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其作品不论中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巨著,抑或是剧本,几乎每部作品都引起过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与热议。至今,莫言已创作出长篇小说 11 部,中短篇小说 100 余篇,剧本 10部,散文随笔 200 余篇,演讲序跋等 100 余篇。莫言作品被翻译成英、日、法、德、俄、西班牙等国际语言 17 种,在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出版发行。莫言创作 30 多年,先后获得过全国中篇小说奖、大家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内大奖,及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际奖项,2012 年,莫言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获奖引发了对莫言更广泛深入的关注与研究。莫言研究在 2012 年之后陡增,体现出人们对解读莫言文学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做莫言的研究论文更需要比之以前十倍百倍的勇气与信心。因为研究数量之多,研究人数之众,研究角度与主题难免与其他研究者有重复、相似的可能,从这点来说,选择研究的主题与方向就需要更加谨慎。
在遍览绝大多数已有研究成果之后,最终研究主题落在了“生存体验”这一基点上,并以此为中心,划定莫言的主要创作文体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证方向放在了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关联及意义的读解上。莫言小说所呈现出的具有传承特质的民族性特征,让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也正是民族性特征中人类共通的情感与需求,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人们理解与喜爱成为可能,因而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的文学格局。体验视域的研究手法,以追根溯源式的解析,寻找作家自我的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关联点。生存体验是莫言小说得以诞生的动力内核,它承载着莫言文学创作的密码,是原点,也是基础。在与社会交流协作中,人的生存体验又被不断丰富着。具体到莫言的小说创作上来说,首先,莫言生存体验的源泉来自乡土,乡土生活经历是莫言生命最初阶段所获得的独一无二的感性体验,这种体验来自鲜活的乡野生活。其次,生存体验的表现方式是感性的、感觉的、体验的。这种主体性的、内在性的视角方法用感觉赋予了文学生命,文学创作在体验中生成,在感性中交流,将作家内化的认知与情感,以富有作家独特语调语感的文字行世,进入读者的接受视野。莫言文学理念、创作方法的一大特征是感性,他用感性的视角和方法、感性的语言和语调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在对话世界方面,莫言所进行的这种体悟式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个性思考与文学表达,在客观上实现了将民族性质素带入到世界接受范围的实际效果,实现了以文学的方式促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通。这是莫言之于中国文学的意义,也是莫言之于世界文学的意义。阐释这一意义诞生的源头与途径是本论文着力论证的重点所在。
.........................
1.2 研究现状
从目前已掌握资料来看,莫言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随着莫言作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文学事件的外在刺激,近年来国内莫言研究文章数量在不断增多,尤以 2013 年为最。同时,随着莫言作品海外译介数量的增加,国外莫言研究也处在不断升温的趋势中。为便于归类陈述,分析出莫言研究现有成果与存在的不足,现将研究论文按照国内与海外研究译介两个层面做大类的划分。对国内研究再以主题、方法研究为中心,细分为民间性问题研究、历史性问题研究、魔幻现实主义问题研究、文体叙事问题研究、文体修辞研究、海外接受研究几个部分。对海外莫言作品传播、研究现状,又细分为关于乡土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关于叙事问题的研究、关于男性女性问题的研究、关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这种问题归类后的点评与分析,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但或可在一定层面上实现对纷繁研究现状的些许把握与厘清。
1.2.1 国内莫言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莫言研究从 1985 年算起至今,据中国知网文献数据搜索显示,包含以“莫言”为关键词的文章有近 7000 篇,篇名中含有“莫言”的文章 4000 余篇,国内出版的莫言研究专著 20 余部,传记、年谱、评传 5 种,博士学位论文 25 篇,硕士学位论文 500 余篇。2012 年 10 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之后,相关研究在短时期内数量急剧增加,仅 2013 年一年研究文章即有近 1000 篇。
研究从作品人物分析、结构设置、语言解析到作品意象、色彩声音的运用、心理分析研究等,从对民间传统的接续到对世界魔幻现实主义因素的学习与创新,从海外传播研究到海外接受研究,可以说对莫言创作从细部到宏观,从国内到海外,研究主题多样,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方向多样,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文章与专著。但由于莫言创作所潜在的巨大多义性与丰富性,且受世界范围关注的增强,以及传播流变过程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和读者阅读心态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国内莫言研究仍存在很大的阐释空间。
..........................
