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80 后”作家笔下都市青年形象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当代青年的角色转换
“80 后”作家之所以频繁塑造行走在都市中的青年形象,与其写作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逐渐主宰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网络技术、泥沙俱下的多元文化……这些都成为影响当下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的变迁,青年群体的社会角色也在慢慢地发生转变,他们的自我认知不再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而开始逐渐向边缘游移。
一、“失败”的青年——城市化时代的尴尬窘境
“80 后”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长辈们眼中,他们这代人幸运且幸福,既没有面临过物质上的极度困顿,也没有受到精神层面的高压禁锢。因此,在《三重门》、《北京娃娃》等青春小说畅销大江南北的时候,他们无法理解:“80 后”这些幸福的“孩子们”为何会如此的伤春悲秋?出于某种代际上的隔阂,“80 后”被长辈们草率地贴上了“叛逆”、“无病呻吟”等明显带有贬斥意味的标签。然而,在“80 后”青年自己看来,他们的现实境遇和精神生活远没有长辈们想象的那般“岁月静好”。“对于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失败的阴影是巨大的,以至于已经无法按照正常的价值标准来进行生活。[5]”学者杨庆祥在《80 后,怎么办?》一书中,着重讨论了“80 后”这代人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强烈失败感。在他看来,年轻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已是当下社会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严峻现实。
...........................
第二节 作家的青年身份与都市青年形象的文学构建
除了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以外,“80 后”作家自身的都市生活经验与不断成熟的创作心态也是影响他们都市青年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从“80 后”作家的现实经验来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都市生活,其笔下的青年形象也或多或少地具备作家本人的精神基因。此外,生活阅历的丰富也会带动作家的创作心态不断走向成熟,继而使作品的人文意蕴越发深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由此变得更为立体、多面。
一、作家个体经验的投射与都市青年形象的塑造
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影响它的因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对于一个文学创造者而言,早期的成长体验显得弥足珍贵。这些富有个人气息的心灵体验,不仅能够触发作家的创作灵感,也能够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与重要的精神资源。文艺理论家鲁枢元认为,早期的生活经历是作家最具个性、最富价值的“不动产”,它们能够保持一生,并且会在作家从事主观创造性活动时执拗地流淌与复现出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80 后”写作都被认为是一种青春写作,它以作家自身的成长体验为原点,表现得基本上都是当代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苦闷与价值困惑。这种以彰显自我为价值指归的“另类”创作模式,与作家独特的个体经验密不可分。
凭借《北京娃娃》等作品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的“80 后”女作家春树,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青年。青春期的成长之痛以及不甚愉悦的学习经历让她对学校这座精神“围城”充满了厌恶,在某次采访中,倍感压抑的春树就曾明确表达过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我们期冀着真正的自由,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工作,交我们想交的朋友……”[11]理想的遥不可及与现实的步步紧逼,促使春树对以反叛为主要特征的青年亚文化生发了一种莫名的好感与亲近感。她崇尚朋克精神,痴迷地下音乐,经常会在一个叫做“诗江湖”的青年论坛上发表一些尺度颇大的诗歌。在保守的长辈们眼中,离经叛道、行为放纵的春树是个典型的“坏女孩儿”。在《北京娃娃》、《长达半天的欢乐》等半自传体小说中,春树将自己的“坏”展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的放纵、迷惘几乎与她本人如出一辙。同样是生于 80 年代,许佳选择书写阳光的青春生活,春树却迷恋揭露青春残酷、灰暗的一面。
...........................
第二章 “80 后”作家笔下的都市青年形象谱系
第一节 创作早期:青春的叛逆与成长的阵痛
青春与成长是“80 后”作家在早期创作阶段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他们笔下的个体成长道路,虽然没有民族危机亟待化解、物质生活极度贫困这样的巨大“拦路石”,但也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僵化的现实秩序,社会的过高期望,长辈的无视误解,青春的躁动不安……如同一座座高山,将那些尚未完全步入成人世界的青年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渴望自由的他们时常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与孤独。审视“80 后”作家早期的都市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们大多是在校的青年学生,虽然他们与社会保持着某种紧密的联系,表现出了“成人化”的价值取向,但事实是他们并未完全进入社会,身上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孩童气息。在“孩童”与“成人”间不断徘徊的他们,往往会呈现出叛逆、感伤等耐人寻味的精神特质。
一、充满“反抗”意识的叛逆青年
在“救亡”与“启蒙”双重话语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作家们十分热衷于将“反抗”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其目的在于批判腐朽的封建文化,重新发现个体的“人”。《狂人日记》(1918 年)中痛苦彷徨的狂人,《家》(1933 年)中愤然出走的新青年觉慧,《雷雨》(1933 年)中为爱痴狂的富太太繁漪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反抗者”形象。踏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刘索拉、徐星等先锋作家笔下的青年同样呈现出某种逆反倾向。无论是《你别无选择》(1985年)中的音乐奇才李鸣,还是《无主题变奏》(1985 年)中的普通青年“我”,他们所要反叛的都是灰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对人性的束缚、扭曲。不管古今,无论中外,反抗几乎是青年群体面对现实束缚共有的精神姿态。历史的车轮进入新世纪,“80 后”作家同样提供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反叛范式。
尽管“80 后”一代成长于相对宽松、自由的开放型社会,但功利性的教育以及社会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仍然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束缚与压迫感。在《往南方岁月去》(2006 年)一书中,周嘉宁曾经做过这样一段经典的描述:“……这种恐惧在幼时的噩梦里折磨着我,我总是感到有一个瓶子也在套着我,或者我长大以后就变成了一株懦弱的蘑菇,没有人知道,只有我自己能够看到我硕大的脑袋下面悬挂着蘑菇细小的根茎。”[19]周嘉宁所描述的被瓶子套着的束缚感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不仅是她本人的精神体验,更是一代人青春成长道路上真实的心灵写照。
........................
