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学作家路远小说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07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富有草原韵味的创作

第一节 草原文学作家身份
什么是“草原文学”?对此,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时间上看,它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从地域来看,可划分为世界草原文学和中国草原文学。中国草原文学又可以划分为“以内蒙古为主体的北方草原;以新疆为主体的西域草原;以西藏为主体的高原草原”①。在这里,笔者采用学者刘成在其专著《草原文学新论》所界定的狭义的“草原文学”的定义,即“成为当今内蒙古文坛热门话题之一的狭义上的草原文学”②,也就是“作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性的象征的草原文学或是作为内蒙古文学地域性的标志的草原文学。”③。随之,我们可以将“草原文学”从时间、民族性、地域性上进行这样的划分: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蒙古族作家描写草原和草原人民之美的文学或长期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汉族作家和其他民族作家描写草原和草原人民之美的文学就是“草原文学”。“草原文学”必须要展现草原和草原人民,但也并不是所有展现草原和草原人民的作品都是“草原文学”,“草原文学必须是真正走进大草原深处的文学,真正走进草原人心灵深处的文学,真正用草原人喜欢的民族形式描写草原人的生活,表现草原人的心灵世界的文学”。
“草原文学”不仅要展现草原和草原人民,更要表现出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美。毋庸置疑的是蒙古族作家因为他们与草原的天然联系,因为他们与同民族人民一致的心理认同,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天然就带着浓郁的“奶子味”,他们对于草原美的描写自然不止流于表层,他们的文学创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草原文学。但是草原上还有一批不容小觑的汉族作家和其他民族作家,他们长期生活于此,与草原上的人民早已水乳交融,他们同样热爱脚下的大地,对脚下的大地也有自己深沉的感情与深刻的理解,他们和蒙古族作家一样,创作了一大批迥异于内地作家的具有浓郁“奶子味”的优秀文学作品,路远便是其中的一员。
..........................

第二节 “崇尚自然”的创作观念
“崇尚自然”是“草原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也是“草原文学”的最高审美追求。长期在蒙古草地上生长、生活的人民,都对自然有着天生的崇拜。自古,这片荒蛮大地既为她的子孙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场地,也以严峻的自然环境锻炼他们的筋骨、磨练着他们的品性。恶劣的自然环境,过于广袤的大自然,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类要发展必须首先顺应自然的发展变化。“崇尚自然”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实践的总结,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其融进了自己的血液,内化为共同的信仰。长于斯的路远受草原自然环境的养育,受长期生活于此的蒙古民族影响,“崇尚自然”的观念也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心里,并有了更深刻地思考,也更深沉地表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一、书写自然
路远的许多小说创作都贯穿了“崇尚自然”的意识,这也是萨满教基本观念的外延。萨满教在古代蒙古族中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甚至在今天的蒙古族中间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万物有灵”是萨满教的理论根基,路远受这一理论的影响,而把自然的一切都看作是有灵的存在。在他看来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自然的一切都是值得书写和歌颂的。在他的笔下既有水草丰美、生机盎然的乌珠穆沁草原,又有泥沙漫天、荒芜凋敝的苏尼特草原;既有神奇茂密、充满故事性的黑森林,又有险峻幽静、荡气回肠的乌呼森山谷。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路远的家乡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四大草原之一。生活在这里的路远由衷地热爱这片土地,也心痛着她的遭际。作家在作品中无时不在渗透着他“崇尚自然”的理念,但他的表现方式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常常通过向人们展现被破坏的自然和违背规律的后果使人们警醒,从而规劝人们来“崇尚自然”。
...........................

第二章 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

第一节 意识流写作
“意识流”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式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威廉·詹姆斯还指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而意识流小说就是以表现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流动为创作方法而写成的小说。这类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理性、直线的叙述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种时间、空间的跳跃、缺乏逻辑性等特点。
一、以心理流程为线

我们不能笼统地将路远的所有作品都可归为意识流小说,但他的某些作品的确带有明显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特点。路远的小说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运用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物内心的关注上,也正是因为他对人物内心的关注,他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以人物的心理流程编排自己的小说故事。

