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剧本文学集体创作现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05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概况

第一节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的内涵
一、延安文艺的命名
1949 年 7 月周扬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上所做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中把这一时间段文学命名为“解放区文艺”是不同的。在一些文学史的叙述中“解放区文学”也比较常见。这方面的著作有:1958 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江超中编的《解放区文艺概述》(1941——1947),1988 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增杰等著的《中国解放区文学史》,1992 年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许怀中的《解放区文学史》,这些专著都采用以地域命名的“解放区文学”。

1984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文艺丛书》在编写说明第三条中指出“本丛书选编的时限是:从一九三六年党中央进驻陕北时起,至一九四八年春党中央转移华北后止。编选的范围是上述时间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人,当年所写作、发表、演出、展览及出版的各种优秀文艺作品。”①同时编者们也指出《延安文艺丛书》是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这样,就出现了“延安文艺”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延安文学”。如果再去追寻,那么“延安文艺”作为一个术语是毛泽东的首创,但他是指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并不是指发生在延安及解放区的文艺活动。后来,何其芳在延安文艺整风后针对鲁迅艺术文学院开设文学教育课程时说“应有专课经常研究文艺现状,其内容应包括对于抗战当中大后方和目前延安及其他根据地的文艺作品,文艺问题,文艺活动的研究。”②在此,何其芳已经提到了延安文艺。时间再回到 1984 年,这一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延安文艺研究》(季刊)创刊,丁玲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研究延安文艺,继承延安文艺传统》,她说:“延安文艺是抗战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关怀和正确领导之下,向人民学习,和人民一起共同斗争的结果,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③已经直接给出了延安文艺的概念。
............................

第二节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的背景
一、左翼文化文学的发展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称为“五四文学”,它在外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以“文学革命”为口号,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帷幕,也将中国文学的发展融入世界文学的发展之中,他通过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启蒙古老的中国觉醒。到了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启蒙”的任务随着国内外革命的发展,被越来越要求为“革命”服务。在苏联,1922 年 12 月成立了十月文学小组、1923 年以十月为核心成立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5 年成立了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后改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1930 年成立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在德国,1928 年成立了德国无产阶级作家联盟;在美国,伴随着 1929 年的经济危机,左翼文学团体和组织开始成立;在中国,1920 年,郑振铎在《新青年》杂志上介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922 年,沈泽民同恽代英、萧楚女等发起了革命文学运,积极推进我们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1923 年,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蒋光慈等人就在报纸副刊上倡导过革命文学;1925 年,矛盾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1926 年郭沫若发表了《革命与文学》,1927 年,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创办了《太阳月刊》积极倡导“革命文学”,李初梨、彭康等人创办了《文化批判》,正式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在太阳社、创造社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文学革命”逐渐转化为“革命文学”。1929 年中国共产党派沈端先,冯乃超与创造社、太阳社、鲁迅等联系协商,并与 1930 年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就是深受 1925 年成立与苏联的“革命文学国际局”的影响(1930 年改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与“民族主义”、“新月派”、“京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在“文艺大众化”的问题的讨论中,有力的推动了左翼文艺的发展,促进了革命文学大众化运动。
...........................

第二章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的过程与特色

第一节 主题的选择
中共中央到达延安后,在陕甘宁解放区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解放了穷苦的老百姓,使他们不再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军阀的剥削和土匪恶霸的欺侮,从此以后有了饭吃、有了衣穿,有了话语权,翻身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但解放区的新社会始终处于敌人的武装包围之下,随时都有被反动势力破坏的危险,如何把共产党人革命的合法性植入工农兵大众的观念中?使他们愿意跟随共产党人为新生活而努力奋斗,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共产党人的文化部队不断通过歌颂共产党人及解放区的新生活、同时大力批判革命对象,在一扬一挫中实现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
一、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及解放区

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革命者,歌颂解放区的新生活、新人,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剧本像延安剧本那样把歌颂作为主旋律。实际上,延安也有不好的地方,但《讲话》指出“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究竟哪种态度是我们需要的?我说两种都需要,问题是在对什么人。有三种人,一种是敌人,一种是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一种是自己人,这第三种人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先锋队。……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不是相反。”①表面上,毛主席认为歌颂和暴露都是需要的,但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文艺的作用,他又划出了歌颂和暴露的界线,“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二者必居其一。”①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明确划分了文艺阵营。后又经过整风、审干、抢救,延安的作家们终于明白手中的笔就是革命时代的枪,是用来打击敌人的,而不是对准自己的,于是歌颂共产党人及解放区成为集体创作的主旋律。

