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青岛地区所用的语文教材中,初中人教版教材收有台港文学作品六篇,高中阶段一篇,初中鲁教版语文教材收录台港作品五篇,高中阶段两篇,其中比较知名的作品如《雨说》《错误》《听听那冷雨》《乡愁》等。这些名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独特性,是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台港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了解台港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对于教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台港作家的作品既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特定的地域历史原因表现出特殊性,在价值观、审美观、表达、语言、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心理以及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1]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台港作家作品清新活泼、绚丽多姿,坚持立足乡土和民族风格的统一,共同表现了立足乡土、爱国亲民的公共主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整理分析中学教材中的台港作家作品,总结目前教学中的不足,探讨合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学习表达,对于中学现当代诗歌、散文教学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台港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相比要更为复杂。香港与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台港作家的作品中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情结,同时这种归属情结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身具有忠孝的观念。[2]台港作家受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或有着那段时期特殊的经历,就必然会在文章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上有所反映。其次,台港文学还与大陆文学和海外文学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台港文学在其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与大陆作家相比,台港作家与海外文化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他们中大部分都曾留学海外,许多作家甚至定居海外,因此台港作家的作品要更加具有时代性。台港作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就台湾的乡土文化而言,在几十年的文化进程中,就受到了皇民文学、反共文学、洋化文学的强烈影响与摧残。香港文化的左右两派对峙对作家的写作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每个作家几乎都是命途多舛,作品的文化意义就更加丰富。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对台港文学的研究起始较早,如田锐生的《台港文学主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古远清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等,都以冷静的思索和翔实的资料阐释了台港文学近五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关于对台港作品及其在教学方面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总结为以下几类:王宗法的《谈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 年第 4期)、戴海光的《论郑愁予诗歌中的乡愁主题》(《安康学院学报》,2008 年第 3 期)、许永宁的《浅谈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之乡愁》(《青年作家》,2010 年第 10 期)等文章对地域分隔、政治高压、文化传承所催生出的台湾文学所特有的情感——乡愁做出了较深的分析。王震亚的《二十五年来的港台文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 3 期)对台港文学二十五年来的研究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指出台港文学从突破禁区到一度成为热点,如今开始进入相对稳定与更加学术化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作品面世更加广泛和系统化,学科建设也得到一步一步加强,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姚晓楠的博士论文《学术视野中的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暨南大学,2009)以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讨论文集、代表性学者个案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评述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袁和平、袁娇萍的《论港台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人文关怀》(《文学教育》,2010 年第 20 期)从女性作家的视角去感受台港作品的文化情怀。朱力力,刘小新的《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观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 年第 8 期)指出了台湾文学研究中的诸多变化。段志东的《浅议港台文学中的归属情结》(《职业技术专题研究》,2013 年第 12 期)从殖民、南迁和其他环境的归属情节三个方面进行了仔细的研讨。赵玲玲的《港台文学中的怀乡情结探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 年第 3 期)从地理上的怀乡、文化上的怀乡、精神上的怀乡三个方面分析台港文学中浓郁的怀乡情结。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台港文学作品篇目分析
1.1 台港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收录情况及分析
据详细统计,高中各版本语文教材都引进了台港作家作品,其中人教版收录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共计 1 篇;鲁人版收录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郑愁予的《错误》,共计 2 篇;苏教版收录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共计 1 篇;沪教版收录余光中的《凡·高的向日葵》《春天,遂想起》,洛夫的《与李贺共饮》,梁实秋的《雅舍》,於梨华的《亲情·旧情·友情》,共计 5 篇;粤教版收录余光中的《沙田山居》,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共计 2 篇。从总体数量上看,沪教版和粤教版收录的台港作家作品较另外几个版本较多,其中又以沪教版为首,人教版、鲁人版和苏教版都只有一篇。鲁人版和苏教版在选文上具有重复性,都选取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些选文在体裁上具有的共性特征,即无一例外全部是现代散文和诗歌。如下图所示:在山东省初中阶段所用的语文教材中,人教版收录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郑愁予的《雨说》,余光中的《乡愁》,王鼎钧的《那树》,席慕容的《贝壳》,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共计 6 篇;鲁教版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三毛的《胆小鬼》,王鼎钧的《那树》,郑愁予的《雨说》,余光中的《乡愁》,共 5 篇;苏教版收录了余光中的《乡愁》,共计 1 篇;沪教版收录了林海音的《窃读记》《爸爸的花落了》《我们看海去》,林清玄的《露珠与荷叶》《百合花开》,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刘墉的《碎思集》,共 8 篇;粤教版收录了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共 3 篇。
...........
