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小说的人道主义情怀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3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和文献综述

20世纪是一个深深浸润了变革和创新风采的世纪,美国黑人小说也挟着时代的风雷迅速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的阶段。作为迅速摆脱奴隶地位的边缘种族,面对苦难的过去,非洲裔美国黑人们有过太多的血泪要倾诉,展望20世纪的未来,他们对民族的命运寄予了强烈的希望。文艺是时代的传声筒,面对新的生活,黑人民族的文化精英们纷纷借助手中的笔书写一个觉醒民族的独特感受,强烈呼吁生为“黑人”应得的平等权利。从标志着黑人文学成熟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到1993年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使黑人文学得到世界关注,短短百年期间,文坛上辉煌的成绩昭示着一个边缘民族文学的崛起和繁荣。
20世纪同样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在黑人民族解放和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当白人妇女们呼喊着争取与男性平等地位之时,深受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也紧紧抓住时机,从自身感受出发,开始了对“人”特别是对“黑女人”追寻的历程,而黑人女性中的精英分子更是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每一个“黑女人”自我实现的艰辛与勇气。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望20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史,即使在黑人男性文学光辉成就的遮蔽下,女性作家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被誉为“我们的文学之母”①的宝琳·伊丽莎白·霍普金斯,到佐拉·尼尔·赫斯顿,再到格温德林·布鲁克斯,以及70年代后创造辉煌的波勒·马歇尔,艾丽斯·沃克,直至标志着黑人女性文学最高成就的托妮·莫里森,一代代的女性作家们以她们天才的创作打破了多年来的失语状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从早期更多具有白人价值观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到追求美好爱情、开始探询自身意义的黑白混血儿,再到充满独特个性、在善与恶中挣扎生存的普通黑女人,百年的黑人女性文学形象一步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简单走向复杂。总之,女性作家依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独到的文学感受构筑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在一个用性别、阶级和种族界定人性的年代,她们用女性悲天悯人的细腻眼光描述“世间之骡”的黑人女性怎样在种族歧视和男权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与发展,怎样用不屈的气概书写丝毫不逊于男性的女性主体意识和个性魅力,怎样用女性的博爱胸襟宽恕罪恶,引导黑人种族走向健康、平和的明天。
在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的今天,学术界研究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了一大热门。在西方,特别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女权运动和黑人女性文学创作高潮的到来,大量的研究成果争相涌现。例如,《在工作的黑人女作家》详细论述了黑人女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以及对自身作品的认识。《文学中的黑人妇女:参考书目1976一一1987》收集了300名黑人女作家的4300多部作品。《非裔美国文学精选集》精选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和文论。芭芭拉·克里斯汀的《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家》是第一部研究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专论,该书追寻了黑人女性作家们的伟大文学传统,对黑人女性小说的主题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确定了黑人文学传统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就国内来说,虽然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方,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莫里森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而唤醒东西方的注意力之后,对黑人女性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莫里森的《宠儿》、《最蓝的眼睛》、《秀拉》、《柏油孩子》、《所罗门之歌》、《天堂》相继翻译成中文,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父亲的微笑之光》,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以及玛雅·安吉罗、拉丽塔·塔德米等一系列女性作家的作品都有了中文译本。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尤为突出的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吉林大学翁德修教授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该书是第一本关于黑人女性文学的中文研究专著,它重点阐述了20世纪各有特色的几位黑人女性作家及其创作。此外,王家湘先生的《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对黑人女性文学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王守仁、吴新云著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则堪称第一部系统性、理论性地介绍莫里森及其作品的中文专著,而程锡麟的《赫斯顿研究》是第一本赫斯顿的中文传记研究。另外,习传进的《论(宠儿)中怪诞的双重性》、稽敏的《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程锡麟的《谈<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修树新的《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蒋欣欣的《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等都是各类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上关于黑人女性小说和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论文,除此之外,有分量的论文则不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黑人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于几位著名作家,如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等,对国内不太为人知的作家和作品的关注力度明显不够,研究的角度大多注重于作家生平、人物形象、作品的叙述风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很少探讨黑人女性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种类而存在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艺术魅力,因而这类研究没有构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也缺少独特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将黑人女性小说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突破“点”的限制,在“面”上进行宏观性、交叉性研究应该是国内学者急待进行的工作。

目录
引言和文献综述................................................................1
第一章黑人女性小说人道主义根源的回顾...............................6
1.1欧洲传统文化和现代人道主义的共同影响...........................7
1.2对黑人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的继承.....................................9
第二章从日常生活宣泄人道主义的内涵...............................20
2.1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社会问题..................................……:......20
2.2在黑人女性传统文化中的寻根..........................23
2.3生活中的姐妹情谊......................................................28
第三章从精神生活宣泄人道主义的内涵...........................34
3.1对复仇心理的严峻反思.........................................................34
3.2关注黑人女性主体意识.......................................................40
3.3体现黑人女性的完整生命价值.................................45
第四章另类的阐释..…:........................................................51
4.1带刺的黑玫瑰..................................................51
4.2重读同性恋...................................................................57
4.3别样的母爱.......................................................................64
结语..........................................................................73
................

结语
20世纪的百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时期,如同莫里森所说:“我作为作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因为我是女人,在我看来,女性对某些事物有着某种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来自于她们对世界的看法,来自于女性丰富的想象力”。①共同的文化际遇,相似的种族和性别遭遇,敏感而慈悲的母性心灵,使得非洲裔黑人女性作家将视野向内转,锁定在种族内部,家庭内部的小世界。外面轰轰烈烈的种族抗议和斗争也许更多的是属于男人们的天地,血债血偿,暴力式的反抗不是女性的要求,在黑白两个种族冲突的大背景下,每个普通的黑人妇女们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是女性作家们笔下最熟悉和最真实的素材。
总之,作为真正的“人”去生活,是当代黑人女性小说中指出的女性生存的必由之道。百年的文学历程中,在每个黑人家庭的厨房里,花园里,在每个普通人的周围,都塑造了一系列温馨而美好的,充满人情味和人性魅力的黑人女性形象。如同来自黑人民间的爵士乐,描绘下层人民的生活节奏和乐趣是黑人文学人道情怀永恒的基调。小说中一个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在最卑微的地位上却保持着最自由的心灵。她们对个人幸福与自由的大胆追求,对自我尊严和主体意识的积极维护,表明了女性是以强者的姿态来面对生活;她们对艰难困苦的承受与包容,也深刻地表现出女性顽强的生存力量和坚韧的生命意志。她们在命运的航程中奋力挣扎,各自用着自己的方式来驾御自己的人生,有成功,也有失败。一颗颗女性心灵的情感悸动,都显示了即使在逆境中也顽强生存的坚持与感动,显示了外在重压下的不屈与坚韧,显示了黑人女性在苦难中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在20世纪小说创作中最基本的体现—对女性生存的关照。

参考文献
习传进.论<宠儿>中怪诞的双重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5:68一74
朱新福.托妮·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J].外国文学研究,2004,3:54一60
楼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0,4:59一64
杨金才.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J].外国文学研究,2002,4:55一59
孙薇程锡麟.解读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一一从《他们的眼晴望着上苍》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IJ].当代外国文学,2004
蒋欣欣.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一一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