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历史中回眸——试论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8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之新

“文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我们才能进一步考察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每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要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回答决定着不同的理论品格。真正认识一种新的文论,只有将其研究对象弄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新历史主义围绕着“历史是什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如何?”,作出了与旧历史主义和20世纪其他文论不同的回答。
1、“历史是什么?”: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
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迅猛,科学主义思潮兴盛。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崇尚科学成为时尚,实证主义哲学风行一时。在历史学领域,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指出的19世纪的史学家们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之一是:“一个史学家,一个‘科学的’史学家将要做的是‘展现所有的事实,让它们为自己辩护’。从历史理论来说,新历史主义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观而言的,这最主要表现在它对历史性质的再认识上。
一个史学家,除了他头脑中的感光底片之外,他本身将没有什么作为,反应在他感光底片上的客观事实会显示出它们本身的无可怀疑的含义。”也就是说,历史研究者仅仅是发现历史的工具,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和排除主观因素,不受“语言”的影响,再现般发掘出掩埋在岁月风尘之下的“史实”,并由此获得关于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其具有科学的特质。与此相关,在文学批评领域,以史达尔夫人和泰纳为代表的旧历史主义者认为,存在一系列“实证”的、“确定”的历史事实,包括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依据和背景,在他们眼中,“历史”是完整的、连续的、可以还原的客观存在,历史是一系列本身无需阐释、也不以阐释者意志而变更的客观事实。相反,文学文本则充满疑问,需要阐释。文学批评,便成为用已知的东西来求解未知,至少是未被充分理解的东西:用历史来求解文本。因此,文学是一面反映客观史实的“镜子”,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就成了批评家一个中心和不容置疑的任务。泰纳认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从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决定性因素,要从历史现实出发去分析文艺现象的社会根源,强调在客观的历史事实中寻找艺术繁荣和衰落的原因。他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决定文学艺术的创作风格和面貌,相应于此,他要重建的“历史”就是三者的综合体,将其作为对文学做出合理阐释的背景,而且他相信这种历史的背景是客观和稳固的。在实证研究方面更为突出的法国批评家圣伯夫则主张文学批评的任务在于发掘和研究有关文学家、文学史的种种确定的事实,把文学批评比作像是植物采集,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广泛搜罗事实,加以阐明。
在新历史主义看来,上述的历史观是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反映,其本身就是非历史的。历史研究者的主体以及在研究中必然要运用的“语言”是历史的产物,任何具体的人在借助“语言”把目光投向过去的时候,他的视点和视野已经被限制在此时此刻、语言的积淀以及它们的复合影响之中。...................
...........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之新

J·希利斯·米勒1986年在出任美国现代语文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中承认:“在过去几年中,文学研究经历了一次突变,不像以往那样关注语言本体,而是相应地转向历史、文化、社会、政治、体制、阶级和性别局限、社会背景,以及物质基础。”月这个论述准确反应了文学研究方法的变化。新历史主义对文学研究对象以及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重新定位使其成为一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在这一转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本解读的鲜明主体性:“文本解读的主体性问题”在批评史上由来己久,在文学领域,与主体相关的因素很多,如作者、叙述者、个性、自我等,它们是文学批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历史主义批评在解读文本时,让现在隶属于过去,把“我”出卖给“他人”,批评时极力压抑“非作者”、“非当时”因素,批评家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只能以历史为鉴,把历史事实作为唯一的参照物,文学批评家的任务只不过是机械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采集”事实。可以说19世纪的社会历史批评追求的客观性是产生作品的时代真实性与作者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实性,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客观描述,它牺牲了作品诞生之后在语言和文论传统中存在这一更为重要的客观性。比如,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导言》中就认为,“高乃依时代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文学,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时代的希腊戏剧,达芬奇时代和伽多时代的意大利绘画,在思想上、主题上、诗句的格式、戏剧的结构、人体的形式上都没有根本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因为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时,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人们在不同倾向里运用这个底子,因而印记也不相同,这就使整个效果也不相同。”;新批评、语义学与结构主义则主张另一种科学化的“客观”批评,它们视本文为封闭的“系统”,企图以自然科学逻辑的精确、细密、严谨的操作方法,保证作品意义的“绝对”客观性,从而坚决摒弃追逐作者原意的心理主义猜测,基于情感、想象、幻想的文学阐释的主体性也无法正常发挥。
新历史主义在主体性问题上,同旧历史主义一样,承认主体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自我是一种结果,而非起源。但新历史主义同时又指出,主体同社会结构并不是一种二元对立,而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蒙特鲁斯指出:“主体这个术语意指主体实现的多义过程。.....................
.....................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引言......................................................….......................…1
一、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之新....................................……......2
1、“历史是什么?”: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2
2、文学研究的历史回归:新历史主义与20世纪文论思潮........……5
3、新历史主义研究对象的形成原因...........................…........…7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之新..............................................11
曰文本解读的鲜明主体性....................................................11
口批评实践的意识形态性...................................…...........…14
曰兼容变通的思维模式.....................................…............…16
柳多维视野的“厚描”阐释法...........................................……17
国跨学科的宏阔视野.......................................…............…18
三、新历史主义批评实践之新....................................…...…19
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共鸣.............................…..........…19
阐释语境的多重剖析.....................................…..............…21
对文学功能的关注.......................................……................22
四、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前景.......................................23
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的热点问题汲取新历史主义的理论...............23
新历史主义理论认识上的误区..................................28
新历史主义之不足........................................................30
参考书目.....................................................................35

结论
近年来,较年轻的一批新历史主义实践者已经在作相应的扩展,比方说运用新历史主义进行浪漫主义诗歌的批评,但在其他的许多领域,虽然新历史主义的方法得到了一些运用,但集中的批评实践不多,这与其理论的高度实践性有些不相符合,甚至学术界存在着新历史主义是否只适合作文艺复兴研究的疑问。其实,我们在分析他的批评理念和方法时,可以发现在很多文学研究领域,比如像是传记文学的研究等都可以运用新历史主义做一些集中的批评实践。今后新历史主义应该逐渐拓展不同的批评领域,使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
目前,新历史主义文论在发展中对自己的种种不足也有较清醒的认识,这是它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文论的比较强烈的自省性。新历史主义学者在批评实践中对最初的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批判态度,比如加利福尼亚大学英语系的教授艾伦.刘(AlanLin)在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研究中就“一方面最严格地执行着新历史主义方法,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方法作最彻底的批判”叫,这应该是新历史主义理论自身前进的标志。
对新历史主义这样一个复杂的文论流派,我们不能作简单地分解,但可以从各个方面去领悟它的精神,分析它的价值,真正汲取它内在的艺术理念以及相关的实践精神。我们深知,作为一种对文学与历史的思考,作为一种不同以往的研究方法,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探索远远不能中止,我们对其理论本身的思考和质询也是无法穷尽的。

[1][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一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2000年5月第1版,第492页。
[2]同
[3]同第466页。
[4]同,第1一15页。
[5]向天渊:《文史互通”与“文史互证’》,桂林,《文艺理论》1998年第2期,第100一110页。
[6]格林布拉特:《看不见的子弹》,道利摩尔、新费尔德:《政治的莎士比亚:文化唯物主义新论》,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一24页。
[7]金元浦等:《草根的力量》,见《博览群书》,《光明日报》2003年1月23日星期四
[8]刘森林、曾祖红:《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月第1期,第71页。
[9]邹漆:《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与海明威传记》,《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3月,第117一123页。
[10]杨正润:《文学的“颠覆”和“抑制”—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和意识形态论述评》,《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第20页。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