1.2 目前山东所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台港作品分析
目前山东省中学所用的语文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苏教版、鲁教版这几个版本,分析其中所收录的台港文学作品,找出它们在体裁和题材上的特点,以及这些作品的不同创作分期及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从体裁上看,山东省中学语文所用教材中收录的台港文学作品共分两类:散文和新诗。其中散文所占篇数较多,共有 7 篇,新诗有 3 篇,但都是名家名诗,非常具有代表性。7 篇散文中,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典型的思乡抒情散文,席慕容的《贝壳》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是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王鼎钧的《那树》是托物寓意的抒情散文,《胆小鬼》是流浪诗人三毛的一篇寓教化于诙谐的回忆性散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三首新诗分别是郑愁予的《错误》和《雨说》、余光中的《乡愁》。可以看出,山东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台港文学作品偏重于诗歌和散文这两种文体,这两种文体抒情性都非常强,因此反映出教材在篇目选取上更注重让学生理解到台港文学作家的独特情感。在题材上,所收录的这些台港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战争、闺怨、乡愁、生命意识、人生价值追求,童真美好这几类题材。由于政治历史的特殊性,大陆与台港地区的分离使得乡愁题材的作品的不断涌现,也占据了台港文学作品的主体。余光中的两篇作品《听听那冷雨》和《乡愁》都深刻的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情绪的乡愁题材,是对自己不能回归大陆团聚的一种倾诉。郑愁予的《错误》是表现战争、闺怨的题材中一个代表作品,虽然写了思妇和浪子,但却比古代的闺怨诗多了时空感和历史感。生命意识也是台港文学作品的一个独特题材,这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经历过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后杏林子在《生命,生命》表达出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台港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题材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席慕容的《贝壳》和王鼎钧的《那树》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围绕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题材表现了自己对人生价值观的看法。《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胆小鬼》都是追忆童年题材的文章,刻画了个人年少不同的情感体验。郑愁予的《雨说》则是表现童真美好的作品,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福。山东省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台港文学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却新颖独特,很大一部分填补了大陆作品比较少见的题材。
...........
第三章 中学台港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与案例解析............25
3.1 文本内涵解读的切入点...........25
3.1.1 知人——对作家人生经历和独特体验的挖掘............25
3.1.2 论世——对文章写作背景的充分解读.............27
3.2 精妙语言表达的借鉴....28
3.2.1 替代法..........28
3.2.2 诵读法..........28
3.2.3 比较法..........30
3.3 合宜教学方法的选用....31
3.3.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31
3.3.2 台港文学作品主问题的设计.......33
第三章 中学台港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与案例解析
这一章针对中学台港文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和不足,尝试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并结合台港文学作品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策略进行解析。
3.1 文本内涵解读的切入点
对选文文本的充分解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对台港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一是通过对作家人生经历和独特体验的挖掘,二是对文章写作背景的充分解读。想要充分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内涵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台港地区作家的写作时期与学生生活经历距离遥远,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很难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和独特体验的挖掘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懂得作者这样写作的原因,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从各版本语文教材选录的台港作家情况来看,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余光中先生诗文俱是大家,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台湾诗坛的“回头浪子”,其乡愁作品堪称思乡作品的典范。郑愁予先生被称为“浪子诗人”。梁实秋先生身兼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等头衔,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洛夫是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称为“诗魔”。於梨华被誉为“近二十年来留学生小说的鼻祖”。这些作家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这些经历和体验成为了他们写作的素材,塑造了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台港文学作家的人生经历和独特体验进行挖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情感,更好的掌握文章内容。
............
结 语
我国语文教材经历了多次改革,在编写朝着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方向发展下来,选文强调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强调对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中学教材还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台港作家作品被选入大陆教材,展现了台港文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充实了教材的诗歌散文单元,弘扬了台港作家笔下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不可否认,目前台港文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和不足,学生与教师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台港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积极反思自己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策略以提高台港文学作品的学习效果。本论文提出的教学问题及策略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台港文学作品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依据具体的文本进行灵活调整和选择,结合教师的执教风格,形成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