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以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为分析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9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政治文化的文学反映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学总体框架下的一个分支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形态中,而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则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西政治文化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殊性。虽然政治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出现得较晚,但其发展却速度特别快,在调节公共权力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的有秩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支持作用。文学则处于公共空间内,以其意识形态的特殊作用服务于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演绎

政治文化由于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并与文化概念和政治学概念形成了密切的上下义关系。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底蕴由于社会性质和和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因而导致其内涵上的差异。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下,政治文化均在权力结构的各种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弥合作用。

一、政治文化的结构及其内涵

人类文明通常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概念。物质文明指涉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指涉人与其自身的关系,而政治文明则指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政治文化与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具有紧密相连。人类的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因为物质生产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保证。然而,在人本主义经济学看来,经济活动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力图达到基于物质基础而又凌驾于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感受,即人的幸福和快乐。这一概念义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存在与发展提供了链接点。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决定了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相互依赖性。也正是这种依存关系,才使得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参与了政治活动并由此结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这是人所固有的特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于是,政治就在人的社会群体中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人参与政治活动,不论是在某一国家内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范畴),还是国际之间的政治活动(国际政治学范畴),均存在人(此处指社会成员)与国家政权或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身份确认与相互认同的关系。这是巩固和发展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国际秩序的必备条件。.................
................................

第二章 文学的政治文化作用运行机制

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随着文学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在文学研究领域逐渐凸显出来。这一文学研究的成果以令人信服的证据使学术界达成了共识:文学除了文艺美学的价值以外,还包含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来自精神文明层面的支持,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作为人文学科范畴的文学,由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作用,使原本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走到了一起,使文学与政治的交叉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并取得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合法性。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需要在公共空间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文学意识形态的作用生成及其发展、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在社会整合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等层面做出解释。

第一节 文学公共空间与公共权力的关系

文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政治动物论”,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总和构成了人”、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高清海的“生命加生活构成了人”,凡此种种,学术界从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文学和哲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来论述人、证明人。无论学术界对“人”有多少种解释和定义,人际关系是研究人的重点,是其起点,也是其归宿。“文学的政治价值”这一命题首先需要从公共空间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入手,研究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才能最终证明这一命题。

一、人的社会聚合性与政治关系特征

人的社会性和聚合性决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性。以研究“人的自身”为己任的文学因此也就无法跳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政治关系研究这一“怪圈”。从上一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学在公共空间与公共权力之间形成了政治文化的桥梁,为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找到了入口。在通往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是主要手段或途径。洛克、卢梭、赫伯特、黑格尔和边沁等政治哲学家均将其教育理论建立在人性概念之上。研究文学的政治文化运行机制就不能只分析政治体制而将其与人性研究分割开来,为此,沃拉斯指出:“把政治研究同人性研究割裂开来的倾向只是思想史上一个短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延续期间,它对政治学以及政治行为的影响很可能是有害的,已经有迹象表明这个阶段行将结束。”..................
...........................

第三章 乌托邦理想与文学的政治理念....................79
第一节 理想社会与集权社会.......................................79
一、理想社会的文学建构..............................................79
二、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与集权社会.............................80
第二节 文学中的人本思想与政治性...............................87
一、人的生存与生存困境..................................................87
二、文学对人权的关注.......................................................88
第三节 文学对政治理想的追求..........................................89
一、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家的政治理想......................................90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政治追求..........................................93
三、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批判...........................................99
四、美国小说对自由和民主的探寻..........................................106
第四章 民族文学和政论性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123
第一节 民族学与文学的关系.............................123
一、民族与种族的概念辨析................................123
二、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学.....................................125
三、中国少数民族与民族文学..............................130
四、美国多元民族与少数族裔文学......................131
第二节 政论性文学与国家主权思想...................147
一、政论性文学的基本特征................................147
二、美国立国之初的政论性文学.......................150
第三节 文学对战争性质的思考..........................160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160
二、美国战争小说个案评析................................163
三、战争与文学关系余论...................................169
结 论...........................................175
参考文献.....................................179

结 论

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政治学与文学的跨界研究不仅具有其可能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研究的合法性。
第一,对人的关注是政治学与文学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契合点。政治学与文学分别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在跨界研究发展的趋势下,学科的界线日趋模糊,也使政治学与文学的跨界研究在学术研究中获得了合法性。所谓的学术研究合法性特指对文学进行政治性批评的研究视角在学术界的认可度。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学术界历来强调文学的文艺美学价值研究,所以,一旦将文学批评置于政治性批评的视角下,就常常被视为偏离了文学研究的轨道。这种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点有失公允。不可否认,文学的文艺美学价值是其重要的价值之一,但与世间所有事物一样,文学的价值也具有其多重性,文学政治性批评视角下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作用之间的意蕴交映源自分别属于人文科学学科的文学和属于社会科学学科的政治学两者对人的共同关注。
第二,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与政治社会化密切相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在大文化(Culture)的概念下,政治文化和文学均属于文化的下义词。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结构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总和构成的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核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成为政治学与文学研究的契合点,也是文学政治性批评合法性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安徽大学中文古代文学教研组等编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2.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3.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4. 车成安主编:《世界犹太裔文化名人传》,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版。
5.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 Delmore Schwartz. Ernest Hemingway’s Literary Situation,Robert P.Weeks. ed. HEMINGWA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c, PP1-16.
2. D. S. Savage. The Withered Branch, London: Eyre, 1950.
3. Elain H. Kim.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4. Emory Elliiott,e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5. Emory Elliott 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