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个体解放下的自我想像与诗性建构
第一节 追随时代的自我觉醒
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在招生对象中,工人农民也是其中之一,这对于农村青年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广阔出路。“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当时人们认可并努力践行的人生信条。比如香雪、高加林、孙少平、孙少香、金秀等这些作家笔下的书写对象,他们接受过中学或高等教育,坚信知识能改变他们贫穷和落后的出身。因而对于这些底层知识青年而言,知识成为他们实现自我启蒙和自我觉醒的重要因素。
《哦,香雪》中的主人公香雪是一名中学生,她和她的姐妹们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火车”的到来。那列来自北京的绿皮火车,是香雪和她的同伴们对“远方世界”想象的载体,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不仅给台儿沟带来了一分钟的热闹,也带来了香雪及同伴们对“城市”的渴望与向往。尽管火车只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但是这一分钟足以让她们欢呼雀跃,让她们在百忙之中都不忘于每晚 7 点盛装迎接“火车”的到来,这一隆重的“仪式”背后体现了香雪们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在追求“城市”的集体意识觉醒中,香雪比姐妹们有着更高的追求。她是台儿沟唯一的中学生,她不仅通过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也萌生了追求自我的觉醒,并且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可以破除愚昧,实现自我救赎。因此,当凤娇迷恋讲“北京话”的列车员、乘客的发卡、手表、五颜六色的纱巾、香皂时,香雪迷恋的是皮书包、自动铅笔盒等一切跟学习有关的现代物品。在公社上学的她,父亲给她做的独一无二的木质铅笔盒,却被拥有泡沫塑料自动铅笔盒的同桌嘲笑,加上同学们一遍遍问她一天吃多少顿饭,她一天吃 “两顿饭”,而城里人一天吃“三顿饭”,表面上不过是一个日常的问题,但“三顿饭”隐喻着城市的富裕,“两顿饭”代表着农村的贫穷,正如木质铅笔盒代表的是笨拙、陈旧、落后,而自动铅笔盒不仅代表着先进、现代,还代表着知识与权力一般,这不仅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让她逐渐意识到台儿沟的贫穷。一向乖巧听话的她擅自主张用 40 个鸡蛋、走 30 里山路去跟火车上的一名大学生换来了梦寐以求的铅笔盒。为了自动铅笔盒,从不撒谎的她还要骗娘,自动铅笔盒“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①实际上,于香雪而言铅笔盒并非稀缺品,但是在她的认知中,拥有“自动铅笔盒”,就等于能够上大学,就能改变落后的生存状况,就等于拥有了与城里同学平等交流的机会。这是香雪主动追随时代的第一步。
.............................
1980 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接受过一定教育、拥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底层知识青年来说,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新时期政策的多种可能性和自身的知识储备让他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他们不再像大多数父辈一样,一辈子只能与土地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拘泥在小小的山村之中。相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选择升学或者投身到城市建设之中,开启人生奋斗的新征程。高加林和孙少平可以说是 1980 年代小说中底层知识青年开启“个人奋斗”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做好了规划,他们努力读书,培养自己的特长,紧跟时代步伐去实现个人的发展。尽管高考失败让他们暂时回到了农村,但是他们并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高加林在村里谋得民办教师职位时,他就计划将来要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进而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做更好的工作,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当高加林和孙少平失去民办教师的职位后,他们都毅然决然地选择“进城”,开始以个人力量走向奋斗的道路。
抛开客观因素的制约,高加林是一个优秀而且上进的知识青年,他爱看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关心时事,对国际问题有自己的看法,篮球打得比别人好,精通摄影。在县委通讯组谋得职位后,高加林十分珍惜自己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尽管没有当过记者,但是在第一次外出报道洪水灾害时,他满怀斗志,不惧未知的危险,甚至愿意为能够发挥自我才干的事业奉献自己,他“深刻理解记者这个行业的光荣就在于它所要求的无畏的献身精神。”①进城后的高加林,经常发表通讯报道、散文,参加县里举办的各项活动,并在体育场打篮球,展现出底层知识青年积极上进的力量。凭借自己的努力,高加林实现了在城市的自我发展,并得到了这个城市的认同,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第二章 欲望膨胀下的自我堕落与精神迷失
第一节 权力与色欲的傀儡
王大进的《欲望之路》讲述了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奋斗的故事。主人公邓一群通过高考实现了大学梦,这无疑是改变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毕业就可以分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吃公粮的人。可就在临近毕业时,邓一群却得知自己将会被分配到县农业机械厂,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对于野心勃勃的邓一群来说,他并不满意,因为别人都可以分配到更好的单位,但是他却因为没有强大的后台而止步于县城。加上自己同病相怜的初恋女友王芳芳后来也因为分配到了满意的工作后而不辞而别,这不仅让他感到巨大的不公,更感到莫大的挫败和屈辱。种种现实差距从四面八方拍打着这个无依无靠的农家学子,为了改变自己被打回原籍的命运,邓一群选择了一条道德丧失和人性沉沦的不归路。在官场的漩涡中,邓一群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才识、道德、良心成功“上岸”,所以他选择双膝跪在这个不相识的老乡即省政府前秘书长跟前,用自己的尊严换来了一张进入官场的入场券,“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仿佛是诗人北岛为他拟好的人生“开幕词”。邓一群如常所愿进入了省机械厅,这一刻对他来说,那一跪完全不算什么,他甚至为自己“果敢”的那一跪感到高兴,这是邓一群踏入官场的第一步,也是欲望膨胀的开端。
一旦欲望的潘多拉盒被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和于连对军人职业的狂热一般,邓一群也疯狂迷恋上了权力和性爱给他带来的快感。在官场和情场纵横成为了邓一群一生重要的目标。“省级机关”让他成为了同学、家人、十里乡亲羡慕的对象,每当听到别人的赞美都让他自豪不已。但同时出身农民的他让他在出身城市的同事田小悦、小倪面前时常感到自卑,他会因为小倪有了女朋友而感到嫉妒,因为田小悦的爽约让他被认为是田小悦看不起来自农村的他,并对她产生了非报复不可的恨意,因此他越发觉得只有自己更加出人头地,更加强大才能让田小悦这样的女人臣服于他。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城市人”,而要做一个“城市”的掌控者。只有权力和身份才能摆脱被“外来”的眼光,而要实现这个目的,他就需要掌握权力。虞秘书长的去世让他失去了依靠,他必须另寻一个新的依靠。虞秘书长的妻子邓阿姨给他介绍了一个城市姑娘肖如玉则让他看到了希望。为了能够尽快促成自己和肖如玉的婚事,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与年老色衰的邓阿姨交媾,用自己的肉体换取邓阿姨的欣愉;而邓一群和肖如玉的结合并非爱情,同样也是一场利用,因为肖如玉的家庭拥有着强大的政治关系。邓阿姨就是《红与黑》中的德莱纳夫人,肖如玉就是玛蒂尔德小姐,而邓一群就是于连,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青年,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爱情和婚姻都成为了他们欲望之路上的牺牲品。
..........................