(一)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革命者
歌颂党、歌颂革命、歌颂革命者就要首先歌颂革命领袖毛泽东。树立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就是树立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延安枣园文工团集体创作的《动员起来》里“张拴婆姨说,毛主席真的为咱们百姓想的周到,连咱们婆姨的纺线线也都给想上哩。张拴说,真说的好,毛主席真是咱们的救星,真好……毛主席真好的‘谔’哩!村长说,对呀,毛主席就是咱老百姓的福星。咱们跟他指的路走,日子就更美气。”②延安桥镇乡群众秧歌队集体创作的《货郎担》结尾处也直接歌颂毛主席,“叫一声同志你是个听,合作社办事情为了群众,货郎下乡办法好,谢谢咱毛主席好领导。咳呦咦呀咳,谢谢咱毛主席好领导。”③尚之光、王世俊创作的秧歌剧《小放牛》里有“谁个号召大生产?谁个领导把身翻?谁个抗战又生产?他们与咱保家园?女毛主席号召大生产,共产党领导把身翻。八路军抗战又生产,他们与咱保家园。”④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及其同路人形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实现国家主权独立,民族解放。因此在延安剧本集体创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及革命者形象,解放区的新人形象。
(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形象

毛泽东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延安集体创作的剧本里是至高无上的,他就是我们的革命导师和精神灯塔。《张治国》中,张治国唱到“毛主席是咱们的指路明灯,要救中国的老百姓”①《动员起来》中,“张拴 毛主席真是咱们的救星,真好……婆姨 毛主席真好的‘谔’哩!村长 毛主席是咱老百姓的福星”②在剧本快结束时村长又说“毛主席好比是明灯,他是咱们领路的人”③其次、毛主席的工作主要是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革命、生产,是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者。《刘顺清》中战士们内唱“毛主席、总司令领导我们,团结群众,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天下无敌百战百胜。”④在《小放牛》中有“谁个号召大生产?毛主席号召大生产。”⑤最后,通过人们对毛主席的感情反衬毛主席的伟大。在剧本《货郎担》结束时“货郎下乡办法好,谢谢咱毛主席好领导。”①剧本《张治国》中指导员就唱“毛主席总司令号召生产,同志们听见了心里欢喜”②总之,这种通过赞美塑造的毛主席形象是灵魂性的,概念性的,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就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照亮了世界!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延安集体创作的剧本中是伟大的。在《张治国》中有“毛主席,总司令,共产党,八路军,都是咱们穷人的大呀大恩人,咱们今天翻了身,这个恩情海洋深!”③在《钟万财起家》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共产党对咱这样好”的唱词,在《军爱民 民拥军》中,王二嫂(唱)“共产党救了咱庄稼汉,没有那八路军哪有今天!”④……通过一个个老百姓之口碑,刻画了共产党救人民于水火,为人民谋幸福的形象。
...........................

第三章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的影响.....................................42
第一节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对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影响................................ 42
一、对创作者的影响......................................42
二、对接受者的影响..................42

第三章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延安剧本集体创作对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影响
一、对创作者的影响

延安剧本的作者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延安文人;一类是群众。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切断了文人进入统治阶级内部的可能;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一下子激起了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猛烈的开火。他们虽然没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前途,但却获得了新文化的领导权、话语权,积极开展启蒙运动,期望救国救民。代表的工农大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显然比代表大军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更加深受劳苦大众的爱戴。特别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抗日决心更是赢得了民心。寻求安身立命的文人追随中国共产党来到延安,要参加革命、救祖国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在 1942 年之前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中,他们拿起手中的笔不仅热情的讴歌解放区,而且对一些不好的方面也进行暴露和批评,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毛主席看了王实味的文章后,大发雷霆,大叫道“这是王实味挂帅了,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因为中国共产党自从建党起,就牢牢掌握着革命的话语权,她是绝对不允许参加革命的文人挑战她的革命话语权。于是,中国共产党就通过整风、讲话、审干以及抢救对文人进行改造。延安文人把自己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对党有认同甚至崇拜的心理,因此,他们就接受了党的改造,自觉向党交出了自己文化上的领导权、话语权,成了和工农兵一样的革命者,成了整个革命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践行者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革命话语叙述。他们在创作中或者就要接受党的领导、与其他作者合作、听取群众等方面的意见,放弃个人情感的表达,变成集体意志的书写。对于延安文人来说,他们放弃独立的话语权,也就放弃了文学的独立启蒙性。创作不再是自己私人的事,也不能表达个体生命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正如“五四”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在延安文人的剧本创作中已经变得不合时宜。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