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6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新世纪的《新华文摘》与文艺专栏概观

相较于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期刊更加举步维艰。以电脑、手机为中心的电子媒介变革给传统文学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媒介以方便、快捷、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等优势迅速占据了传媒领域的主导位置,数以万计的中国网民加入了电子媒介行列来寻求精神满足。纸质传媒的优势今非昔比,销量持续下滑。

第一节 《新华文摘》与文艺专栏概述
《新华文摘》是由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创办的一份大型综合性学术性文摘,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内思想界与文艺界复苏和繁荣发展的产物。“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国内思想界与文化界的寒冰开始出现了解冻的迹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的刊物陆续复刊。随着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解放思想”方针政策的进一步确立,大量的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从思想解放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我国科学和文艺战线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知识信息的繁荣与膨胀一时间使得读者的阅读压力和读者对选刊的阅读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以选载党和国家重要文献资料的时政性文摘《新华月报》于1979年增设了《新华月报》(文摘版),旨在选载各类报刊杂志与出版书籍中的文艺作品和学术文章,以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试行两年后,《新华月报》(文摘版)逐渐定型,于1981年第1期正式更名为《新华文摘》。
《新华文摘》从创刊伊始便确立了要“办成‘杂志的杂志’,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浓缩的小型阅览室。”的办刊理念,其选编内容极为广泛,不仅包含着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历史、科学、教育等诸多社科领域的学术性文章,还囊括了美术作品、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等活泼风趣的内容。每一期的《新华文摘》以全文转载、论点摘编和篇目摘取等多种选编形式从国内各领域的报刊杂志与出版书籍中披沙拣金,以庞大的信息容量和优秀的信息品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迅速了解社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的便捷平台,被誉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小百科全书”。

第二节 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新变:以2004 年的改版为中心
作为国内第一大刊,《新华文摘》向来以稳健自居。她背后倚靠着人民出版社和国家政策、财政的支持,勿须过多地承担市场风险,运行较为稳健;主流管制的特殊身份同时也限制了《新华文摘》革新求变的空间;最重要的是《新华文摘》的读者群较为稳定,多年来,《新华文摘》以“博大精深新”的独特风格聚拢了一批“以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的稳定读者群。即便是在期刊纷纷下水改版,举步维艰的 90 年代,《新华文摘》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势头,仅“1998 年码洋达到两千多万元,占全社总码洋的三分之一”。
然而,这一龙头刊物的稳健之舟并未能够穿越新世纪期刊市场上的惊涛恶浪。90 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电视、电影、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开始大量进入传媒领域,报刊杂志、出版书籍等纸质传媒的影响力被迫下滑,大批读者流失,只有部分中老年读者、研究领域的专业读者和图书馆等文教组织、企事业机构还坚守在期刊阅读的最后一道战线。尽管《新华文摘》的读者群以中老年和专业读者为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华文摘》读者群的圈子化、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旧有的读者正一天天老去,而新的读者却未能被培养起来,期刊的读者群呈现出了断裂危机。此外,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所带来信息爆炸对《新华文摘》的传播速度、创新力度以及市场运营能力等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新华文摘》原负责人张作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率地指出《新华文摘》在新世纪以来的诸多不适应状况,“首先,体制与出版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其次,观念更新与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出版周期与读者的阅读需求不相适应,出版周期太长,导致刊物时效性差,信息量小。”诸多的不适应使得《新华文摘》自 2001 年以来,销量呈现出下滑的不良趋势。
破除发展困境,巩固品牌效益成为新世纪初《新华文摘》的迫切任务,2004年《新华文摘》抓住了我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作为新的改革试点单位拉开了改版帷幕。在此次改版中,《新华文摘》在运营机制、栏目设置、编辑形式和选文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调整与创新。

第二章 主流趣味的延续与坚守

第一节 积极宣传党的文艺政策
文艺政策是党和国家用以指导、规范文艺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前行的风向标。积极宣传党的文艺政策,传达中央文艺精神是主流刊物配合国家意识形态引导文艺活动的重要工作。新世纪以来,《新华文摘》选载了大量有关国家领导人和文艺部门的负责人就文艺问题所发表的讲话与文章,如刘云山的《<延安颂>的启示》(2004·7)、吉炳轩的《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文艺创作》(2004·18)、温家宝的《同文学艺术家谈心》(2007·2)、李长春的《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2007·3)、刘云山的《反映伟大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艺精品》(2010·3)、徐昕民的《自觉承担军事责任,创新发展军事文化》(2011·10)等,这些文章大都以封面要目和目录头条的形式在《新华文摘》中凸显出来。《新华文摘》正是通过对文艺政策文本的积极选载,及时地传达着党和国家对文学的具体指示与要求,发挥其配合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文学活动的工作职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我国的文艺政策与文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石,不断地阐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新华文摘》文艺专栏一向都极为重视的工作内容。新世纪以来,《新华文摘》选载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文章,代表性的有张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季水河的《从过程思维看马克思主义文论范畴的当代扩展》、黄念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张永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新动向、面临的新困境、建设的新出路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渐式微的语境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本的凸显体现出了新世纪的《新华文摘》对主流文艺的持续尊崇。

