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29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按照传统的文学史分期方法,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建国前新文学三十年,本文所论述的“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也正是界定在这一区间内。至于茅盾在当代文学期的文学活动,以及近二十年来在“20世纪文学”观念提出之后,所涉及到的一些关于现、当代文学关系的转换问题,本文不予讨论。我们知道任何人一当立足这个社会就会置身在一个文学场中。在这一点上,文学家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文学者不仅立足其中,而且还在不断地利用它并为之增强磁力,他们离文学场的核心更近,其中有些人就是在某一阶段文学场的核心。而非文学者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而存在的,有可能的是,通过文学场的辐射,获得一种包括思想进化和熏陶在内的文学修养。在现代文学阶段,茅盾与现代文学之间表现了一个双重的关系,这不仅在茅盾身上,在其他作家身上也是如此。一方面,在他们不断的成长、成熟过程中,现代文学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为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养料。
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文学的两面性,只不过有的更加彰显而已。茅盾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双重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互动关系,通过互动使茅盾与现代文学紧紧融合在一起。具体说来,探讨茅盾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有四个问题必须予以注意,即现代文学给予了茅盾什么、茅盾是如何进入现代文学的、茅盾在现代文学中存在状态、现代文学对茅盾的接受,后三个问题在更多的时候是相互交叉的。首先,要探讨现代文学给予了茅盾什么,必须将茅盾放在中外文化的视野中来审视。我们知道,五四运动是在中外文化的相互冲击下,在西方文化的引领下发生的。每一个善于从中外文化中寻得滋养的人都会在这种大潮中对自己负责,即利用这样一种平台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茅盾在走上社会之初,一脚踏进了商务印书馆,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也是一种生存行为。但与其他行为不同的是,这个选择或者举动本身是一种文化行为。他之革新和主掌《小说月报》是一种时势的要求,是适应了在五四之后的新文化运动的要求。应该说如果没有梁启超、胡适、陈独秀、鲁迅们的努力,为新文学产生提供了现代化语境和实践,我们终究不敢保证沈雁冰能成为茅盾。况且,梁启超们在新文学发展史上,不仅是造势者,同时他们也是借势者。没有传统文化的累进与变异,没有前辈学人的出走与西方文化的引进,他们也是无势可借的。这一点必须为研究茅盾所首先要认识的。
在茅盾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借势思维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从左翼文学发展来看,毫无疑问,茅盾是左翼文学发展的高峰,但左翼文学的主流地位也参与了这种高峰建设。没有中国的现实环境、没有西方的文艺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引进、没有20世纪中国出版界为茅盾所提供的各种媒介,没有鲁迅、瞿秋白、郑振铎等文学众人的支持,那么我们就完全有可能对茅盾进行另外一种文学上的想象。如果我们仍用造势者和借势者这样的术语来衡量茅盾的话,那么造势者不仅属于茅盾个人,应该说整个现代文学都在做这项工作。在这一点上,现代文学史上所有的形势都成了茅盾的外在资源。比如,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庸俗和保守,就没有茅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和全面改革;如果没有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就没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如果没有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借重,就没有茅盾这样一位左翼文学的高峰。如果没有西方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引进,茅盾就不可能在对比中使自己成为现实主义的大师。
所以我以为,要确定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看当下的文学资源对文学者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赋予。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来说明和阐释作家与文学史的互动关系。因为,作家在其还没有成为作家以前,他必须首先生活在一个文学场中,文学场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给予,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存在状态。在此一点上,茅盾必然成为中外文化视野中的茅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代文学的资源或者文化资源是研究茅盾与现代文学关系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茅盾所有文学活动和思维的一个基本动因。其次,在现代文学中,茅盾以多种身份参与了现代文学的进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缔造者之一。茅盾这种缔造者身份的首先获得,并不是依靠他的创作,也不是依靠他的文学理论,而是作为一名编辑的身份进入了现代文学领域的。在茅盾作为一名文学编辑以前,他所从事的神话和寓言翻译与整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学术活动,离文学稍远,但影响到了今后的文学创作活动还是应当看得出来的。文学编辑是茅盾进入现代文学的第一种方式。茅盾作为文学编辑的活动是不自觉的,或者说仅仅是一种生存职业。在《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以前,茅盾似乎还是现代文学的一个旁观者。
但一当《小说月报》成为了新文学的重要阵地之后,茅盾就在自觉地制造了现代文学。茅盾不但善于编辑,而且还善于利用。在现代文学史上,就一个文学者对各种媒介利用的广泛度而言,还是没有人能够超过茅盾的。我们知道,现代文学的发生以及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利于现代报刊、杂志、出版机构的出现和繁荣,对这种媒介的利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衡量一个作家的广泛的社会认可程度。如果一个作家仅仅将自己的作品或者创作局限在几个或者较少的媒介上,除了一个个人兴趣上的原因外,接受和认可的狭仄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我们还看到就新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而言,如果没有众多报刊、杂志和出版机构的参与,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公众信息的顺畅和效率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文学和文化载体的出现,那么就不可能有文学创作的广泛和深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梳理报刊、杂志和出版机构的历史也是为新文学发展书写另一种历史。正如叶子铭所说:“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我们会发现许多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资深编辑。”’而在这一点上茅盾更为出众。在新文学三十年中,茅盾不仅参与编辑了多种有影响的文学杂志和社会杂志,而且还成为数百种杂志报刊的作者。