第二节 金钱的殉葬者
《明惠的圣诞》中的肖明惠,最有望考上高考的她却意外落榜,这让村里的人一改往日对她和母亲徐二翠的恭敬态度,转而是“幸灾乐祸”地津津乐道,村里人的“伤害”和母亲的辱骂让明惠闭门不出。桃子从城市回到村里,她从未被村里人看得起的父亲黄毛开始被村里人“恭敬”,原因是桃子在城里赚了“大钱”,而且还带回来了一个洋气的男朋友,这让明惠产生了落差感,她不相信进城打工的桃子能有什么出息,而不把她明惠放在眼里。明惠一直在等桃子主动来找她,毕竟过去桃子整天巴结她帮她提书包,可是整整七天,桃子没有推开她的家门,从不主动去找桃子的明惠气冲冲地跑到桃子家破门而入,却碰见桃子和她的男朋友在亲热,她亲眼看见桃子真的出息了,那个一直喊她明惠姐的桃子现在竟对她直呼其名,而且脸蛋像细瓷一样白,眉毛细溜溜,胸脯高挺,头发变顺滑发亮,身穿白色羊毛衫和烟红色格子裙,脚踩黑色的高跟长筒靴,宛如一个洋气的城市人,而且还有一个拥有一双明亮眼睛的城里人男朋友。明惠曾经高傲的自尊心被桃子的“变身”刺痛了。村里人对她的落井下石和对桃子的追捧让她意识到知识已经没有办法再让她赢得权威,只有金钱能够让她再次翻身。因此她进城后直奔大宾馆和洗浴中心,因为桃子曾经跟她说过“按摩”行业更容易赚钱,有学识、有主见的明惠很快在城市站稳了脚跟,被一家洗浴中心聘用为按摩小姐。明惠改名为圆圆,正式开启了她的揽金之路。
明惠知道美丽的容貌和稚嫩的身体是最大的本钱,有思想、乖巧、细致周到的她以及双眸中所散发出来的迷离感让来洗浴中心的客人都非常喜欢她,使她成了洗浴中心最受欢迎的按摩小姐。明惠喜欢这份工作给她带来的金钱上的满足感,每一次有男人约她出去,她都来者不拒。她用初夜换来的“五张”大票,让她仅仅攥在手里,“就像攥着自己的命”。①而她每次从外面回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钱铺得平平的,甚至把自己的“资产”反复数几遍,她很享受这种金钱环绕的满足感。
.............................
第一节 “蚁族”之困:逼仄的人生选择............................26
一、寒门子弟上升受阻之痛...................26
二、向现实妥协的无奈选择......................29
第四章 变迁书写的意义与反思.......................................34
第一节 变迁:从浪漫到现实的书写...........................34
第二节 意义:文学与现实的互动................................36
第三节 反思:底层知识青年的出路问题.....................38
第四章 变迁书写的意义与反思
第一节 变迁:从浪漫到现实的书写
新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告别过去、展望未来成为 1980 年代人们的共同期盼。这一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复苏的时代,也是文学“复苏”的时期。“启蒙意识”、“文人责任”等“五四精神”再次回归。新时期作家除了对过去的反思、控诉之外,关注当下、呼应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开始融入到作家的创作中。关注个体的发展,观照社会现实也成为作家创作的自觉意识。因而我们可以看到,1980 年代小说中底层知识青年的书写,是一个从国家化到个人化的变化过程,投射在他们身上的不仅是“国家未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转向对个体解放的探索之中,展现了一个新时代的精神面貌。香雪、高加林、孙少平、孙兰香等人就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产物”。他们作为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和新时期底层人物寻求发展的重要代表,作家在他们身上注入了新时代的特征和想象。这些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建立起了自我意识和新的价值观念,他们求知若渴,有远大理想、斗志昂扬的时代激情,对“知识改变命运”充满美好期待,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命运,甚至改变乡村的面貌。他们果敢地“走出去”追求人生理想,不仅开启了新时代底层知识青年新的奋斗模式,也承载了作家对未来发展的想象。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