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一唐游侠诗发展史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3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导论

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社群,产生于礼崩乐坏、征伐兼并的春秋之际,战国时发表展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势力。侠的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蠢》篇云:“侠以武犯禁《八说》篇云:“人臣肆意陈欲曰侠”③,“弃官宠交谓之有侠”④国平养儒侠”②。(有侠即游侠,见梁启雄《韩子浅解》注:“‘有’‘游’古今音均近,‘有’本作‘游’)。韩非之后,在《史记》、《汉书》中又出现了诸如游侠、豪侠、节侠、气侠、伉侠、义侠等称谓。此外,侠还常常被称作剑士、剑客、义士等等。而且,在中国古代,还创造出大量的以侠为限制语的合成词,如侠骨、侠情、侠行、侠义、侠心、侠烈、侠气、侠节等等,来形容人的精神行为。这些称谓及相关词语至今依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沿用着。侠作为一种人的称谓,并非如士农工商等职业念,他“只是社会舆论根据某些人行为的特征所赋予他们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⑧。对于侠的认识,历史上论说颇多。但总地来看,基本上可谓两个立场上的两种对立思想的论争。一种思是站在民间立场上对于游侠精神的充分肯定。这一思想的开先者是墨子。墨子可以说是最早对游侠给予了比较完整的解释的人。《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已而益所为也”⑧。任,即任侠。这句话是墨子对于任侠精神之实质和内核的精粹概括,意即损已利人。墨子还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精神的实践方式。《墨子、经说上》曰:“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意为“干己身所厌恶的事来解救他人的急难”⑧,也就是不顾一切,扶危救困。墨子之后,西汉司马迁对于游侠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他在《游侠列传》中将游侠立身行事的节操概括为“侠客之义”,即:“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院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①。可见,司马迁所谓的“侠客之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人格;二、急人之难、舍生取义的精神;三、不居功自傲的品质。司马迁的阐释可以说最完整、最成熟、最典型的,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其后学人对于游侠的解说只是从不同角度对司马迁所言的不断和完善。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述关中风俗,说三辅(关中一带)称“轻财者”为“侠”②,重点在于阐明游侠仗义疏财的精神特征。唐代,司马贞为《史记集解序》作“索引”云:“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柯、豫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③。吕向的观点与之相近,他注《文选》云:“游侠谓结交豪强也,“轻死重义也”④。二人均侧重于游侠重意气的精神特征。明代,李货于《焚书》卷四《杂述·昆仑奴》中有云:“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⑥。将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也称为侠,看起来这一界定是将游侠的外延过于扩大化了。实际上,李蛰是认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与游侠在精神上的是相通的,从而把游侠的精神气节纳入到了封建正统的轨道上。这却是对于游侠的高度肯定。
另一种思想是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的对于游侠的批判。这一思想的最早持有者是韩非子。韩非子认为,具有“以武犯禁”、“肆意陈欲”、“弃官宠交”的特征者就是侠。就是说,凡是恃仗武力违反国家法律或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无视政令,蔑视朝廷或为了私人交情、朋友意气而不顾职命的人都是游侠。所以,韩非子认为游侠对于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从而将游侠列为祸害社会的五大蠢虫之一,力主予以清除。后世一些论者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不断的补充。汉代历史学家荀悦《汉纪》有云:“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主要就侠结党连群从而具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势力而言。唐颜师古注《汉书·季布传》则云“侠之言挟也,以权力挟辅人也,劝。看到的是游侠以武乱法的社会危害性。近代章太炎《检论·思葛》则续述韩非子之意曰:“法家之患,在魁柄下移。移者成于纵横之辩言,其上则雄架难御,不可以文法约束者为特甚。故韩非所诛,莫先于务朋党,取威誉。其在蓬莱名堂之间,皆谓之侠,,@。这可谓对韩非子所言之思想实质的透析。
这两种思想都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游侠既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是,墨子、司马迁等人是从积极的方面发掘游侠身上的精神光彩而予以肯定和弘扬,因为游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为人、除暴安良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具有替天行道的正义性的。它给内心不平而又无处申诉的广大弱势群体带来了压抑精神的伸张、心灵的慰安和虚幻中的平衡,从而自然为社会所认同和歌唱。而韩非子等人则主要着眼于游侠对于社会造成危害的现实。的确,略为翻检史籍就会看到,现实中的很多游侠都有恶迹在身,他们往往积恶凶暴、劫掠行旅,甚至于和官府勾结,作福乡里,成为地方之害,就连《史记》、《汉书》中立传的郭解、原涉名侠也不例外。
现代社会,游侠这一特殊的社群己不复存在,但是关于游侠的认识依然在继续着。虽然也有些学者对游侠仍持否定态度,如范文澜先生,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士大体分为四类……最下一类是食客,这一类人数量最大,流品最杂,其中包括鸡鸣、狗盗、任侠(恶霸)、奸人、罪犯、赌徒、屠夫、刺客等等无赖凶人,通过贵族将相来吸食劳动人民的血汗”①,将游侠完全放在了社会的对立面。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则是对游侠精神的提纯和热情肯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刘若愚、龚鹏程和郑春元等。刘若愚先生在其《中国之侠》一书中将游侠的精神特征归为八点,即助人为乐;公正;自由;忠于知己;勇敢;诚实,足以信赖爱惜名誉;慷慨轻财。。龚鹏程先生在其《大侠》一书中说:“侠是一个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有原则、有正义感,能替天行道,纤解人间不平的人”③。郑春元先生在其《侠客史》中说:“我们认为侠的本质是‘利他’性。综合历史上个家对于界定‘侠’的正确意见,我们做一个较为宽泛的界定,即具有急人之难、舍己为人、伸张正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是侠。在大多数情况下,侠是替下层百姓解救困厄、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社会力量”④。我们说,这三位先生的界定基本上反映了现代人思想中的游侠精神观念。因为,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很显然,更多的人对历史上的游侠精神还是衷心颂扬的。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不断兴起的武侠小说热潮以及学界对游侠的研究逐步重视和研究的逐步深层化就是一个明证。

