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方法一、文学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八年前,有研究者曾经指出:“近现代出版业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出版业的兴起,我们简直难以想象,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同样,没有20世纪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出版业的崛起,我们也无法想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否还会有茅盾、郑振铎、叶圣陶,是否还会有文学研究会……”①乍听起来,这种说法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只要意识到一个简单事实,文学出版的文学史意义就会凸现出来,即通常能进入公众阅读视野和文学史研究视野的文学,必须是以书面文本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学,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由于未能最终形成书面文本,早已消失在空气中,无法进入后世读者和文学史研究者的视野。
到晚清民国时期,那些仅以手稿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已基本上不被当作正式的文学作品而进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中。在当代中国,则连那些没有变成铅字文本(如油印文本等),抑或变成了铅字文本而未能在全国公开刊物上发表和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也通常被排除在公众阅读以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视野之外。由此可见,虽然从理念形态上讲,人们心目中或许都保存着一个不分种族和时代、不计较其物质形式特征的“文学”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在普通读者还是研究者那里,实际上已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行规”—只有被公开发表(出版)出来的、以铅印文本形式问世的文学作品,才算是正式的文学作品。这就使文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文学”,在文本形式上无形中被划定了一条物质化底线,时至今日,这条底线变得越来越僵硬狭窄而牢不可破。这意味着,至少自清末以来,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真正问世,必须通过出版环节才能使作品获得合法身份,否则就只能锁在抽屉里,对读者和研究者来说就形同乌有。
许多作家不得不为此承受委屈。以闻一多为例,1922年,在亲眼见到郭沫若因诗集《女神》一炮打响后,留学美国的闻一多也将自己此前在《清华周刊》发表的诗作和赴美留学后的新作,编辑成诗集《红烛》并谋求在国内出版。他在写给家人的书信中说:“我决定归国后在文学界做生涯,故必须早早做出个名声出去以为预备。多半三年(美术学院毕业)我即归国,‘未雨绸缪’,未为过也。”“我要立刻将《红烛》送出去,不然我以后的著作恐怕不容易叫响”。后来,在郭沫若引荐下,泰东图书局同意出版此书,他闻讯后在家信中说:“今接诗稿将寄与泰东承印,版权归他们,可以得到一点稿费,也到底不知多少。……稿费底事,在我们本不好太执著,还价是讲不到的,只好随便一点,落得出版以后,销行可望广一点。初出头的作家本来是要受点委屈的……”《红烛》出版后,印制质量也让他极不满意:“如此印书,不如不印。初出头之作家宜不在书贾眼里。人间乃势利如是,夫复何言。”尽管如此,他亦只好在心理上自我安慰:“……总之,目下我在文坛只求打出一条道来就好了。更大的希望留待日后再实现吧。”①我们知道,无论是晚清民国时期还是当代中国,这样的例子都并不少见。换个角度说,自清末以来,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中国文学的活动机制与活动方式也随之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出版实际上己成为整个文学活动机制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能否“合法”问世、进入公众阅读视野的裁决者和把关人,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文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角色。文学活动也不再只是一种以作家为核心的审美文化活动,而是由作家、文学编辑、出版商、市场和读者等多种主体因素共同参与的公众化的文化产业活动。文学写作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业,成为作家的一种谋生方式,作家不再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和主导权,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文学编辑、文学媒介、文学市场和国家的文化统制制度等诸多“文学外部因素”。作家的文学史主导作用也随之弱化,而文学编辑、出版商、读者等主体因素,以及文学媒介、文学市场、文化统制制度和文学教育等客观因素的文学史建构功能,则越来越凸现出来,成为现代文学活动中举足轻重的活力因素。
现代文学演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象和数以万计的文学文本,实际上都是这些因素的合力所致。简言之,忽视了文学出版,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进程的许多重要因素就会遭到忽视。比如伴随现代出版业兴起而建立的现代稿酬制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就不可小觑。它一方面促进了作家的职业化,使文学写作成为一种谋生方式,也使作家在经济上得以独立,而经济的独立则带给作家在文学主张和创作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写作动机与创作心态。张恨水在他的《写作生涯回忆》一书中,就反复坦言他写作“完全是为了图利。……没有什朽.淤么利可图的话,就鼓不起我的写作兴趣”,有时候,稿酬的问题甚至还会导致他的作品中途夭折,他的数部作品都因稿酬问题商榷未果而没有写完①。吴跃人也多次表达自己写作是为了稿酬和“谋生活”,并以“卖文为生”自傲,著名的“咬文嚼字”新典故就出典于他②。清末文坛还流行过一则写作致富的神话:“西方小说家,负盛名者,英国有柯南道尔所作《福尔摩斯侦探案》,名满世界,长篇数种,短篇数十种,前后所获,殆不下数十万金,其它稿售之美国书肆,每千字竟得六百金元,则一书之成,不犹得一小金矿耶”③。这一致富神话曾被广为传播,恐怕也暗地里刺激了不少作家的潜在欲望。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内文坛,梁启超、吴跃人、林纤、鲁迅、林语堂、张恨水等作家,都堪称是写作致富的典范。他们在以各自的方式和文学作为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向前行进的同时,恐怕也因其丰厚的稿酬和名誉回报,无意中充当过其他作家暗中效仿的榜样。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更无可厚非,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恰意味着历史的进步,因为能够靠写作赢得经济独立而不必依附官场为生,恰恰是中国知识分子获得独立人格的物质前提,也是中国士大夫向现代作家转型的醒目标志之一。
