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审美与文学
众所周知,有关“美”和“审美”的问题,几乎早已成为学术史上谈得最多但谈得最不明白的“永恒的”问题。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艺术论》一书中直截了当地主张把美的概念从艺术理论中摒除出去,因为在他看来,美是玄妙的,是根本不可解释的东西,而且“在美的定义中存在着奇怪的和玄妙的不明确性和矛盾性。”其实,对美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托尔斯泰一人,德国艺术学家温克尔曼也曾宣称美是自然界最大秘密之一,我们可以感觉到它,却无法认识它。德国哲学家赫尔姆霍茨也曾断言,美是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即使是艺术家本人也不知道美的规律。但正如阿·布罗夫所说:“既然美实际上是存在的,美的作用又经常为我们所意识到,那么美本身无疑地就应该具有某些客观规律性。”①这也就是说,美应该是可以被认识的,而且是可以得到科学的阐明的。
第一节 审美与文学的关系
从传统的学科意义上来说,美学就是“感性学”,而“感性学”意义上的“审美”(Aesthetic)既是一种心理接受状态(一般指感性的“完善状态”)②,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观照,是一种情感体验;又是一种具有人的生理心理本性和社会本性的社会意识的性状,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集认识、实践于一体的人类活动。“审美”作为一个概念,不是只对某一对象特征加以规定,而是涵盖所有体验和反映美的现象。正是有了审美现象的存在,才形成了文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审美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性和文学的审美功用上。
有关文学的审美性问题,我们要先从“美”和“审美”说起。“美”、“审美”这是两个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又有着极其复杂意义的概念。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
黑格尔认为美与感觉和情感有关,美常常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美就是真。而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建造。①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与人密切相关,可以认为,审美中有一定的功利因素存在,“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
.......................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文学
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词,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范畴,尤其是新近一段时期以来,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再度被提出,再次掀起学界的研究热潮。在本章中,我们从一般概念的“意识形态”切入,重点探究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意识形态”在中国
什么是意识形态?这与美和审美一样的概念,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在当时的定义就有 150 多种。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获得一致的认可。
大卫·麦克里兰说过:“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探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因此,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定义(因此其应用)存在激烈争议的概念”①赫伯特·施奈德尔巴赫也认为“意识形态”的含义是多元而宽泛的:“这个概念的光谱包括那些使拥有者感到十分自豪的意识形态直到被指责为完全虚幻即有意识地歪曲现实的意识形态……人们可以用稍微夸张的话来说,有多少社会科学的教授职位就有多少种类的意识形态概念。”②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概念不同,“意识形态”兼具理论性质和实践品格,它不仅表达了历史、社会的深层互动关系,而且还是主体思维信仰的过程,包括主体的价值判断。
一、作为一般概念的“意识形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①法文的“意识形态”是由普罗旺斯的一个宗教团体首创,目的是为了教导那些热心倡导模仿神秘的基督教信仰的民众。Idéologie 由“观念”和“学说”二字复合组成,是“观念学”的意思。而英文的 ideology 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于 1796年创造的,用以界定一种“观念的学说”。...........................
.........................
目 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绪 论.......................................................................................................... 1
第一章 审美与文学...................................................................................... 5
第一节 审美与文学的关系...........................................................................5
第二节 中国 20 世纪以来的“审美”...............................................................8
第三节 文学审美本性论..............................................................................10
一、文学审美本性论的形成与发展.............................................................. 10
二、对文学审美本性论的评价与反思...........................................................11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文学............................................................................... 13
第一节 “意识形态”在中国..............................................................................13
一、作为一般概念的“意识形态”................................................................... 13
二、“中国化”的意识形态概念....................................................................... 18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 20
第三节 文学意识形态本性论.......................................................................23
一、文学意识形态本性论的形成与发展...................................................... 23
二、对文学意识形态本性论的评价与反思.................................................. 24
第三章 审美与意识形态............................................................................. 28
第一节 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8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30
一、“审美意识形态”词源考察..................................................................... 30
二、中国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形成与发展.............................................. 32
三、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评价与反思.................................................. 34
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本质............................................................36
一、道不尽的文学本质............................................................................. 36
二、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本质.............................................................. 39
结 语.......................................................................................................43
参考文献................................................................................................ 44
结 语
从“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概念的产生到文学审美本性论、文学意识形态本性论论的发展直至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出现,中外学术界的理论家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中国理论界,由于不同的时代、复杂的理论背景等条件所限,学者们对于相关问题的看法并不统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开放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观点,如何辩证地、历史地把握并思考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客观评价、进一步深化对文学观念或本质的认识似乎成了很迫切的任务,亟待解决。
审美并不是文学的本质,它只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也是文学的主要功能之所在。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文学一道实践社会功能。审美和意识形态是所有艺术形式都具有的特征文学,只是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审美性是文学的特性,文学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只可以说文学与意识形态有关或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用“审美意识形态”定义文学无法明显体现文学之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殊性。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更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掌握世界的精神生产,它所反映和表现的绝不是抽象的观点和思想体系,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意味的东西。文学的人学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等,都需要通过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形象,或文字或口头地凝聚起来,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著作:
[1][苏]阿 布罗夫.艺术的审美实质[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
[2][苏]阿 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3][苏]阿 布罗夫.美学应该是美学[M] .《学习译丛》编辑部编译.《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社,1957 年.
[4][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图绘意识形态[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法]阿尔都塞.一封论艺术的信[A].杜章智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年.
[6][法]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
[7][苏]波斯彼洛夫.审美与艺术[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
[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9][英] 大卫 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二版)[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德]费歇尔.现代艺术中的真实问题[A].陆梅林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年.
多视角看文学本性——兼论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审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文学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