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文学的小城镇书写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09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小城之子——小城镇书写中的过渡人形象

第一节 过渡人形象
一、过渡人形象的内涵
纵观施蛰存的小说,不论是前期的小说集《上元灯》及中期的小说《雾》、《欧》等都以来自小城镇的小城人物为描写对象,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家乡小镇的回望和惆怅,不如说是施蛰存超越自我之上的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是对小城镇这一特殊身份和生命的发现与尊重。
小城镇作为乡村到都市的转型,其所映照的文化领域就是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要了解这一转型期的社会,我们必须了解转型期的社会人,人是一切的根本,有学者提出这种特殊转型期的人为“过渡人”,④“过渡人”所面临的价值困窘不只是“新”与“旧”的冲突,而且是“中”与“西”的冲突。在这种文化冲撞下浮现出的小城之子不仅使得读者觉得意味深刻,更值得研究者进行分析解读,施蛰存的小城镇书带着一种理性的批判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向读者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城之子。这些小城镇人物,即不同于都市人的纸醉金迷和声色犬马,也不同于农村人的田园静谧和稳定祥和。自五四文学运动以来,传统的解体、新思潮的出现等一系列社会现实为“过渡人”这一形象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梁启超曾激动的写下《过渡时代论》,他从广义和狭义上讲述了过渡时代之定义,狭义上来说,过渡是“互起互伏,波波相续体”①,他讲道:“过渡时代者,希望之涌泉也,人世间所最难遇而可贵者也。有进步则有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故进无止境,即过渡无已时,一日无过渡,则人类或几乎息矣。”②梁启超认为过渡时代是希望的时代,并在最后道出自己的愤怒和忧虑,中国人竟不知何为过渡,只一味地生活在旧的封建的停顿的老大中国里。

小城镇中的过渡人象征着小城镇的双重性共存:先进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共同构成了这一“过渡人”形象。作为小城镇的生命符号——“过渡人”,在这双重文化的小城镇中,演绎着属于他们的小城故事,《诗人》中生活在江南小镇“最后一位诗人”,他迷失在“诗”的世界中,演绎了旧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命运哀叹,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过渡人——旧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最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小说《桃园》讲述了“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去南城的桃园,但穿过深深桃园竟发现种园人是幼时比“我”学习成绩还好的故友,故友对“我”仍保持少时对我的称呼“少爷”,这让“我”和他之间产生了莫名的距离感,更像两条路上的陌生人,“我”最终遗憾的离开了那个桃园,也不曾再去。这与鲁迅的《故乡》有着一样的无奈和悲伤。这些来不及改变的传统人,他们身上烙下了过渡时代的烙印。施蛰存小城镇书写中的“过渡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表现为对都市(上海)的追崇和欲求,其他作家对于都市的审视,是以乡土人眼中的“恶”为出发点,在施蛰存这里,“都市”是小城过渡人的希望和出路。

.............................

第二节 过渡性的女性形象
一、小城镇女性的生命关注

女性一直是文学创作中备受关注的描写对象,回顾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宛如走进迷宫,她们一直在寻求解放的道路上寻找出路,思想上的觉醒,然而带给她们的是现实中更深的迷惘,女性只有在寻求经济独立方能获得立身之地,否则,一味地出走只会带来更深的堕落,在与婚姻这场战斗中,女性从寻求恋爱婚姻的自由,到对婚姻的失望甚至是绝望,女性这些痛苦而艰难的探索之路在庐隐、冰心笔下有着最为深刻动情的表达。到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文学,女性形象已由追求个性解放进入到投入社会解放,可是混乱的社会现实导致了他们追求的盲目,最终还是陷入了幻灭的苦闷和追求的迷茫。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他们用都市的眼光,来表现都市女性的自由、潇洒,同为新感觉派,施蛰存笔下的女性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质,他笔下的女性是生活在都市边缘的小城镇地带,身处的环境决定了她们不会像刘呐鸥、穆时英笔下的女性放荡不羁,施蛰存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处在新旧文化碰撞中的小城镇女性,他们在纵向上承受着具有乡土意识的古老文化传统的制约,在横向上承受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共时性影响。在这具有逆向张力的两极中,他们一方面在现实生活面前感到悲哀、痛苦和彷徨,另一方面获得了观照当下的现代意识,但还是面临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造成了他们对于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以及自身内心欲求的性格冲突。

在传统向现代,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历史转变中,女性的命运遭遇和曲折,吸引了施蛰存艺术表现力的目光。他笔下的女性是绚烂多彩的,美丽的少女、孤独的寡妇、嫁人的少妇、大龄处女、辛苦操劳的家庭主妇、夜总会的舞女、神秘的僧尼等等无所不有,他把自己描写女性的小说名为《善女人行品》,就是有意要将女性作为自己的心理分析对象,并加以艺术化的表现。“他写的最好的女性,是从小城镇走向大都会的保守女性。”①面对新旧的碰撞,她们迷茫,无法选择,在这特殊的历史交接点上,小城镇女性在传统牢笼与现代欲求之间挣扎着,中国这种过渡阶段的长久和持续的特点,使得施蛰存笔下的小城镇女性有了特殊的价值。
.............................

