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第二性”增加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3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近十几年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在归纳其经验与成绩的同时对其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其可能的出路及前景。近十年有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专著为数不少,较重要的有2002年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2004年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2005年杨莉馨的《异域性与本土文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2007年邓利的《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2008年徐艳蕊的《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十年》及2009年王艳峰的《从依附到自觉一一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等,从不同程度介绍展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影响。除专著外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总结、评价及反思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如屈雅君2003年在《妇女研究论丛》发表的论文《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指出了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史背景、学术背景的差异,强调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更应重视对女性创作自身的批评。2006年林树明《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争鸣笔记》及《论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问题》指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批评对象的文学性重视不够,批评方法过于单一等。此外尚有大量论文不再-一列举。前贤们的研究既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高度。本文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方面,试图较详细具体地归纳分析其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同时在思考女性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困境时,注意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普及,新文学样式、新阅读形式的出现所带来的新问题,以期有助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一与成熟。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与梳理
(一)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feminism在英语中包含不同意义,可译作“女子主义”、“男女平权主义”、“争取男女平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后来,随着对其了解的增多和其自身的发展演变,逐渐被定名为“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不同的术语表明了对这一思潮理解的不同侧重点和不同的策略考虑。本文首先就这两个术语进行辨析。女权主义是指起源于西方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权运动,作为实践的女权运动,亦称妇女解放运动,包括男女平等运动及其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把女性主义描述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作为主张妇女参政和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者的斗争的妇女运动,渴望在作为计划和历史的线性时间之中攀公己争得一席之地。在这种意义上,这场运动亦深深植根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①其中包括“妇女的政治要求,争取同同酬的斗争,争取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参与社会机构的权力的斗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此后,女性主义者们把斗争的范围逐渐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女权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反思、回归实践是女权主义的一般模式,而通过社会革命发展为独立的由女性领导和为主体的女权运动、并注重理性建树是西方女权主义的特点。”②这个论断应该说是很准确地把握了女权主义的本质。第二次欧美女权运动的高潮带来了女性解放进程的新局面即女权运动由单纯对外界批判走向了理性思考,超越了纯粹的政治行为。这一时期,女性在否定男性的性别与社会优势,否定父权与夫权的前提下树立主体的意识,重新观察自己,审视世界,显现出女性开始为自己承担责任及其人格的成熟。非主体意识成为此阶段女性自我批判的核心。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者们希望从文学中寻找被历史掩盖或压抑的女性本体。我们把研究口光从比较宽泛的社会学聚焦到文学批评来看,就会看到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过渡以及两者之问所存在的巨大不同。


目录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与梳理.....................................................................6
(一)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6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发展历程.....................................................8
(三)女性文学及其女性意识..................................................................10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轨迹................................................13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萌芽.................................................13
(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14
(三)90年代中期至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繁荣及多元化............................6
三、为“第二性”赋予自己的性别意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具体批评实践..............20
(一)从“无性”到“女性”.......................................................................20
(二)批判文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重读女性形象...............................22
(三)重构女性文学传统,书写女性历史“空白之页”...........................27
1、追溯女性文学传统,建构女性的书写主体地位...........................28
2、研究女性作家作品,建构女性作者的审美主体地位...................32
四、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出路的思考...........................35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进程中的困境........................................35
1、本土理论建设的低迷.....................................................................35
2、两性之间拒绝对话..............................35
3、鼓吹二元对立,偏离文学批评规范..........................................36
4、对网络文学的漠视与失语.......................................................36
(二)终极目标:迈向“双性和谐”的理想境界.........................................39
结语.............................................................42


结语
有不少学者预言,女性文学批评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批评流派之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理论框架、理论资源、话语方式上几乎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横向移植,但在本土化过程中,去粗取精,融入了本土资源,注入了自己的创新与理解,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虽然面临种种困境与挑战,以至于有人质疑这种理论的“明天”,但都无法抹煞其对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它提供了从方法论到文艺思维的新启示,使人们能够以崭新的视野与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文学而向文化领域的拓展,致力于性别诗学的建构,不仅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也表明人们改善自我,争取性别平等,更文明地生活的决心。尽管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对其光辉的前景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版。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诊释》,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李小江:《当代妇女文学中职业妇女问题》,《文艺评论》1987年第1期。
[5]丹尼尔,霍夫曼著:《美国当代文学)),王逢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