《白罂粟》就是一个典型的以人物心理流程安排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侏儒“我”记录一个女人阿芭哈爱与复仇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但是情节安排却步步为营,精巧怪诞,引人入胜。“我”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并受一个作家的嘱托,记录下这个故事。“我”讲述的故事是从一个野罂粟飘香的下午开始的,一切的惨案也从这里开始——萨盖尔率白马队血洗罂粟谷。“我”看见的第一个人是觉洛,此时他已经满脸是血被人用枪打死。由觉洛“我”又想到了阿芭哈,想到了麦尔根。觉洛和麦尔根都是阿芭哈的追求者,但是阿芭哈喜欢的是麦尔根。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阿芭哈本想和麦尔根共赴黄泉,但却在麦尔根自杀后,自己想要自杀之时,被萨盖尔找到并占为己有,之后便展开了阿芭哈对萨盖尔从复仇到释怀的故事。
...........................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尝试
路远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真假虚实,行文荒诞又不乏真实;意犹未尽,又包含讽刺意味和深层意蕴。“魔幻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的一个创新种类,是拉丁美洲当代文学的一份重要流派。在创作方法上,魔幻现实主义主要运用“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方法,从而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因其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风格的独树一帜等特点,而引起国际文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受到世界各国作家的纷纷借鉴和效仿。
路远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源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但又不同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主要在于路远生活的现实土壤与拉美作家的不同。虽然路远生活的草原世界和拉丁美洲一样,都种满了奇幻的种子,但路远更注重挖掘本土的魔幻色彩,更致力于从脚下的大地获取营养、获取灵感,从而演绎自己的草原魔幻现实主义。
一、立足本土的魔幻
中国的北方草原之所以能为路远提供中国本土的魔幻土壤,首先得益于这方土地上空笼罩着浓重的宗教色彩——萨满教、喇嘛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和血祭、火祭、敖包祭等各种祭祀活动常见于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最神秘、玄幻,也是路远最最熟悉,在小说中长于醉心描写、探索的是萨满教。
萨满教在北方草原有着非常浓厚的根基,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它的崇拜对象来自于经常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因此萨满教所信奉的神灵非常广泛,万物皆可为神灵,万物也都因此而具有魔幻的色彩。
短篇小说《黑森林》整篇都笼罩在一层云里雾里、玄而又玄的魔幻氛围中,一切经历与过往像现实又像是梦境。相传九峰被血祭的小驼羔变成了时隐时现的黑森林。松岱和杜玛本来素不相识,却宿命般相遇,并和胡尔沁安巴一起去寻找黑森林。松岱分明看见有一条黑狼或者是黑狗的东西,可当他走过去伸手去抚摸狼的皮毛时,却惊诧地发现自己抚摸的原来是一棵古树;杜玛经常被门外可怕的声音所困扰,可是当她真的鼓起勇气去面对时却发现什么也没有;黑汉子、抢亲的马队,让人不知道这些是否真的存在过。胡尔沁安巴通过从灰火里取出的羊胛骨上的纹路就会辨出路线。小说中类似这样的奇幻描写全部就地取材,作家凭借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异于我们平常所认知的魔幻世界。
.................................
第三章 草原的“象”与“魂”...............................24

第一节 草原之“象”..................................... 24
一、多样多面的蒙古族群像.....................................24
二、粗朴阳刚的“另一种汉人”...............................25
第四章 人生抉择与人性关怀..............................33
第一节 人生的抉择........................................ 33
一、金钱、利益的诱惑....................................34
二、信仰和归宿................................. 35

第四章 人生抉择与人性关怀

第一节 人生的抉择
路远是以写草原小说闻名于文坛的。从 1984 年开始创作草原文学作品,到 1995 年创作短篇小说《谢幕》,路远暂别草原题材小说创作,而将目光转向中国江南和更广阔的世界,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创作剧本,开始了两栖的创作之路,辗转反复,近年来又回到创作的起点,回归草原,专心于小说创作。可以说,回归的路远对草原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感情,长篇小说《红狼毒》可谓是路远回归草原的力作,凭借这部小说路远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最高文学奖“索龙嘎”奖,并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着人生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自己所选择的人生最终是什么样子,哪一条道路才是所谓正确的,没人会给出答案,对于未知的人生,人们只能自己去探索,正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反复出现的:只能自己“走过去看”。
一、金钱、利益的诱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金钱、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金钱主义、城市文明的侵入,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草原上的人们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金钱、利益的诱惑,面对变化,他们也要做出自己的人生抉择。

作家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系列小说之一《气功》中的六爹为了能转志愿兵或提干入党而剑走偏锋,自导自演了偷掘河堤、水淹养猪场、拯救落水猪的故事,最后事情败露,被遣送回乡。故事虽荒唐可笑,却来源于那个年代的真实历史。为了能够立功,留在城市,谋得大好前程,许多农村兵各出奇招,有的甚至不惜伤害自己,靠自残来换取自己后半生的前程。在这些人眼中,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竟比不上那些虚妄的名和利,他们不相信靠自己踏实的努力同样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利益与金钱的诱惑使他们迷失了心智,丧失了理智,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但最终不是靠自己脚踏实地得来的功名终究还是一场空。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