第二章 象征与隐喻——小城镇书写中的意象

第一节 独具特色的空间意象
在施蛰存《上元灯》集里的江南小城的刻画中,作者仅仅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呈现在小说中,便可让读者游历江南文化古城,不仅能够漫步在水木清华、淡远清雅的园林,也可穿梭在曲径通幽、静谧深邃的小巷。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施蛰存,这种文化气质已经融进血液,家乡的文化气质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在意象的选取上便可窥见一斑,这里先着重说明施蛰存在意象的选取上的独特之处。如果说“海派文化的基质是吴越文化”①那么施蛰存的城镇书写则表现出具有吴越江南文化特色的意象,“小城中的物态文化是可视的空间文化景观,它们成为小城人的家园,给人们提供居住、生存等生活上的实用功能外,还是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势必变成可贵的精神文化,成为影响人们心理的精神符号。”②施蛰存的小城镇书写中丰富多彩的意象营造,是来自作者创作气质和艺术个性,蕴含着作家生命创作的独特精神色彩。
在这些意象的选取中,有的则是直接化用古代诗歌中的“小桥”、“流水”等意象,比如“团扇”、“雨”、“纸灯”、“月亮”等,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古典的静谧之美,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有些意象比如说“巷子”、“茶馆”、“寺庙”则是作者历经现实生活的磨炼和成长经验所得之感悟而提炼出的意象,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情景交融之意境,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寄寓着作者对于社会的关注,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内涵,施蛰存将目光投向社会中人的生存世相和内在心灵世界,引起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反思。

巷子、茶馆、园林、作为施蛰存小城镇书写中比较突出和极具特色的空间意象,构成了作者诗意古典交相辉映的江南世界,展开了更深一层的关于文化态度上自我选择的焦虑。车站、公路等意象是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小城镇的代表,也是小城镇“过渡性”的体现,这两种意象共同反映出施蛰存小城镇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是作者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精神追求的一种言说方式,正是这些空间意象,使得施蛰存的小城镇在整体上呈现出与其他小城书写不同的风貌。

..............................

第二节 独特审美意象探源
施蛰存笔下的意象是具有江南人文气息和诗意文化的代表,是小城镇中“传统”力量的所在,是小城镇中过渡人命运发展变化的场所。同时也是融入了小城镇现代气息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书写,也是施蛰存的小城镇书写不同于其他小城镇书写的原因之一,更给作品带来了特定的小城历史人文情景和浓厚的江南小镇地域文化风味,,这些意象的书写与作家早期经历和及生命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作家早期经历及生命精神历程

施蛰存对小城人物的书写融入了作家深入底里的人生体验,施蛰存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生长于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小镇中,施蛰存五岁随父母迁居到苏州,六岁进私塾,读《千字文》,在巷子中和同伴嬉戏打闹,闲暇之余,便随家人游览江南山水,始知西施传说,游览寒山寺,学读画壁上前人刻写的古诗,待他移居松江,便知松江山水历史文化传说,江南的山山水水和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了施蛰存的江南情怀。杜荀鹤的一首古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①这首诗不仅描写出苏州的建筑和小桥流水人家,也透露出江南小镇的生活气息。施蛰存的笔下的“南国小城”是小桥流水,花园林立,晨洗暮舟的生活情味,是烟雨弥漫、柔静古朴的生活情味,在《上元灯》集中,尽管交织着现代文化的负面因素,暗藏着愚昧和无知,但是仍可见出作家对江南小镇自然从容地描写与温情。施蛰存早期接受的传统教育对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影响,然而施蛰存并不是单一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士大夫,施蛰存中学时代便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欧美文学功底和坚实的英文阅读能力,他受五四运动的启发,接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在传统营养的哺育下,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洗礼,这种双重身份背景,既出身于江南小城镇,又有着入沪的经历,使得施蛰存游走于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施蛰存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

第三章 小城镇书写的叙事艺术....................................43
第一节 感伤的审美情绪..........................................43
第二节 古典与现代的交织.................................45
一、古典气质的形成...................................45
二、小城镇书写中的现代性...................................47

第三章 小城镇书写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感伤的审美情绪

“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①意象不仅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还是作家主观感受的载体,是作家感受生活的客观物化,作家将内心复杂而又缜密的情绪和思想融入在意象的创作中,因此,意象不仅是独特的外在形式,还寄寓着作家深厚的情感意蕴。施蛰存在这里借助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意象,展现出他书写中的感伤气质。可以说,感伤弥漫在“五四”文学之中,不论是郁达夫对于生命意志和境遇苦闷的感伤,还是王统照对于死和生命的感伤以及废名对于感伤的超越,“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②这种感伤正是知识分子在思想觉醒以后对于理性及理性时代不可及的一种矛盾。施蛰存延续了“五四”时期的感伤情绪。将感伤的情感融进了小城镇的书写中。

施蛰存喜作古诗,大多采取“夕阳”、“烟水”、“萧瑟芦花”等意象入诗,营造出一种凄清感伤的氛围。施蛰存后来作诗也是喜欢用凄凉之意象入诗,以及后期他的的意象抒情诗《桥洞》中赋予小镇桥洞这一意象以“忧郁”的感情。施蛰存选取的园林、茶馆、巷子、宅院等这些小城镇意象,是具有一定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意象代表,这些静态的意象,承载着一定时代的内涵和文化气韵,所以这些本具有诗意的空间意象,在时代的变迁这一背景下,与作者情感的交互,便产生了具有感伤色彩的情感特征。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