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叙事及身份建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3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在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千年文化中,女性文学几乎处在一片永恒的荒凉之地,能名垂青史的女性作家更是屈指可数。纵观浩瀚历史,可以发现从夏朝父权制出现开始,封建父权社会在数千年的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以性别和家族血缘为基础的庞大的男权统治秩序。封建父权社会用男权统治秩序严格控制女性的行为和思想,借此将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合法化、制度化。"男尊女卑"、"三妻四妾"、"三贞九烈"等男权法则成为封建社会不可违背的秩序,女性论落到社会的边缘和最底层,长期以"第二性"的身份湮没在历史的幕后。在封建父权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女性形象脱离现实而扭曲失真,女性意识被长期压制甚至扼杀,女性只能被言说,却没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失语的女性渐渐将外在的男权规则内化于心,自觉地用男性的标准规范塑造自己,将男权社会制定的角色规范视为理所应当,失去了女人作为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盘踞已久的父权统治秩序,而从文化上颠覆封建制度的"五四"运动,更是给女作家们提供了探寻女性本质和真相的历史契机沉默千年的女性群体"从社会——文化那看不见的深处裹挟而出,在这一震荡的瞬间,从混沌的文化无意识深海浮出历史表"?。自此之后,女性作家正式踏上历史的舞台,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女作家们开始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体验、关照着女性本体与女性社会,逐步丰满了 "女性"符号的语义内涵,彰显出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女性文学也在荒原中破土萌芽,苗壮成长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繁茂森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直是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热点话题。80年代朱虹等学者首次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译介到中国,1988年,孟悦、戴锦华在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一书中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灵活运用到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五四"至40年代末的中国女性文学进行梳理,其观点结论和研究方法至今仍为学界所注重。?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学界出现了一场热度持久的女性主义研究浪潮,涌现出张京媛、盛英、刘慧英、林娅丹、荒林等大批女性主义学者。直到21世纪的今天,女性主义研究依然炙手可热。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林丹娅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任一鸣的《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戴锦华的《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徐岱的《边缘叙事:20世纪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徐坤的《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侃的《历史?语言?欲望: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与叙事》、王宇的《性别表述语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把目光聚焦于80年代后的女性文学,对80年代之前的女性叙事关注不太多,有学者甚至提出从建国后到80年代初没有真正的女性文学;同时,对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作家或作品的个案研究上,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度不够。本文力图以女性主义理论为背景,立足于具体文本分析,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建国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演变轨迹进行探索,并对各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的特征加以研讨和总结,以期自己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希望这种有限的探索,对未来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有所裨益。鉴于当代女性文学作品数量颇丰、内容庞杂、涵义深刻,要对其作出最完整全面的分析和阐释显然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想把握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在女性文学中的自觉和建构这一本质特征,通过对当代女性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对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发展脉络做出宏观系统的梳理。下面对文中几个重要概念作出简要的解释。对于"女性文学"的界定,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创作的,关注女性自身境遇和生命体验的叙事文本,文本中蕴含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独特话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女性写作"理解为一种从女性自身出发,具有女性主体意识,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命探索或体验,并包含对男权统治的抗争因子的文学书写。"女性意识"的概念范畴非常宽泛,具体到本文中,我们只局限在文学文本的范围中探讨"女性意识"的定义,采用荒林的解释,即"女性意识"指在女性文学作品中浮现出的"对'女性'这一性别特质从发现到认同到审视定位的认知过程,并给予特殊的表现形态"气对上述概念进行阐释后,下文将不再做具体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概念在学术界并没有准确的定论,之所以做出如上界定,是为使本文能够更好的理清思路,做出更准确的表述。

第一章性别的同化与隐没
在当代女性文学中,"十七年"文学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五四"新文学和新时期文学时那种女性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在"十七年"文学中踪影难觅。甚至,由于宏大叙事、革命话语的挤压和社会参与意识的高涨,使得当时文学文本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面临着随时被消解的危险,文学创作逐渐趋向于革命化和无性别化。有学者甚至认为"十七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确,被"五四"运动的激流冲刷苏醒的女性意识在当时社会主流话语的压制下,面临着被淹没甚至消融的窘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十七年"文学中就绝对没有女性意识的存在。实际上,在革命话语和宏大叙事的缝隙中,女性意识始终以一种隐晦的姿态倔强地暗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包涵着独有的特质和复调的意味,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潜叙事"的深层内涵急需被学者解读和发掘。由此可见,"十七年"文学也是当代女性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站在性别角度解读"十七年"女性作品,挖掘"十七年"文学中独特的女性叙事,探寻隐没在革命话语和宏大叙事下的女性意识,就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录
第二章性别舶显..........................................(10)
第一节女性身份的重写.......................................(13)
第二节女性爱欲的发声....................................(17)
第三节在反思中重构和成长.......................................(19)
第三章个人化的女性写作.......................................(22)
第一节女性欲望叙事随欢.......................................(22)
第二节女性精神谱系的建立.............................................(27)
第三节女性叙事话语隨构.....................................(29)
第四节超性别主义写作..................................(31)
结语...................................(35)
.............................

结语
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世界平台上回首过去,便可发现中国女性文学在近百年的漫漫征途中,虽有过困惑和迷茫,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满满的欣慰和骄傲。在对女性文学演变轨迹的梳理和研究中,对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解读和剖析是必不可少的。女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五四"文学革命让女性第一次以"人"的身份昂首走上历史舞台,打破了女性的千年沉默,也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否认的先驱意义。在"十七年"文学中,为了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不得不蛰伏在主流话语体系限定的框架中,通过与宏大叙事和革命话语的契合,寻求发声的权利,并在男权符号体系的裂缝中挣扎求生。然而,依附也意味着女性话语时时面临被遮蔽覆盖而自我消解的危险。进入80年代后,女性叙事开始寻求自我独立和自觉发展,它脱离宏大叙事的外壳,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从男权话语和启蒙主题中挣脱开来,追求自我的独立和完整,女性意识从苏醒走向自觉,女性话语从实验性探索走向最终的完整成熟。90年代后,女性文学更是呈现出一片百花争艳的繁荣盛景。女性意识强势崛起,女性话语肆意告白,女性作家人才辈出,女性小说大量涌现,女作家们将笔触伸向了荒芜千年的禁忌之地,高声呼喊着女性的自我诉求,将女性隐秘的心灵之私袒露在太阳之下。女性文学以反叛性姿态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因矫枉过正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女性退守于"一间自己的屋子",反复回味和咀嚼自身以及与自身相关的个人化体验,与广阔的社会人生大舞台渐行渐远。固步自封最终使得女性文学在自我狭窄的怪圈中进退维谷、不知所措。


参考文献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晓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美]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艾晓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瑞]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