第 2 章 体验的视域:生存体验与文学的体验性表现
2.1 体验与生存体验:文学创作的本原性探寻
体验视域的文学创作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解读作家个体的体验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体验性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在于体验与生存现实、与生命主体共生共存。一方面,体验源于生活;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带有较强的主体性特征,要超越生活。这种体验既源于作家自我的生存现实和生活经验,又源于作家个性主体内在的经验和感觉,并携带着较强的想象性、感受性,甚至于非理性因素。因而,作家既是在反映现实生活,也是在表现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社会的体验。莫言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强烈的主观性自我体验出发进行小说创作的。
2.1.1 体验的切入:文学活动的原点与指向
体验的问题,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本原性问题,它既关乎文学活动的原点,也关乎文学创作的指向。
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文学创作是主体对自我生存体验的抒写,而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建立在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体验是文学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我们所说的体验是广义上的体验,它包括对事物的主观直觉与感受、对社会生活的直接经验,以及对理想、精神层面的主观想象。文学以语言文字为承载意义的工具,这就使得不同语言所形成的文学也不尽相同,语言工具的“不通用”,势必造成文学鉴赏的障碍,而体验是克服语言壁垒的最佳方式,先有体验,后有创作,文学创作在体验中生成,又在体验中完成接受过程。体验是超越语言的,从体验的视角出发解读文学,能够抵达文学的本质,从而探寻文学的普适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存体验是体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命形式是生存得以存在的载体,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是以生存的形式表现的,生命的展开过程也体现在生存之中。生命的物理存在形态是物质性的一种生命有机体的活动;同时,生命的精神性存在,以实在的心理活动与精神活动为表征;生命的世界性存在,是以生命与周围世界互动联系的方式存在着。这里所体现出来的生存的有机性、精神性和世界性这三大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
2.2 莫言的生存体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
生存体验来源于生活,有着个性与共性的表征。这里所说的生存体验的个性,主要是指人在通过社会活动获得体验时,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其所产生的体验天然地具有了差异性,而每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体验产生出独特的情绪感受。生存体验的共性,更强调其间所包含的一些共通性品质,因为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感觉不同,但其终究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在千差万别中具有某些共性,如相同的地理位置,相同的生活习性,相同的生活资料来源,等等。正是这种共性特征的存在,才使得形形色色的人在情感上的相互理解、产生共鸣成为一种可能。
分析莫言生存体验的来源与特征,是进入其文学世界的一条捷径。首先,莫言生存体验的内容大多来自乡土,这些来自故乡土壤之上的鲜活经历与感受,促成了其生存体验中最重要一维——乡土经验的诞生。“高密东北乡”这块地理概念上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发生过的独具特色的人与事,占据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重要一隅,成为风景独特的“这一个”,莫言的文学世界也被打上了“高密东北乡”这一鲜明烙印。其次,莫言生存体验的思想态度是一种民间性的,他以农民话语或说老百姓的平民身份来讲述中国土地上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所包蕴的数千年积淀起来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些文化与精神内核中蕴藏着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类文明精神,比如真、善、美,比如悲悯与救赎,这些也正是不同地域文明间所共通的精神。再次,莫言生存体验的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性特征,他是在以一种体验式的、感受性的方式感知外部世界,讲述他切身经历的生活与他所听到的传奇故事,这种体验式的表现方式,成就了其独特的以感觉书写统领生活现实,超越沉重肉身,达到精神飞升的艺术鹄的,通过体验式的艺术表达,实现将现实空间向文学空间的转化,形成了其对中国故事的独特言说方式,使得中国与世界通过文学这种方式,获得了融通、交互的可能性。
..............................
第 3 章 体验的“血地”:高密故乡的生命根基 ............................ 45
3.1 故乡的生命根性与文学地理的源头 .......................................... 453.1.1 土地的承载:安身立命的“家” ..................... 45
3.1.2 生命的寓言:动植物的灵性及其隐喻 ......................... 49
第 4 章 体验性的文学理念:“用感觉赋予文学生命” ...................... 74
4.1 故乡情结:源于生命体验的为内心而写作 ................................ 74
4.1.1 生命体验:文学的原创性与“影响的焦虑” .................................. 74
4.1.2 人性与人心:自由地表现人的复杂多义的本性 .............................. 77
第 5 章 体验中的生命谱系:生存本能与生命本体论的焦虑书写 .......................... 92
5.1 生存与身体的献祭:生存体验与生命谱系的建构 .................................... 92
5.1.1 身体体验:生存欲望与生命自由存在的挣扎呼唤 .......................... 92
5.1.2 生存体验:乡村生活与民间伦理道德的怅惘叩问 .......................... 97
第 7 章 体验与思辨:中国经验与世界文学的心灵性沟通
7.1 体验的追问:感性体验面对理性认知的感觉性规避
当我们审视莫言小说生命体验的书写时,可以进一步思考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核心问题。人所共知,写什么是作家自我选择的创作内容、题材、主题等。而怎么写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写作的思想意识方面的立场态度问题,涉及作家所写内容的价值指向或精神寄托;其二是写作的叙述艺术。在这里,写什么和怎么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制约关系,相辅相成。作家创作时所选择的思想立场和艺术手法既可以积极主动地提升其书写内容品质,也可能对其书写内容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默认、规避。这就构成了对莫言及其小说创作的一种考验。
7.1.1 生存体验的拘囿:生存物欲与灵魂批判之间的悖论性选择
当我们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时,首要的问题是我们必然要思考“文学作品写什么”。这当然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作家自我的主动选择,更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例如,面对写生存写肉体,还是写思想写灵魂,单纯就描写对象来说,两者似乎很难分清孰重孰轻。但如何面对两者各自的内涵、指向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形成了对作家的考验。以莫言书写的生存体验与鲁迅书写的灵魂批判为例,就是两个不同视域、不同题材的内容和主题的不同选择,两人的选择固然不能说有好或坏之别。但面对莫言小说与鲁迅小说的终极价值比较,也确实存在着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莫言小说创作源于生存体验,其表达方式也处于体验性、感觉性的层次。对比鲁迅写灵魂、批判国民性的深邃与远虑,莫言写出了生存体验一隅的独特性,乃至于其体验的极致,至于如何去升华去超越生存体验的感性层次,仍显得缺乏鲁迅的思想高度和哲学深度。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