第二节 创作成熟期:现实的焦虑与理想的追寻
走过青春的迷雾,忘却成长的伤痛,现实生活的压力如洪水般侵袭而来,长大的“80 后”青年失去了象牙塔的庇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他们逐渐被现实磨平锋利的棱角,开始为眼前的生计奔波不休,为所谓的“成功”单打独斗。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渐趋狭窄的个体生存空间,让他们陷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中。随着“80 后”作家的蜕变与成熟,其笔下的青年形象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不再是沉溺于自我世界中无法自拔的诉说者,而变成了外部世界的感知者、社会问题的呈现者以及既有价值的反思者。
一、迷惘:踟蹰于都市迷宫中的青年形象
美国文学评论家葛特鲁德·斯泰因曾对海明威这样说过:“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23]对于斯泰因给予的“迷惘”标签,海明威本人并不买账,他认为,“我想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24]。海明威所言非虚,任何一代人都曾因为某些事而陷入迷惘的漩涡中。跨入新世纪,踟蹰于都市迷宫中的“80 后”青年同样有着挥之不散的迷惘情绪。面对机械冰冷的社会生存法则,他们彷徨失落,找寻不到现实的出路与精神的依托。
蒋峰的长篇小说《淡蓝时光》表面上是在讲一个俗套的都市爱情故事,但实则是在诉说一个都市青年孤独迷惘的精神流浪史。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李小天独自一人漂泊在广州,每日依靠简单的电脑游戏来消磨枯燥乏味的光阴。面对庞大嘈杂的现代都市,他无法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时常陷入“我往哪儿放”[25]的精神困惑。尽管他在绘画上有着过人的天赋,但是他的画一张也没有卖出去过。一事无成的他无法继续忍受生活的寡味平淡,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期待通过一个崭新的环境与一段浪漫的恋情让自己走出困倦的迷宫。然而,强大的现实很快将李小天这种空洞的幻想彻底打破。
.........................
第三章 “80 后”作家笔下都市青年形象的艺术构建...........................41 第一节 多重艺术手法的运用与都市青年形象的整体刻画.............................41
一、情节的淡化与青年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41
二、象征性意象的运用与青年精神气质的凸显.......................44
第四章 “80 后”作家笔下都市青年形象塑造的独特价值与审美局限...............58
第一节 都市青年形象塑造的独特价值.............................58
一、走出自我——对现实生活的深切观照.............................58
二、突破常规——对幽微人性的深度挖掘.........................61
第四章 “80 后”作家笔下都市青年形象塑造的独特价值与审美局限
第一节 都市青年形象塑造的独特价值
应了张爱玲的那句“成名要趁早”,不少“80 后”作家名满天下的时候年纪都很小,他们总是以反叛的姿态对抗着与其个性主义格格不入的外部世界。因而,主流的文学批评轻而易举地为他们贴上了“特立独行”的标签。历经十多年的时光锤炼,曾经的“叛逆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有思想、有见地的青年,他们不再拘泥于自我的一方小小“围城”,而开始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芜杂的外部世界、人性的幽微地带与广阔的历史纵深,其笔下的都市青年形象嬗变正是印证了这种成长与蜕变。
一、走出自我——对现实生活的深切观照
通过对都市青年生存状态与精神处境的细致描摹,“80 后”作家重新搭建了与外部世界的有效连接,展现了他们这代人对当下现实生活的独特观照与深刻思考。他们并没有像以往的书写者一样,过多地注重都市经验的表达以及物质欲望的铺陈,而是选择掀开现代都市的华美“假面”,深入到都市生活内部、年轻人的精神深处甚至是历史的幽微地带,进而将当下这个时代的生存之痛与精神之殇彻底地揭露出来。
现如今,在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所面临的最大一个困境就是难以获得独立的个体生存空间,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都市日益高涨的房价与房租。在作家文珍看来,“毕业后买不起房这个困难导致了很多可能性的丧失……让我们不能像一些更健全的社会的年轻人,可以更自由地发展兴趣,不用犯愁还得供个房子”[68]。“买房难”、“租房贵”的切身体会让“80 后”作家们将目光聚焦在都市“房奴”与“蚁族”的身上,《银河》、《西瓜》、《到 Y 星去》、《第八日》、《毛坯夫妻》、《饲鼠》等小说都涉及到了让现代都市人头痛不已的房价问题。通过对逼仄空间下青年人困窘生活的细致描摹,“80 后”作家将一代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除了生存空间被极度挤压以外,当下的都市青年还面临着“个体上升通道被严重堵塞”、“自我身份模糊”等现实性生存难题,这些难题同样在“80 后”作家近年来的都市书写中有所体现。“李小天”(《淡蓝时光》)、“许佳明”(《白色流淌一片》)、“章某某”(《章某某》)、“顾零洲”(甫跃辉“城市”系列)……这些在理想与现实间不断徘徊的都市青年形象,折射了一代人缱绻挣扎的生存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80 后”作家塑造都市青年形象的过程,其实也是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青年“失败者”赋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80 后”作家不仅将社会现实残酷灰暗的一面揭露了出来,也传达出了当下年轻人冲破外部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诉求。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