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历程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33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绪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同于女性文学批评,前者是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观念、态度和立场对女性文学进行研究的批评活动(包括男性学者),后者是所有的研究女性文学的批评的统称。女性文学包括女性作家的一切创作。“女权主义或是女性主义批评异军突起,成为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中最具活力的思想领域”。①可以说,当今活跃在文学批评界的学者们绝大多数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经历了一段激烈的争论、争鸣和不可避免的局限之后,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将有利于推进它自身和女性文学的向前发展。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由两大版块组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依据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文学进行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批评是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再批评。由于女性文学概念的开放性,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呈开放性,它包括对古今中外(含台港澳)、不同体裁的女性文学的研究。本论文主要涉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大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之所以将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研究范畴加以考察,是基于下面的考虑: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崛起已是既成事实,需要加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至今己成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中醒目的成果之一。借孟悦、戴锦华的说法,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突破盲点,“浮出历史地表”。它的崛起集中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首先,文坛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大批集中研究女性文学的评论家群落,可谓三代同堂,男女皆有,相互媲美。根据陈俊涛的划分(((关于中国当代(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新时期从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女性学者既有20世纪40年代初出生的(含个别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生的),如朱虹、刘思谦、盛英、李子云等,又有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含个别4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如李小江、孟悦、戴锦华、张京媛等,还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如徐坤、万莲子、荒林等。如果从性别的角度看,既有女性自身,朱虹、刘思谦、盛英、李子云皆是;也有男性拿旗助威,林树明、阎纯德、陈俊涛为其代表。这些女性主义文学评论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女性文学进;行探寻,对女性文学的关注各有侧重。朱虹、张京媛、林树明等偏重于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他们的研究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绊、任一鸣、陈顺馨、于青、游友基偏重于对女性文学审美特色的探讨,而李小江擅长女性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刘思谦、盛英、林丹娅、乔以钡、阎纯德、王春荣在现当代女性文学史论方面的研究成效卓著,荒林偏爱具有先锋性的女作家。其次,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长足,成绩斐然,已初步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领域,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群体意识的学术思潮。主要标志有五个方面:
1、研究正逐渐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批评从对具体作品的一般性评论,推进到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得到较深入、全面的认识。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起步于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女性文学评论者在对女性文学传统、女性创作实践以及一些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被提出来加以讨论,如关于女性文学概念的界定,关于妇女文学、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关于女作家创作的特殊情绪和心理,关于女性文学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艺术特色和美学品格等。80年代初,对于这些问题,批评界一遍茫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忙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逐渐向纵深发展。在此过程中,性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也由模糊到清晰,由不自觉到自觉,学术界已正式提出女性文学的学科化建设。
2、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女性文学给予了程度不同的关注。虽然他们基于各自的认知方式和知识背景,研究的范畴各有侧重,但总的来看,他们努力完成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致力于女性文学宏观发展轨迹的研究及其规律的探索。另一方面对有影响的女作家及其作品作多方面的追综式的述评和解读。


目录
第三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熟期—走向开放(1995一二三005》············(130)
第一节难忘1995··················································(131)
第二节“双性人格”·“双性和谐世界”·······················(133)
一、“双性人格”···················································(133)
二、双性和谐······················································(137)
三、男性关怀·····················································(147)
四、女性批判························································(150)
第三节“躯体写作”批评··············································(153)
一、“真正的替妇女伸张正义的文章—富于女性特征的本文······················(154)
二、“归途的迷失”····················································(162)
三、异曲同工之妙······················································(166)
第四节“双声话语”······················································· (I70)
一、女性和人性····················································(l70)
二、性别与政治、阶级、种族·································(l75)
第五节对女性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l84)
第六节反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89)
·····················


结语
通过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由最初的混扛;迷雾逐渐走向成熟,并在确立自己的思想取向时正走向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境界。面对日益增多的女性创作,我国理论界常常担心女性主义文学扎评在多元开放的批评时代的生存境遇,其实,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昭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其它文学批评一样不可能尽善尽美:要求一种文学批评尽善尽美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尽管它存在诸多的不尽人蕙之处,但它在我国已经扎卜下牢固的根基,并且能以很好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第二,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能继续发展下去的基础是女性主_乙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是一种科学。科学之所以不失为科学,首先是它的历史的、唯物的思想精神,公允的、客观的态度,而不应是保守的、封闭的、排他的消极态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广阔的学术视野,它既王明了二十世纪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日渐科学化、开放化、成熟化,同时也标.盆着人类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女性及其文学已上升为文学史和人类史的主体。


参考文献
白舒荣:《十位女作家》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
白薇:《对苦难的精神超越:现代作家笔下女性世界的女性主义解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法〕波伏娃,西蒙.德:《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陈铱美:《困惑与冲突—当代中韩女性小说之比较》,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年。
陈惠芬:《申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陈俊涛:《世纪末的回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陈素瑛:《文学广角的女性视野》,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侄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