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寻暖与岛:女性言说下的忍与歌
第一节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在陶丽群的儿时记忆中,在过去的年代里“拐卖妇女”的情况并不罕见。一些外地女子被拐骗到农村,然后以低价被卖给那些娶不起本地媳妇的男人们当老婆,她们大多屈从于现实,在异地他乡生儿育女,一辈子都无法逃离这个地方;也有一些思乡心切的女人,
在逃跑无望中选择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生。耳闻目睹这些被拐妇女的遭遇,成为陶丽群内心的一种隐痛。
陶丽群同情那些被拐卖的女人,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进而更为关注女性这一群体,更力图以女性的性别身份来观照她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在陶丽群的小说里,大多以女性作为叙事者,通过女性视角的叙述,呈现式地突显出其笔下的女性角色所处生存状况中的命运归属和情感纠葛。在下文中,我将陶丽群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为三类,并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探究:
一、被困“孤岛”
“岛是真实存在,一座奇特而善于孕育不幸的浮岛。”②陶丽群在散文《隐痛围成的孤岛》中谈到,这座小岛上的村庄四面环水,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那些被拐卖至此的女人来说无形中成为了一道牢笼,不仅限制了她们的人身自由,也将她们思念亲人及渴望归家的念头也束缚在脑海里,然后默默埋藏心底,也许直到老去、死去都无法说出。“被拐卖的妇女”成为陶丽群所关注的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在《寻暖》与《母亲的岛》中,陶丽群分别围绕着“李寻暖”和“母亲”被拐到村子后所发生的事情展开叙述。
.............................
第二节 对女性出路的思考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方式形成了男耕女织的性别社会分工,并成为整个父系统治秩序中基础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成为这种分工之下的附属角色。从“女人”到“人”的这一过程中,女性走出家庭加入到社会劳动中,而女性传统家庭角色和关系这一问题依旧存在,如生育、婆媳关系等。陶丽群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角色便围绕着这个命题,对女性在生存困境中该如何走而进行思考。
一、困境中的挣扎
陶丽群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所处的困境,一方面来自于家庭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女性自身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她们所面临的生存难题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精神的钳制和压迫让女性几乎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只能任由摆布。
(一)家庭的束缚
男性作为社会的统治者,他们利用一系列律例从而达到驾驭女性的企图,并将长期居于依附地位的女性圈禁在宗法社会和世俗社会里。久而久之,逆来顺受刻在女人的骨子里,这种被动状态也在长年累月中慢慢渗透到女性的无意识当中,从而加速了女性被物化的过程。“这些女人从一开始就被打上‘物品’的标签,明码标价,买来后用戒备和棍棒强行抹去她们上半辈子的记忆——出生地、父母兄弟姐妹、家乡习俗、口音,等等,强行给她们灌输新的生存规则和生活状态。”①这些被拐卖来的女人的婚姻,属于一种交易行为。她们作为婚姻当事人,却没有权利发表意见,只是在这场交易中实现占有权转移的“物品”。李寻暖便是被自己的母亲卖掉的,她甚至在家乡已经有了相好。
男性家长权威的确立,是以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的认定为前提的。“导致女性在家庭处于依附地位的原因在于,家庭的出现是对男性财产个人私有(主要指男性)化发展结果的维护,同时也强化了男性家长(父或祖父)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②作为妻子,其本分与职责是为了满足丈夫或家庭的需要。《母亲的岛》中,母亲在“我”的印象里,从未在饭桌上吃过饭,吃饭期间一直有人要求拿汤勺、配料等,母亲在厨房和饭桌之间来回折腾,从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当家里需要些什么,随便一喊,母亲便会带着恭敬的惊慌表情将东西带过来。母亲的家庭地位不言而喻。
《一个夜晚》中的丈夫,以每个月八百块的稳定收入从而确立了在家庭中的主宰地位,而女主人公只能依附于丈夫,毫无任何经济地位的她不仅被迫接受丈夫出轨的事情,婚姻的破碎也让她痛失亲生儿子。
...........................
第二章 搁浅与鱼:底层生存中的痛与泪
第一节 生活的负担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边缘农村的停滞落后,使得城市与乡村、知识阶层与底层百姓群体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潮,为了改变生存状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毅然投入到城市化进程的建设中去。这些底层人物常常处于生活的重压之下,演绎着游离于都市繁华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景观。在人生和命运的曲折中,苦难成为底层人的生命底色。陶丽群塑造了一批“搁浅”于生活浅滩上的底层人物,主要包括了底层青年、进城打工者和小市民这三中类型,他们挣扎于城市泥淖中的种种挫折,却又被以温暖、细腻的情感发掘他们坚韧和隐忍的善良特质。
一、无奈的坠落:底层青年
底层青年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努力奋斗打拼,用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重压,陶丽群所塑造的底层青年的形象多体现出了积极拼搏的初心,但现实的残酷却重重击打在他们脆弱的心灵上。
《行走在城市里的鱼》里的李小渔在高中毕业后便混迹于社会,李小渔父亲早逝,叶桂靠做裁缝挣取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和小渔的学费。她的妈妈叶桂想不通,原本成绩优异的乖乖女为何一夕之间变成“混混”,母女间的情感也由此出现裂痕。妈妈的种种误解让李小渔充满委屈和愤怒,她不仅想起那段“不堪”的往事:李小渔上高一那年,亲眼目睹了妈妈为了让女儿能吃上鱼而任由海鲜店老板轻薄的场面,妈妈裤子上“那些肮脏恶心的湿手印,仿佛一只黑手,朝小渔凌厉劈来,噼啪扇在她的脸上”。①李小渔才明白家里的经济条件竟如此拮据,为了供她念书,妈妈甘愿以被别人占便宜的方式减少生活开支,小渔不愿让妈妈再为自己受更多委屈和牺牲而放弃学业。然而,叶桂的不理解和气恼,最终也将李小渔推向了深渊。在家境窘迫和迷茫困惑中,“她感觉自己像一条被搁浅的鱼,呼吸困难,方向不清,她大张着嘴,哭着,呼吸着。”
在《第四个春天》里,听见窗外风声的卢宝花又痛苦地想起了四年前从高楼上“摔”死的儿子万宝路。万宝路是一个“蜘蛛人”——高楼外体清洁工,每天在身上绑着安全绳,吊在高楼大厦外部做清洁。万宝路喜欢看电影《蜘蛛侠》,他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他和李小渔一样,都曾对未来怀着热切的憧憬。而就在一个下雨天,老太太韦芳芳因路滑而跌倒了,骑摩托车的万宝路与她并没有碰到她,善良的万宝路将老太太搀扶起来,却被诬陷是万宝路撞的她。经过新闻和媒体的大肆报道,不仅配上万宝路的照片,还批评他是“道德缺失的垮掉的一代”。舆论一边倒向老太太,根本没有人相信万宝路的清白,就连出去上班也会被扔矿泉水瓶和果皮。万宝路变得沉默了,在某一天高空作业时,打开安全带的扣子,一头扎进这令他绝望的深渊。
.................................