目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的游侠诗·································44
第一节乱世中的侠风泛起·······························44
第二节建安游侠诗········································49
一、写实与理想化改造的并存····························49
二、“建安风骨”的透射································55
三、儒家精神传统的深沉流露························60
第三节两晋游侠诗································70
一、多样的精神面貌····································70
二、入世情怀的复杂表现·······························75
第四节南朝游侠诗·······························86
一、魏晋遗音·······························86
二、从刚健到浮华····························92
第五节北朝游侠诗································98
一、长期的战乱····································98
二、诗歌的粗犷之气·······························99
第七节魏晋南北朝游侠诗的价值与影响·····················102
第四章唐代的游侠诗·································105
第一节侠风的盛行································105
第二节初唐游侠诗······························113
一、南朝余绪····································113
二、意气的泛开与游侠诗的刚健风貌························116
第三节盛唐游侠诗····································122
一、盛唐诗人激越的精神状态························122
二、任侠精神的弥漫和对传统游侠精神之歌唱················124
三、立功边塞的热潮、游侠从军的风气与游侠诗的时代风貌···········131
四、辉光四照的入世精神········································138
第四节中晚唐游侠诗·····································141
一、国势日下中的诗人心态·······························141
二、发展中的蜕变·············································143
第五节唐代游侠诗的成就与地位···································150
............................................

小结
游侠诗发展.至唐,经历了一个从民间自发到文人自觉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其随着时代的更替、随着时代精神的消长而起伏变化的轨迹可以看到,游侠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社群的积极精神对于文人的抒情方式及其理想人格塑造的极大影响,以及对于上层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形态的潜在影响。所以说,系统而深入地认识游侠诗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游侠的出现渊源于原始先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的生存意识,求生的本能使其自然产生了崇尚气概,好勇轻死,勇于捍卫同族利益,勇于复仇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在原始先民那里普遍存在,甚至于成为一种风俗,其代代相传,从而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先民的精神在很多人身上被淡出,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在社会的黑暗与动荡中,这种精神又被一些人自觉继承而焕发光彩,于是游侠诞生,从此,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舞台上便出现了一个以强立世的特殊社会角色,从而拉开了游侠活动于现实生活乃至后来于文学作品中的序幕。

参考文献
[1]《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
[3]《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通著,中国书店1985年5月版
[4]《吴越春秋》(汉)赵哗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
[5]《战国策》(汉)刘向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
[6]《秦汉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版
[7]《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8]《汉书补注》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
[9]《汉纪》(汉)荀悦撰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