第三章茅盾与中国左翼文学··················································99
第一节左翼的源流与茅盾的界定·································99
一、深层资源与必然性演进···················105
二、凌乱的高调色彩与整伤··················109
三、界定而非倡导的革命文学论第二节茅盾对左联的饭依与超越···············111
一、政治饭依和心理补偿···················118
二、尴尬处境的调停与维护者··················122
三、两个纠缠的传统与两种形态第四章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评论················124
第一节茅盾与现代文学史论“”····································124
一、五四资源和文化派、启蒙派及政治阐释·················126
二、鲁迅的凸显和低调性的政治思考·················132
三、高调回归与文化—政治—文化模式···················99
四、政治分期及时间段的巧合··················135
五、从个人特色到文学史传统··················139
六、启蒙立场与两种主题第二节茅盾与中国现代作家论····························147
一、共生环境中的批评模式···················152
二、总结文学研究会的写作意图··················158
三、主体的自信与规范的可能··················160
四、从三段论中看互动关系··················161
第一节茅盾与鲁迅···································161
一、左右文坛的四次重大合作·················166
二、从心灵契合到精神阐释··················168
第二节茅盾与瞿秋白·······························169
一、政治同盟与文学同道···················187
········

结语
托尔斯泰对茅盾的影响即便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也仍然是很鲜明的。在1928年的答辩状《从枯岭到东京》中,他引用了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左拉因为要做小说才去经验人生;托尔斯泰则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做小说。他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鼓吹过左拉的自然主义,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40“经验了人生”说到底是茅盾为自己的“为人生”主张所选取的一个重要的题解,这一点托翁给了他具有决定意义的启发。托尔斯泰说:“最重要的是生活。不过,我们的生活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跟别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跟别人的生活、跟共同的生活联系的越紧密,那生活就越丰满。”‘试图要表现现实生活,不仅是茅盾经验了人生的主动性反映,而且更是人生经验的延伸。
茅盾对于托尔斯泰的人生经验的认识是一种心灵感应,除了相同的社会境况外,还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参与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至于具体的艺术技巧,茅盾曾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是他最爱读的书,尤是钦佩其结构的精密和场面的宏大,《水浒》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都远不及它。所以他提出研究托尔斯泰要做三种功夫,即结构、人物和场面。42而这三点又正是茅盾小说的长处,托氏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亦毋庸多论。在茅盾倾心于托尔斯泰的同时,另一位俄罗斯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吸引了他。他认为在托氏的那个时代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能是陀氏。今天我们研究陀氏可以看出苦难意识是他小说的中心。他不仅要表现现实生活的苦难,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的心灵的苦难,几他是通过描写心理的转化过程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近代人性问题为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作家所关注的,也是当时俄罗斯思想的最高显现。
“俄罗斯较高文化阶层和人民中的优秀人物都不能容忍死刑和残酷的惩罚,都怜悯犯人。他们没有西方那种对冷漠的公正的崇拜,对他们来说,人高于所有制原则,这一点决定了俄罗斯的社会道德。对于丧失了社会地位的人、被欺侮的与被损害的人的怜悯、同情是俄罗斯人很重要的特征。”“俄罗斯的天才、富有的贵族托尔斯泰一生都被自己的特权地位所折磨,他想放弃一切,想平民化,成为庄稼汉。另一位俄罗斯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苦难和对苦难人的怜悯折磨得精神失常,苦难和同情成为他作品的基本主题。”43所以我们说,陀氏的人道主义精神氏源自他对人的深切同情和怜悯,不仅表现在对个人,也表现在对整个人类。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茅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托尔斯泰。他认为陀氏的作品和思想是送给俄国平民和知识阶级的礼物,是全人类有生以来所要搜求的,这就是“人性的永久真实”。陀氏把那些“被践踏者与被损害者”的“狰狞可畏的外衣剥去了”,把他们纯洁的灵魂“摊布”出来给知识阶级看,叫他们知道人性的永久真实就是善,叫他们知道人性的永久真实的伟大力量,在那些俄国人“湿辘流的抹布生活中”的伟大和向上的努力。44茅盾认为,陀氏的思想是人类自古至今的思想史中一个“孤独然而很明的火花”。他对将来的乐观、对于痛苦的欢迎、对无产阶级的辩诬和同情,是现代消沉、退缩、耽于安乐和自我的青年的对症药,对现代中国青年来说是一剂良好无害的兴奋剂。在这一点上,陀氏给茅盾的印象是至为深刻的。他说,俄国文人差不多没有一个不同情于“被损害着与被侮辱者”的,但谁也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情心那样博大与深厚。

主要参考文献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金海:《茅盾年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查国华:《茅盾年谱》,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万玉树:《茅盾年谱》,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邵伯周:《茅盾评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丁尔纲:《茅盾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黄侯兴:《茅盾—人生派的大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宋炳辉:《茅盾—都市子夜的呼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欧家斤:《茅盾评说》,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李频:《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邵伯周:《茅盾的文学道路》,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