第二节 心灵的突围
文化、心理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根深蒂固的乡土文明遭遇物质化的都市文明,对于底层人物来说,这些沉重的东西终日压在他们肩上,他们十分渴望在异乡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生活的重压不应该磨灭人性中的美好、善良而变得扭曲、迟钝和锈蚀。陶丽群将人性的失落、生活的颠沛、情感的压抑密密编织在文本中,从而对底层贫民的精神状态进行探索,却以温情的叙事来把控情节的走向,写出了底层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生活的困顿并未让他们丧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一、精神缺失
陶丽群将社会底层在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尊严考验中产生的心理异变反映在底层人物长久生活的重压下所导致的心理重荷的描写,以及这个过程中无法排遣的没有归宿的荒凉。
李小渔的压抑不仅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隔阂与误会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伏笔。叶桂为了不让女儿再在夜总会工作而对老板撒谎称李小渔平时手脚不太干净,恰巧店里刚好发生了偷窃案,而警方在李小渔进行问询时透露了叶桂的这些话,成为“压死”李小渔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小渔在走出警局时,看着水池里的金鱼,她多想也和鱼一样能够自由自在地活着。困难的生活已经熬过来了,但是母亲的那些谎言彻底抹杀了她活着的尊严和意义。
指控万宝路撞了她的老太太韦芳芳,当年是以不光彩的手段嫁进给她的丈夫包海华,不仅流产后再也不能生育,连原配的几个孩子都对她恨之入骨。韦芳芳对家里尽职尽责了一辈子也没能讨得几个孩子的认可。然而在韦芳芳被撞后,那几个一直视她为仇敌的前任子女却对她异常热心,令韦芳芳得以感受到在这个家里从来没有过的温暖。韦芳芳倒也是个精明的女人,她非常清楚包海华的几个子女打的什么主意。但是她太渴望可到关怀和认可了,现在就有这么个机会摆在她面前,她只需要撒个谎,便可以拥有在左邻右舍之间炫耀和面子上的光彩。然而在分到赔偿款后,她还是失去了那点虚假的温暖。精神上的缺失,让韦芳芳极度渴望亲情和温暖,在面对卢宝花的数次哀求和质问中仍无动于衷。然而她的一个谎言却葬送了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的一生。
..............................
第三章 暖阳与秋:对家乡土地的守与思........................ 24第一节 人与土地..................................24
一、对土地的热爱........................................25
二、人与人的关系.....................................26
三、“出走”土地的反思................................... 27
第三章 暖阳与秋:对家乡土地的守与思
第一节 人与土地
土地对农民来说就像根系之于生命的意义,土地给予人们粮食,也成为农民的精神支柱,农民在土地的丰收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陶丽群围绕着土地上人们所遭遇的悲欢离合,人和人之间的牵绊与纷争,人与土地分离之后的惶恐不安,她将深爱土地的情感倾注在其中。“自古以来人和土地相关的时间层出不穷,演绎尽人间悲欢离合。祖辈为农的我更无法漠视土地。②”她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乡土,置身乡土,细细体味着土地上的人情冷暖。
一、对土地的热爱
《一塘香荷》里的下湾村刚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政策,从山区上门的李一锄一家得到了一块宝地,这八分大的土地成为了家里的主产良田。不到三年,这片肥田被蛮横的原生居民廖秉德以不平等的方式强行将两家的土地置换,而李一锄老婆因此结郁成疾,而含恨早逝。李一锄独自抚养幼儿,并将当年廖秉德强行置换的那块稻田深挖成为如今荷香扑面的荷塘,就位于李一锄家屋子后面。多年过去,李一锄的儿子长大后成了吃“皇粮”的人,并在城里安家立业。李一锄忙时在下湾村摆弄土地,闲时便上城里看孙子,儿子见父亲渐老便建议把老家田地处理了将李一锄接入城里居住,共享天伦,却被李一锄拒绝了,他舍不得离开他辛勤耕耘的那片荷塘。而廖秉德在 65 岁时被大儿子接进城里去住,不仅将祖屋卖了,田地也尽数出租,除了当年强行换来的李一锄的那块稻田,他时常从城里回来,种些瓜苗豆角。李一锄在看到这片田地的时,不仅想起在这片土地曾留下的汗水,也每每思念起死去的妻子。一片土地,竟承载着一个家庭的伤痛,亲人因土地而郁郁而终,满塘荷香带来的阵阵清爽,也让他坦然面对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悲欢离合。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