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锋小说生成的历史语境:1980 年代文学与期刊的“自主性”
1.1 经济语境:“自负盈亏”与读者市场的新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80年代初,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引领下,我国致力于为促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这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总领性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对期刊管理的政策也实行了相应的转变与调整。
1984 年 6 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我国出版单位要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同时提出要适当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出版单位要实行岗位责任制”。①紧接着,1984 年 12 月 29 日,为提升期刊的办刊质量,以适应四化建设和经济改革的要求,国务院发行《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中重点强调“期刊要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积极改善经营管理,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努力提高质量,扩大发行,逐步减少亏损,争取尽早实现自负盈亏。”②这一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期刊的性质从事业型转向经营型,国家对文学期刊实施补贴政策逐渐较少直至取消,期刊的自主经营权回到出版社手中,文学期刊自此踏上了产业化改革的道路,这对于文学期刊的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文学期刊走向“自由独立”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十七年’一直到80 年代初期,文学期刊尤其是由各级作家协会和文联主办的纯文学刊物,靠政府的拨款和支持维持正常的运转,期刊的办刊是执行国家的政策,对于刊物的发行数量是不太注重的。”③因为文学期刊享受政府的补贴与扶持,所以文学期刊并没有发行的压力。但在实施“自负盈亏”政策后,杂志社需要重新考虑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是否会赢得读者、是否能受到读者的好评等一系列问题。
.......................
1.2 社会语境:“双百”方针与“创作自由”的贯彻
文学体制对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十七年”时期,由于文学与意识形态紧密关联,不但文学期刊起着“传声筒”的作用,而且文学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单一化、类型化、模式化和一体化的固定样式,文学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但是“改革开放”为文学的发展方向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双百”方针和“创作自由”文学政策的实行下,共同促成了《收获》发表先锋小说的社会语境。
80 年代大力贯彻“双百”方针的《收获》为先锋小说的发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回溯历史,“双百”方针这一概念最早由毛泽东于 1956 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正式提出,主要内涵是“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①1957 年,《收获》明确地在发刊词中提到“双百”方针,“‘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在这个明确的政治标准之下,作家可以选择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形式,甚至不同的流派。”②不难发现,《收获》在 50 年代就有贯彻“双百”方针的渊源。
进入新时期,“双百”方针又被重新提出和阐释。与 50 年代有所不同,这次“双百”方针是真真正正、确确实实地被贯彻和执行。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讲道:“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方针。”③胡启立《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发言:“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收获》对此给予积极的回应。1979 年《收获》在第 1 期的复刊辞中写道:“在这个百花竞放的季节复刊,它将显示出新的生命力,载荷着丰富的新的收获,逐步向前。”⑤罗荪在 1979 年《收获》第一期散文专栏中的《三个收获》上这样描述:“《收获》的再生,又一次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⑥只有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在多元化的文学体制和宽松的文学氛围下,文学刊物才会茁壮成长,才能让不同类型的文学迸发出无尽的活力,先锋小说才会有合适的土壤环境供其孕育、发芽,壮大。这与邓小平所讲的“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①的论断不谋而合。因此,《收获》贯彻“双百”方针为先锋小说从“写什么”到“怎么写”搭建了制度的桥梁。
...........................
2 《收获》的办刊理念:一以贯之“先锋性”的办刊理念
2.1 编辑主体:伟大而稳定的编辑团队
刊物选择刊登文章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受编辑的影响,《收获》之所以成就了先锋小说,从编辑群体层面上来说与这三个因素紧密相关,分别是主编巴金先生的多重身份、编辑成员的学识能力与编辑组成人员的稳定性。
2.1.1 主编巴金:“作协主席”的特殊身份
作为主编的巴金同时拥有四重身份。首先,作为作家的巴金于现代时期就突显了他的文学天赋。30 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为呼吁自由、民主和人性的解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可看出巴金对落后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对现代主义文明的渴望;作为翻译家,巴金曾留学于法国、日本,并精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和世界语等 6 门外国语言,同时凭一己之力、身体力行地将外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引进到国内,为中国文学的复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80 年代作为中国作协主席,巴金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中外文学的一切动态、对现代派文学和先锋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敢言他人之不敢言,敢于为作家发声;最后,作为一位文化名人,巴金对文学的许多看法和观点都被文学爱好者认可。而巴金的为人更是令人景仰有佳,晚年的巴金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完成《随想录》的创作,这本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丰碑之作,巴金以极其真诚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使命感,达到了文学和思想上的高峰。作家、翻译家、作协主席和文化名人的多重身份让巴金能够全方位地把握文坛的最新动态、更好地了解文学的需求,在推动文学变革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先锋小说,并为先锋小说的茁壮成长增添力量。
胡风在《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中总结道:“每一稿件,由主编和参加本期编辑工作的作家全体同意后发表为基本原则;这样发表了的作品有原则错误,由主编负责作公开的自我批评。”①主编巴金拥有作协主席的特殊身份使得《收获》有底气敢于大胆地刊发在当时不被读者认可的先锋小说。
.........................