第二章文学期刊出版情况·····································62
一、数据来源············································63
二、出版规模和变化趋势·············································69
三、存活时间························································74
四、办刊形式····························································78
五、地域分布·······················································92
第三章文学书籍出版情况(上》····································110
一、数据来源·························································112
二、出版规模和变化趋势···················································118
三、地域分布································································147
第四章文学书籍出版情况(下》·························174
一、出版机构统计····························································174
二、作家统计·······························································194
三、翻译文学书籍:译源国统计···········································202
结语··························································239
结语
从体裁角度来说,晚清民国时期共出版626种法国文学书籍,其中,体裁未详或综合性文集共有15种,其余611种书籍中,小说书籍有459种,约占总量的75%;戏剧书籍有108种,约占总量的18%;诗歌书籍仅8种,只占总量的l%,散文书籍有36种,约占总量的6%。因此,和英国、美国文学翻译书籍相比,法国文学翻译书籍中,诗歌和散文书籍所占比例均最低,小说书籍所占比例介乎两者之间,戏剧书籍所占比例则最高—高出英国6个百分点,高出美国n个百分点。在这626种法国文学书籍中,种数最多的作家是莫泊桑。自1919年亚东图书馆出版他的小说集《二渔父》(胡适译)起,至1949年间,共出版了他40种作品书籍。其中,除1926年由北京海音书局出版的《莫泊桑的诗》(张秀中译)之外,其余均为小说书籍。这30余年间,绝大多数年份里都有他的作品书籍翻译出版,可见其时我国读者对他的作品的持久兴趣。共有25家出版机构出版过他的作品书籍,尤以商务印书馆和北新书局出版种数最多,前者共出版了他8种作品小说集,包括一套《莫泊桑短篇小说集))(3册);后者出版了他5种小说集。莫泊桑小说译者中,以李青崖所译最多,自1923年至1941年间,先后有5家出版机构出版过他翻译的13种莫泊桑小说集,其中10种均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北新书局出版(各出5种)。翻译数量仅次于他的是徐蔚南,自1924年起,先后有新文化书社、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大华书局、现代出版社等书局出版过7种由他翻译的莫泊桑小说集(含他和雷晋笙合译的2种)。除莫泊桑外,雨果亦是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翻译文学出版界最钟爱的法国作家之一,自从1904年上海镜今书局出版苏曼殊和陈独秀合译的《悲惨世界》(译名为《惨世界》)以来,至1949年间,我国共有18家出版机构出版过33种雨果作品书籍。
参考文献
贾植芳、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范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版。
陈鸣树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年版。
魏绍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钱理群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伍杰主编:《中文期刊大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原放、孙顺主编:《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日〕搏本照雄编:《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宋宝裸:《20世纪中文著作者笔名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之出版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期刊,文学书籍,文学出版资源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文学论文文章
- 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以
- 实用汉语语块界定、筛选和教学研究
- 中国文学对《花梦集》的影响——以史传文学
- 中越跨国民族文学的对比探究——以民间叙事
- 汉魏时期诙谐文学探索
- 残酷现实生活题材文学叙事—知青文学中“回
- 从新文学广告审视上海文坛(1932一1935)—以
- 多视角看文学本性——兼论意识形态与文学的
-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建构(1949
- 学无中西的当代性文学批评视野——王国维文
- 文学:在历史中回眸——试论新历史主义视野
- 微探法国中学汉语教学方式
- 淡谈俄国文学视域下的波德莱尔
- 借鉴与整合-----论老舍和俄国小说的艺术形
- 网络时代的文学—时空里的文学和文学里的时
- 传统是根本——论民间文学及儿童文学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