”的暴徒。作为被现实压迫的对象,李小最终因无力养活妻儿,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还有《负伤者》中的吴大郎,面对乡绅恶霸和警察署长的暗中勾结,在强取豪夺之下被迫卖妻,落着个无家可归的下场。
...........................

第二节对混战年代的生存思考
任何生命都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渴望,当个体的生命进程遭遇威胁或压迫时,反抗无形中成为生命的内驱力,满腔的悲愤化为对生命的强烈呐喊。从五四启蒙运动到战争的爆发,抗日炮火的蔓延,让知识分子对普通大众的生存有着切肤的感受。三十年代的文坛,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拯救现实的使命感掩盖了作家对国民性弊端的探寻。二十年代初期离开故乡北上求学的台静农,从愚昧落后的乡土小镇走入悲惨壮烈的革命斗争中,乡土和革命成为他很重要的两种生活内容。而乡情与理性,成了驻藏在作者体内的两个灵魂。如果说《地之子》中的诸篇是客观的展示乡村生活中风土人情和穷苦百姓的现实遭遇,那么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潮流之中创作的《建塔者》则是在不断塑造这样一群奋起反抗不公的时代重建者,用他们的反抗激起全民族的斗争意识。作家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示了人生悲剧的普遍存在,将苦难的人民置于时代背景下,呼吁饱受压迫的命运奋起抗争,强调人类的觉醒与独立。
从叙写地之子的苦难生存状态到以贫乏的笔触湟染“时代的光”,台静农首先就向我们展示了他本人由关注苦难到觉醒反抗的生命意识转变。牢牢扎根在土地上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饱受着思想的禁锢、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却从未思考挣脱眼前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薄弱的个体力量无法重创旧社会的根基;另一方面,则是安贫乐道、听命顺命的精神痼疾。台静农试图以革命方式启蒙大众,面对民众的苦难,他以满腔热诚讴歌革命者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建塔者》中革命者和爱人玛丽,唱着革命歌曲双双赴死,孤独的歌声阴森却壮烈;《夜室的彗星》中饱受反动派摧残的庚辰君,宁死也不透露军火信息,以生命成就了他自身的伟大;《历史的病轮》中英勇的女革命者曼乔,为了解放被压迫的人民,“她早己将生命置之度外了。她的希望,不是个人的身后,是人类的将来。”
.............................

第三章台静农文学创作中生命意识的价值...................27
第一节“为生命”的文学创作......................27
第二节对五四精神的坚守...................30

第三章台静农文学创作中生命意识的价值

第一节“为生命”的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原本就是一种生命感受的交流,是对存在状态的省察,是个体对生命历程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台静农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对生命最真挚的情感,书写着自我生命的轨迹,在他的作品始终体现着作家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面对人生的苦难,他以一种平静的叙述揭露社会的真实,无论是乡土人民艰辛的生活困境,还是革命战士无奈的生死抉择,台静农总能以一种豁达平静的气度在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批判力度。作为一个对生命充满悲悯,有着救赎人性的愿望的作家,台静农积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因而在经历了生活各种苦难的折磨后,他始终坚持以“为生命而艺术”烛照出自身顽强的生命意志。
对于台静农而言,文学是自我觉醒的生命意识在文学上的反映,所谓艺术化的人生,则是他感悟人生后的终极追求。而在文学创作之初,台静农是不大乐意走这条道路的,在小说集《地之子》中便坦言:“人间的辛酸和凄楚,我耳边所听到的,目中所看见的,已是不堪了;现在又将它用我的心血细细地写出,能说这不是不幸的事么?回望曾经养育自己的故土,他不忍心将其中的酸辛与苦楚展示于众。到了《建塔者》中,他的心依旧是苦闷的。脱离现实的民众基础,塑造的过于理想化的革命者形象,只尽着传递话语的义务,反而成了空洞的喊口号者。作为创作者,台静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建塔者〉后记》中提到:“我的笔深觉贫乏,我未尝触着那艰难地往各各得上十字架的灵魂深处,我的心苦痛着。其实一个徘徊于坟墓荒墟而带有感伤的作者,有什么力量以文笔来渲染时代呢?”在台静农的创作过程中的苦闷与压抑,亦使我们看到在其满腔革命热血下的那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

结语
,“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坎坷崎岖的一生成为了台静农文学创作的源泉。台静农借助文学的力量传达着他的生命思考与人生感悟,而我们则在他的作品中探寻专属于台静农的文学世界。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早期的恣意任情,畅抒心中的同情与怜悯;后期的宁静淡泊,坚守心中的执着与信念。台静农总是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体察。从乡村进入城市,接受现代文明启蒙的台静农以充满同情的目光回望乡土人民的生存状态,将笔触伸向乡间底层;从启蒙走向救亡,饱受混乱时局折磨的台静农以满怀愤懑的心情揭露战争下的社会现实,思考民族生存的出路;从大陆移居海岛,备受身体与精神漂泊之苦的台静农,以超脱的姿态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不同时期的生命态度构建了台静农独特的文学世界。
从“地之子”到“龙坡叟”,以乡土小说创作享誉五四文坛的台静农可谓是意气风发。后因无端的罪名遭受缧绁之灾,将满腔热情寄寓在书艺研究中的台静农更是通透潇洒。立足当下,再去回味台静农文学世界中的家国情怀与现世关切,能够感受到台静农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深层的生命忧患目光关注着社会、民族的生衍与发展。面对生命中无法逃避的苦难,他默馱坚守与超越,在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探寻和对他人生命状态的关怀中,履行着一位受五四精神浸染的学者应尽的生命终极关怀职责。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