2.2 编辑特色:力推新人新作,凸显特色专栏
《收获》的办刊宗旨是“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不唯名人、不薄新人”。巴金自己曾经非常明确地表示:“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创作。一定要培养自己发掘具有创作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作家。”②说明《收获》对新人新作极为重视。
2.2.1 “多出人才、多出作品”的编辑理念
《收获》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 50 年代。早在 1957 年,《收获》在发刊词上说:“《收获》应该团结更多的作家,尤其是老作家们。但是在《收获》中间,我们也盼望有生气勃勃、新鲜活泼的新人的作品。”③表明《收获》在创刊之初,即彰显了与众不同的编辑策略。因为当时的文学杂志,大多以资深老作家的作品为主,谁都不会将精力投放到无名之卒的身上,但是《收获》却一以贯之地做到了。历数《收获》创刊以来 60 多年的光辉历史,《收获》一直持续贯彻发掘新人这一理念。1979 年,《收获》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作品进行了广泛地刊载。翻开 1979 年第 5 期的《收获》,其中有三部台湾文学作品,包括选载了聂华苓的《台北一阁楼》、於梨华的《傅家的儿女们》和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而三人在当时都属青年作家,这也是《收获》第一次集中刊发青年作家作品。老主编巴金在 1979 年访问法国、回答法国记者提问时曾说,“《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已经发表过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还是要发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并且把这一期做成青年专号,就是希望表达薪火相传的意思。”①与 80 年代大多数的文学出版人相比,巴金尤其重视且一以贯之的将发现新人和发表作家的处女作视为自己编辑《收获》的最高行为准则和最崇高的奋斗追求,这一点得到了文学界负责人的证实。文学界负责人指出:“《收获》在解放思想、培养作家方面有很大成绩。”②正是在巴金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收获》成为成就新人的源头之地,先锋作家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正是在《收获》的“保护”下茁壮生长。
...........................
3 《收获》——先锋小说的文学园地............................... 28
3.1 浮现与隐退:先锋小说在《收获》的呈现阶段.......................................... 28
3.1.1 1985——1986:先锋小说在《收获》的发轫期............................... 28
3.1.2 1987——1988:先锋小说在《收获》的鼎盛期............................... 29
4 文学图景:先锋小说与《收获》“先锋性”精神的契合....................................... 39
4.1 思想上的“先锋性”: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 39
4.1.1 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 40
4.1.2 对传统理性观念的超越............................. 40
5 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共谋”的反思................................. 47
5.1 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的双向共生.................................... 47
5.1.1 文学期刊遭遇发展困境................................... 47
5.1.2 文学思潮之风盛行............................... 48
5 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共谋”的反思
5.1 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的双向共生
文学期刊与文学思潮的作用是互相的。正是由于《收获》,读者群体、批评家才会将关注力投放到先锋小说上,这才有了先锋小说走进大众的视线范围内。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对《收获》产生影响,由于先锋小说文本的晦涩难懂,与大众产生的隔阂致使《收获》在发行量上面临着生存危机。
5.1.1 文学期刊遭遇发展困境
《收获》在 80 年代以“青年作家”专号的形式刊登先锋作品后,读者的反应不容乐观,“由于追求文学的纯粹性、实验性和前卫性,超出了普通读者的欣赏水准和阅读期待,《收获》的订数从 1981 年的 120 万册直跌至 80 年代中期的 10 万册左右。”①说明读者朋友也不买先锋文学的帐。
“这一时期和《收获》一起作为‘先锋文学’主要阵地的几家刊物,如《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钟山》、《上海文学》,无一例外地印数惨跌。”②文学刊物的市场一路下滑。“1986 年以前,《收获》都是附属国家出版机构,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只负责编辑稿件。随着政府对文学期刊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1986 年开始,《收获》正式脱离上海文艺出版社,不再接受政府的经济支持,在各文学杂志中最先走上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①1986 年后,《收获》因发行量的大幅降低所遭受的损失都由《收获》自行承担,这对于《收获》杂志社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是《收获》还是一路坚持下来了。
............................
结语
《收获》作为当代大型的纯文学期刊和纸质传播媒介,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通过对先锋作品的刊登,引领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潮流,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都要得益于《收获》先锋性的办刊风格和创新性的编辑理念,对新人作家的培养、对文学新作的发掘,使得先锋作家走出了中国,走向了国际。
固然,先锋文学有自身的优势,它打破了小说创作时条条框框的限制,并且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理念和技法传入国内,使文学真正具有“文学性”,文学也走向了“自主性”的道路上来。然而,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同样具有局限性,先锋作家只是将西方现代小说中的技巧照搬照抄,而不加以吸收消化,就堂而皇之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只注重形式的变革而忽略小说的思想性必然使得先锋文学不能够走得很远。此外,技巧的反复运用,一方面会使读者感到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说明先锋作家的才华在先锋实践上的“枯竭”,导致了先锋小说在 1989 年后出现式微的趋势,此后,先锋作家或是主动选择或是被动改变地走向了创作转型的道路。
《收获》与先锋小说的合作是文学黄金时期的 80 年代的大环境的背景下决定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逐渐铺面而来,今天的文学期刊似乎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因素,对于文学因素的考量似乎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文学期刊也要生存,且随着电子媒介的逐渐发达,在两者明显的对比之下,纸质媒介的发展似乎也不容乐观。所以,纸质媒介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形下,放弃了自身的原则。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文学期刊与文学潮流的关系问题时,笔者觉得文学期刊还是要坚守住这样一份对文学性的信念、以及对文学性的坚守。中国的当代文学需要文学期刊来为大众读者做出正确的引导,所以文学期刊必须充分发挥出它的功效与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