第二节 大力推介主旋律文学作品
“弘扬主旋律”是我国文艺政策的内核与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历来强调文艺对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弘扬主旋律”是主流刊物配合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方式。《新华文摘》文学专栏的责任编辑陈汉萍就坦言,“立足当下现实,凸显主旋律”是《新华文摘》的首要选稿标准。在主旋律文学文本日渐衰微的新世纪,《新华文摘》依然选载和推介了大量主旋律文学作品。
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史诗化书写是“主旋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新华文摘》选载了一系列以重大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黄亚洲的长篇历史小说《日出东方》(2001·7),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展现了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毛泽东、瞿秋白等革命伟人的光辉形象。被党史和文学界人士称为“一部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史的文学力作”。张庞与卜宝玉合著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怀念长征》(2001·8)(节选于《东方神话》)重述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与力量,将激情磅礴的情思回忆这一段穿越重重黑暗,走向光明的峥嵘岁月,以历史的印迹再一次照亮了党的信念与执着。梁衡的《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2001·9)以真实而浑厚的感情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与政治命运的关怀之情。作者从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嘉兴南湖上一艘画舫生发开来,联系到大党与小船,舟与水、国与民的血脉关系,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红船精神”及其对当下国家与党的建设性意义。王天玺等人的《东方之光》(2002·9)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作东方之光,将其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胜利与成果相联系,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力量进行了歌颂。

第三章 多元文学的接纳与包容.......................................29
第一节 对多元文本的兼收并蓄....................................29
第二节 文学批评:在争鸣中趋于理性..............................33
第四章 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选编意义与反思.....................40
第一节 对新世纪文学的广泛传播..................................40

第四章 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选编意义与反思

选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诗经》、《离骚》。正是这些选本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选本对文学作品的发现、传播和经典化等发挥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在信息爆炸的当下,选本的存在更为必要。时下,手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源源不断地为我们传输着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信息,过度膨胀的信息量日益挑战着读者的接受限度,为此,对各类信息加以甄选和辨别的选本尤其是权威性选本日益成为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新世纪泥沙俱下的文学期刊市场中保持着稳定发行量的期刊大多为《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知名选刊。

第一节 对新世纪文学的广泛传播
新世纪以来,《新华文摘》披沙拣金,从浩瀚的报刊杂志与出版书籍的海洋之中打捞起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学之贝。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了新世纪《新华文摘》的发现与推介,这从入选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作品的社会反响中便可见一斑。如下是《新华文摘》2001 年—2013 年的选载作品所获“鲁迅文学奖”的篇目统计表:


结语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世纪《新华文摘》所选载的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写作初期的设想是通过对新世纪《新华文摘》的选文考辨来挖掘《新华文摘》与当下文坛的互动关系。但在论述过程中从《新华文摘》本身出发,最后又回归于《新华文摘》本身,更多地停留在提问与梳理层面,未将其引入深层次的选载行为与文学的本质关系这一选学问题层面,使得论文写作初期所提出的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实为不足。同时,本文未将新世纪《新华文摘》“篇目辑览”与“论点摘编”部分的文学内容纳入研究范围,显现出了一定的不完整性,这些不足都在警醒着笔者在日后的文学阅读与学习中要长足跋涉,甘于钻研。
文学与期刊在新世纪的生存窘况是本论文多处提及的一个问题,然而,论文写作完成之际,这一问题和担忧依未释然,反而又生发了诸多的困惑。
首先,作为国内龙头选刊的《新华文摘》,是否会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挤压与民众愈发浮躁的阅读心态中走向低迷?在文化产业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向市场迈出第一步的《新华文摘》又将如何与主流意识形态搭建和谐关系?尽管有不少知识分子如喻国明等对《新华文摘》作出了至高的期许与构想:“首先,它应该是主流大气,站在时发表展的制高点上;其次,它应该是独立的,与社会现实、与利益集团、与流行文化保持适当的距离;最后,它应该是透明的,让一流的学术走进百姓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但单纯的思想深度与声音力度是否真的可以穿透恶劣的期刊环境,使《新华文摘》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保持其“话语中心”的龙头地位。数字化转型是包括《新华文摘》在内的每一个期刊无法逃避的选择,唯有加快与时代的接轨,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自我改良才能走向通途。相比之下,《新华文摘》在期刊的网络建设方面已远远落在了众多刊物之后,这是一个警醒,是《新华文摘》对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应有的回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