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现实生活题材文学叙事—知青文学中“回家”主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8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我想回家”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句经典旁白:“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军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一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这种心态正是知青一代的心理写照,也是知青文学中一再表达的内容。作为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一代,他们满怀豪情,自觉有着做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理想和不甘平凡的生活态度,当时翻云覆雨的政治形势,更给了他们参加革命、主宰历史的虚幻的英雄感和优越感。从新中国的孩子到红卫兵,再到知识青年,他们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抛弃城市还是被城市抛弃,这些当年的“堂吉诃德”们都被冠以“知青”的身份,到农村到边疆,总之,到现实中检验理想:理想很美好,但很苍白;现实很残酷,但很真实。曾经改天换地的豪情,在现实生活中被消磨得支离破碎,让他们不得不对曾经的理想说再见。于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念头——“我想回家”,在意识里悄悄埋下。

一、 “直面现实”:知青文学中的乡村世界

在知青文学中,这群从小生活在城市,有着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接受国内现代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陶,有一定眼界的年轻人,凭借着满腔的革命激情到达乡村与边疆,面临的生存图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血色黄昏》,《大林莽》等作品中描述的自然环境时刻威胁到人的生命;其次是在超强的体力劳动下,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精神生活也相当匮乏;最后,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这些残酷现实考验着知青的美好理想,同时,客观现实也促使了他们主观理想的转变。

(一) 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知青文学中,知青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无论是史铁生插队的“遥远的清平湾”,还是梁晓声在兵团体验过的“鬼沼”;无论是南方的“大林莽”,还是北方的“大荒原”,其中的自然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史铁生梦中的“清平湾”是“无边的黄土连着天,起伏绵延的山群,像一只巨大的恐龙伏卧着,用光秃秃的脊背没日没夜地驮着落日、驮着星光。河水吃够了泥土,流的沉重、艰辛。只在半崖上默默地生着几丛葛针、狼牙刺,也都蒙满灰尘。天地沉寂,原始一样的荒凉……”①
梁晓声笔下幻化的“神奇土地”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浮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
...............................

第二章 “我要回家”主题:“有志者,誓进城”

在知青文学中,当知青们意识到美好的理想经不住现实的考验,生活的冷风将热情铸为实际,曾经被抛在九霄云外的“家”突然显得格外亲切,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使这群游子听到故乡“根”的召唤。他们终于开始思考,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我想回家”的念头逐渐由潜意识上升为意识,“我要回家”的目的也日益明确,于是有了“杨柏的污染”,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在此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为回家,他们不择手段,付出了难以言说,甚至不为人知的代价与心酸。这一文学主题被具有不同创作倾向,不同价值立场的作家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献给读者,或真实呈现,或美化,或有意遮蔽,或戏剧化,当然,我们也能从文革知青小说中寻到蛛丝马迹,从而反证历史,总之,其中的诗学探索表现为“诗与真”的纠葛。

一、 不择手段“回家”路的文学表现

在论述本章节前,我们先看一下文学作品中两个典型的面试场景:知青邬江河走进境外游击队招兵站,接受军官的询问:“你是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要参加红色游击队呢?”他挺起胸膛回答:志愿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军官问:你知道游击队的宗旨吗?他答:消灭反动派,武装夺取政权。军官又问:打仗会流血牺牲,你害怕吗?他听见自己大声回答: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①
知青“我”(《金牧场》)在接受招生组的问话时的心理活动与表达:我决心走。上大学——鬼知道什么叫大学呢,可是我从听说招生小组正在阿勒坦·努特格活动的消息时就决定了:我要走。那个北京大学的工宣队师傅问,你喜欢什么专业?我好像听见了一声遥远得模模糊糊、迷蒙得认不清楚的呼唤。专业?……四年的牧人生涯淘尽了我头脑中对这个词的印象。我陌生地盯着工宣队师傅古怪的嘴。专业?我不知道——不,您们那儿的哪个专业我都喜欢。那你说说,最喜欢干什么?爱好?我最喜欢跟您回北京。这小伙子!说真的,你的特长?我的特长就是骑着马满世界的跑。①
这些曾经无比豪迈的知青们在经历过现实的磨砺后,心灵中的精神特质已发生蜕变,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已消耗殆尽,此刻,他们只有一个渺小而急切的愿望,那就是——“回家”。........................
.........................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引 言 .......................................................................................1
第一章 “我想回家”主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5
一、“直面现实”:知青文学中的乡村世界 .......................................5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 ................................................................5
(二)匮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6
(三)难以保障的人身安全 ..........................................................7
二、“再见理想”:文学表现中乌托邦的幻灭 ................................... 9
(一)从“集体主义”到“内部大分化” ..................................... 9
(二)从“我们”到“他”/“她” .................................................10
(三)从“宗教般的信仰”到“信仰的崩塌” ...............................11
(四)从“大有作为”到“无所作为” .........................................13
(五)从“无家”到“有家” ......................................................14
第二章 “我要回家”主题:“有志者,誓进城” ............................ 17
一、不择手段“回家”路的文学表现 ..........................................17
(一)激烈的“生存竞争” ...........................................................18
(二)带着血泪的病退证明 ........................................................19
(三)无以抵挡的知青大逃亡 ......................................................20
(四)扎根派的尴尬 .................................................................. 21
(五)离别时的爱恨纠结 .............................................................22
二、“诗与真”的纠葛:“我要回家”主题的诗学探索 ........................... 24
(一)历史的真实再现 ............................................................... 24
(二)试图呈现又有意遮蔽的表现手法 ......................................... 26
(三)戏剧化 ............................................................................. 26
(四)反证历史 ......................................................................... 27
第三章 “回家后”主题:重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 31
一、“家在哪里?”:回家后的尴尬与迷茫 .......................... 31
(一)市民与村民的两栖身份 ............................................31
(二)“城与村”的两难处境 ...............................................32
(三)“我在哪里?” ..........................................................35
二、“家在心里”:重寻心灵的归宿与寄托 ............................. 36
(一)重游旧地 .................................................................37
(二)重返故地 ............................................................... 38
(三)重构“美丽的地方” .................................................39
(四)重建灵魂的皈依 ................................................... 40
结 语 ............................................................................43
参考文献 ....................................................................... 45

结 语

纵观知青文学中的知青“回家”路,我们可窥见一代人的精神历程。从红卫兵到知青,他们一步步从理想进入现实,到广阔天地中检验理想:理想很美好,但很苍白;现实很残酷,但很真实。残酷的现实考验着知青的美好理想,客观现实也促使着他们主观理想的转变:一个不可言说的念头——“我想回家”,在意识里悄悄埋下,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想回家”的念头逐渐由潜意识上升为意识,“我要回家”的目的也日益明确,最终导致了他们义无反顾、不择手段的“回家”路,付出了难以言说,甚至不为人知的代价与心酸。历尽艰辛,他们终于回家了,却发现一切都不尽人意,市民与村民的两栖身份使他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城与村”的两难之境使他们内心更加迷茫,一次次地追问自己与命运:家——在哪里?不甘迷失自我的他们重新开始寻找自我,确立新的生命理想和生活支柱,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寻得灵魂的归宿与寄托。至此,知青完成了由“无家”到“寻家”的精神流变,其实他们心路历程就是一个自我寻找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从中也透视出我们的民族是如何经历曲折走向理性。以文学研究的方式来回顾与反思这段历史,目的也在于能够纪念过去,永示未来。
知青在漫漫“回家”路上的体验还对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某个角度讲,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思潮都是“回家”主题的延伸,广义地说,笔者将这些与知青文学有一定渊源的文学作品称为“后知青文学”。................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思潮与知青“回家”路上的精神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个角度讲,都是“回家”主题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陈村等著.知青小说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
[2]李双、张忆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精品大系[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3]叶辛.叶辛知青作品总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邓贤.中国知青终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邓贤.中国知青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7]老鬼.血色黄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
[8]曾焰等.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纪实小说丛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9]张承志.金牧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10]张承志.张承志作品选[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